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7. 【妇女节特别节目】撕裂的词义:Woman为什么要翻译成女神而不是妇女?

EP17. 【妇女节特别节目】撕裂的词义:Woman为什么要翻译成女神而不是妇女?

10分钟 ·
播放数318
·
评论数8

「蛋说蛋语」本期主要内容:

1. 词语的符号裂痕

  • “妇女”与“woman”的语义变迁:中文“妇女”从清末裹脚妇人→1950年代劳动符号→当代被消费主义替换为“女神”“女王”;
    英文“woman”经女权运动(如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重塑为反抗标签。
  • 语言学隐喻: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理论揭示词义与意象的割裂。

2. 政治与消费的烙印

  • 政治运动改写词义:五四运动赋予“妇女”革命性,1950年代“半边天”口号强化劳动属性;
    改革开放后消费主义将“妇女”置换为“女神”,弱化政治意涵。
  • 翻译的霸权与抵抗:联合国“UN Women”中文译名掩盖文化差异;
    年轻人以“小姐姐”“她经济”等本土化词汇对抗语义殖民。

3. 语言创新的实验场

  • 全球语言实验:英语创造“womxn”挑战性别二元;
    中文行动派(如豆瓣“妇女词条编辑战”)争夺定义权。
  • 艺术表达:费城涂鸦“Woman是动词,妇女是进行时”隐喻动态抗争。

4. 未被书写的生命史

  • 词语背后的个体叙事:1920年读《新青年》的缠足阿婆→1978年纺织厂女工诗人→当代匿名资助乡村女童的主播;
    语言战争本质是争夺被遮蔽的生命解释权。

5. 核心矛盾

  • 翻译困境:跨文化词义难以对等(如“gender equality”与“性别平等”);
  • 代际抵抗:用暧昧修辞(如陈粒歌词)解构非黑即白的语义霸权。

关于播客的任何问题请联系cowaylew@163.com

主播视频节目请移步小红书@同传老司机蛋妞

展开Show Notes
大牛
大牛
2025.3.03
沙发!这期很有意义!
提出一点点有意思的看法。妇女的“妇”在中文语境中其实是指“已婚”的女性,从字的角度来看,“妇”是一个会意字,其繁体字为“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妇”字由“女”和“帚”两个部分组成,表示一个女人拿着扫帚在扫地。因此,“妇”的本义是指从事家务劳作的女性。
《说文解字》中解释“妇”为“服也”,即服侍、服事的意思,强调女性在家庭中服侍丈夫和操持家务的角色。在古代汉语中,“妇”通常特指已婚女性,是与“夫”相对的概念。
所以“女性”其实是一个更中立,更有女性主体性的名词,用它对应翻译women,其实有进步意味。
Daniel是蛋妞不是妞
:
这个角度我很觉得很棒,但是这个讲法也有一些问题,当用“女性”的时候,词义反而更纯粹,更加对应英文的female,所以当你说“女性”与“women”应该对等,如果没有更为普遍接受的释义,那就会出现更混沌纠缠不清的词义混淆。所以,就像我在播客里面说的,先承认词义的不同,再考虑如何either引用新词,or在旧词基础上引入新用法。这是一个与语言习惯对抗的漫长过程。或许如你所说,用“女性”更进步,但是语言的使用更多是习惯与适应,“进步”并不是首要考虑的。虽然我也希望它能进步到在国际交流中能够理清文化语境的程度,但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拭目以待吧~
Angela子航:学习到了
Eric_8B8B
Eric_8B8B
2025.3.03
名称本来是无偏向的,时代的偏见?
Daniel是蛋妞不是妞
:
能指无偏见,所指却是有时代烙印和社会偏见的
心如玫瑰
心如玫瑰
2025.3.03
07:14 念歌词不如唱一嘴
Daniel是蛋妞不是妞
:
哈哈哈哈哈哈!找机会唱!
Angela_LJ
Angela_LJ
2025.3.15
所以很奇怪为什么women会有这么多讨论,而men没有。妇女好像一直有种老的感觉在里面,就像大牛说的已婚(从事家务劳作的女性),所以女生不喜欢叫妇女是不是也是对这种属性的反感和年龄的焦虑,好像从girls到women一下就从带有青春意味的正面词语变成了绝望的负面词语,是不是也源于女人一直在这样的父权社会被视为只具有性价值的原因(年轻、有吸引力)。奇怪为什么一直不是叫女神就是叫妇女,而不说女人,男人可没有这样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