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3 #对话姚璐:一个中国女摄影师在中东的沙发旅行历史学人

Vol.73 #对话姚璐:一个中国女摄影师在中东的沙发旅行

67分钟 ·
播放数6745
·
评论数26

当媒体习惯于将镜头对准中东战场,姚璐,一位中国的80后摄影师,却选择走进中东人的家庭。2016至2020年间,她以沙发客的身份,独自穿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记录下被战火遮蔽的生活细节,为我们打破了对中东的刻板印象。

比如伊拉克的女性不被允许拍照和出门,而伊朗人会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叙利亚,不少适龄男青年为了躲避兵役,会不断地休学、考研再休学;在埃及,拥挤潮热的地铁也能变成热闹的购物市场;在巴勒斯坦难民营,墙上留下的是他们家乡的模样......这些生动的生活细节,构成了中东的真实样貌。

本期历史学人我们邀请到姚璐和鲍克凡,两位对中东有着自己的观察与解读,他们将从各自的经历出发,带领我们走进他们眼中的中东世界,与我们探讨中东的日常与非常,揭示那些被战争阴影掩盖的真实生活,引发我们对战争、性别、文化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01:53 从911事件到成为沙发客:一个摄影师的中东情结与旅行契机

03:53 战争下的叙利亚:体面的城市和“平静”的人民

17:26 伊拉克的女性困境:极端的保守环境

29:13 头巾之下,是贵族特权还是女性压迫?顺从还是反抗?

36:36 一次签证风波折射出的库尔德地区政治角力

42:11 “两个”并行的埃及:嘈杂市井与游客天堂

49:29 以色列铁墙:一边是文明,一边是野蛮

52:17 巴勒斯坦难民营:故乡在墙上,身份在风中

57:45 约旦:阿拉伯文化的十字路口

59:37 “你怎么没有信仰?”——土耳其东西部的文化差异

01:04:10【片尾曲】Adele《Skyfall》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阿萨德政权:叙利亚阿拉维派家族政权,老阿萨德(1930-2000)和小阿萨德(1965-)先后执政,2024年底政权倒台。

朱拉尼(1982-):真名艾哈迈德·沙雷,伊斯兰激进组织“沙姆解放组织”(HTS)领导人。2024年12月8日,伊斯兰激进组织“沙姆解放组织”(HTS)领导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进入大马士革几小时后,朱拉尼也进入了首都,最终给阿萨德的统治画上句点。

伊斯兰国(ISIS):极端恐怖组织,其前身是约旦籍极端分子扎卡维2002至2003年间在伊拉克创立的“统一与圣战组织”。2014年6月29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宣布建立“伊斯兰国”。

阿拉维派: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叙利亚少数教派,阿萨德政权核心支持群体。

萨达姆·侯赛因(1937-2006):伊拉克前总统。1979-2003年统治伊拉克。2003年被美军抓获。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并于2006年12月30日被处决。

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1930-):伊拉克什叶派最高宗教领袖。

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1902-1989):伊朗伊斯兰革命领袖、最高领袖(1979-1989)。

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1930-):伊朗最高领袖(1989年至今)。

图阿雷格人:一个半游牧的伊斯兰民族,分布在尼日尔、马里、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地。

普什图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

库爱盟: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1975年11月成立。

库民党:库尔德民主党,1945年成立。1975年前后分裂为三派:巴尔扎尼派、

塔拉巴尼派和阿克拉维派。

奥贾莱(1948-):库尔德工人党(PKK)创始人。

弗拉基米尔·贾鲍京斯基(1880-1940):犹太复国主义右翼领袖。提出“铁墙理论”,主张以军事手段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影响以色列建国路线。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1-1938):土耳其国父,推行激进的世俗化改革,奠定了现代土耳其的基础。

|本期音乐|

Umm Kulthum《Alf Leila We Leila》

Adele《Skyfall》

|和我们互动|

新的一年,历史学人将和嘉宾、听友们一起探索更多新的节目形式,来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执行主编:曲飞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展开Show Notes
1:04:23 和李亚楠老师的不一样的女性视角。很有趣。爱听!
!!!这期扑面而来的清爽感!
虽然内容很沉重,但还是觉得听感舒服好多。好啦,一起走近中东吧!
Murra
Murra
2025.3.11
体面,这个词的出现率满高的哈
TonyKim:可能已经无法用其他语言形容了吧
Murra:不知道在涉及其它话题的时候,她的这个词出现频率有多高。
JoeChen91
JoeChen91
2025.3.13
尽管嘉宾以沙发客的身份与当地人有超过一般游客的深入交流,但似乎观察和体验到的内容还是缺乏深度,还是摆脱不了游客的局外人视角,浮于表面,也许只能算是一个有摄影特长的背包客吧
喜欢喜欢喜欢
毅Yi
毅Yi
2025.3.20
挺好的旅游故事,可是男嘉宾为什么非得加上一段无厘头的键政呢?一方面说以色列种族隔离,一方面又说以色列有20%的阿拉伯人,自己觉得矛盾么?
HD802641z:可那的现实就是这样啊
毅Yi:明明是观点,你非得说成现实
刚看过“野马”确实很震惊,疑惑世俗化的土耳其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startupbiu
startupbiu
2025.3.10
伊斯兰世界太可怕了 有毒的宗教💔
startupbiu
startupbiu
2025.3.10
30:24 说起头巾是身份的象征我就想笑🙄
Ferikoy
Ferikoy
2025.3.10
16:34 贝鲁特不是黎巴嫩山,Mount Lebanon一般是内陆地区,这属于硬伤了。
桃奈小安
桃奈小安
2025.3.09
打卡
旺旺旺火火:出去玩啦
48:53 哈哈哈哈哈,这很埃及
丸尾同学
丸尾同学
2025.3.09
马上来听
Tatargini
Tatargini
2025.3.10
33:45 想起清朝时,汉人为了民族认同感,变本加厉地裹脚…
michael_SJcX:剃发易服的汉人裹女人的脚增加民族认同?这种“民族认同感”是不是太大笨蛋了?太不堪了?太不符合伦理常情了?清朝裹脚最多的是北方是河北,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区域有相当大的重合。裹脚起于畸形审美,新的研究认为清朝裹脚区域和民间纺织业的兴盛相关,总之都是社会压迫女性的手段。这里的悲剧性在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肯定没有哪个父母忍心给孩子裹足,但越是上层阶级(皇权最忠实的奴才)越对女性苛刻,不裹足不仅无法获得好的婚姻甚至无法获得门当户对的婚姻。这和嘉宾提到的那位母亲是一样的
michael_SJcX:在欧洲的穆斯林戴头巾也许是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情况,在穆斯林国家戴头巾有很多原因,但不存在民族认同的情况,嘉宾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主要是社会传统而非宗教约束。裹足在宋以后在中国的逐渐流行,也主要是社会传统而不是什么民族认同,而且正相反,裹足在清朝中国北方迅速流行,这种摧残限制实质上更依附于皇权秩序的稳定。汉旗人也普遍裹脚,鸦片战争是八旗兵战败,英军进入他们整洁的驻扎村社,安静的房屋里挂满了自杀的女人,她们失去了逃跑的能力。
4条回复
songha
songha
2025.3.10
关于库尔德问题,建议了解下历史在进行调侃,听到嘉宾的表达,我也没有买书的动力了。
0110A:
HD269431z
HD269431z
2025.3.11
所以伊拉克女性后悔推翻萨达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