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麻药不睡背后,医疗体制的拼多多化|与三甲医院医生聊集采与医改卫诗婕|商业漫谈Jane's talk

24.麻药不睡背后,医疗体制的拼多多化|与三甲医院医生聊集采与医改

57分钟 ·
播放数29650
·
评论数333

农历蛇年春节前,有关医疗改革中的药品集采制度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被热议——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财新采访时,用——

「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来形容集采药的药效不稳。

就在几天前,医保药监局首次回应了这一说法,这条新闻再次登上微博热搜。

我在热搜当天邀请了某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S医生,录制了这一期播客。

这期内容不仅包含着一线医生在临床中所遇到的各类集采药品、器材、报销制度的实践挑战,也涉及过去医疗产业链中的商业生态是如何被彻底打破,而这一切,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意味着哪些权利的获得与丧失。

2019年,香港上映了一部以医疗改革为题材的电视剧《白色强人》(推荐大家观看)——这部医改剧的核心主题词是角力与平衡:一场改革中,各方利益纠缠、博弈,剧中构建了两个医生角色。

一个是绝对的正面角色唐明,身为医生,一心捍卫公立医疗的公益性,反对私有化改革;

另一个是亦正亦邪的「伪反派」医生 YT,心怀一定的政治野心,推动改革的背后亦有私心;

两个角色实际上是理想化与现实派的缩影与缠斗。

正如我们今天所聊到的医改话题,改革没有满分答卷,但处处充斥着两难,矛盾的表面张力,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但实际上,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这部剧最后给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结局,即,两位角色的不同价值观最终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医者仁心。

我想,这也是面对这类沉重话题时,艺术创作者所能作出的最原始的呼吁。

与 S 医生的这期访谈,令我感触最深的有几点:

1.中国的中产缴纳着高昂的税,但在未来会被不断挤压生存空间——这次医改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医疗服务的两极分化:在集采制下,医疗会进一步普惠,这对贫穷的底层人群的确是福音,能够解决有医疗和没医疗的问题;富人自不必说,从来他们也不会选择公立医疗,改变也不大。但中产们在公立医院所能获得的医疗服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大打折扣。

2.医改和集采制度,已经彻底摧毁了原本的医疗产业链生态和供给间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商业漫谈Jane's talk》这档栏目会涉及这个民生社会话题。公共利益空间的背后,也需要靠商业系统和生态去支持,而今日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或者不知能否建立),药品集采本质上是一种医药采购界的拼多多化。如何去理解这拼多多化,要去理解硬币的两面,情绪本身不起作用。

3.生态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今天的医疗场景内,年轻医生将会面临非常多挑战——医术的含金量本身就体现在丰富病例和场景的实操,而现有的医改体制会彻底改变这一点。

有关本期节目的更多思考,欢迎搜索并关注我的公众号「卫诗婕 商业漫谈」前往文章👉《和三甲医院聊了聊集采这件事》。

本期嘉宾:S 医生(北京某三甲医院主治医生 )

(注:为保护 S 医生,播客中的音频经过变声处理。)

本期Shownotes:

前情-

03:56 上海政协委员批集采药:「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05:14 本轮医改共分为三大部分:集采、DRG & DIP制度、医生的年薪制

08:45 现在全国的医改都是以三明医改为原型

10:20 过去「以药养医」,的确存在过度医疗

12:20 医改的磨合期将会非常漫长

1. 什么是集采?医疗体制改革的拼多多化?

13:56 集采招标现场,中标公司疯狂压价——「压得我目瞪口呆」
15:47 以前骨科一块钢板两万,也是买器械商服务的钱——他们会手术跟床协助和指导
17:44 因为利润太低,许多进口耗材商已经放弃招标了
18:44 现有情况下,年轻医生挑战很大
19:48 上述原因导致手术排期变久
21:01 医改的双刃剑:A面医疗普惠,B面质量下降
21:33 的确存在麻药不立刻起效、效果时长变短
23:00 手术耗材国产钢板,可能会有螺丝屑

2. 原研药、仿制药和国产仿制药

24:53 原研药的专利期的保护,是为了让创新可持续
26:00 仿制药也不容易,工序、流程、细节、辅料都还得自己探索
26:49 集采药中的大部分都是仿制药,仿制药相比原研药,确实普遍效果差一些
29:16 集采药的确实现了医疗普惠,蓝领、农民将大大受益
30:54 动的是中产的利益:以后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准将会大大降低
31:34 目前集采药里还有进口药,但进口厂商可能被逐渐熬走
32:25 一些长期病患的利益也会受损

3. DRG 和 DIP 制度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36:17 DIP:根据不同病种将报销上限打包,「假设阑尾炎手术的上限就是1000元」
38:00 DIP下,医院治疗病人可能亏钱,导致一些疑难病患容易被拒收
39:00 医德高尚的医生收了病人,就自己遭殃
40:36 制度变化频繁,医院的动作也相应变化
42:15 完全按照治病的原则救治,可能会混不下去
44:01 超 DRG 的病人往往是特殊病人,收了就赔钱,不收良心过不去
46:21 频繁爆出医院倒闭的消息,一些三甲医院也亏钱

4. 以后会越来越少人当医生吗?

47:20 住院医师15万年薪——医生变成收入性价比极低的职业,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48:34 「灰色收入没了」
50:08 年薪制后,可能会有更多公立医院医生跳槽到私立医院
52:52 工作10年,S医生在不久的将来年薪可能变成20万——「可能只能回老家了」
53:29 「我本心当然想做个好医生,但临床上非医疗的问题,让我痛苦」
54:29 「我不愿意别人叫我『白衣天使』,我也只是个普通人」

加听友群👇

有关主理人:卫诗婕,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早年任职于《人物》、GQ报道、字节跳动。代表作:《ofo的终场战事》、《罗永浩:薛定谔的理想主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东社交十年风云:金矿、折戟、浪潮再起》、《下一站,沙特》等。作品曾获虎嗅2024年度作者、金字节奖年度新锐作者、网易非虚构文学奖年度作者、全球真实故事奖中文报道十佳。

有关「商业漫谈」:这是一档关注科技、商业、人文的深度访谈节目,致力于记录时代的商业史。聚焦商业趋势、伦理、竞争、价值。

「打捞时代碎片,文字对抗时间。」

微博:卫诗婕SJ_Jelyne

小红书:诗婕Jane's talk

展开Show Notes
这是一期有社会责任感的节目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
圣诞老人的后裔:💗
JUAN_hLNO
JUAN_hLNO
2025.2.11
评论区真的很让人无奈,那些在赞扬这是个好政策的,说服大家接受这个政策的人,是多冷血以及是有多健康啊!
我最近看病的感受是,根本买不到好药了,因为家里人是青光眼,也有高血压患者,都需要终身用药,医院只有最普通的药,药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药,医院没有,只能自己花高价去线下药店购买
JUAN_hLNO:还有真的感谢在聊这些的主播,微弱的声音也是声音
SongSinging:家里老人有慢性病,只能去线下买药,已经好久了🥲
17条回复
Jiayi佳儀
Jiayi佳儀
2025.2.12
这轮风波没有人关注医疗器械。集采后,医疗器械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美国戈尔公司的覆膜支架,之后患者做血管手术(如:TIPS)就用不到这款救命支架了。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您是业内人吗?
晨萱-语迟者说:但也有例外啊,广东可以医保支付三千买华为手表。管你良币劣币,都比不了僭越在一切之上的大财阀……
4条回复
杭秋田
杭秋田
2025.2.12
2018年《我不是药神》上映,关注那些得了绝症靠着高价药续命的人群,药品降价成为很多人的呼声。于是第二年国家集采开始用以量换价的策略降低医保药品价格,一直实行到现在。
我一直支持药品集采,现在的医保资金本就入不敷出,如果不精打细算,体系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可是集采干了几年,整个导向似乎变成了谁降得多谁入选,逼迫药企以贴近成本价乃至低于成本价竞标。这无疑走错了路。集采需要降低总体药品的支出,也应该给药企留下一定利润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动力有资金改善药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把药企们都逼得赚不到钱,最后倒霉的还是所有靠医保治病的人,包括中产以及穷人。患者去医院的第一目标是把病治好,兼顾省钱。疗效不好,省再多的钱。那也没用啊。
医保要想维持下去,出路无非两条。一方面是节源,比如药品集采,DRG改革,避免医院过度医疗。另一方面是开源,财政增加医保资金注入,职工提高医保缴纳费标准,体制内医保并轨以及退休职工必须继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让人多出钱总是很艰难的,可是一个体系里面谁都不想让渡自己的利益,都想着不出力占最大的便宜,最后必然只会崩溃。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您讲得很好
这集保护医生变音的各种处理努力真的很厉害👍
Janina嘉丽:看这期的标题就想到你那期节目了!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昨晚听完你们节目立刻关注了
5条回复
Jeff-Zhang
Jeff-Zhang
2025.2.11
希望再出一期,聊聊日本和香港,或者北美、欧洲的医疗系统,顺便推荐下卖高端医疗险的建议hhh~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哈哈哈谢谢建议,我在我选题库里存一下,有机会找到合适嘉宾的话就做!~
非临床专业的人在领导临床专业的人干活,未来医学发展绝对退步的,三明医改本身就是失败的,患者都跑去其他地方看病了,重病患者也不敢收,想用好药在三明不太可能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给福建IP点赞
吴小浅:感觉上是利大于弊,就我身边的亲戚大部分会选择治疗效果更好的医院,国内还是很看重效果,这样应该会倒逼更多人去私立
ailiss
ailiss
2025.2.12
前外企器械代表,补充说明S医生说的厂商服务降低的情况的厂商方面原因。一:例如我所在公司接连裁员,原本一位代表负责1-2家大三甲,现在需要负责区域内的6-7家,忙不过来是常态。二:厂商因为利润下调所以销售费用大大降低,以前可以报销的代表前往医院的交通餐饮等费用现在卡得较严,影响差旅。三:最后是对于业务增长的消极态度,例如之前有粤西医院的跟台需求我会立刻从广州出发,现在会平衡多方因素,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服务。
黄圣杰贝世特:确实是,以前医院老大爷做习惯了。
苏洋_pBLR
苏洋_pBLR
2025.2.11
有一些内容不是很认可,之前花着接近十倍的价格,只是为了医生觉得服务好,省事,但付出代价的确实患者自己。
竞争集采药的标准是 80% 的综合评价,如果有一部分药效达不到,是否应该通过了解效果后加大药量来解决。
阿司匹林原研药之前在中国的价格比在美国还高很多,十倍的利润空间背后是怎样的对于医院和医生的灰色产业链,医生有多少药厂等的回扣。

普惠才是最重要的,有钱人私营医院自费都能解决,医保本质就是普惠
sophia_jyt:普惠的本质是技术水平和社会道德,现在的制度就是低价取胜,药厂更加不会花成本去研发改良药物减少副作用提高药效,低价取胜的药企垄断市场后老百姓没得选,省了进口药的钱,最终治不好病或是被药物副作用搞到肝肾功能出问题这样的情况,吃亏的是谁呢。眼光得放长远啊。另外原研药在国内价格高很多时候是税收问题,也不仅仅是药厂本身定价决定的。我支持国产仿制,但不能只看价格,应该让国内制药公司有利可图才有空间提高技术水平生产出更好的药。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S医生的确有说到,比如麻醉,会通过加大药量来解决。他的原意也不是图医生省事,而是指医生的时间如何使用和成长会最高效。您指出的普惠点很重要,但我不十分认同部分说法,我在查资料时看过一个案例,比如阿斯匹林肠溶片,同样符合标准的国产药片却可能因为其他一些与原研药的细节差别引发个别手术的并发症。临床实践千差万别,但目前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没得选,走特批也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15条回复
刘知溪
刘知溪
2025.2.11
主持人水平很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引导和与嘉宾互动, 把这个问题展示的比较全面,不像很多其他讨论这个问题的节目,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吹捧性质。而且讨论了中产阶级利益受损的事实,有智慧也有勇气。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
总体说是这回事。但这个医生也带了很多个人情绪,比如什么不敢用差的,但以前医生可以适度按照回扣高低选择医疗耗材的,大多数医疗耗材可不止一家顶级品牌。
黑眼豆豆_:你说的差是性价比低的合格药品,他说的差是质量差的不合格药品,吃回扣是选择了性价比低的合格药品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S医生说的是以他自己的角度来说,不敢因为利益的选择不合格的产品。
3条回复
babeyyy
babeyyy
2025.2.11
非常非常好的节目!主持人真的很会提问 嘉宾回答也直击要害 (但是麻药这类不是属于精神管制类药物不纳入集采嘛
Tyz_Cr5u:现在集采的麻药很便宜,几块钱一大支,比酸奶还便宜,很多病人术中知晓,副反应还很重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谢谢您❤️也推荐往期节目,每一期都是精心准备和制作~
3条回复
小sang
小sang
2025.2.12
45:52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DRG不是支付上限,是支付标准,S医生也说了,如果患者骨科手术没有血栓并发症,那DRG是绝对够用的,不止是够用,是医保还是按照DRG的标准给医院付费的。比如成本2w,医保还是支付5w,本来DRG就是有盈有亏,不要只看着亏的,不想着盈的,大账大多数时候是可以算平的。
翼龙_lR9y:现在很多医院亏本了就怪到医生头上,领导对现在医保政策也不是特别了解,压在医生头上的考核指标如平均住院日、药耗占比、抗生素指标超标、自费药占比、DRG低倍率、高倍率等等太多了,医生承担了很多非本专业的事情,最后所有的一切全部可以归到医生头上
木犀_MVdz:第一年成本2w医保支付5w,但是第二年医保就会因为你2w就够用了于是把标准降到2w
25条回复
做为药企的人来点赞 这一期内容很夯实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可以加一下您微信交流一下吗🙂
YNWA
YNWA
2025.2.12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话放在医保上,好像也是那么回事。
不是一刀是叨叨:医疗的很多都不是医学问题 而是社会问题 但最终背锅的是医患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
3条回复
出发点挺好的一个政策,被劣币驱逐良币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走样成什么样了,希望有更多博主这样站出来发声的,加速推动改革,建立新的平衡。
HD492911z
HD492911z
2025.2.13
采访对象和主持人的声音音量差别很大,耳机听着会很不舒服,希望两者声音大小能一致下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好的,之后多注意
HD246162p:我也觉得,贼难受,好像都不关心这一点。三五环他们就做得很好
3条回复
Lu_9u6X
Lu_9u6X
2025.2.12
听完全部内容,S医生说的我都基本赞同,所以我觉得这个医改推进是肯定会持续的,穷人太多了,普惠这条路是不可能有变化的,中产没办法,只能让渡自己的权益,至于医生的收入,我个人觉得在大范围的规定下,不同城市不同级别的医院应该还是会有差异,三明20万,北京20万不是一个概念,这种应该是会被考虑到,但是不会明说,摸着石头过河吧,不过整体确实,中产实惨,在现在这个阶段,医疗教育房地产啥啥倒霉的都是中产
杭秋田:中产的利益就被“没办法”三个字轻轻略过,那谁能保证你个人的利益连三个字都不值得说?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被中产托举的社会…
5条回复
听完这期播客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小镇喧嚣。里面讲述的也是类似的情况,不过是土改。本次访谈对象就像书里农民一样,对于改革所处立场一样。希望播主有时间可以看一下,体会到不同立场在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和眼睛观察到的“真相”。我很喜欢这期议题的题材,但我认为这期议题不该这么片面的引导大家。看到评论区播主您说做了很多功课,但是您的功课都是基于“患者”视角,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问题与阵痛是难免的。对于这个议题来说,引起听者的愤怒从而达到共鸣,不如多采访一些不同立场的人,把事实平铺出来又听众自行判断,而不是片面的个人情绪发泄
卫诗婕_商业漫谈Jane
:
谢谢你推荐的书。也建议您去看一看这一期我发布的公众号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1FlQMqf8zomVeaet0ol7xw;我自认为立场还是相对中立的,文章中也谈了从制度的宏观设计角度来说,不是该不该,而是如何做,还涉及了监管问题的补充。至于播客,角度很清晰,就是医生视角,医生也并没有什么情绪,只是讲出自己的临床挑战。要看其他视角,别的播客(评论区也有推荐)钱粮胡同也做过。永远不能奢望一篇文章或是一次访谈呈现或解决所有问题。另外我个人觉得用“个人情绪发泄”这种表述形容嘉宾以及我们的严肃内容不是很妥,多些体会少些审判吧。
噹噹咚咚叮叮:18:59 哈哈哈哈,听到现在只听出了原来的既得利益者的哀嚎
仿制药的药效只能用数据说话,个别案例不具备广泛的统计学意义。受访者说难听点更多只是个人利益受损了以后的牢骚。改革的大方向怎么听到正面意义更大。比如受访者自己说的,医生的收入之前直接与用的耗材和用药量提成挂钩,直接很自然导向过度医疗泛滥的结果,这也是之前社会广泛诟病的,患者怨声载道,这么简单明了改革的逻辑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我不相信制度去相信你医生的良心和人性的美好?别逗我了。当然现在改革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意义的讨论应该多聚焦怎么在技术上修正,比如,竞标价原低于成本价的不能竞标,比如公开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数据,比如仿制药药效实验数据,解除社会得质疑和疑惑。总之,让社会各个层面都能发声讨论,不能只听原来既得利益者的哭丧
Lee_49HW:点赞。稍微补充一下,低价中标本身就是对集采相当片面的理解,而且是媒体的话术,激化矛盾。现在 ds 出来了,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集采的政策。具备什么门槛,不是阿猫阿狗就能混进来的。集采的评分标准,价格不是唯一指标。医疗和药学根本上是科学的问题,药物一致性评价方法和体系,是否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才是本次热议话题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一个临床医生谈的全是观察,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在哪里,统计都不会了吗?学医学到哪里去了,也好意思出来夸夸而谈。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用好没有,有没有改正的建议咋不讲一讲。好好坐你的门诊,管好你的床,就谢天谢地了。
柴柴_qXgj:等你生病了,再来回看你这番言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