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来野
【嘉宾】Rohini、东东
【内容概览】
你还记得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吗?你为什么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呢?
是因为想要分享的东西越来越少,可以无所顾忌分享的圈子越来越小吗?还是微信里的好友分组太多,发朋友圈前的顾虑太多?
的确,有的时候我们不发朋友圈并不是因为不想发,而是发朋友圈前后我们总是会担心内容是不是合适,担心别人理解不了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思索太多,顾虑太多,全然忘记了分享的初衷。
你呢,又是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了?欢迎来本期节目的评论区跟我们聊一聊吧!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00:55发朋友圈被删好友,我开始怀疑自己。
04:05被妈妈控制的朋友圈。
06:25与朋友圈相比,QQ空间让我们感受到表达的自由与关系的链接。
11:25发朋友圈的不良体验:
(1)景观社会的虚假:我们的生活被朋友圈压缩成了一个个广告牌,充斥着表演的意味。
(2)赛博自体(假自体):朋友圈是我们为了迎合外部需要和评价体系,而打造出来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
(3)社会比较:得不到期待中的回应而自我怀疑,影响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4)凝视与客体化: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思想,放在公众平台时,是在主动进行“被看见”或者说是被凝视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一个人的主体性丧失,变成被其他人评判的客体,客体化的过程会给人带来压力。
(5)累觉不爱:通讯录上的联系人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的规范,发朋友圈时需要额外考量很多因素,极大耗费认知资源。
28:40发朋友圈,我们在期待什么:
(1)被镜映:被看见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镜映去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必须且非常美妙的体验。
(2)从孤独里拯救自己:当我们想要一个人缩回到自己的壳里,孤独地去面对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留下一点痕迹,这个时候,或许会有人出现,把我们从孤独里拉出来,给我们力量。
(3)创建自己的能量空间站:有的时候发朋友圈不是为了寻求共鸣和理解,而是为自己创设一个空间,像是一个能量储备站。当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沉浸式地来到这个空间给自己充能。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10 版)阿伦森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 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吴海婷
《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动机的心理探析》
《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幕后小组】
剪辑:来野
制作:来野
音乐:As One - Better
【联系我们】
动点心思是一档由多名北师大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研究生随机组合的群像电台,将至少包含心理学角度解读热点话题、心理学书籍分享、心理咨询知识科普等三个专栏。
邮箱:如果你有节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欢迎来信,地址3166285689@qq.com。请注明昵称,以及是否愿意在节目中公开。信件回复不可替代医疗或心理治疗。
听友群:请添加微信「tasiaqiang」并备注「动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