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大于求善:Fi使用者之INFP
在城市昏暗的小巷中,总有一盏为晚归之人默默点亮的街灯。灯光如豆,温润无声。它不会为热闹的大街增添光彩,却是暗夜角落中平凡的希望之光。
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灯盏的中心保持着冷静的低温。
这盏暖灯,就是INFP的内心世界。INFP就是那个在凌晨三点还会听你倾诉,安慰你“没事,我也经常睡不着”,而自己遇到事情却总是默默消化的朋友。他们也是从小就能看出大人的烦恼,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绝口不问的奇怪的孩子。
INFP就是这样习惯于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人。他们喜欢为人服务,却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更不希望让别人产生一种被帮助的感觉。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生活在一个“人人爱人人”的美好世界中,成为这个理想国的一份子。
INFP约占总人口的4%。在MBTI中被昵称为“治愈者”“小蝴蝶”“大后期人格”。
他们的功能堆栈是这样的:
主导功能:内向情感(Fi)
辅助功能:外向直觉(Ne)
第三功能:内向感觉(Si)
劣势功能:外向思维(Te)
“人”,是第一宝贵的。infp是16人格中,最关注“人”,最在意“人”本身的。
在判断一个情境时,infp也会考察眼前的事实,但事实只是信息的一部分,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些信息背后人的感受和动机。这是Fi作为第一功能的运作方式:不被表面的客观事实所限制,而是本能地寻找和感知更深层的情感真相。Fi让INFP天生就能够感知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但infp所在意的,并不只是某一个人,也不只是自己,而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个人”。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正是Fi和Ne协作的结果:Fi提供了深度的情感洞察,而Ne让INFP能够跳出单一视角,自然地联想到各种可能性。当Ne和Fi结合时,INFP不仅能预见各种可能性,还能预感到这些可能性对人潜在的情感影响。
因此,INFP的道德,是一种开了局外视角,站在整体看个人的人文道德观。这就使得他们在同一时间考虑问题的视角非常多,非常远,甚至远远超过了客观事实本身。
比如,在班级群体中,INFP不想成为被注意的中心。第一名,最好的或是最被期待的人。有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还会适当地自我矮化。
这并不是INFP不想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是Fi-Ne的组合让他非常清楚,当一个人高调地展示自己时,其他人可能就不会那么舒服,进而破坏整个场子的和谐。而这就违背了INFP追求整体融洽的愿景,所以会下意识避免自己成为引发紧张关系的导火索。但是如果这时,老师表扬了INFP,INFP又会再加上老师的想法一起考虑,压力就更大。
因为INFP真正在意的是,在群体中,与自己互动的每个人,内心是否都得到了满足。如果只有自己满足,别人都不高兴,INFP是不会开心的。这是天性——Ne持续扩展考虑的范围,不断联想新的影响,而Fi则要确保每个相关者都能感到舒适。这种追求全赢,双赢的压力常常让INFP陷入过度思考和焦虑,总想求一个最“皆大欢喜”的结果。
杀人最是温柔刀。被INFP用心对待过的人,很难抗拒那种“无攻击性的亲切”,“不动声色的包容”,“看破不说破的善良”。
若有人交付信任于“我”,不管他身份地位,在人群中处于何样境遇,只要他没有背刺于“我”,“我”就不能辜负于他,让这份信任掉在地上。
如果他是“我”内心接纳的人,“我”会比其他人更早发现他的弱点,傻点,low点……正是如此才使我亲近于他,努力把这些“缺点”保护、隔离起来,让人们不要注意到它们。
比如,尽量不在人前谈论他不擅长的话题。
虽然感觉到他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但尽量不去拆穿。后续不追问原因(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原因)
在他没有主动提出要求的时候,尽量不评价,不干预,不强加意见……
如果被INFP察觉到,朋友和自己在一起并不是很高兴,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勉强。INFP也会放大这些勉强的蛛丝马迹,越来越不安(这是Fi超强的情感雷达在工作,Fi能捕捉到最细微的情绪变化。而且Fi作为主导功能,这种感知往往是本能的,根本不需要刻意观察)。这时,如果再没有其他的正面证据扭转这个感觉,无论INFP自己多么享受这段关系,也会非常自觉地后退,给朋友留出没有自己打扰的空间(Ne预见各种可能的发展,而Fi则坚持选择最能尊重对方感受的方案,即使这个选择可能让自己感到失落)。
INFP这种对“整体里的个体”的关注,可谓是“去远而使之近”。他从越远的视角去了解人,他对人的动机,感受和应对方式的理解就越清晰、越客观、越理性。
也因为这种整体视角,在人际关系中,INFP可能会被外界认为满不在乎,心不在焉,漠不关心。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INFP的Ne正高速运转,在思考着各种可能性和影响,而Fi又深刻的明白,表面的安慰无助于解决真正的问题。
比如当朋友诉苦的时候,INFP就不会顺着对方的意思,只说TA想听的话,而是会说自己认为对的,真正对全局有帮助的话。朋友可能因此生气INFP不与自己共情。但事实上,INFP被称为“治愈者”“调停者”,就是因为他们关注人的问题的出发点,是一种治愈和完善心灵世界的内在冲动。这种治愈不是表面的安慰,而是更深层的理解和引导。
INFP所期望的人间和谐,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不该有任何的缺角。如果有缺角,他们会更加注意那个缺角。
这也是Fi与Fe的根本区别。
同样都是理想主义,Fe与Fi检验情感的出发点却正好相反——Fi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检验周围的情感。而Fe通过维护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来检验自己的情感。
概括一下,Fi要“求真”,Fe则要“求善”(稳定团结),Fi是“内—外”的判断过程,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外界。Fe则是“外—内"的过程,以外在和谐来规范自己。
这种区别决定了二者在面对矛盾时的不同反应模式:Fi人必须要先理解了情感,然后才能管理好情绪。而Fe人正相反,要求先管理好情绪,下一步再考虑是不是需要理解的问题。
很多Fe型父母与Fi型孩子,Fe型领导与Fi型员工的冲突就源于此:Fe所追求的和谐可能会让Fi感到虚伪,而Fi所追求的真实则可能让Fe觉得不顾全大局。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集体聚会中,大家都很嗨,有人突然开始诉说自己的负面情绪。一个Fe型的人这时可能就会先考虑这个场子的整体气氛。他就会说,哎呀,别想这些不开心的事,大家今天出来就是好好耍的。他就插科打诨把话题岔过去了。
在Fi人这里,可能就会替这个被忽略的人感到尴尬和难受。有一种“干嘛不让人家说话,为什么不关心人家的情绪”的气愤。
在人际关系中,INFP会优先考虑个人内心感受的真实性,而非这个群体此刻是否“和谐”。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群体里的个人都不能真正地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那么真正的和谐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当个人情感和群体协调发生冲突的时候,INFP会更关注个体,而Fe会倾向于牺牲个体,以集体的需要为先。
再举例。
在职场上,如果处在一个高压的不太照顾个人感受的环境中,Fe人可能会认为,这种方式在团体效率上有优势,即使个人不喜欢也要服从。
但INFP就很难接受这种所谓的“集体主义”的理念。INFP反对一切为了多数人的幸福可以牺牲少数人的所谓正义。牺牲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假以任何集体之名。
INFP是真的会好好对待每一个走向自己身边的人的。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人们表面的社交角色,而是希望理解到更深的层次——每一个真实的,去标签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INFP无法容忍任何形式上的不平等,不尊重,不公平。对他们来说,每个个体的情感和价值都是平等且独特的,不应该因为任何外在因素(地位、身份、性别)而被忽视或贬低。当他们看到有人的情感被轻视时,就等同于看到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被否定,这对重视灵魂独特性的INFP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但现实中,能够真正吸引到INFP的人,往往并不是纯粹的弱者、社会底层、边缘人。而是那些具有“美强惨”特质的人。
这是由INFP独特的心理机制所决定的。
纯粹的“弱小”,确实会唤起INFP的同情和怜悯而伸出援手。但Fi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功能,会本能地进一步寻找能引起内在共鸣的部分。如果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展现出任何对生活的思考或追求,INFP会发现很难维持最初的那种情感投入。因为它缺少了Fi最需要的那种“灵魂层面的对话”。
当帮助纯粹的“弱小”时,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也会让INFP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种隐形的权力结构中,自己甚至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一类具有道德优越感的人。这种优越感又会让INFP对自己产生反感。
相比之下,当INFP被“美强惨”吸引时,关系的性质就完全不同。这是对平等灵魂的欣赏,能产生真诚的仰慕和共鸣,付出不会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
另外,纯粹弱者的内心世界往往经不起Fi的审视和分析,会让INFP失去继续探索的动力。而“美强惨”的特质完美满足了INFP的心理需求:“美”代表着独特的个性魅力,给了Fi探索的方向。“强”意味着内在的深度和潜力,满足了Ne对可能性的追求。“惨”则让INFP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了上位者或者下位者的心理落差。
更重要的是,INFP对“美强惨”的理解往往包含着自我投射。作为蕴藏内在能量却容易被大众误解的人,他们能在这类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INFP来说,这不仅仅是治愈对方,更是在治愈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希望对方能够摆脱这些世俗的阴影,实现更完满的理想。
听上去很美,但INFP的治愈,有时也常常引发一场错位的悲剧。
在INFP的视角中,一定是建立在自认为对方与自己底层价值十分契合的基础上。甚至是无条件的信任。
但问题是,INFP想去治愈的人,通常都是性格坚硬的狠人。INFP能看到那些内敛坚硬的人内心善良的火花。
或者说,他们可以忽视某人性格上的缺陷,是因为如此相信他们的内心中柔软善良的一面,没有被大家看到,而自己看到了。
如果INFP认定自己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善良,就会特别执着于去保护那个时刻。
有时INFP在外界看来表现得很“圣母”,甚至不断忽略对方的冒犯行为,就是因为他如此相信根植于内心的价值观,这几乎是一种先验的直觉。
如此相信他人内在的善意,特别是那些对人群充满戒备的人。INFP对那种“被深埋的温柔”的重新出现,始终充满了希望。
INFP对“人”的整体性的信任和期待,都在这里。
但这种执着也会常常使INFP陷入一厢情愿的危险,无法及时看清事态的真相和自己的位置。为了配合对方一再妥协自己的价值底线,最终连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都失守。
这也是INFP容易“吸渣”,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INFP这种以Fi为中心的情感分析方法,隐含着一个巨大的bug:
他们的深度自我认同,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行为、思维回路……反复琢磨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但是,当他们试图用同样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时候,尽管已经很走心,却不可能完全感知到别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经历过别人的事情。
这就导致,INFP只能和与自己相同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人,顺利地共情。
这会带来一片巨大的视野盲区,使INFP待在舒适的童话思维里,看不到真正的世界。如果INFP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或许还容易改变,但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
INFP想要自救,必须不断地学习,读书,从中汲取能够进化方法论的智慧。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INFP的进阶之路,不能缺少社会化这一环。只有在人生低谷中,或是世界观受到了巨大的震荡,才会迫使INFP去怀疑到自己坚如磐石的方法论上。对自己所坚持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准则产生一丝松动。
这时INFP为了理解那些自己所不曾了解的世界,才会真正进入到别人的经历中,从根源上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而这时的INFP,才能达到Fi的自洽,与这个世界中多样的个体,真正的共情。
这就是被称为“小蝴蝶”的INFP,敏感易碎,薄如蝉翼的灵魂,却从未缺乏飞蛾扑火的勇气。他们坦诚,透明,无我,执着于在破碎中寻找生命的完美。而他们终将明白,不是所有伤口都需要愈合,不是每个故事都该圆满。正是那些不完整的片段,才编织出了生命最真实的模样。
这里是MBTI人格心理实验室,我是值班主播木木的,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