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有点迟了,本来是计划新年后就发,由于主播沉浸在假期,偷了个懒。
这期,我们邀请到了几位嘉宾,和我们一起聊聊 24 年各种热门前端生态,包括 React、Vue、Next.js,还有跨平台开发以及鸿蒙的一些趋势。
其实大家平时工作中应该就已经接触过不少,但这些工具的前景如何、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听我们娓娓道来。
咱们的节目也会把目光投向 AI 技术在编程中的应用。
AI 是未来的大趋势,究竟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什么改变,又会有哪些挑战?一起探讨。
【ShowNotes】
【本期主播及嘉宾】
- 神秘嘉宾:小帅,某大厂不愿意透露姓名帅哥
- 嘉宾:袁滚滚,推特@rollrollyuan
- 主播:狼叔,狼书作者,知名技术专家,一个中年到处浪的IT男;
- 策划:Captain,一个无聊的人;
【后期制作】
后期 / Captain、jj 幕后
运营 / Captain,狼叔
监制 / Captain
【听友社群】
微信听友群:希望大家在听友群和评论区多多反馈收听感受,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添加微信好友 captainnotcaptain 私信关键词 浪说 进群交流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小宇宙App | Spotify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豆瓣 | Follow |
【关于「浪说播客」】
浪说播客:专注于泛 IT 方向,讨论技术之外的有趣内容。
“浪”是个中性词。它可以指浪潮,也可以表示一种过于兴奋的状态。在可控范围内玩得有趣,这其实才是我最喜欢的理解。当然,做一些”浪”的事儿也极其难得。比如,将”浪”这个概念引入播客,我希望能找到一些”会玩”、爱折腾的朋友,在录制过程中分享更多有趣的经历和见解。
回顾 2013-2017 年,那时候的前端像块新大陆。从 jQuery 一把梭到 Angular 1 的 MVC,从 Grunt 到 Gulp,再到 Webpack 横空出世,连写个 CSS 都能吵出 Bootstrap 和手写栅格的鄙视链。最魔幻的是,你可能刚学会 React 的类组件,社区已经开始吹 Hooks 了。所有人都在拼命追赶,生怕被时代甩下。那会儿的焦虑大概是:“这东西明天会不会过时?”
18 年末我开始进入前端行业,JQuery 虽然还在,但是整个前端圈技术栈逐渐收敛,Vue/React/Angular 已经三足鼎立,TypeScript 也逐渐从“可选项”变成“入职门槛”。但真正的转折点是“前端工程师”开始被要求写 Jenkins 流水线、搞 Docker 部署、甚至和运维掰扯 Kubernetes。曾经嘲笑后端“配置地狱”的我们,自己却组件陷在了 Babel 配置、Webpack 插件和微前端方案的泥潭里。这时候的困惑是:“我到底是前端,还是半个全栈?”
近两年最深的感受是:代码在贬值,逻辑在升值。低代码平台让运营小妹都能搭个页面。GitHub Copilot 能随手补全业务代码,Cursor 更是好像让不会编程的人都可以上手前端——看似“前端要完”,但真正复杂的场景反而更需要前端人,这些以目前的 AI 能力还是不够的。比如怎么用 WebGL 给电商做个丝滑的 3D 试衣间?怎么在 WebAssembly 里塞进一个轻量级音视频引擎?甚至如何用 Rust 重写前端工具链?这时候的觉醒是:“AI 带来的是 ‘技术平权’,但是作为程序员,我们比绝大多数人对 编程类 AI 的驾驭性更强,所以只能说只会写 Vue 组件的人,可能真的危险了。”
成熟稳定的背后可能会让大家感到缺少大方向,似乎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但这何尝又不是一个新的起点呢?
现在看那些“技术热词”——AI 辅助编码、WebGPU、原子化 CSS、Islands 架构、边缘渲染……它们本质上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用更少的代码,做更复杂的事。就像当年 jQuery 解决了 DOM 操作的一致性,今天的前端正在试图解决“人机协作”的一致性。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用户对体验的贪婪、业务对效率的压榨、技术人对创造的热爱。
所以别问“前端还有没有未来”,不如问自己:“当低代码平台泛滥时,我能否用工程化思维给混乱的模块搭出扩展性?当 AI 能写业务代码时,我是否可以用更短的时间让 AI 完成自己的业务需求?我是否能写出 AI 写不出的交互逻辑?”
“前端的未来在每一个开发者的焦虑与期待里”
至少我这个前端业内人相信,只要人类还在用屏幕与数字世界交互,前端开发者就永远有资格说:“这个需求,我来扛。”
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浪说”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