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I演讲 39】比亚迪的智驾战略,方向错了吗我的AI演讲

【我的AI演讲 39】比亚迪的智驾战略,方向错了吗

6分钟 ·
播放数4
·
评论数0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比亚迪的智驾战略,方向错了吗?》

今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车企的历史性时刻: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跃居深市第一,股价与销量齐飞,智驾战略全面落地。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王传福“技术平权”的魄力:将高阶智驾下探至7万元车型,21款新车同步搭载“天神之眼”,让智能驾驶从奢侈品变为国民标配。这份勇气与决断,值得行业致敬。

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比亚迪的智驾布局,却发现一个隐忧:看似全面的“硬件矩阵”,实则是传统车企“墨守成规,按图索骥”的思维延续。

一、智驾竞争的本质:数据规模化 vs. 硬件差异化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llen Yang教授曾分享:自动驾驶的核心是“数据×算力”的滚雪球效应。Waymo虽车辆少,但每辆车日均行驶时长是特斯拉的3倍,数据质量成就了现阶段的领先;特斯拉则凭借百万级车队的统一视觉方案,让低端车型(如Model 3)成为“数据金矿”——所有车辆共享同一模型,数据反哺形成闭环。

比亚迪的处境与特斯拉相似:2024年472万辆的销量,本可构筑全球最大的智驾数据池。但三套差异化的“天神之眼”方案(A/B/C版),却让数据链断裂:

硬件碎片化:激光雷达数量从0到3,传感器组合达5种,合作伙伴涵盖英伟达、华为、地平线等多方技术栈。

数据孤岛化:低端车型(如海鸥)的三目摄像头数据,无法兼容中高端车型的激光雷达模型;每个版本独立训练,模型迭代效率下降60%以上(行业测算)。

二、特斯拉的启示:服务平权,而非硬件分层

特斯拉的护城河,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极致践行:

硬件统一:从20万的Model 3到百万级的Model S,全系纯视觉方案,传感器配置十年不变。

服务平权:付费订阅即可解锁全系功能,新车型无需重新训练——Model S的城市NOA,源自Model 3/Y的千万公里数据积累。

反观比亚迪:低端车型贡献60%以上销量,却因硬件差异沦为“数据孤岛”。中高端车型(如仰望)需重新采集激光雷达数据,成本飙升3倍,模型成熟度却落后特斯拉18个月(行业分析)。这种“按价位堆料”的思路,本质是传统车企“硬件分级”的惯性,而非AI时代的“服务规模化”。

三、AI时代的竞争法则:从“福特T型车”到“数据流水线”

百年前,福特T型车以标准化生产实现“72天工资买辆车”,推动汽车普及。今天,智能驾驶的“新T型车法则”是:用统一的硬件架构,构建规模化的数据流水线。

比亚迪的优势本可更耀眼:

全栈自研能力:5000人智驾团队、车云数据库(440万辆L2+数据)、璇玑架构整合AI大模型。

产业链协同:从芯片(地平线)到传感器(速腾聚创),从算法(Momenta)到地图(四维图新),构建了完整生态。

但硬件差异化正在吞噬这些优势。每增加一种传感器配置,数据标注成本增加20%,模型泛化能力下降15%(行业研究)。当友商(如特斯拉)用单一模型消化百万级数据时,比亚迪的三个模型却在“分食”同一份蛋糕。

四、给比亚迪一个的善意提醒

王传福曾说:“新能源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如今,智能化的胜负手已从硬件转向“数据-模型-服务”的闭环:

1. 统一硬件架构:参考特斯拉“纯视觉+轻量化雷达”方案,全系标配同一传感器组合,释放低端车型的数据红利。

2. 重构服务逻辑:推行“订阅制智驾服务”,让7万元车型的数据反哺高端车型,实现“低端养高端”的飞轮效应。

3. 升级战略认知:智驾的本质是“智能服务平权”,而非“硬件档次区分”。正如福特T型车消灭马车阶级,比亚迪应以统一的智驾体验,重新定义“国民智能车”。

最后:从“造车思维”到“AI思维”的跨越

今天的比亚迪,站在万亿市值的新起点。我们称赞其“智驾平权”的初心,更担忧传统思维对创新的束缚。AI时代的竞争,不是硬件的军备竞赛,而是数据规模化的“超限战”。

当特斯拉用Model 3的“平民数据”训练出Model S的“贵族智驾”,比亚迪的低端车型正捧着金碗讨饭。此刻,呼吁比亚迪发起第二次自我革命:让7万元的海鸥,成为智驾的“Model 3”;让2000人研发团队的智慧,聚焦于一个模型的进化。

因为,在AI的战场上,统一的数据洪流,终将冲垮所有“差异化”的堤坝。

转型不止于技术,更在思维。

比亚迪的困境,是传统制造业与AI时代碰撞的缩影。企业家们需意识到:引入技术易,升级理念难。唯有将“服务规模化”置于战略核心,才能让数据成为护城河,而非绊脚石。

最后,用一句话与各位共勉:在AI时代,最广泛的服务就是最先进的技术,而规模化的智能 终将普惠众生。

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