唐大中五载(公元851年),以押衙高进达为首的敦煌信使团抵达长安。高进达呈上亲手绘制的舆图,为“失联”半个多世纪的敦煌(沙州城)送回了捷报。
据文献记载,信使团自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出发,为躲避追击绕道漠北。九死一生的漫漫长路中,“归来”的信念将家与国紧紧相连……
- 演出剧照(摄影:舞影佳创)
这是新编舞剧《敦煌归来》的剧情梗概,由中国青年舞蹈艺术家胡沈员担任出品人、制作人、总编导。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项目,《敦煌归来》自立意起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潜心筹备,主创团队集结了目前活跃于国内舞台创作一线的艺术家们组成:青年舞蹈艺术家胡沈员出品、制作并担纲总编导,编剧徐珺蕊,作曲吕亮,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设计高捷,服装设计李昆,造型设计贾雷,执行编导钱敏,多媒体设计张松,编舞胡沈员、钱敏、杨康、黄斯骏,排练指导钟宏宇,文学统筹叶舟。胡沈员、石仁琦领衔主演,深圳当代舞团共同出演。创造一段关于信念守护,灯火延绵,爱与归思的故事。
- 胡沈员在莫高窟
为了创作好这部讲述敦煌艺术与信念的舞剧,主创团队冒着严寒前往敦煌采风、打磨剧本。莫高窟156窟《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这里有敦煌和长安的情感和羁绊,看这个窟的人并不多,但它却成了《敦煌归来》的灵感起点。
从1979年舞剧《丝路花雨》问世以来,敦煌舞走下壁画、走上舞台,成为新中国古典舞蹈的一朵奇葩,成为编创泛唐题材舞剧中最鲜明的“艺术手段”。青年舞蹈家、《丝路花雨》第十四位“神笔张”扮演者罗志炜认为:舞剧《敦煌归来》中运用的敦煌舞素材典型且特殊,是一种“后敦煌舞主义”。既体现了对老一辈舞蹈艺术家开垦艺术成果的尊重,又凸显出新一代舞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此同时,《敦煌归来》融入了朝鲜刀舞、藏舞等多种民族舞形式,剧情上加入了“燃灯节”“琵琶舞”等多种敦煌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一个更具乡土气息的敦煌世界,亦即把敦煌还给敦煌百姓。
- 演出剧照(摄影:舞影佳创)
什么是“后敦煌舞主义”?胡沈员和主创团队的艺术家们在采风中看到的敦煌是怎样的?他们又希望向观众讲述一个怎样的敦煌故事?本期「上图发布·先锋派」邀请中国青年舞蹈艺术家、深圳当代舞团创始人胡沈员,一起“换个角度看敦煌”。
- 本期团队 -
串台:@进馆说
主播:江冉
嘉宾:胡沈员
制作人:陈伦杰、江冉
剪辑:星纪
执行制作:黄彬彬
直播统筹:陈骋、徐歌璐
- 收听指南 -
02:42 创作《敦煌归来》是一种冥冥当中的指引和召唤
08:46 没有留下姓名的信使团
18:05 胡沈员最想演反面角色
23:55 《敦煌归来》重排大刀阔斧改动了80%
31:25 《敦煌归来》想致敬的其实是每一位平凡的人
36:49 敦煌元素如何与当代舞蹈结合
50:21 胡沈员与他的深圳当代舞团
65:09 荐书环节:《敦煌本纪》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抖音/微信视频号:星纪录、严老师殺时间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