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E1. 第三季归来!2011年挪威大屠杀事件(上集)

S3E1. 第三季归来!2011年挪威大屠杀事件(上集)

55分钟 ·
播放数42471
·
评论数400

2011年7月22日,950公斤的炸药被引爆,它炸毁了位于挪威奥斯陆的政府办公大楼。8人死亡,30人受伤。
在炸弹发生爆炸的2小时后,位于奥斯陆以西40公里外的于特岛,一名警察登陆了。他号称来保护这里几百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
这名”警察“把人集合到了一起,他突然端起了枪,瞄准孩子们,开始扫射。
平均每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倒下。
一场屠杀开始了,于特岛成为了人间炼狱。
会有人来救他们吗?

主播:咪仔
剪辑:璐璐
内容助理:Luna
商务运营:肖刷刷

欢迎订阅「黑猫侦探社俱乐部」!

小宇宙2025年版请点击这里直接订阅收听;
苹果播客请点击这里/喜马拉雅请点这里加入月订阅/年订阅计划;
网易云,荔枝用户直接搜索“黑猫侦探社俱乐部”即可。

俱乐部订阅会员专享权益:
1,每月多听1集俱乐部会员独享罪案故事
2,提前7天收听黑猫最新单集

3,惊喜番外,独家花絮掉落

黑猫俱乐部,罪案讲不停!我们电波里见朋友们。

黑猫微博:黑猫侦探社咪仔
咪仔小红书:黑猫侦探社咪仔
*关于本案提到的图片请移步公众号「黑猫侦探社Podcast」


您也可以在国内外各大播客平台上找到我们:
RSS Feed: https://feeds.heymeowfm.com/heymeow.xml
合作邮箱:blackcatpodcast@163.com
如何进群聊天:在公众号「黑猫侦探社Podcast」发送关键字 “我要进群” 就可以啦!

展开Show Notes
Seem
Seem
4天前
如果黑猫要用比较高的要求制作节目,就应该避免使用大量死亡的受害者的主观感受,诸如死前的感受:舌头尝到的味道,眼前看到的最后景象。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描述,甚至难以接受,同时也存在非必要的煽情嫌疑。看到评论区有人说后面采访了幸存者,如果说是幸存者的描述那么可以(但仅限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即便是他们也不可能传达死者的主观感受。说这些主要是最开头咪仔提到诸如新闻、真实、客观一类准则,希望黑猫越做越好~
宛wan:还是怀念以前的文本,干净利索,现在有点太文艺了
Horreur13:怎么就能知道临死之前脑海中响起了什么音乐…这是在拍电影吗
31条回复
TOUTON
TOUTON
4天前
43:43 这是文学创作了吗……到底是怎么知道死者心理的
minaminokaze:还有描述其他死者嘴里有火药味、感到一阵电流的…总不能是也幸存者感受到的吧???真的觉得过分了,无论是引自其他文书还是黑猫想象的,我认为这样子“添油加醋”不是很尊重死者
黑猫小助手:下集最后有介绍关于这个案子的一本书,记录了大量幸存者的自述。
9条回复
肥肉88
肥肉88
3天前
说实话一直很喜欢咪仔的播客,但这一期我实在是有些受不了了。
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地添加死者的心理描述?如果是幸存者的没问题,但讲述死者想到喜欢的女孩,还要冬天在雪地里开摩托车。死者的感受根本无从得知吧,为什么非要主观臆测,添加这些给他
宛wan:凶手享受犯罪过程,这篇写文本的人享受自己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死者临终前的状态肆无忌惮的杜撰煽情,太令人不适了……
北北和奈奈:38:19 太细节了听不动了,在雪地里垃圾桶那期shero里面就被创过一次
10条回复
这是换人写文本了吗,感觉没有原来写得好了😶
冬菇村村长:文学创作和心理描写感觉太多了,没有以前客观。就算是幸存者的描述应该也没这么细腻和有点文艺的感觉
支持全女团队!!
灾厄林克:那咋了?
羽歌奈:嗯嗯嗯?回复的什么呀不见啦
7条回复
34:22 不是,这期的文学渲染是不是有点过于多了😦
为啥全女就是女👊,全男团队难道很少吗?脑子里只有这一点的感觉是会赞同凶手逻辑的人🙂
怀春:权字不烫嘴,就回他“我就是女权了,那咋了”
自然下坠:我是个男的就想加入。需要平面的话
7条回复
34:27 这些受害者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文学创作吗
到底什么昵称才不会重名:下集最后有介绍关于这个案子的一本书,记录了大量幸存者的自述
ssssssj:幸存者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当然是没问题的。大家只是期望关于遇难者们的描述可以客观一点,不需要太多的渲染。
4条回复
batman-
batman-
3天前
前面疯狂叠甲 自诩新闻工作者 客观 不会可以加工死亡场景吸引流量;然后呢?配乐渲染,大量想象并加工死者感受以及死前的想法;虽然事先声明过不会 但不代表你不会做!反而做的很过分;我承认一定的渲染会让故事好听,但是这种对死者的二次消费就未免让人恶心了,对死者对听众都是一种不尊重;
到底什么昵称才不会重名:节目里涉及到心理描写的,应该都来自于one of us这本书里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们的采访,这些是他们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但可能受害者太多,有些情节搞混了,把幸存者A的经历说成了死者B的,引发了误会,比如那个濒死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童谣的女孩叫 Marte Smith,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大家对这些描述的不适真的是再正常不过了,但这些残忍和血腥的制造者是那个凶手,书里还写到了一个更小的孩子,算了不说了,反正看完我到现在还没缓过来……然后你知道吗,这个恶魔最后挪威只判了他21年……在监狱里不仅有单独卧室,还有健身房,还上了大学,看评论补充说甚至还有Switch可以玩……真的是一声叹息
batman-:没必要转移矛盾,节目的问题不是书或者凶手的问题;不适的点是黑猫前后不一致 虚构对死者的描述,哪怕是引用书里 那他们的内容是怎么审查的呢?甚至即便书里有艺术加工 黑猫直接引用就可以甩锅了吗?最后如果代入下 死者里有您的家人 您希望得到一个怎么样的描述?人已经死了 能不提就别提了;即便提到请客观描述事实;如果是黑猫这种加配乐 臆想 描述子弹穿过时死者的变化和感受;这难道不是对死者的二次消费吗?这是对你逝去亲人的尊重吗?
10条回复
39:05 我感觉我在听凶手洋洋自得的自述。。。到底有什么必要详细描述死者的感受啊
双双子er:本来想美美睡觉,但是听完了骂骂咧咧的失眠了
37:21 幸存者的描述可以有,但是不幸遇难的孩子们的想法篇幅太多了😅
康师傅_kang:文学作品了
熬叶
熬叶
3天前
就算有预警这么大量的渲染当事人的死亡感受也太不适了,这样讲故事真的好吗?可能我不再是受众了。
加了太多模拟受害者死前的心理描述,生者劫后余生的采访可以引用,但是死者临终前的心理状态你怎么知道的?
听的人挺生理不舒服的,我觉得这并不是创作者一句,请谨慎收听,就能规避掉内容创作者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义务的事情。罪案播客目的是什么?是对犯罪过程的再加工再渲染,和对恐惧情绪再传播?
“第三枪击中了她的下巴,她的舌头瞬间尝到了火药和鲜血混合的味道,而她的身体变成了零件和碎片。”
我真的不得不评论一下,如此过度电影化和戏剧化的场面描述真的好吗?真的尊重死者吗?这到底是在讲述真实的罪案故事,还是在写剧本呢?
03:05 好耶全女团队。特别喜欢开头的团队大家的发言,新一季也请一起渡过吧
血腥没问题啊但是有必要戏剧化浪漫化吗😅😅😅不能客观一点描述吗??罪案播客不应该这样吧??😅为什么这样消费受害者?为什么把死亡变成吸引眼球的奇观???
大量的不明所以的细节描写和到底有什么作用
不喜欢听太多煽情的内容,更喜欢简洁客观、描述事实的叙事方式
天,黑猫真的不如当初了,一个小时,整个叙事还是模糊的,就在这里主观描述每个死者的感受。我只能说内容创作者别太注重自己的卖点,把内容写好吧,这种主观感受和煽情描述AI也是可以写的。失望了很多次还是失望,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