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成为朋友,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
“拖延症”。说实话,我对这个话题有点“痛并理解着”——因为我自己就是个老拖延症患者。拖延这事儿,每次提到,我都特别有共鸣,也时常在生活中被它困扰。
我曾经真的很想摆脱拖延,但尝试过很多方法后,才发现这东西不仅仅是“自律”能解决的。慢慢地我明白,拖延其实是一种心态,背后可能有很多不一样的原因。今天我就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我们会拖延?又该怎样慢慢改变?
第一部分:拖延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拖延不只是“没去做事”,其实更像是自己在逃避。比如,一想到一些特别难搞、又特别重要的事情,我内心深处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再等等吧,先放一放,晚点再说”。表面看起来像是我不想做,但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一种“逃避”心理在作祟。
我发现自己拖延的原因有很多种:
1. 对失败的害怕
比如有时候要开始一个大项目,压力特别大,脑海里满是“万一做不好怎么办?”的念头。拖延好像给了我一种“假装我有时间准备”的借口,但实际上,这种自我安慰并不能帮我真正地放松。
2. 完美主义的绊脚石
我时常觉得某件事一定要做到完美才行,结果一直觉得“还没准备好”,心里一慌就更不想去做了。因为觉得“先慢慢想好,等有灵感再开始”,结果灵感等了很久也没等到。
3. 觉得任务难以应对
面对一件觉得“特别难”的事情时,比如在没什么经验的领域要做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拖延的感觉就会特别明显,总有一种自己不够好的担心,于是迟迟不敢开始。
第二部分:我“拖延”的一些小故事
给大家讲个我真实经历过的“拖延惨案”吧。有一次,公司的年度报告到了最后一个月,我居然还没写。明明知道自己得早点完成,但越接近截止日期,我越焦虑,就越想拖。
于是,我找各种小事情来“拖延”自己:从整理桌子、到清理邮箱、甚至连家里没用的文件夹都翻出来看了一遍,但就是不想面对那份报告。最后的结果就是——临到最后一周才开始动手,那几天熬夜加班弄得特别辛苦。那一刻我就想:为什么我要让自己一遍遍陷入拖延带来的“紧急”模式里?
第三部分:找到打破拖延的小方法
拖延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我开始认真去找对策。虽然没法一夜间完全改变,但通过一些小方法,我慢慢在减少拖延带来的焦虑。以下几个是我亲身觉得特别有用的:
1. 从最小的任务开始
以前我总是因为看到任务“太大”而畏惧不前,所以现在会把任务拆成一小步一小步去做。比如写报告,我会先写个简单的开头、然后慢慢扩展。完成一个小部分后,我的压力会减轻不少。
2. 尝试“番茄工作法”
设定25分钟的专注时间,努力不被打断,然后休息5分钟。这个方法对我真的挺有效果的,因为专注的短时间里,不会觉得自己压力过大。每完成一个“番茄钟”,就会觉得自己离完成目标更近了一步。
3. 找到属于自己的“奖励机制”
我发现如果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奖励,比如做完一项任务后可以出去走走,或是看点喜欢的节目,这会让我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这样一来,任务的完成会带来一种“正反馈”,更容易摆脱拖延的心态。
4. 宽容对待自己
曾经的我,对拖延特别“苛刻”,觉得自己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后来我慢慢发现,接纳自己偶尔的拖延反而让心态轻松很多。每当我觉得不太想做事时,会先告诉自己“没关系,慢慢来”,然后试着找回动力。
第四部分:拖延症其实是一种心态的改变
现在,我慢慢明白,其实拖延症并不可怕。它并不是我们生活的“敌人”,而是我们对自己的状态还不够理解的一种表现。当我慢慢意识到拖延的心理根源,并尝试用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后,我发现拖延带来的“焦虑”慢慢在减弱。或许拖延症不会完全消失,但我能更好地掌控它,过得更轻松。
结尾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拖延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小状况,但它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希望今天的这些小方法,能帮助你在面对拖延时找到合适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和愉快。
感谢大家的陪伴和聆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