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1】从大款到艺术家,做艺术家的核心包含建立生活的系统|刘大卫访谈
我们还在鲁美上学的时候,刘大卫是一个流传在摄影系的传说:当年的一位师兄,一毕业就下海赚了大钱、做了大款,后来又去了海外。那是90年代初,中国的早期的当代艺术家们还在东村和圆明园吃着百家饭。 后来我也毕业10多年了,在北京见到了传说中的真人,他已经毅然转身放下一切做了一名职业艺术家,后来也随着各种拆迁动荡,在草场地,罗马湖,顺义各种艺术区腾挪着他用来创作的硕大机器。 刘大卫的作品采用硬边绘画的形式,用材料反应了他对当代的观照;他的艺术试图从摄影出发,而结果在图形,表达他对于图像在当代语境下的一种转译。 【本期嘉宾】刘大卫 【05:04】成为“传说”的社会原因 【09:42】如果是今天我一定毕业就当艺术家 【10:55】艺术家的核心包含了建立生活的系统 【16: 20】当代是一种对已被肯定的艺术边界的挑战,是一种冒险 【19:07】机械性和材料特征是我对当代的回应 【23:33】我的作品和当代的核心关联之一是材料 【34:11】作为曾经的摄影艺术生,我在当下对于图像的理解和运用 【51:46】作为艺术家的笃定和任何其他事业是一样的
- 【060】希望一直保持在能持续创作的状态吧,不然你要干嘛|林舒访谈
最近北京五环外的罗马湖艺术区也要被拆了,在那边的艺术家们已经陆续搬离原来的工作室,在附近的村里、庄里或者小区里找了暂时的落脚点。12月1日,刚刚安顿下来的一群艺术家们利用搬迁的一周时间在村里做出了一个名为《理想国》的快闪群展。 林舒是这次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之一。我们在村里参观完他们的展览后,来到他还在坚守中的罗马湖工作室,和他一起聊聊他的作品和这么些年来的创作感受。 林舒毕业于集美大学艺术学院的油画系,早期供职于周末画报等媒体担任摄影师,2006年开始独立摄影的道路。林舒的作品从早年的彩色风景到他的画摄影系列,再到最近的黑白摄影《塔》系列,在我看来,是有意无意间透露着他对于摄影本质的追寻和探索。他的作品曾被收录于2010年顾铮编写的《中国摄影新锐25》和2020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并有作品被泰康空间收藏,他的作品《鸩》多次在日本和法国展出。 【本期嘉宾】林舒 【02:20】三影堂得奖时期的彩色作品 【03:55】《鸩》 【04:29】《圆光》 【06: 11】《塔》 【07:50】画摄影 【17:37】“荒野派”和杂志《Altertrue》 【37:10】《鸩》和《塔》中的机械 【41:00】摄影和画摄影的关系
- 【059】摇滚,摄影和集体记忆: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一首单曲循环的歌
很多时候,摄影的价值不在当时。一张照片,虽然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场景下,因为千奇百怪的可能性而产生,但无论如何,它一定是,也只能是那时那刻的“非虚构”。 记录,是它最朴素的意义。 【本期嘉宾】 邬树楠:黄平在地影像节策划、策展人 高鹏:摄影师,黄平在地影像节“评委会大奖”获得者。 黑刀:乐评人,黄平影像节摇滚演唱会主持 【11:52】4个摄影师,各有特色 【21:03】20年来,中国的摇滚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39:58】拍小河 【44:35】高鹏的影像思考 【01:05:00】摇滚最初打动你的是什么
- 【058】“游手好闲”的“最贵”摄影艺术家 | 王庆松访谈
因邀约艺术家王庆松到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系做一期工作坊,于是有机会以逆光电台主播身份对其进行了一次专访。 本次访谈不同于以往,未设置任何提纲、做任何话题准备。希望能以朋友聊天的方式介入到艺术家最核心、最基础、最单纯的思想空间。 便从他的发型开始聊起。 【本期嘉宾】王庆松 【01:00】发型揭秘 【14:05】我只用胶片和最大的画幅、最小的景深、最亮的灯光 【34:40】我祛除抑郁的方法——晒太阳 【52:56】符合自己想象的人生? 【58:52】对儿子的教育 【01:03:00】我的电影 观看更多作品请移步公众号 逆光FM
- 【057】“在场”世界美术馆,“对话”全球摄影师:影像不在书本里,在现实中 | 傅尔得
傅尔得刚刚出了两本新书:《在场:亲历11个重要美术馆摄影展》和《对话:21位重塑当代摄影的艺术家》,加上之前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和《肌理之下:一个人探寻台湾摄影》。几年内接连出版4本摄影书籍,她算得上高产。 在这几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她一边在扩展书写范围的广度,一边也在探索书写内容的深度。在这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可以跟随她了解到各大美术馆的前沿展览和信息也可以听到关于摄影师的有趣故事。就像她在书中前言写的:“回想一下,我的艺术史认知构架并不是来自书本,也并非来自课堂,而是这些年来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进入世界各地林林总总的美术馆的过程中,逐渐由零散的碎片慢慢积累拼凑起来的”。 【本期嘉宾】傅尔得 【03:24】《在场》这本书的由来 【15:20】《对话》不仅适合那些想了解摄影的人,同样也适合创作者 【28:50】非洲小岛上奇妙的摄影双年展 【34:22】看展是一种享受,疫情结束后还是要上路 【37:56】摄影二人组迪伦和保罗 【44:51】薇薇安·萨森 【50:54】书中所有图片的授权都来之不易 【01:03:42】疫情期间继续给杂志供稿和策展
- 【056】探秘医学摄影|赵欣访谈
什么是医学摄影?医学摄影可以是艺术吗?对于感性居多的艺术生来说,理性的医学摄影可以成为他们的缪斯吗?带着诸多对于科学的神秘幻想,我们采访了刚刚在平遥摄影节上展出新作的,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欣老师。 【本期嘉宾】赵欣 【02:16】什么是医学摄影 【15:15】医学摄影和艺术创作能发生联系吗 【21:11】医学摄影的乐趣和困难 【36:59】医学摄影用到的器材 【41:23】针孔摄影作品。一切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都是短暂的
- 【055】所有人都说好是一件挺可怕的事儿|洪磊访谈
上期我们借洪磊老师的新书《摄影类事》展开了相关的讨论和介绍,那么这一期我们还是先介绍一下洪磊老师的基本情况,熟知摄影和当代艺术的人一定都听过“观念摄影”这个词,直到现在依然在很多场域把观念摄影认定为一个重要的摄影类别,那么这个词源于1997年岛子策划的“新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展”。洪磊老师就是其中重要的参展艺术家,也就是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 【02:12】中国的摄影在20年内没有什么发展 【04:00】文字有准确性也有危险性 【13:29】所有人都说好是一件挺可怕的事儿 【17:40】写给电影的挽歌 【25:33】大陆的艺术家说什么都能往哲学上靠 【32:09】摄影边界问题
- 【054】作为参与者,我这样看待1900到1999年的中国摄影|洪磊访谈 上
作为中国当代摄影的先行者,艺术家洪磊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在朋友圈写作的习惯,其中与中国摄影史有关的内容于今年初付梓成书,名为《摄影类事》。 我们将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分为两期话题,本期将从本书谈起。 【本期嘉宾】洪磊 【02:00】后现代的困境 【04:30】我为什么想写这样一本书 【09:00】从中国的画意摄影谈起【11:20】国统区的摄影师与解放区的摄影师 【28:00】自发的,寻找母题的摄影家【30:30】全书三个部分;作为研究者、亲历者【35:20】白求恩与沙飞【40:00】从侯波的审美谈起【48:20】出版未过审,被拿掉的部分
- 【053】相亲之味:我们可以跨过恋爱走向婚姻么? | 蔡星卓&吕萌
我们在相亲中需要解决的是恋爱问题?还是婚姻问题?相亲是对婚姻积极的态度还是对恋爱消极的抵触?我们可以跨过恋爱走向婚姻么? 【04:00】朋友介绍会比相亲市场更容易让人接受 【10:50】那些有趣的相亲经历 【21:03】主动分手算“渣”么 【37:05】 我们的“标准”改变过么? 【42:24】相亲会给人带来伤害么? 【54:24】看见别人的婚姻 【01:05:09】想象的婚礼
- 【052】《寻羌》,下山后的高山羌族|高屯子访谈
今年是汶川地震后的第12个年头。 摄影家、独立电影导演高 屯子从2009年春开始,用十年时间跟踪、记录当年地震后,迁出汶川、迁离祖居去到南宝山生活的羌族村寨的村民们。 2019年他用这十年拍摄素材创作的纪实电影《寻羌》,获得第3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金奖和纪学会第25届中国纪录片十优作品,并且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的纪录片竞赛单元。 《寻羌》讲述的是,汶川大地震后,居住在四川高山夕格羌寨的村民们,从高山祖居迁徙到200公里外的茶场的经历,以及由此在物质和文化上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与冲击。《寻羌》用最朴实的方式记录下村民们在十年时间里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从不舍故居的迁徙,到对山下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拥抱,再到多年后重回故居请神下山,影片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一个族群在时代进程中,从古老的农耕生活跨越到现代生活的变迁和适应的经历、以及这其中他们对自我文化的坚持。《寻羌》被人类学家王明珂誉为是一部生动的实验民族志。导演高屯子则表示,《寻羌》是一部关于迁徙与回归的影片,希望通过系列作品与未来的展映计划,引发思考:寻羌寻的是什么?回归又是归向何处? 【本期嘉宾】高屯子 【03:09】从高山夕格羌寨迁徙下山后,村民都变白了胖了 【06:30】老人杨彩琳的坚持:“不能死在别人的地头” 【13:12】老人们为实现当初离开羌寨时的诺言和能生活在”自己的地头“的心愿,决定上山“请神” 【14:05】释比找大儿子帮忙去“请神“,大儿子说,把神请来干什么呢? 【15:22】释比找小儿子帮忙去“请神“,小儿子说,现在什么时代了,你还信这些? 【19:28】释比杨贵生的羊皮鼓 【22:59】夕格羌寨释比在生活中的作用 【30:15】释比的传承和新一代的释比们 【35:48】迁徙下山的年轻人的状况 【37:36】用两本书,一部纪实电影的形式记录夕格羌寨变迁的缘起和愿景 2009年5月6日。离“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还有6天。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杨贵生一家在即将告别的祖屋前合影。他们将离开世代居住的羌寨,与夕格、直台两寨的700多位村民一起,迁往200公里外的邛崃南宝山定居。 图片由高屯子提供
- 【051】荒诞中的现实与现实中的荒诞|耿军访谈
一个月前,电影《东北虎》获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奖。一个雷雨交加的下午,我连线了正回到家乡鹤岗拍时尚大片的《东北虎》导演耿军,与之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聊天。我们商定尽量避开被众多访谈提及的话题,于是,一个更加鲜活而真实的耿军呈现在这剪完四十多分钟的节目里。 一个用自己的作品记录时代,真诚而智慧地发声的艺术家,是值得尊敬的。 【本期嘉宾】耿军 【01:50】关于我的“鹤岗国”和“鹤岗宇宙” 【12:10】2014年《锤子镰刀都休息》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奖【13:30】我不会为了迎合影展的时长要求去创作【16:00】我的电影之路从写剧本开始 【19:00】我的很多电影之间都有关联性【23:00】“正常人”这三个字是很可笑的【25:00】无法将现实与荒诞拆解开【31:20】关于精英主义,关于批判性【36:20】我在独立电影的道路上走17年,不需要咬牙坚持【39:40】与“二手玫瑰”主唱梁龙的三度合作
- 【050】夏夜,啤酒,故事会 | 朱本嵘&王晓东
最近,天气忽晴忽雨,又异常的热,热到做什么都很没精神。 这一期,三个好友,傍晚对着屏幕,呷一口冰啤酒,一起说说当年在采访,拍照中遇到的各种囧事。 年轻的时光,都是干着傻事过来的。 本期嘉宾:王晓东:摄影师 朱本嵘:摄影师运营 【03:00】 马云的帽子 【06:19】 上市公司的老总,飞驰在城市上空 【13:12】 拍导演田壮壮 【30:43】 大仓库黑洞里的墨西哥男子 【41:22】 候车室里的连环骗术
- 【049】用60万张旧照片打捞三代人的《生活史》|蔡东东访谈
艺术家蔡东东的新作《生活史》刚刚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做了发布会。《生活史》用四百多张不知名的普通人家庭生活照,讲述了将近百年的时间跨度里三代中国人的故事。蔡东东在书末的自述中说,全书是按照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线索,讲叙了一个三代人的故事。趁着这个机会,我们来到蔡东东的工作室,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些关于他的新书的创作缘起和过程,和他聊一下他一直以来的艺术创作。 【本期嘉宾】蔡东东 【02:30】从60万张收集来的生活照中选出415张,像是在沙漠中寻找活水 【07:38】我没有放下相机,只是拍摄的那个动作和结果在我的创作里是次要的东西了 【09:20】时间是书里面的一个线索。民国时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三个时代是一个递进关系 【16:26】顾铮老师写的一段书评,这本书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用摄影照片编制、展开与讨论的一本摄影论,我觉得他说的挺好的,也是我可能想说的事情。 【20:23】用老照片创作的缘起 【29:09】等待灵感。“躺平”是一种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 【31:50】“从柏拉图的洞穴走出来”是我的想象
- 【048】公关摄影,低调蚕食|刘自强访谈
“公关摄影”是近年出现的摄影类型,我们邀请到了从这个行业刚刚兴起便介入的,具代表性的,作为其公司创始人的刘自强来谈一谈公关摄影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聊一聊公关摄影作为时代催生的产物,其特别的运营模式;说一说公关摄影中摄影的占比以及公关摄影人应具的条件。 【本期嘉宾】刘自强 【02:00】什么是“公关摄影”?最早产生于何时何地 【04:30】公关摄影是介于商业摄影和新闻摄影之间的摄影? 【15:40】从北京发起到上海一枝独秀;逃离北上广的契机 【22:10】科技发展与公关摄影的关系 【26:00】会拍好照片,也不一定是好的公关摄影师 【30:20】走向国际的中国公关摄影 【32:00】就业新思路:合作关系代替上下级关系 【36:50】纸媒身份对从事公关摄影的铺垫作用 【39:00】摄影专业学生、摄影爱好者,谁更适合? 【40:35】去除纯艺术生的就业困惑 更多图文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逆光FM
- 【047】用自身的身躯感受世界的暴力:谈安托万·达加塔
最近正在成都当代影像馆进行的展览“圣洁的人”,是法国摄影师安托万·达加塔(Antoine d’Agata)于2020年疫情中的法国拍摄的一组作品。他用热成像技术将生死最纯粹的状态呈现出来,将我们带回到疫情深重的当时,让我们再次思考生命的存在。 安托万·达加塔作为马格南成员,完全没有我们一般理解的所谓“马格南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那种狂野地希望去除一切教条的努力,和他以自己的命运做为发声工具对抗规训的态度,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门。 这次我们邀请来芭莎艺术的专题总监荷大齐为我们解读安托万·达加塔的摄影背后,关于生命和禁忌的密码。 【本期嘉宾】荷大齐 【06:01】达加塔学习摄影之前的生活和走向摄影的契机 【12:49】去到纽约学习摄影,师从 Larry Clarck 和 Nan Goldin【14:48】1998年第一次出版了摄影画册,风格初显 【16:57】达加塔和情境主义 【20:44】达加塔的纪实摄影主张 【32:20】“圣洁的人”—— 来自乔治·阿甘本的概念【40:16】达加塔和弗朗西斯·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