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是由《生活月刊》和《上海文学》杂志社特别策划文化类播客节目,这是用文学的方式进行的一次虚拟city walk。不局限于某个地标,而是一种更自由的文学行走,在上海这个城市的范围里,用作家们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串联起的一种行走。
生活在上海,顾名思义,是一档邀请生活在上海的作家、翻译家、艺术家聊聊在上海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播客系列节目。看起来这是一个特殊的圈子,但其实却是最接地气、最能捕捉到属于上海为我们习焉不察的角落的一群人。
12月27日我们将迎来《繁花》电视剧热播一周年。杏花楼的定胜糕,黄河路的霓虹灯广告招牌,港式粤菜招牌干炒牛河,都体现物了1990年代粤港沪三地文化交织交融的生动景象。如今的上海依旧能听见广东回音,如新亚酒店/杏花楼月饼、何东故居……
本期生活在上海荣幸地邀请到了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先生;路威酩轩(LVMH)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先生;作家、纪录片导演周轶君女士。在他们的导览下,我们一同走进YUAN LINK空间,从海派特色聊到岭南文化,从文化之源聊到时代之声,共话链接的无限魅力。
作为城市文脉的宝藏和上海文化的客厅,张园承载着新式公共文化的精神记忆,也链接着上海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LINK 是广东精神在上海摩登里的静默流淌,正如邵忠先生所言:“上海之所以能有今天,广东是一支特别重要的推动力量。”LINK是前卫思维在时髦语词里的激情碰撞,如同吴越先生的发现一样“媒体没有新和旧,只有生与死”。除此之外,LINK本身就是张力,体现在思维上,便是周轶君女士“一方面,他们始终在捍卫着既有的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勇敢地走出去”的精妙洞察。
在世界这张大网上,LINK无处不在,生活在上海——让我们抢先来一场地缘政治与城市精神的链接游戏。
音频节目将在iweekly app、苹果podcast同步上新,特别鸣谢张园对我们的支持。以下为部分精彩摘要。
周轶君:上海张园,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故事的地标。作为清末民初最具代表性的开放空间,这里不仅是“海上第一名园”,更是当时上海的社交、文化和创新中心。想知道那时候最潮流的时尚、最前沿的展览、最新鲜的时事论点,来张园就对了。张园融合了中西元素——既有戏台、书场的雅致,又有新式茶馆和西方广场的现代感,是一个真正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地方。“LINK”这个词很契合张园的气质——连接文化,连接时代,也连接城市。借着张园YUANLINK的启幕,我们的播客也希望成为这种连接的一部分。今天谈论的主题,与两个城市有关。近现代以来,广东与上海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样本城市。上海的文化是移民的文化,开埠以后,民众从四面八方来到上海,其中广东人数量甚多,构成了上海早期开发的重要力量。在地图上,广东距离上海的直线距离大概一千多公里。但近现代以来,这两座城市在近现代有太多的交叉点,他们都前卫、多元、充满活力,互相涂抹出各自的城市底色。
03:27对于张园的理解,始终都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
吴越: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出生就在张园附近,其实小时候我们只知道这个地方叫张家花园,张园是后来被浓缩的称呼。我的小学、中学都在张园附近,我的同学、老师、甚至小学的校长,也都住在这附近。这里四通八达。南京路、威海路、茂名路……都可以通过张园抵达所以当时的张园更多地是一个生活中的一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历史记忆。对张园的历史认知其实是发生在政府将其规划为文保建筑后,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张园有着一段那么厉害的历史。所以我们对于张园的理解,始终都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
06:40广东,上海的摇篮
邵忠:广东和上海特别有缘。上海之所以能有今天,广东是一支特别重要的推动力量。《南京条约》本来要割让广东,但后来浩浩荡荡的抗英事件也只好让这一计划作罢。广东有两千年余年的历史,文化精神早已根深蒂固,不要说其他民族,就连是外地的中国人到了广东也不能完全融入。于是上海就成为条约的备选。1843年,外滩地区先行开发,后来法国人想要进入上海格局,但是外面已经没有空间了,就只好往里走,这才有了法租界的概念。所以《繁花》里,宝总开篇就吃干炒牛河,就是因为当时的黄河路都是广东人在做餐饮、文化的生意。《繁花》本身就是有关上海、广东和香港三城的故事。
邵忠:广东对上海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创办《真相画报》;伍联德创办《良友画报》……这个时候《LIFE》也才刚刚起步。此外,高剑父、高奇峰还和他们的同乡陈树人一起创办了审美书馆,意在通过审美的力量来推动传媒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海派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笔。
吴越:我们想到上海就会想到“时髦”,而在追溯这个“时髦”的源头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良友》,从20年代到30年代连续二十多年的出版,《良友》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上海一份标杆性的期刊。
周轶君:而且《良友》的封面一直都是很前卫、开放的名媛。
邵忠:《良友》的第一个封面人物是胡蝶,她和阮玲玉、黄柳霜一起被称为广东的“三座大山”。胡蝶来自鹤山、阮玲玉来自中山、黄柳霜则来自台山。胡蝶和阮玲玉与上海的关系大家都耳熟能详,第三位黄柳霜同样不能忽略。她是在好莱坞发展的第一位华人明星,所以当时她来到上海时,宋美龄亲自去接待。
周轶君:当时《良友》的封面女性都非常自信,她们眼睛正视镜头,姿态优美。我看到一张网球主题的封面。封面人物哪怕放到今天来讲,也是非常时髦、非常前卫的。要知道当时大多数的女性还裹着小脚,尚未走出家门,所以《良友》的引领性可想而知。
14:37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邵忠:广东的文化语境里把外国人称之为“鬼”。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鬼是负面的象征。所以“鬼佬”的称呼是因为广东人认为外国人就是异类。所以从本质上讲,广东还是一个保守的地方,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然。但是上海就不一样,很多创新的人会来到上海,这是因为上海拥有创新的土壤。当时的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是东亚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冒险家的乐园。
19:11“海纳百川”是上海文化的重要基因
邵忠:亚细亚电影公司是俄国人创办的,各种各样的侨民来到上海生存发展,上海集聚了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所以海纳百川的确就是上海文化的重要基因。
19:41百货——最早的时尚之源也与广东息息相关
吴越:南京路上,10年代到30年代扎堆的四大百货公司全是广东人创办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这四家百货公司实现了供给的有效互动,我们向前追溯最早的空调、制服等都是在这些百货公司最先出现的。百货——最早的时尚之源也是与广东息息相关。
22:27海派与广邦:前者引进来,后者走出去
周轶君:海派和广邦的差异在于,广东人走出去,上海人引进来。中国首位留美的学生容闳就是广东人,他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美国的博物馆里,今天我们还是能听到第一批留美学生上岸时游船的声音。广东人很神奇,一方面,他们始终在捍卫着既有的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勇敢地走出去。
23:36广东文化嫁接在上海的开放土壤之上,就产生了奇妙化学反应。
吴越:广东文化嫁接在上海的开放土壤之上,就产生了奇妙化学反应。
邵忠:这一点在岭南画派上的体现很明显。岭南画派最大的特色之上是写生,这个概念在此前的中国是没有的,因为此前中国的文化书法传统是临摹,大家不会真实地去描绘实物。写生的先河是岭南画派开启的,这和当时人们师法印象派、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做法是紧密相关的。
周轶君:但是岭南画派却是从上海开始发声的。
邵忠:这也和上海和广东的文化特质有关。广东人门派意识鲜明,上海则海纳百川。
吴越:媒体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申报》等等。
28:10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总归是海纳百川的
周轶君:古希腊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异乡人”,也就是说古希腊也不是单凭希腊人创造的,周围的马其顿等等也在建造古希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07全中国都在唱广东歌
吴越:在我们这代人的观念里,广东这个概念是改革开放之后才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跟这个广东设立经济特区有关。改革开放的头一个十年,真正高光的是广东。因此在这个时间里,对于上海人来说,广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个时候大约全国人民都会唱广东歌,《霍元甲》《上海滩》……几乎每个卡拉OK里人们都在唱。以前的广东话是一种很洋气的话。
32:58闯海是广东人内在的基因
邵忠:广东人很早之前就有出海的传统,这是家庭所支持的。在别的地方,人们会认为在家里的男人才是好男人,而在广东,人们则希望和支持人们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37:58陈逸飞:占领上海,就等于占领全中国
周轶君:现在来看,二位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那么你们在当时可以感受到吗?
邵忠: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对我来说是影响很大的,世界潮流是无法阻挡的,全世界开放改革,拥抱全球化是无法阻挡的。因此我当时在做自己的工作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追求全球化、国际化。
吴越: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出国,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邵忠的观察是,他已经开始关注如何立足中国内地,做国际性的报道。我记得当初你来香港是因为陈逸飞。
邵忠:来上海是陈逸飞让我来的,他很有远见,当时就他对我说:“你不要一直待在广东了,上海是未来的纽约,如果你要做文化艺术事业,就一定要来上海。未来你占领上海,就等于占领全中国。”
吴越:我之前只是在寻找着自己喜欢的事,从未设想过未来的自己。80年出国,80年代后期开始频繁的回国,到了90年代再回国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繁花》感动我们的地方就在于,它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47:14没有新和旧,只有生和死
邵忠:现在做媒体,要么快,要么慢,没有中间的区间。太慢了,就没有时效;太快了,就没有思考。在当下的媒体行业,人们缺乏的就是慢。吴越先生讲:“媒体没有新和旧,只有生与死”。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作用,纸媒如果只是变成资讯,当然没有什么长远的用处。但是如果变为深度的报道,效果就会完全不同。因为深度的内容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脑子去看的,它会给你足够的思考时间。
吴越:品牌也是如此,没有新品牌,只有或者的品牌。
52:57上海人与广东人是天生的搭档
邵忠:我最喜欢上海的一点在于上海人的执行力,而这与广东人敢于畅想的特点恰好相契合。二者可以产生最大的效果。上海人做事认真,注重细节,可以将理想化的情况真正落实到地。
55:28YUANLINK是横向生发和历时垂直的结合
邵忠:我希望YUAN LINK是开放性的,能够把东西方文化有机地汇合在这里。
吴越:在张园的项目里,政府倾注了很多心血。我们目前看到的张园只是西区的部分,真正的张园是更大规模的。在西区现有的十几幢建筑里,YUAN LINK的所在地算得上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心。张园在百年的发展中历尽沧桑,但在各界的努力下,张园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所以张园是承前启后的,是内外交融的。而这也是YUAN LINK的重要内涵。
片尾清唱:徐祥
BGM:
raining dream-----Annie Zhou
Sorekara Epilogue I - Kokohaku-------梅林茂
夜来香-------胡蝶
Jessfield Park-------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transitions------Liquid Memories
Adventury Moody-------Petro A
Market District------idokay
lost-----Lars Bork Andersen
繁花片头曲------陈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