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为重庆话,全文版本以及对应历史附注,请查看公众号Ask 100. 第69期获取.***
>>> {mp.weixin.qq.com}
每个人都活在历史的当下,充当着某时某刻的当事人与见证者;多年之后,我们可能成为某段重要纪事的主角,又被他人讲述与怀念。依靠一代代人的记录,人类的故事被传写下去。
怀着这样的心愿,我终于启动了本期节目的制作。
本期嘉宾是我的外婆。今年春节一过,我外婆就满88岁了。以她的年龄而言,她的记忆力算得上惊人地好。我一直在想,这也许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暗示,她想把她见证的故事传递下去。
我外婆名为张振华,一个三十年代出生的女性,被冠以这样一个期愿宏伟的名字,有一些罕见。而这大概与她的父亲有关。
她的父亲、我的外曾祖父,名为张鉴桂,字舜臣,是云南腾冲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他出身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炮兵科,很早就加入了国民党,从“重九”起义,到革命军北伐,再到抗日战争,他一直在军旅中生活,在上世纪初大大小小的战场上留下足迹,还兼任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南昌分校校长。1937年11月第八战区(西北地区)成立,他调任战区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抗战结束前夕,他晋任国民党陆军中将,在军事委员会担任参议。抗战胜利后,他迅速隐退,调任战史编纂委员会研审组组长,最终于1948年退为备役,后定居重庆,直至去世 。
他的故事我从小听到大,但都是东拼西凑式的。如今终于能够用口述史的形式,以播客为载体,把它郑重地分享给大家。
由于我外婆不会说普通话,所以这期是用重庆话录制的。西南官话在方言里不算难懂,不过为了便于大家收听和理解,我们也在此准备了全文逐字稿。
说明:这期节目远谈不上正规的【口述史】,只是一个亲历者的口述。由于老人记忆的偏差,加之制作时我们资源和能力有限,截止发出时,许多史实内容可能无法切实核实,此外目前我没有访问大多数学术资料库的权限,资料基本来源于网络以及此前家中长辈的收集,但会尽量标注清楚出处。我们也会开放评论区,欢迎各位读者朋友补充和指正。
彩蛋:外曾祖父自举家搬迁到重庆后,就有意从军政界隐退。除了挂名战史编纂委员会的职务外,他还醉心于古琴演奏与鉴赏。1945年2月 [2],他加入古琴家徐元白于重庆组建的天风琴社,成员还包括军事家冯玉祥、汉学家高罗佩等。六十年代,应古琴协会邀请,他演奏了几首琴曲,并留下了录音。我们将他弹奏的一曲《潇湘水云》放在了节目的末尾。
1946年3月,天风琴社与渝都各界送别高罗佩夫妇合影,冯玉祥为前排左四,高罗佩为前排右五,张鉴桂为三排左二
时间戳:
00:02:05 做生意的家人让曾祖父去参军,他参与了反清、北伐到最后抗战,成为一名国民党中将
00:05:50 县里发大洪水把装满家当的卡车全冲进河水中,那就干脆回重庆
00:09:40 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干爹,解放后的际遇
00:13:07 刚解放时,曾祖父国民政府的办公室里,文件被扔的漫天飞
00:15:35 解放后曾祖父的际遇——被委派到昆明文史馆
00:18:20 自然灾害时期,徒步30公里给曾祖父送补血糖浆,彼时的社会生活
00:22:21 曾祖父的儿子自然灾害时期爬上墙偷了曾祖父的东西,儿子后来的际遇
00:25:13 解放后隐姓埋名、在政治运动前夕去世,最终躲过一劫
00:34:37 为什么解放后,身为国民党的他不愿意去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