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8 婉莹:在网吧里砸美术馆
好久不更新,是因为做游戏太~难~了~ 我们游戏《遗忘工程师/Forgetter》的牛逼预告片 不过非常骄傲地告诉大家,我和关子维一起制作的游戏Forgetter,aka 《遗忘工程师》终于做完了!游戏在steam有售。 [image.png] 这是两个人做的游戏,也是很多人一起做的游戏,大家熟悉的科长为我们的一个关卡摄制了一组吃红烧鱼大片,艺术家2B妹子李桢给我们画了两只耳朵的梵高。还有十几位拔刀相助的设计师、音乐家、配音演员、程序员帮我们把游戏打磨地更加有feel,然后就是几十位被我拉来做壮丁的朋友们做游戏测试。 其中就有《博物志》的好汉婉莹,被硬生生逼着去南京的网吧体验了一把游戏。《遗忘工程师》是实验游戏、哲学游戏(目前steam这两个tag,我们都名列前茅哦),想象一下一网吧的CS:GO和MOBA里,在记忆中穿梭、走丢在沙漠的婉莹和她的搭档,真是感激不尽。 那一晚我们抓到了三个bug,后来借着这次体验,我和婉莹聊了一期,然后现在完全想不起来聊了啥,天南地北说了太多,非常开心。这也是我的一个小心思,借着行动力强的《博物志》,给《山顶洞人》重新上路踩一脚油门。 于是,就有了这期播客,很奇妙啊,因为一个以打砸抢美术馆为核心的游戏,两个博物馆学毕业生录了播客,世界好像是一件事~
- #017 rct studio 如果NPC决定去抢银行
好久不见,山顶洞人一直在洞里研发自己的电子游戏,也因此更近一步掉入游戏设计的兔子洞,洞里有千奇百怪的人,譬如今天这一期的节目就请来 RCT Studio 的三个大男孩,陈雨恒、张言和朱嘉林,他们的公司早前发布了一款由AI制作的NPC游戏场景——抢银行。我和我的搭档有幸和朱嘉林一起玩了一遍,在这个游戏里,NPC不会按照剧本行事,而是根据规则、随机性和玩家行动等多个因素产生自己的性格,再由性格驱动行为。结果我们那一次游戏里,遇到了很多很暴躁的NPC,不但反杀,还一言不发。 这样一家公司设计到很多元概念的再定义和再理解,譬如什么是智能,什么是自由意志,什么是创造,是么是情感。三个大男孩显然都是游戏玩家和深度科幻迷,他们的世界和他们想要创作的世界里,人工智能和人类其实分别不大,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甚至人类以外很特别的情感,也许也只是现在无法被解释的神话。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多写了,但下面附上我们的谈话线索,由于大家思维都比较跳跃,建议你顺时针服用,不过如果你喜欢头晕目眩的效果,跳着来也无妨:) 00:00 自我介绍,三个大男孩和他们的AI公司 05:47 人工智能行业的人工智能 VS 游戏行业的人工智能 07:30 有自己性格的NPC 10:32 比你还聪明的super intelligence (比你还聪明的NPC) 15:39 可以被定义和模拟的人类世界,如果有足够的运算力 18:02 和超级智能NPC一起生活的世界 25:00 多层虚拟世界 29:20 多层虚拟世界的原住民 32:07 重访元概念:智能、创意 37:47 如果教NPC喝水而不是喝一杯水 47:14 当NPC不为我们存在,不为我们服务 49:10 人工智能没有自由意志,人类也没有自由意志 51:19 情感是被神话与升华的存在吗? 57:05 人工智能渴求什么? 01:01:10 行业应用,中国与北美市场需要的NPC有何不同 01:07:09 独立游戏也可以使用的NPC定制服务 01:14:26 虚拟世界作为一种宗教信仰
- #016 冯梦波:对照记
很久没有更新了,这个月我开始一砖一瓦地做电子游戏了,这大概是我人生所有工作里最消耗的一次,技术的、叙事的、行业的、自我的,所有难题和挑战迎面而来。我和搭档一共两个人,深感生产力(或者 aaajiao所说的运力)低下。我问在大厂工作的设计师朋友叶梓涛,为什么这么难啊,如果在大厂就好了。他最近在忙着写艺术相关的文字,反问我,大厂为什么要砸钱做你想做的游戏? 一针见血。好在世界上除了大厂,还有独立游戏,除了独立游戏还有作为艺术品的游戏作品。我和叶梓涛一个月前以前录制了一期播客,访问对象是中国最早最早将电子游戏做成艺术的人,冯梦波老师。他为人熟知的作品中,《长征》系列把任天堂的横版马里奥改造成满是政治波普符号的长征,《阿Q》则是把他自己编入了1999年风靡世界的第一人称视角射击大作《雷神之锤三》中,《真人快打》则把他的家人和朋友变成今天可能会被叫做MR(混合现实)的格斗游戏装置中,每个人还有自己的大招。游戏之外,冯老师也是各种科技产品的早期剁手者,从90年代的mac,混音器到现在的hololense,是个大玩家,也是个大收藏家,他的公号《大收藏家冯梦波》连续一整年都在数自己买的保存得很好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产品:从花瓶到合成器,应有尽有。他的知识杂而精,所以很难概括,他也不喜欢被人定义和概括,可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在机器(软件与硬件)上找到的乐趣比在人事上多的人。 冯梦波2002作品《Q4U》截图 这一期剪辑的时候,我发现我和叶梓涛都在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对于听众来说可能不够友好吧,都没怎么具体聊前文提到的冯老师的作品。叶梓涛同学是个「有意思的文科生」,在大厂上班的同时,写文章、做播客(对这又是联合录制的一期,友台是《落日间》),做b站。他总想着反套路,用人文和艺术的眼光来重构艺术设计。而我则羡慕大厂的资源和人力,希望能做出好玩的东西,让好玩更无罪。遇到冯老师这个又艺术又游戏的人,我们当然坐不住,结果大部分问题与回答都成了比较学,谈游戏的时候聊聊艺术家的自由,谈艺术的时候聊聊游戏界的水准。两相对照,两相祛魅,或用冯老师的话来说“各有各的倒霉”。 但各有各的倒霉另一面就是各有各的幸运,世界上哪有什么都满足我们的好职业、好圈子和好人生,创作有时候需要限制,有时是资金、有时是时间、有时是技能,才会有属于创作者自己的独特的作品。而每个创作的人都知道,创作本身的乐趣是最大的。再次quote冯老师“自己和自己玩”——从小时候在脑子里想象世界大战到现在在家里给VR贴图,创作即是游戏。 做媒体这些年往回看,写报道与做访问,每个人问的问题看似一样,其实不一样,总会夹带私藏问些自己关注的事情。几年前我爱问艺术家:“是不是很难?有没有想过放弃?”那其实是在创意产业边缘艳羡但不敢进去的我在给自己找理由,现在喜欢问更具体的问题,更具体的事;叶梓涛一直在问艺术界会不会更自由、更有作者性,我猜想这是他本身对于这两样的认可和渴求吧。冯老师没问我们问题,但听的时候我能察觉谈到机器、软件的时候最兴奋,让我从之前对他的敬畏放松了很多,所谓玩物丧志是我们三个人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彼此对照,于是有了这期播客,也有了这期这个题目——当然是盗自张爱玲。 隔了一个月迟迟才出,大部分的工作其实是帮忙做播客的小朋友柳柳完成的,她也写了一段话,是另个视角的冯老师,我抄在这里下面。疫情看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倒霉要处理,我没什么过来人的经验,可能就是对自己好点吧,放纵点,偶尔玩物丧志一下吧。 「老听众们应该都熟悉,山顶洞人播客受到主播个人风格影响,最大的两个标签就是游戏和艺术了。这一期请到的嘉宾冯梦波老师就完完全全是为这两个领域的集合——他是中国最早关注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之一,一个将电子游戏玩成艺术的人。他的作品《长征——重启》《冯梦波:电子游戏》《阿Q——冯梦波的虚拟世界》等都是用电子游戏作为框架建构的。我们的主播杨静小姐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受到过冯老师的启发并且厚脸皮地拜访过他,即便如此,请冯老师来上节目对她来说还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这一次为了做好这个采访,她还邀请到了正在大厂做游戏设计的叶梓涛一起。三个游戏迷在一起聊了聊对于游戏的理解,探讨游戏究竟能不能算是艺术;也拓展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的good old days(听冯老师讲那过去的事情);最后逐渐走向了冯老师为后辈们祛魅艺术这个行业。乍一听冯老师是个严肃权威的师长,让人有些生畏,可是仔细听下来,就会被他的有趣的人格吸引。听到冯老师说小时候坐在床上摇头晃脑当作自己游戏的启蒙时候会忍俊不禁;听到他说会给自己工作室备齐各种游戏机带着学生一起玩会羡慕不已;听到老师介绍自己对音乐,收藏,技术的钻研会由衷地敬佩这个热爱学习的老顽童。山顶洞人一直致力于带着听众们去所有有趣的大脑中钻洞,在他们百转千回的大脑褶皱里探险,写到这里要向各位听众保证,带好你的耳机,你即将开启一段丰富有趣的声音之旅。Enjoy your trip!」 相关内容 1. 冯梦波的私人收藏公众号:大收藏家冯梦波 2. 叶梓涛公众号:快做一个好玩的文科生 3. 叶梓涛播客:落日间Sunset(可以在各种泛用型播客App搜索) 嘉宾与制作者 No.1 冯梦波 中国最早最早将电子游戏做成艺术的人。 嘉宾 No.2 叶梓涛 友台《落日间》播客主播。 嘉宾/主持 No.3 杨静 《山顶洞人》播客地主。 主持/剪辑/文案 No.4 柳柳 最近在学习巴西柔术和学习做个快乐的人。 剪辑/文案/编辑
- #015 冯梦波:对照记
很久没有更新了,这个月我开始一砖一瓦地做电子游戏了,这大概是我人生所有工作里最消耗的一次,技术的、叙事的、行业的、自我的,所有难题和挑战迎面而来。我和搭档一共两个人,深感生产力(或者 aaajiao所说的运力)低下。我问在大厂工作的设计师朋友叶梓涛,为什么这么难啊,如果在大厂就好了。他最近在忙着写艺术相关的文字,反问我,大厂为什么要砸钱做你想做的游戏? 一针见血。好在世界上除了大厂,还有独立游戏,除了独立游戏还有作为艺术品的游戏作品。我和叶梓涛一个月前以前录制了一期播客,访问对象是中国最早最早将电子游戏做成艺术的人,冯梦波老师。他为人熟知的作品中,《长征》系列把任天堂的横版马里奥改造成满是政治波普符号的长征,《阿Q》则是把他自己编入了1999年风靡世界的第一人称视角射击大作《雷神之锤三》中,《真人快打》则把他的家人和朋友变成今天可能会被叫做MR(混合现实)的格斗游戏装置中,每个人还有自己的大招。游戏之外,冯老师也是各种科技产品的早期剁手者,从90年代的mac,混音器到现在的hololense,是个大玩家,也是个大收藏家,他的公号《大收藏家冯梦波》连续一整年都在数自己买的保存得很好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产品:从花瓶到合成器,应有尽有。他的知识杂而精,所以很难概括,他也不喜欢被人定义和概括,可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在机器(软件与硬件)上找到的乐趣比在人事上多的人。 冯梦波2002作品《Q4U》截图 这一期剪辑的时候,我发现我和叶梓涛都在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对于听众来说可能不够友好吧,都没怎么具体聊前文提到的冯老师的作品。叶梓涛同学是个「有意思的文科生」,在大厂上班的同时,写文章、做播客(对这又是联合录制的一期,友台是《落日间》),做b站。他总想着反套路,用人文和艺术的眼光来重构艺术设计。而我则羡慕大厂的资源和人力,希望能做出好玩的东西,让好玩更无罪。遇到冯老师这个又艺术又游戏的人,我们当然坐不住,结果大部分问题与回答都成了比较学,谈游戏的时候聊聊艺术家的自由,谈艺术的时候聊聊游戏界的水准。两相对照,两相祛魅,或用冯老师的话来说“各有各的倒霉”。 但各有各的倒霉另一面就是各有各的幸运,世界上哪有什么都满足我们的好职业、好圈子和好人生,创作有时候需要限制,有时是资金、有时是时间、有时是技能,才会有属于创作者自己的独特的作品。而每个创作的人都知道,创作本身的乐趣是最大的。再次quote冯老师“自己和自己玩”——从小时候在脑子里想象世界大战到现在在家里给VR贴图,创作即是游戏。 做媒体这些年往回看,写报道与做访问,每个人问的问题看似一样,其实不一样,总会夹带私藏问些自己关注的事情。几年前我爱问艺术家:“是不是很难?有没有想过放弃?”那其实是在创意产业边缘艳羡但不敢进去的我在给自己找理由,现在喜欢问更具体的问题,更具体的事;叶梓涛一直在问艺术界会不会更自由、更有作者性,我猜想这是他本身对于这两样的认可和渴求吧。冯老师没问我们问题,但听的时候我能察觉谈到机器、软件的时候最兴奋,让我从之前对他的敬畏放松了很多,所谓玩物丧志是我们三个人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彼此对照,于是有了这期播客,也有了这期这个题目——当然是盗自张爱玲。 隔了一个月迟迟才出,大部分的工作其实是帮忙做播客的小朋友柳柳完成的,她也写了一段话,是另个视角的冯老师,我抄在这里下面。疫情看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倒霉要处理,我没什么过来人的经验,可能就是对自己好点吧,放纵点,偶尔玩物丧志一下吧。 「老听众们应该都熟悉,山顶洞人播客受到主播个人风格影响,最大的两个标签就是游戏和艺术了。这一期请到的嘉宾冯梦波老师就完完全全是为这两个领域的集合——他是中国最早关注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之一,一个将电子游戏玩成艺术的人。他的作品《长征——重启》《冯梦波:电子游戏》《阿Q——冯梦波的虚拟世界》等都是用电子游戏作为框架建构的。我们的主播杨静小姐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受到过冯老师的启发并且厚脸皮地拜访过他,即便如此,请冯老师来上节目对她来说还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这一次为了做好这个采访,她还邀请到了正在大厂做游戏设计的叶梓涛一起。三个游戏迷在一起聊了聊对于游戏的理解,探讨游戏究竟能不能算是艺术;也拓展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的good old days(听冯老师讲那过去的事情);最后逐渐走向了冯老师为后辈们祛魅艺术这个行业。乍一听冯老师是个严肃权威的师长,让人有些生畏,可是仔细听下来,就会被他的有趣的人格吸引。听到冯老师说小时候坐在床上摇头晃脑当作自己游戏的启蒙时候会忍俊不禁;听到他说会给自己工作室备齐各种游戏机带着学生一起玩会羡慕不已;听到老师介绍自己对音乐,收藏,技术的钻研会由衷地敬佩这个热爱学习的老顽童。山顶洞人一直致力于带着听众们去所有有趣的大脑中钻洞,在他们百转千回的大脑褶皱里探险,写到这里要向各位听众保证,带好你的耳机,你即将开启一段丰富有趣的声音之旅。Enjoy your trip!」 相关内容 1. 冯梦波的私人收藏公众号:大收藏家冯梦波 2. 叶梓涛公众号:快做一个好玩的文科生 3. 叶梓涛播客:落日间Sunset(可以在各种泛用型播客App搜索) 嘉宾与制作者 No.1 冯梦波 中国最早最早将电子游戏做成艺术的人。 嘉宾 No.2 叶梓涛 友台《落日间》播客主播。 嘉宾/主持 No.3 杨静 《山顶洞人》播客地主。 主持/剪辑/文案 No.4 柳柳 最近在学习巴西柔术和学习做个快乐的人。 剪辑/文案/编辑
- #014 播客即兴剧场:有一天我会忘记我想要忘记你
山顶洞人一直想要开自己的脑洞,尝试各种做播客的方式,这一期我们和上海还原剧团合作,录制了一期试验性质的即兴剧场。简单粗暴地说,像是实验室里的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员根据观众现场讲述的人生故事用声音做出自己的演绎。 每次的一人一故事剧场都会有个概念化的主题,这一期我们选择了“closure”这个题目。到发布播客这天还是没想到满意的中文翻译,就一如既往得将懒就懒,用了英文单词。什么是结束(暂且翻成结束吧),如何结束,几时先能结束,结束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结束之后的记忆又会是什么样的。 这期我们的“现场”观众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女孩,把有点苦逼的人生经历自己处理好讲成一个阳光的笑话给我们听,而敏感的演员则又在笑与勇敢之外,探测和演绎了曾经的痛苦和犹疑。在这个夏天的晚上,沪上有擅口技者,凝神听之,故事,吉他,连线,录音,一播客而已。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接触一人一故事剧场,不妨留言告诉我们你的感受;如果你已经是老剧迷,那也可以看看声音版和现场版的区别,给我们提提建议。也许通行无碍的日子里我们会邀请大家一起录制一期更加现场的版本。演员中,汤包也是播客《城市药丸》的主播,所以这次的剧场他会有个不一样的剪辑版本,即将推出,到时候也可以去那里收听喔。对了,这周六(6月20日),还原剧场将在上海做一场主题为《夏日冒险》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可以藉著酒劲儿没过,前往一试喔。 封面图 ©️ 游戏《心跳俱乐部》截图 本期制作者 故事提供 焦焦——游荡街头的酒缸怂子。 演员 铁头——会巴西柔术的非典型性幼师。 汤包——剧场演员,翻白眼一级高手。 乐师 翔——懂音乐的心理咨询师。 剪辑 科长:一名普通中年男子。 领航/剪辑/制作/文字 杨静:《山顶洞人》播客地主。 编辑/排版 柳柳——商科废柴,摸鱼达人,什么都玩。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各种泛用型播客App搜索「山顶洞人」,或者去我们的网站adhk.me,以及网易云与喜马拉雅收听所有节目。另外,中文泛用型博客平台小宇宙目前在内测阶段,需要的听众可以使用山顶洞人专属邀请码:SDDR 联络方式 微信公众号:山顶洞人UpperCaveMan 微博:山顶洞人UpperCaveMan 邮箱:allisoninheidelberg@gmail.com 电报群:https://t.me/UpperCave
- #013 杨中依:讨厌人类(但可以爱一个具体的人)下集
这两期我请大家都爱的aaajiao前来壮胆,对阵石景山第一美男子(自称)杨中依。 我们从杨中依2017年的爆款文章《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谈开,讲了讲创作者在乎、坚持和备受折磨的事情,也讲了讲游戏和具体的人——杨中依写过的三和大神也好、怼玩家的疯王子也好,aaajiao模拟的NPC也好),最后不知怎么的还说到白龙王和吃苹果(也可以是梨)。 三个西北话痨一不小心就聊了两集,辛苦您了,听吧:) 嘉宾 杨中依,写作者,石景山第一美男子 aaajiao,艺术家,没那么多臭屁的自我描述 提到的作品 杨中依,《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 杨中依,《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底层男孩的自白》(公号:讨厌人类) 杨中依,《7元国产游戏《商人传说》,和它怒怼差评玩家的开发者“疯王子”》 NHK,《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百元的青年们》https://www.nhk.or.jp/docudocu/program/2443/2409342/index.html 程新皓 《愚人金》(展览),OCAT深圳馆,2019 aaajiao 《洞穴模拟器》,艾可画廊,2020 aaajiao 《Crossing Stories》,EventStructure,2020 《山顶洞人》是一个寻找有趣大脑并在里面钻洞的播客节目,有时也会尝试另类的播客表达方法。想要收听更多内容,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和喜马拉雅订阅「山顶洞人播客」,也可以在Apple Podcast和各种泛用型播客找到我们。 必须承认我们不很擅长社群运营,常常把交流简单粗暴得变成约火锅约游戏的小群组,如果你这也不在乎的话,可以来我们的微信公号「山顶洞人播客」、电报群、还有微博来相会。 如果有什么想悄悄说的,或是有推荐的创作人被我们拜访,请发送邮件至「allisoninheidelberg@gmail.com」
- #012 杨中依:讨厌人类(但可以爱一个具体的人)上集
这两期我请大家都爱的aaajiao前来壮胆,对阵石景山第一美男子(自称)杨中依。 我们从杨中依2017年的爆款文章《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谈开,讲了讲创作者在乎、坚持和备受折磨的事情,也讲了讲游戏和具体的人——杨中依写过的三和大神也好、怼玩家的疯王子也好,aaajiao模拟的NPC也好),最后不知怎么的还说到白龙王和吃苹果(也可以是梨)。 三个西北话痨一不小心就聊了两集,辛苦您了,听吧:) 嘉宾 杨中依,写作者,石景山第一美男子 aaajiao,艺术家,没那么多臭屁的自我描述 提到的作品 杨中依,《在三和玩游戏的人们》 杨中依,《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底层男孩的自白》(公号:讨厌人类) 杨中依,《7元国产游戏《商人传说》,和它怒怼差评玩家的开发者“疯王子”》 NHK,《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百元的青年们》https://www.nhk.or.jp/docudocu/program/2443/2409342/index.html 程新皓, 《愚人金》(展览),OCAT深圳馆,2019 aaajiao,《洞穴模拟器》,艾可画廊,2020 《山顶洞人》是一个寻找有趣大脑并在里面钻洞的播客节目,有时也会尝试另类的播客表达方法。想要收听更多内容,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和喜马拉雅订阅「山顶洞人播客」,也可以在Apple Podcast和各种泛用型播客找到我们。 必须承认我们不很擅长社群运营,常常把交流简单粗暴得变成约火锅约游戏的小群组,如果你这也不在乎的话,可以来我们的微信公号「山顶洞人播客」、电报群、还有微博来相会。 如果有什么想悄悄说的,或是有推荐的创作人被我们拜访,请发送邮件至「allisoninheidelberg@gmail.com」
- #011 播客剧场:有罪无罪什么罪 你来定夺
如何访问一个不愿接受采访的艺术家?如何交叉访问一个身在疫区内的人?这都是我在面对艺术家“坚果兄弟”时第一时间要处理的问题,他帮我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可能:“你自己编吧,反正以前记者也是我让他们随便写的。”他是真的不在乎,这个常常能够抓到社会痛点以荒谬行为登上头条的湖北艺术家,说这些话的时候是真诚的。除了本身不爱说话外,他也对艺术系统有不信任——“当代艺术有点像时尚产业的一环”。但他确实值得书写,而从不同角度来看他确实也会有不同解读。我软磨硬泡倒真是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不如我们做角色扮演,请你得罪过的所有人和公司来控诉你把。也叫艺术史家和记者、营销号发出他们的声音。”他当然同意——这也是自己编的一种。于是就有了你将要读到的这篇奇怪文字:虚拟模拟审批。需要说明的是,稿件中来自艺术记者、大惊小怪晚报记者和公关狂人的部分文字的确来自于艺术记者、媒体好奇心日报和一个叫“公关狂人”的自媒体。 写完成稿,忽然觉得也许声音是一种可能的表达,刚好做“山顶洞人”。软件硬件都齐备,只是缺人,于是我找来自己的好朋友们(主要按声音和口音筛选),还余下一些角色没有着落。坚果于是按自己的常用方法,拉了一个群,里面都是他这些年做公共艺术时遇到的、帮助过的、帮助过他的当地人。大家听到这是一件为了坚果的事情,踊跃报名,小小微信群变成广播剧场试镜片场。有个人被我选中录音前,问我:“这个不是为了黑他 吧,他是个好人。”录音中大家会听到来自湖北、北京、内蒙古、陕西、广东多地的口音,这也是意外的收获 原文请移步:《有罪无罪什么罪:请参与一场对艺术家坚果兄弟的公审》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517-culture-performance-art-bro-nuts/?utm_medium=copy © 端传媒 Initium Media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一直想用声音的方法做个剧场,最近又打了很多剧本杀类的语音游戏。 于是最后把一篇艺术访问做成了虚拟法庭。 更机缘巧合地遇到了很多方言口音。 为了不透露剧情,只能说: 这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低难度法庭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格分裂的高难度社会 所以我们早就受过极好的训练 以为断案判案都十分简单 感谢参与录制的所有声音: 法官:碧海 坚坚:科长 果果:陈硿 汪老板:小刀 艾记者:良骏 钱经纪:陈拍岸 赵家人:阿粽 姚董事长:Kay 公关狂人:小鳄 大惊小怪记者:山高人为峰 梁董事长:寿荣 剧本:杨静 剪辑:Ramune 杨静 后期:杨静
- #010 aaajiao:数字高地 信息韭菜
这次我们的嘉宾是一个伪装自己是bot的真实人类,艺术家 aaajiao (三个a哦,您瞅准了)。 我们不能免俗地跟着近日的新闻,聊了聊数字高地里我们如何放弃战斗、分不清敌友、最后沦为前的后的浪花一朵。在个人的、私有的数据内容都被扒干净之后,所谓公共数据的奶酪你与我又能咬着多少?在数字高地平地而起,被卖煎饼的、跳大神的占据后,曾经自诩的才华与初心又被如何冲淡(池子加油)。 是和黑暗共谋,还是搭着正能量的雄风直上青云,还有别的道道道吗? 数据艺术家aaajiao常年和信息与数据共处,审视人和机的关系,从emoji到数据美颜机,从高频交易到直播bot,我们的魔幻世界里,假亦真时真亦假,欢迎来到21世纪,你逃不掉的。 这次播客提到的作品: [image.png] protester/cursor/emoji [image.png] The last media [image.png] User, Love, High-frequency Trading 生词: wabi-sabi (侘寂,日语罗马音:Wabi-sabi),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侘寂的美有时被描述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它是从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别是无常。(维基) 运力:人或机器的运算能力,将会决定你能看见和掌握的信息量与内容。 这是机器人本人: [8411125260_443594.png] 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年(他的出生年份恰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出生于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西安,aaajiao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 #009 范坡坡:性在此时是被忽略的
[image.png] 一封写给脑海中某君的信, 一则拍给德国民众的热干面美食视频, 一次在地铁上被种族分子霸凌的经历, 一段在亲密瞬间难寻的隔离时光, 一个每天都在寻找性是什么、可以是什么的导演。 这一期山顶洞人,因为无法出行,用不断掉线的Skype,我们连线了身在柏林的酷儿导演范坡坡,我们聊他最近几个月的偶尔低落和乐观反弹。聊食色性在艰难时期的弥足珍贵,也聊他近几年在欧洲第一身体验的酷儿性身份。这是色彩斑澜的一期,两个小司机在线等带,希望给也有点孤单的你带去笑声和温暖。 [image.png] 照片 Marvin Girbig 想要学习如果制作热干面,以及学习小小德文,请去看范导演的视频:) 对了这次还做了奇怪的shownotes: [image.png]
- #008 坚果兄弟:恶作剧式社会参与
这一集因为拖延症拖过了无忧无虑的秋冬,直接进入疫情肆虐的春。当时的欢声笑语,剪辑时听起来尽然有些治愈。这一期的主要嘉宾坚果兄弟从好几年前开始就积极介入公共事务,从水污染到弱势儿童就学,从性小众的婚恋问题到呼吁煤老板学习垃圾回收。 在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都会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思和回应社会问题,其中有一小部分则会选择以社会参与的方式用艺术家擅长的形式、展演的方式,用或激进或荒谬的方式把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问题,用滑稽或丑陋的样貌高声带入大众视野。 坚果兄弟就是此中一员,多年的经验亦或是天性使然,他有一套处变不惊、见招拆招的方式来和管制跳探戈。又善于借助荒唐、幽默的进入方式,和社交媒体与大众传媒合作,有效传递自己的信息给看热闹的人们。 这期节目有四个人登场,除了我,还有坚果兄弟的长期关注者、关心性小众议题的Bayar,坚果的战友+女友「2B妹子大师范儿」——协助他完成大量公共艺术项目,当然还有坚果。 事后再听我们聊了那么多社会问题,但那一种自嘲与幽默在今天这样严酷的日子里快没有了,特此把这集献给所有在疫情中想要借助创作,表达意见,提供关怀的创作者们。 Episode 008 Nutbrother: Playing pranks on the society As a fast-growing country, China has encountered a lot of challenges in many social aspect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this country creatively and critically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concerns through social art. Nutbrother is the most humorous one among them. Based in Shenzhen, the artist is curious how modern life is undergoing rapid changes in Chinese urban environments. Throughout the years he raised much social awareness for such topics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cessive consumerism, education ga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He is also know as a savvy social media user that carryout a significant part of his practices on Douban, WeChat and Weibo. In this episode, Nutbrother walked me through many funny yet heavy moments in his creative life, and how he tries to conduct the kind of art practise separated from mainstream art circle but in the quotidian life of everyday China.
- #007 周轶君:在别人的街头
在这么多期节目中,除了汤包,我认识轶君时日最长。她像身怀永动机一样,似乎可以不眠不休地汲取信息,然后在大脑中高速运作,第一时间化作发人深省的内容呈现给观众。这样一个人身上可以贴一百个身份角色标签,而在我眼中,她总是那个让你在见面前既兴奋又有点紧张的厉害前辈。兴奋是你知道,这一杯咖啡、一顿午餐、一程路肯定能够学到很多,也许是具体的知识,也许是处世的见识,也许是思维的方式。而紧张,也是真的紧张,因为有点怕自己的成长速度太慢,没有新的长进足够交流。 《山顶洞人》关注大脑极度活跃的人,这样的人看上去都是天才,一休哥一样休息一下就灵感不绝。但创意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和坚毅的性格才能化为可见的实体,而这些年和轶君工作所见,她恰好就是灵与力的完美结合,既轻盈又扎实。 [image.png] 过去一年零散见过她几次,算是很遥远而片段地见证了《他乡的童年》从零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像以往一样,轶君带着本地的大哉问去不同国家的现场找寻不一样的回答。她始终相信现场的关键性,相信亲力亲为才会有的独特视角。看到她在北欧的森林和小朋友闻泥土的味道,然后睁大眼睛问这问那,作为观众的我很快明白这一份报道的含金量十足,而作为内容创作者也能稍稍感觉到她在当时当地的些许兴奋。 和轶君工作那段时间,成长迅速,一方面是有人言传身教,一方面也是因为「压力密度很大」(是的轶君我在此又来黑你了)。盖应上司已经异常优秀,仍然对她自己的创作不能感到满足,那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手自然会战战兢兢。这一份不满足是那样真实,「怎样可以更好」,「别人是如何做的」,我常常在想每天都在问这些问题的她,在令人仰止的履历表之外,她是如何一路走来成为今日的样子。 [image.png] 这一次的节目我们从《他乡的童年》聊起,不知不觉也说起自己的童年,往日不可追,但可追溯,从而更明白今日的你我,这也许和去他乡街头寻找本体议题的可能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轶君说她拍的不是一个关于教育问题的纪录片,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集,那我们这一集聊的大概是故事外的故事吧。 [image.png]
- #006 汤包:在互动剧场做游戏
从2017年9月到2019年3月,汤包在全上海第二受欢迎的沉浸式戏剧剧组《爱丽丝冒险奇遇记》工作,在里面扮演疯帽子等多个奇怪好玩的角色。上个冬天我幸运地赶上了一场,和一群不明就里的观众走进大宁区一个封闭的大型剧场,抽取扑克卡牌,被分配到高贵的红桃一族,走着看着(被吓着)逛完了整场戏。要说体验,很像一个多线剧情同时进行的角色扮演游戏——只是我扮演了NPC。 [remote.jpg] (游戏剧场,《遥感都市》) 接着上集说到游戏如何从剧场取经,这一集汤包和哲川则讲起剧场如何从游戏偷师,如何把打破第四面墙的剧场更加激进得带入观众席,让观众从看与摸升级到贡献剧情、触发甚至演绎事件的深度参与者。而作为一个演员,汤包最后还是回到《疑案追声》,和哲川讨论了声优在游戏配音中的角色与难度。 (互动剧场,Citizen of Nowhere) 和上一集一样,这一集同样适合爱打游戏、爱看戏、或者还有点声控的,你:)
- #005 张哲川:爱看戏的声音侦探
Have you heard "Unheard"? [1080 432.jpeg] 自从玩了《疑案追声》我就特喜欢这样问游戏玩家,Unheard 是腾讯 Next Studio 2019年出品的声音游戏。这个五个人小团队做出的另类叙事游戏,凭借出色的创意和精致的执行,一跃成为今天steam全球游戏排行榜的前位。在游戏中玩家被神秘组织请来担任外包侦探,根据户型图和录音来找出一桩桩疑案的玄机。每过一关,游戏难度增加几度,人物愈来愈多,案件也更加扑朔迷离,就当你逐渐上手,以为掌握了声探真谛的时候,一个被压在心底的声音涌上来问你——为什么是你来断案,你是谁,这个组织又是什么…… [unheard room.jpg] 这一期的《山顶洞人》我来到上海,请这款游戏的两位游戏设计师之一张哲川聊聊如何脑洞大开,想到这么有趣的玩法。想到《疑案追声》动用了大量的配音演员上阵为没有面孔的角色赋予生命,我还请好友戏剧演员汤包助阵。没想到就是这么巧,原来曾经在纽约读书的张哲川是个大写的剧场爱好者,而这款将感官体验最小化到听觉的游戏,最初的灵感居然是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 所以,别再睡觉啦,一起来听听这集吧!你不但会听到关于一个超好玩游戏的台前幕后,还能知道游戏人和戏剧人碰撞会产生何种火花。 也许这一集还可以叫,《那些剧场教我的事》
- #004 关子维:记忆游戏 开始一次“坏旅行”
当关子维还是少年时,香港的机舖(游戏厅)依然繁盛。但他并非常客——他对红白机上的打打杀杀兴趣寥寥,并不喜欢竞技性游戏。 [58374416_874762746194741_8622798406143705088_n.jpg] 直到一天,他又在机舖等同学打完游戏一起回家,忽然视线被一对少年情侣吸引。十四、五岁的男孩坐在一台摩托模拟器上,面孔正对显示屏,全身心投入在某个飙车游戏;他的小女友就站在一旁,充满爱意地看看他又看看屏幕。在观察两人二十分钟之后,关子维忽然明白,这个男孩并不是在炫耀车技,也不是在向其他男性炫耀女友,他是在通过这个游戏,带著女友在遥远而陌生的城市游车河。 [hallway.png] 就是那个瞬间,他明白了电子游戏的灵魂所在——模拟某种体验,虽然大部分我们看到的游戏是在模拟战争或是竞赛、打斗,但其实也有游戏试图模拟一些比较浪漫和诗意的经验。不过,还是要等到很多年后,这个不爱打游戏的少年才用游戏这个模拟机器来搭建记忆宫殿。 [bad tri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