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盘到鞋套,从windows98到千年虫病毒,从《侏罗纪公园》到《小鬼当家》,从世纪广场到世界之窗,童年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气象更新的千禧年代,一个被全球化、进步叙事和技术乐观主义笼罩的一个“黄金时代”。20多年后,它成为了一代人怀旧的对象,从《花样年华》的重映,到“中式梦核”的流行,童年和故乡的不可返回,与逆全球化和技术悲观的浪潮一起,制造出流行病般的哀伤情绪。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想跟大家聊一聊“怀旧”。它的“症状”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士兵身上,他们因远离故土而陷入萎靡厌战,当时的医生认为,这种“怀乡病”是可以医治的,而治疗的重点就在于重振士兵的男子气概。进入20世纪以来,“怀旧”已经从一种可医治的疾病变成了一种不可医治的病症;从一种地方性的病症,变成了一种现代病、世纪病。同时,它也从一种空间概念,变成了一种时间概念,从对家乡的怀恋,变成了一种历史的心绪。
哈佛大学斯拉夫文学与比较文化教授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将怀旧分为“反思型”和“修复型”两类,前者是《花样年华》式的,故乡和过去的失去已是既成事实,返乡的动作是持续延宕和未完成的,怀旧的主角被窒息在时间和空间的常规界限之中;而后者则体现在历史和现实中各类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运动中,它们把想象的家园与实际的家园混为一谈,甚至借助各种阴谋论编造出替代性的历史记忆。
今天,更多普通人用“怀旧”的行动来抵抗来势汹汹的技术革命对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占领。放下手机就是一种怀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怀乡人……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王学习,青年学者
00:10广告1号:快去看《初步举证》和《还有明天》
04:30广告2号:《随机图书馆》预售开启
05:30《花样年华》重映:我们已经比周暮云和苏丽珍年长了?!
07:20千禧年左右的流行文化回顾
08:20二手港剧和凤凰卫视
10:20中国加入APEC,小学生画和平鸽
13:30在千禧年看90年代美国电影:《小鬼当家》、《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
16:20《正大综艺》和世界之窗,千禧年对世界的热望
17:20非互联网原住民和电脑的初见:学校机房
19:20全球化、进步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如何塑造了我们
21:30怀旧是一种“病”?
23:40从思乡病到世纪病
24:30孙燕姿的《天黑黑》:一代人的时代感伤曲
30:10周杰伦的《上海1943》:眷村一代的思乡曲
32:30周杰伦的《娘子》:女性是被困在前现代的象征
33:50《花样年华》的多重嵌套式怀旧
35:10反思性怀旧:“时间的爱好者”,永远延迟返乡本身
36:20 1960年代三部曲:对家乡的思念成为对童年的思念
38:40王家卫的人物被窒息在时间和空间的常规界限中
40:50王家卫和周暮云一样,都是废墟上的徘徊者
43:20“中世梦核”:你可以回去,但那里已经没有人了
48:40《阿甘正传》:历史与神话如何在民族记忆中被混合
51:50修复性怀旧:民族主义复兴的重要特征
53:20过去的习惯vs重新发明的传统
57:10 MAGA对进步主义革命的反动
59:30技术进步带来的存在焦虑
01:01:30织毛衣、串珠子、画圈圈:一种替代性的身体体验
01:05:40我们对技术的态度如何改变
01:10:20怀旧会让我们变得保守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顺序)
“La tavola” by Lele Marchitelli from《还有明天OST》
“Yumeji Theme” by 梅林茂 from 《花样年华OTS》
“天黑黑” by 孙燕姿 from 《孙燕姿》
“上海一九四三” by 周杰伦 from 《范特西》
“小镇姑娘” by 陶喆 from 《I‘m OK》
“New Boy” by 朴树 from 《我去2000年》
【本期节目题图】
by recraft.ai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