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 M. | 三周年特辑之三 表达与对话产生的理解>“解决问题”,回应留言Slow M.

Slow M. | 三周年特辑之三 表达与对话产生的理解>“解决问题”,回应留言

68分钟 ·
播放数56
·
评论数2

三周年特辑更新过程中,各位如有任何感想,或是希望在特辑中听到的内容,仍可在近期节目下方留言!


在本期节目中,你大概会听到:

Slow M.'s心智工具的上线信息,视频已发布在公号(包含文字版内容)和B站,音频已在能收听到Slow M.播客节目的声音平台更新。欢迎对于“问题的内在工作”感兴趣的听众留意观看/收听/阅读。

继续回复2023年10月中旬之后第三季更新期间收到的听众留言,这次集中回应“喜”。

凭借阅读感想对于听众留言所作的区分:

留言中听众用自己的收听感想回应节目内容。好像这是比较难以回应的评论,我经常是想要点赞,表示承认是会有TA所说的这种感想,或者就一件事情会有自己的感想这件事,我想要去承认,其他的听众会看到,对这类留言来说已经非常好了。或者就像以类似“到此一游”的方式,也参与到了节目中对于提问者所遇问题的讨论过程中;

提出建议、意见,直接与节目中的讨论者互动,这一类评论一方面很自然会引发讨论,因此也容易在特辑中谈一谈,另一方面也给节目提供了澄清和调整的空间,大部分时候我觉得是澄清的空间,比如经常会看到听众关于“空白”的疑问……

我和李杨作为讨论者关于“问题”的“解决办法”基本不会出现在节目中的感想。



问题的内在工作

当“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平常应对问题时,很自然就会出现的倾向,伴随而来,我们也会很习惯地把原本属于我们个人内心的内容看作是“客观现实”,作为一种外在对象去感知。我们会习惯向外部看,从外部寻找“可以消除问题”的办法。

然而,在面对与情绪、自我感知,还有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有关的问题时,问题已然无法“解决”……

这一类问题源自我们内在世界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事件彼此的勾连混淆,因此,“内在工作”是一种更为适合的应对方式。


Slow M.'s心智工具衍生于播客中针对此类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构化结果就是问题的内在工作。


欢迎各位收听(观看)这次的“先导课”(音频已在Slow M.播客中更新),我会在其中尝试说明以上内容,并介绍问题的内在工作的基本框架。

如果更喜欢阅读文字,完整文稿已发布在Slow M.公号(id:Slow_Mdot):

mp.weixin.qq.com



播客听众问卷调查,和Slow M.近况更新

各位,你好!

我是缓慢的麦克斯(白龙天皓)。


首先我想感谢你,正是你的关注,支持了Slow M.的存续!也非常谢谢你愿意拔冗填写这份调查问卷,让我有机会认识你,并基于这份认识在未来的节目,以及新的尝试中可以做出更好的创作。

问卷链接:www.wenjuan.com

完成问卷大概需要10分钟以上。问卷调查预计开放至2024年12月底。


在此,我由衷希望各位可以开放地分享你的感想,无论是评论、建议,或是吐槽,还是新想法和新主意。你的任何慷慨反馈都会让Slow M.变得更好!

谢谢!


感谢你收听这一集的Slow M.!

如果你是第一次收听我们的节目,Slow M. 是一个由现役执业心理师发起的播客。也是一次将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的试验性探索。

在这里你会听到不同心理师之间关于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讨论,以及他们的理解(或不理解)。
希望一次次在面对“问题”时的思考,帮助我构建一种内在工作方式:

凭借问题/话语,建立与内在世界的联接。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再一次,认识自己。
我(们)没有“正确答案”和“具体办法”,但希望能够通过播客,和你一起慢慢思考(Slow(ly) Mentalizing)。


讨论者:

白龙天皓

一个关注精神分析之一般应用的普通的心理师。

Slow M.(id: Slow_Mdot)发起者及主理人。


李杨

当代自体心理学派咨询师。

擅长用自体视角解析事物与主体间的相互影响。


如果你喜欢这一集的内容,欢迎点赞,评论,分享……

感谢你的收听与订阅!

应用心理学 

精神分析

话语研究

无意识逻辑

第二序改变

社会建构论



以下是AI提取的内容:

三周年特别节目来啦!聊聊我们刚上线的心智工具课程,完全免费哦。这集我们将继续上回话题,探讨听众的精彩留言和感想。有些朋友用自己的经历回应节目内容,有些则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你的每次分享和提问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希望这次特辑能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足迹!

02:05 问题的内在工作:探索解决特定问题的框架和思路

05:41 通过点赞来表达观点:听众评论的重要性与意义

11:19 聆听内心的声音:留言中的成长与探索之旅

17:03 相似经历的人,我们并不孤独——探讨留言与互动的重要性

22:39 育儿场景中的愤怒与僵局:个人责任与限制性信念的分析

28:26 建设性的意见与参考性的意见指导

34:02 深入理解:探索问题情境中的感受和影响因素

39:44 避免直接提供解决办法,探索问题背后的因素:常规节目中的思考方式

45:29 情绪内耗:探索解决之道的挑战

51:11 超越问题的应对:如何理解并应对具体问题的情境挑战?

56:53 焦虑:认为自己能实现却又不确定的矛盾心态

01:02:35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手上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会让我们更安心

展开Show Notes
电_iH9V
电_iH9V
2024.11.06
“这个播客太奇怪了吧”这句内心独白脱口而出。通常在将近午夜听这档节目,主播的话像一个梦境带领者,带我走一段看似清醒的梦游,它让我感到不真实,像走进一个兔子洞,居然能找到这种地方,好的不真实。在第一条评论里看到一个点赞,就像验证了梦醒过来,在现实里被印证那样神奇。零点了,希望这档孤独的播客继续梦下去。
HD119021z
HD119021z
2024.11.05
关于解决方法,我也有一些想法
首先,比较客观的是,过往的节目中对提问者的了解只有一段文本,从一个文本描述的现象去分析,然后得到数个解决方法,这些都可能不适合提问者。而去探索一个人,然后结合问题文本提出合适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的行为方法,要完成这样的事情,只凭借一段文本似乎太难了。
其次,过于执着迫切的去寻找解决方法,可能会忽视一些东西。就我个人经历来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流程。但是有时候,我解决问题的动机是,说得比较情绪化一点:我觉得问题中体现出来的“我”不是我理想中的“我”的样子,我不承认这样的“我”,我想“消灭”问题现象中的“我”。
我还没有完全接受就想着改变,那么这样的问题极大可能会在未来再次出现。尤其当问题涉及生活中反复接触的情景,以及上一次我解决问题采用的行为方法是类似于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的,以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时,基本上问题就会反复上演。
嗯...写到这里我也在想,“解决方法”对于遇到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会让人有“药”的希望,就是我吃了这味药一定能好的那种想法。我并非说方法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得知“方法”的存在的时候似乎给人一种幻想,一种我吃了药就能好的幻想。
这种幻想不能说它好或不好,只是...我觉得对于心理问题,用这样的关系去描述问题和方法,好像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