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主播散人在ICU亲历家人的生死时刻;在频繁签署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他面临目前医疗系统内的种种选择,最终付出了诸多额外代价,帮助家人成功康复。这件事也让他开始思考和研究如今医疗模式的演变、自身看病的选择以及可选药物的范围。本期我们就借着他亲历的ICU故事,聊聊这些话题。
这期上半部分以药为主线讲述ICU的亲历故事,下半部分有更多的议题讨论;本期没有保险、医代等任何广告,一切出于主播的的亲身体验。
🎙️「聊天的人」
散人、太子
📅「往期回顾」
🎬 「时间轴」
03:00 脑梗急救,什么样的药立竿见影
08:32 心脏与脑梗治疗左右互搏,用药与二次脑梗
13:24 可爱的主任医生,暗示与明示
18:29 同一家医院,之前可买的药现在触不可及了
22:51 康复医院见闻,药效过好以致血糖过低
29:48 不是多贵,能否买到才是原研药日后的问题
34:13 科室与医生的无奈,想自费得说没医保?
41:57 质量、速度与价格不可能三角,各国的选择
47:20 为何播客录到最后都像卖保险的(不卖
50:03 大多数人的现实,双轨制的必要性
52:14 如何用加拿大经验圆一个光明的未来
🪧「广而告之
我们开通听友群啦,群里会提前发布播客消息、选题意见征集、偶尔提前试听等
欢迎听友加小助理微信 luoxuanxiajiang 进群
📻「收听方式」
小宇宙,苹果播客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
🎮「制作」
监制 & 剪辑:太子
1.总体上来说,目前的医疗是普惠政策,对于群众来讲是受益的,像你们说的主要是保下限,在便利效率质量中,探索平衡。对比国外一些国家,算相当不错了,至少不会让普通人因为一些常见病破产返贫。但这个医疗系统的代价就是医护人员。
2.我母亲胃癌晚期,没有机会做手术,选择化疗和保守治疗,确诊到去世8个月内住院21次,她是普通职工医保,所有医疗费报销下来自费不到5万。买了惠蓉保,都没有达到报销门槛。这样的大病,我们普通家庭也是在能承受的范围。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病小病都是有经济能力治疗(有些没有治疗意识或者贫困者,会拖延至重病或死亡),大病重病超过10万20万,可能很多家庭选择放弃。
3.集采的初衷就是覆盖常见病和慢性病,让舍不得看病的底层人民也能承受医疗费用。但集采目前太过极端,没有给药厂留够利润,无法质量上下功夫,且质量监管存疑。确实如果以后集采要能达到原研药的95%,那真的再好不过了。
4.那反过来,如果国产仿制药提高价格,有了利润,就能做出95%的质量吗?目前来讲是个人是存疑的。比如国产治疗带状疱疹的伐昔洛韦胶囊一颗是2块多,比起集采药来讲,利润空间是有的,但是药厂仍然不思进取,它的说明书用法用量还是10年前的版本,并没有更新,用量是一天600mg。而原研药早几年已经更新一天用量是3000mg,相差5倍剂量。导致大多数门诊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得不到足量的治疗而达不到治疗效果。而医生只能按说明书用药。临床上很多仿制药在更新说明书在用量和治疗范围这种简单的事情上都懒得费功夫,很难想象他们会花精力在提高药品质量上。
5.国家对于质量和价格,选择价格去节约医保。太子和散人也说至于为什么这么节约医保,是国家不想在医疗过多投入。如果把国家比喻一个家庭的话,可能有自己的总体规划吧,把资金重点投给能带来增量项目,至于家里的那么多老人病人,现在顾及不了,能少花就少花,今天在医疗上花大手笔了,家里老人病人数量眼看越来越多,以后可是翻倍的支出,现在还是缩紧医疗支出吧。
6.制度是上层设计的,上层和有钱人要追求质量需求的,是一定要给个获取高质量医疗的途径的。目前有的高质量途径:比如特需门诊和华西每年2万会费的绿色通道,是可以缩短看专家号或检查的等待时间。每个科室都有vip病房和单间病房,让你有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想吃进口药的,可以自费去国际医院和外资医院。高质量这条路是有的,但不是普惠,大家根据经济状况选择。
7.只要纳入医保的药品,有利润的话,是很容易挣到钱的,但挣的是医保和人民的钱。医保的钱不是不让挣,但不能让国外进口药挣了。我猜是有意让进口药退出医保,把医保的利润给国产原研药厂,促进国产药物创新。美国的高价医疗养活了全人类的创新医疗,美国高价研发,其他国家在屁股后面捡来仿制,节约大量的研发和医疗成本。这苦了美国患者,但美国医药公司全球疯狂收割。比如辉瑞利润真的太让人眼馋了。目前每年都有一些国产原研药已经强制被纳入医保,进医院了,定价和进口药差不多,就是鼓励国产药品研发。至于目前国产原研药创新成就如何?目前就是me too,m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