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欢迎收听“教育AI智造者”播客。
今天这一期节目,可谓多重惊喜交汇:
- 这是我在 2025 年录制的第一期节目,新年新气象,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 这是我们第一次全程采用英文访谈并在中文平台同步分享,双语加持,内容更加丰富!
- 最最重要的是,我邀请到了一位重量级教育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项目的教授 Sharon Mistretta 博士。她既是我非常敬重的导师,又是对教育技术和创造性学习有着深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先行者!
在本期节目里,Sharon 将为我们打开 “技术+创造力+教学法” 的宝藏盒,从她在 NASA 合作项目中与宇航员做科研的经历,到她如何用设计思维与计算思维刷新学生对“技术课”的传统认知,再到她作为女性工程师在金融与编程行业多次逆袭的职业历程,都让人热血沸腾。更精彩的是,她带我们深入探讨了 AI 在教育场景中的多重应用、未来趋势以及背后的教学设计理念(TPACK、SAMR、UDL 等),为身处教育一线、关注前沿教育科技的你提供难得的思维盛宴。
本期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璐瑶。用AI翻译好文字稿之后,我邀请她来给Sharon的部分录音。为了尽可能保持原文,我们特意在中文名词之后加入了英文原文。
想听英文原文的朋友,可以关注播客,我们会尽快放出英文加长版内容
如果你也想知道:
- STEM 教学如何与创造力和共情相结合?
- 为什么 “评估” 在 AI 时代要全面升级?
- 教师和学生如何借助生成式 AI 大幅提升“自我效能”和 “学习动机”?
- 以及如何在团队项目中培养真正的合作力与幸福感?
本期节目就是为你而来,让我们跟随 Sharon 的引导,一起踏上这段充满灵感与惊喜的教育创新之旅吧!
本期播客聚焦以下问题
- 成长与导师Sharon 的 “拉什莫尔山导师” 给她的职业与学术生涯带来了哪些关键启示?
她如何在 STEM 领域坚持自我,尤其作为女性在职场上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 技术+教育的多维融合TPACK 框架与教育实践如何相辅相成?
如何用 SAMR 模型衡量 AI 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与变革潜力? - 计算思维与创造性学习“计算思维” 并非只在编程中使用,它还能在哪些领域助力问题解决?
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设计思维、跨学科融合真正让学生 “动手动脑”? - AI 赋能与师生共情当生成式 AI 成为 “研究助理” 与 “写作导师”,我们该如何有效利用?
在人工智能介入教学设计之时,教师又该如何保持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差异化支持? - 评估与学习动机为什么我们要从一次性大考,转向过程性、项目式评估?
在 AI 环境下如何设计更公平、更具包容性和激励性的评价体系?
内容大纲
开场与嘉宾背景
- 介绍 Sharon Mistretta 博士的教育与技术多重身份
- “拉什莫尔山导师” 的故事及其对 Sharon 成长的影响
女性在 STEM 领域的职场经历
- 银行编程工作: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展现自我?
- 忙碌又充满惊喜的 “万花筒” 职业模式(Kaleidoscope Career Model)
技术+创造性学习的实用案例
- NASA 合作项目:把太空任务与学生学习目标相结合
- 课程设计:从 “基础编程” 到 “思维修剪”,如何激发深度学习与好奇心
- 设计思维评分量表、项目制学习的具体应用
AI 与教学设计:TPACK 与 SAMR 的结合
- 如何评估 AI 技术在教学中的落地程度
- AI 提升教师备课与批改效率,释放更多课堂互动空间
- 实际案例:实时翻译、无障碍环境、多模态学习资源
计算思维与评估革命
- 什么是问题拆解、抽象化与算法式思考
- 过程性评估:让学生 “演示+迭代” 成果,而非一次性考试
- 学生个性化反馈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共情与未来展望
- AI 辅助下的全球视角:与不同国家的同行互通有无
- 保持好奇、保持激情,让技术与创造力不断融合
- 倡导 “女性互助与多元包容”,携手推动教育创新
-----------------------伊伊子展开说说--------------------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卷!🎧点击链接,或扫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的未来。期待在听友群中与您相遇,共同成长!😊

-----------------------相关词介绍----------------------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综合掌握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与学科内容知识。Sharon 分享如何在 “AI+教育” 领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通过课程设计将这三者融合落地。
SAMR 模型(Substitution, Augmentation, Modification, Redefinition)
用于评估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深度。由替代、增强、改进到重塑四个层次。Sharon 讲解如何利用 AI 实现教学的 “重塑”,特别是实时翻译与无障碍设计。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
包含问题拆解、抽象化和算法式思考的综合能力。Sharon 用生活与课程案例说明如何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自然掌握这套思维模式。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与判断。Sharon 解读如何通过 AI 中的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与坚持度。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强调从同理心出发,用发散-收敛的思路进行创意解决方案设计。Sharon 的评分量表与 “客户视角” 项目就运用了设计思维的核心方法。
UDL(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通用学习设计理念,主张为不同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与途径。Sharon 分享了如何通过语音、字幕、可视化等多模态形式,帮助更多孩子公平获取知识。
Kaleidoscope Career Model(万花筒式职业模式)
比喻女性常见的职场路径,不同人生阶段灵活转换角色、时间与工作方式。Sharon 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女性如何在不同阶段依旧保持职业成长与激情。
过程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
注重学习过程的即时反馈与迭代,而不是一次性的总结性考试。Sharon 分享了在中学与研究生课程中使用 “原型-测试-反馈” 的评估循环。
同理心(Empathy)
理解并感受他人情绪、需求或观点的能力。无论是 STEM 课程还是跨文化交流,Sharon 都强调对学生及同事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