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3 为什么歌名越来越长,歌词越来越口水?旺角淘词城

Tips.3 为什么歌名越来越长,歌词越来越口水?

15分钟 ·
播放数211
·
评论数11

本次对话深入剖析了音乐创作、传播及其与听众接受度之间的复杂联系。

讨论首先聚焦于歌曲命名的重要性,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过于独特的命名可能阻碍歌曲的传播。随后,对话转向音乐内容的简化趋势,认为这虽有助于吸引更广泛听众,但可能牺牲艺术深度。

此外,概念专辑的现代变化也被提及,指出单曲发行成为主流,反映了市场对作品主体性的淡化。最后,通过艺术与商业的普遍现象,强调所有创作行为本质上均受商业驱动,不论其艺术价值或商业成功。整个对话揭示了对当前音乐产业及其趋势的深刻见解和批评。

以上能容由AI生成,见谅。

展开Show Notes
10:37 音乐绝对是会独立存在的。ost越来越好听说明制作要求变高了。其实洗脑歌每个时代都有不是吗?但不能只看那些。还有我一直以为有些英文歌词直白是文化所致,他们的歌曲更重音乐性和叙事感,文化里有聚会跳舞这种习俗的民族发展出来的音乐好像都这样,汉族主体一直以来比较看重文学性吧所以广东歌有这么多好词。
髙原
:
·音乐一直是独立存在的,不过单单“只用”音乐吸引用户的难度越来越大。 ·OST制作要求变高让歌曲变好听了,在这个部分我和小鱼仔老师看法不太一样,我觉得OST由于画面和情节,会让人容易产生一种好听的错觉。不过即便是站在小鱼仔老师说的这个角度,也印证了影视行业整体更蓬勃可以提比音乐行业更高的要求,凸显了流行音乐所面临的挑战更大了。 ·并不是说洗脑歌不好,甚至我会想说好音乐一定是要“洗脑”的。只不过当前的洗脑方式更粗放会直接搭配短视频,或唱或跳或搞怪,或煽情或撩拨或令人愤怒,音乐早已不是音乐本身。不过如果要剥离开视频平台,那留给音乐的传播机会又有多大呢? ·关于欧美音乐和东方音乐一个重旋律一个重内涵这个话题,确实文化基因不同是有很大影响的,或者说有的音乐是用来跳舞的有的音乐是用来倾听的。不过这都不重要,现在所有的流行音乐都得是用来配短视频的,所以基因的权重被算法忽略了。 结合上面的想法我举个例子:高晓松在节目中回忆,当年唱片公司为在台湾省推广《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特意购买《包青天》电视剧时段,将其作为片尾曲播放。如今看来这根本算不上真正OST,堪称"视频BGM"的原始形态——主打一个画面和歌词各说各的。但那可是需要真金白银才能这样“混搭”的年代,现在的短视频时代是免费批量生产这样内容的。足见流行音乐处境的艰难,只能迎合时代、迎合视频、迎合算法、迎合更多未来可能会迎合的东西。
07:25 虽然简单化有助于传播和商业成功,但过度追求简单可能损害音乐的深度和多样性。我觉得这种甚至是低估听众的审美能力,长此以往音乐文化可能就是一个大退步,甚至我觉得我的审美也在退步,因为我单曲循环过两天黑桃A,真是有点子洗脑带派。(闭眼
髙原
:
商业从不”估量“,它只是不断试验,成功就重复,失败就改进,以此往复。
髙原
:
王老师买了会员呀,你这个月月报肯定被我们淘词城刷屏,感恩支持啊
3条回复
歌名长就口水歌的情况,好似我听的歌单里面,基本上好少遇到🤔🤔
髙原
:
你是真不听节目,看标题就留言啊
天与地的距离:抱歉,昨天在听《冬之颂》,但还没有细听这一期😐
真的,現在好多歌歌名好長哦
髙原
:
而且一般是具有记忆点的话语或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