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被“双标”硬控的人生 Si使用者之ISFJMBTI人格心理实验室

第十五讲: 被“双标”硬控的人生 Si使用者之ISFJ

12分钟 ·
播放数19
·
评论数0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她经常很早来到办公室,有时不声不响帮你带了热气腾腾的早餐,因为她观察到你最近总是啃冷面包。可有一次你说“不用这样,吃面包挺好的”,她就会沉默不语,但以后再也不会给你带了。

他在部门负责审核文件,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对别人也认真纠错。如果同事满不在乎,他会忍不住指责“上次不就是因为这些小错误出的问题吗,为什么不能认真一点?”

她跟家人相处,把每个人的忌口都记得一清二楚,对他们的生活无微不至。却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生闷气,一整天都不愿意说话。

这就是ISFJ,温柔细腻的外表,严谨固执的内心。如果人们只看到他们的善解人意,而忽略了他们内心坚持的原则时,就会意外于他们突然表现出来的不宽容——对马虎的不宽容,对敷衍的不宽容,对任何违背“应该”的行为的不宽容。

ISFJ也是我们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人格类型之一,估计占总人口的8%以上。他们的功能堆栈是这样的:

主导功能:内向感觉(Si)

辅助功能:外向情感(Fe)

第三功能:内向思维(Ti)

劣势功能:外向直觉(Ne)

ISFJ的主导功能是内向感觉(Si)。这意味着不论面对任何情况,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找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历史印象。这里的“印象”并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一个深入的调取所有相关经验和事实性信念的过程。

接下来,在深入分析各种经验和事实后,辅助功能Fe就发生作用了。Fe帮助ISFJ观察环境和情境,来决定什么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哪些更符合社会期待和主流价值?并能够转化为让大家都满意的具体行动?

简单来说,Si让ISFJ积累了丰富的记忆经验库,而Fe则推动他们把这些个人经验转化为“能被大家理解和认同”的选择。

比如当一个ISFJ要给朋友过生日买蛋糕时,她会立刻回想起这个朋友平时的种种表现:上次聚会时提到要控糖,但前不久朋友圈还晒出来在吃甜品,最近又说在减肥……她会在脑海中仔细梳理一遍这些“经验数据库”,权衡比较之后,最后下单了一个不会出错的“无糖蛋糕”。

Si与Fe的结合使ISFJ在“照顾人”这件事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他们

被昵称为“小护士”的原因。Fe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情感需求,而Si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经验来支撑细节,能把自己的爱和关怀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因此,ISFJ非常擅长那些看起来不显眼却不可或缺的小事,比如在朋友生病时及时送上需要的药品,或者为家人策划一个周到的旅行安排。

更可贵的是,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被ISFJ存入“经验数据库”,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标准。今年买蛋糕的经验,会成为明年送礼物的参考。这次朋友的反应,会影响下次的选择。这种在细节里不断积累的能力,让他们在照顾他人这件事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能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很好地满足他人的需要。

然而,Si+Fe的组合又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引起ISFJ的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因为在现实中,这两种判断过程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

Si根据个人的过往经验建立标准,Fe希望这些标准能被外界认同。一旦自己的经验说明“这是对的”,但外界又不认同这种看法,这种双重标准的冲突就会引发强烈的情绪落差。让ISFJ产生一种被冒犯的感觉。接着,被冒犯又会带来价值判断的双重打击:不仅在SI层面上打破了他们依赖的经验预期,还在FE层面上违背了他们信奉的“普遍标准”。

这时,ISFJ会非常激动地试图说服对方。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判断是客观的,他们是完全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在跟你讲道理。但事实上,情绪激动状态下的ISFJ很难有效组织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te仅仅排在第七功能),所以他们的辩解在外人看起来很像是在意气用事,甚至是无理取闹。而沟通的失败又会进一步打击到ISFJ对于自己价值观的信念,加重他们的情绪反应。

举例一个典型的生活场景。

一个ISFJ妈妈每天都会精心为家人准备早餐。她会考虑每个家庭成员的喜好和需求,但她也会经常抱怨,“好累啊,每天都要伺候你们一家子”。但当家人说“我们自己解决,你不用做了”时,她反而会更生气,“你们根本就不明白”。

这就是双重标准给ISFJ带来的内在认知矛盾的体现。

Fe倾向于从外界获取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意味着ISFJ对“什么是对的”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反馈。比如这个ISFJ妈妈,她会观察其他“好妈妈”是怎么做的,社会认为一个好妈妈应该是什么样的,别人怎么评价她的付出。她不断从外界收集这些信息来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也就是Si这个经验库。所以她会按照这些标准,每天准备家人的早餐。

但问题在于,Fe是一个外倾的情感功能,它是指向外界而不是自己的内心的。这让ISFJ很难形成清晰的自我需求认知。(INFJ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通过Fe不断寻求外界的认同,但这种寻求往往是盲目的。就比如这位ISFJ妈妈,她知道自己很累很委屈,但不知道自己具体需要的是什么。她可能以为自己需要家人的帮忙,但当家人真的帮忙时,她又感觉更加难受。因为当她说“好累”时,她期待的不是家人说“那就不要做了”,而是能理解这些细节背后的用心和价值。她希望他们能明白:准备一顿合适早餐不仅仅是解决温饱,而是她付出的关心和爱。

当家人说“自己解决就行”时,这句轻描淡写的话不仅否定了她多年积累的经验(Si的伤害),还表明家人并不认同这些付出的重要性(Fe的伤害)。当这两者都得不到满足时,她会通过情绪化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一句看似普通的话,就能触发她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这会导致一系列类似场景的重现:家人对她的付出不以为然,对她坚持的标准不能理解,这些记忆会叠加在当前的情绪上,让她的反应更加强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ISFJ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人发生冲突。当他们坚持某种做事方式时,不仅是在坚持一个简单的标准,而是在维护自己通过大量经验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当这个体系受到挑战时,他们的防御反应会显得过于强烈。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机制会让ISFJ特别容易感到被冒犯和受伤。

而且,ISFJ的价值体系是通过具体经验建立的,这使得他们很难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他们因为一件表面上的事件而发火时,而别人真的只是去解决这件事时,他们还是无法缓解自己的委屈和愤怒,但又难以清晰地说明“为什么解决了这件事还没完”。这种表达上的困难会进一步加重他们和其他人的沟通隔阂。

在职场中,ISFJ会将大部分有意识的思考放在不断打磨自己的经验模型上。在重复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改进。这使他们总是在细节上超越别人,尤其是在那些需要长期积累和注重细节的工作中。

然而,正因为对自我经验过于自信和依赖,ISFJ往往会“敝帚自珍”于自己的方法,很难接受别人提出的新意见或尝试。

比如一个ISFJ老师。她已经教了20年书,她的教学方法都是用无数个“得”与“失”总结出来的:她已经在教学岗位上阅人无数,知道什么时候该严格什么时候该宽松,知道每个知识点学生最容易犯什么错误。这些经验在她心中早已形成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教学真理”。

当年轻老师提出新方法时,她会条件反射地反对:“这样教学生容易理解偏”,“上次就是这样教结果考试成绩很差”。但当别人追问“为什么”时,她又说不出具体原因,因为这些都是几十年潜移默化的积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越说不清楚,她就越着急,最后只好说“反正我教这么多年,我就知道这是对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ISFJ在工作中常常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明明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却常常把自己搞得很情绪化。明明是想分享经验,却总是变成了对抗。明明是在用多年经验说话,却总是说服不了人。

每一次的情绪上头之后,他们又会陷入持续的自责和沮丧中。说不清楚到底是在气对方的不认可,还是在气自己的过分在意。为什么总是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表现得这么执着?

这不是简单的性格冲突,这是ISFJ与生俱来的莫比乌斯环之痛:既深深依赖于经验判断,又极度在意外界反应,却又缺乏处理这种矛盾的内在机制。越是压抑情绪,越是容易爆发。越是爆发,越是自责。越是自责,越是敏感。越是敏感,越容易在下次互动中产生新的冲突。

理解了这些冲突,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ISFJ在生活中的痛苦和挑战,找到和他们相处的正确方法。这里是MBTI人格心理实验室,我是值班主播木木的,咱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