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遗忘与灵性情感|古代哲学、宗教人类学、精神病理学 S4EP14
记忆、遗忘与灵性情感|古代哲学、宗教人类学、精神病理学 S4EP14 研讨课程|不被谅解的“血”与“泪”:女神与女性的灵性情感 “记忆行为的首要目的之一是同遗忘作斗争,是从(奥古斯丁说的)时间的“贪婪”、遗忘的“埋葬”中夺取一些记忆的片段。赋予它们之间关系一种不安的色调的,不仅是记忆的艰辛努力,还有对于已经遗忘、正在遗忘、明天会遗忘这个或那个任务的担心。因为明天,一定不要忘记记得……“(保罗·利科) 记忆的浮现如何成功,又为何会遭遇失败?古典学、古代哲学视角下,遗忘为什么是对真理或神圣知识的隔绝?对抗遗忘,记得出生之源,为未来的死亡书写记忆,对个人和文明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本期播客将围绕“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从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的记忆术(ars memoriae),到现象学与精神分析对记忆的理解,再到记忆在历史、宗教、家庭中的角色,我们试图探索记忆的多重面向及其文化内涵。 时间轴 03:00 记忆的定义: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ars memoriae)、宗教人类学、现象学 l 亚里士多德:mnémé(memory)和anamnésis (remembering) 的区分 l 胡塞尔:记忆意向相关项与意向行为 l 记忆作为“术ars”和“力vis” l 荣格:记忆(Gedächtnis)=想起的(Gedachtes)=知识VS回忆(Erinerung)=个人经验的再创造 13:32 记忆之“力”作为主体的责任: l “记得遗忘”(保罗·利科) l 失败的记忆以行动的形式重复(弗洛伊德) l 法官与历史学家的区别 19:20 记忆的反文字传统:德鲁伊社会教育的口述传统与知识神圣性;德里达《论文字学》与卢梭《语言起源论》 28:08 死者记忆与谱系传承 l 尽孝”(Pietas)和“声望”(Fama) l 中世纪“关怀死者”(Totensorge)和“关怀穷人”(Armensorge) l 家庭与祖先作为个人与集体记忆的中介 34:02 记忆的滥用:被阻碍的记忆、被操控的记忆和被命令的记忆 l 记忆的识认(reconnaissance):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病理学 爱德华·凯西:记忆从于心中到于心外的三个过程:Reminding提醒,reminiscing追忆, recognizing(reconnaissance)识认 柏格森《物质与记忆》:识认(reconnaissance)的行为是记忆与当下感知的混合体 神经症的识认与精神病主体的识别(identification) l 古罗马和古埃及的“记忆除煞”damnatio memoriae:卡拉卡拉;图特摩斯三世抹除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名字;赫罗斯特拉特的名声 49:55 古希腊时期的真理(Alêtheia)和遗忘 (Lêthê)与诗人的角色;普鲁塔克De sera numinis vindicta中的忘川 本期嘉宾 小柏Boo,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福柯、巴塔耶)。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临床实习3年+。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工作联系:psykaybfr@outlook.com Florent: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PSL)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EPHE-PSL)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巴黎第七大学文学硕士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埃及学辅修,精通象形文字古埃及语,拉丁语,古法语等古代语言以及法语,英语,日语等现代语言。 BGM Moby - Memory Gospel 参考文献 保罗·利科,《记忆,历史,遗忘》 Henri Bergson, Matière et mémoire S. Freud, Remémoration, répétition et perlaboration Jan Assmann,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Aleida Assmann,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Pierre Nora, les Lieux de mémoire Jean-Pierre Vernant, les Origiens de la pensée grecque Marcel Detienne, les Maîtres de Vérité dans la grèce archaïque Søren Kierkegaard, la Répétition Søren Kierkegaard, Crainte et tremblement Alain Nadaud, La mémoire d’Érostrate Nicolas Grimal, Histoire de l'Égypte ancienne Caesar,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Hésiode, Théogonie Hésiode, Les Travaux et les Jours Plutarque, De sera numinis vindicta
- 德勒兹的儿童哲学:生成–儿童与语言的解域 S2EP13
德勒兹的儿童哲学:生成–儿童与语言的解域 S2EP13 什么是儿童性?儿童与成人的相遇始终是不对称性的,但并不代表儿童使用语言、体验世界的方式低人一等。成人世界的“规则”何尝不是儿童体会的能指谜团呢?是解谜又是解域。悖论的是,儿童虽然脆弱无助,但却拥有着解域成人对世界固化编码的潜能。求助于儿童面对事件的开放态度、玩乐方式,我们是否能对世界提出新的批判性思考、构思新的欲望模式? “驱力和部分客体既不是遗传轴线上的发展阶段,也不是深层结构中的位置,它们是某些问题的政治选择,是进入和出路,是儿童在其欲望的全部力量中以政治方式体验的僵局。” G. Deleuze; F. Guattari. Mille Plateaux.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Paris :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80, 202-3 时间轴 01:36 如何看待在公共场合哭闹喊叫的儿童? 04:06 巴塔耶:儿童的耗费;温尼科特:儿童哭泣共振的音乐性 07:38 后人类儿童研究:废除人类姿态的必然性 09:30 儿童的特性:事件性、开放性 13:53 享乐的身体:与世界之力的直接照面(rencontre) 23:05 残疾研究的地理成熟度概念 32:03 Fernand Deligny的地图绘制术:逃逸线与惯习线的偶然交合,形成新的力 38:00 儿童进入成人世界的可能方式;巴特勒“可理解性”、语言使用的重要性 50:14 阿尔托的语言VS萨德的语言;费伦齐的聪慧婴儿概念;Playboi Carti说唱的儿童性 本期主播 小柏Boo,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福柯、巴塔耶)。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临床实习3年+。巴黎七大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硕士,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工作联系:psykaybfr@outlook.com 本期嘉宾 粉色海螺(赵炯骐),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预科博士,从事当代法国哲学、教育学和次要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关注儿童的家庭成长问题。 BGM Playboi Carti:Beno ! 参考文献 Ansell-Pearson, K. (1996). Nietzsche contra Rousseau: a study of Nietzsche's mor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lin, M., & Wallin, J. (Eds.). (2014). Deleuze and Guattari, politics and education: For a people-yet-to-come.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Davies, B. (2014). Listening to children: Being and becoming. Routledge. Del Caro, A., & Pippin, R. B. (2006). 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Charleston, SC. Deleuze, G.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U of Minnesota P. Deleuze, G. (1998). 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Verso.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94). What is philosophy?. Columbia UP.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87).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B. Massumi, Trans.). London [U.A.] Bloomsbury. Deleuze, G., & Guattari, F. (2009).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enguin. Ettinger, B. (2006). The matrixial borderspace (Vol. 28). U of Minnesota Press. Goffey, A. (2016). Guattari and transversality: Institutions,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tion. Radical Philosophy, 195. Guattari, F., & Hodges, A. T. (2015). Psychoanalysis and transversality: Texts and interviews 1955-1971. Semiotext (e). Jung, J., Petkanic, P., Nan, D., & Kim, J. H. (2020). When a girl awakened the world: A user and social message analysis of Greta Thunberg. Sustainability, 12(7), 2707. Lampert, L. (1979). Zarathustra and his disciples. Nietzsche-Studien, 8, 309-333. MacLure, M. (2016). The refrain of the a-grammatical child: Finding another language in/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ultural Studies? Critical Methodologies, 16(2), 173-182. Murray, S. (2020). Framing a climate crisis: A descriptive framing analysis of how Greta Thunberg inspired the masses to take to the streets. Olsson, L. M. (2009). Movement and experimentation in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Deleuze and Guattari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outledge. Porge, E. (2010). Fernand Deligny, un style de vie avec les autistes Y être entre les lignes. Enfances & Psy, (3), 130-136. Roberts, H. (2017). Listening to children: And hearing them. In Research with children (pp. 154-171). Routledge. Semetsky, I. (2006). Deleuze, education and becoming. Brill Sense.
- 防御变奏:动物形态、免疫、精神分析 S4EP12
防御变奏:动物形态、免疫、精神分析 S4EP12 “动物(笠螺、沙钱、头盔海胆)、竞技武器(击剑佩剑),到个人物品(防弹手提包、奢侈饰品、化妆品),这些对象都透露着个体在自然或社会中自我保护的秘技。”卸下所有防备进入公共空间是否可能?生物个体或corpus politicum会在面对他者时展现什么样的免疫、防御模式,处理边界? 本期节目由新人陈嘉莹主持,邀请小柏与艺术家张移北展开关于防御机制、精神分析与动物形态的漫谈。以张移北近日在上海 Longlati 经纬艺术中心开幕的个展“请脱钢盔”为契机,借助她作品中对防御机制意象的探索,我们论及艺术创作的伦理,防御、免疫与脆弱性的辩证,也探讨如何调试个人与社会的“防御机制”以重新理解并实现“健康”。 本期要点 “请脱钢盔”:禁令、抗恐惧安慰剂、过渡性/替代性客体 张移北的Sophia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R4X20LRdeO3HI1HHj0PfBw) 防御的不同形态, “才智化”防御的功能:凝结驱力 免疫哲学:否定辩证法和纳入式排除机制 如何看待小孩哭闹这一现象?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的革命》;海螺和仙人掌;《拾荒者统治》 本期主播 陈嘉莹 上海交大博士后、策展人、写作者 对谈嘉宾 小柏Boo 精神分析师,译者,学者。小红书:例外Boo。 张移北 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学雕塑系。曾获得2019年第七届明天雕塑奖,2021年入围华宇青年奖,并获选Longlati基金会2022-2023年度驻留艺术家。近期重要展览包括:个展“所有东西凿出一个孔都可以成为花瓶”(BANK,上海,2021);群展“第二届TAG新当代:离岸”(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应激之机”(泰康空间,北京,2023),“断裂的一代”(松美术馆,北京,2022),“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21),“第四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9),“还要什么自行车”(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北京,2019)等。作品被松美术馆、Longlati基金会、北京泰康空间收藏。 BGM Josiah Steinbrick – Hybridise 参考文献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的革命》 伊利格瑞《我,你,我们:迈向一种差异文化》 战宇婷《罗伯特·埃斯波西托:免疫范式与生命政治》,《文化研究》第48辑 Thomas Pradeu《Philosophy of Immunology》
- 复调多元主义:思想史中的以赛亚·伯林、巴赫金、列维纳斯及其他 S4EP11
复调多元主义:思想史中的以赛亚·伯林、巴赫金、列维纳斯及其他S4EP11 本期节目诡谲子邀请到了毕晓教授,以多元主义在当今世界所遭遇到的问题为契机,共同讨论多元主义的一些可能出路,并且也从思想史的脉络当中探讨了以赛亚·伯林、巴赫金、列维纳斯及其他。 嘉宾 毕晓,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主播 诡谲子 本期访谈的主要问题有: 1. 能否谈谈你在读书时候的知识氛围?(自由主义?左翼理论的兴起?) 2.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柏林感兴趣的?在研究伯林之前,曾经做过哪些研究? 3. 为什么会对俄国文学产生兴趣? 4. 能否谈谈你自己的知识脉络? 5. 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伯林以及你眼中的柏林? 6. 这可能就要回到你对多元主义的研究上来? a. 谈谈多元主义的理论谱系 b. 你是如何回应多元主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复调多元主义) c. 你怎么看如今的文化多元主义? i. 身份政治 ii. 性别议题 iii. 第三世界/非西方去殖民的浪潮 iv. 移民 7. 怎么看知识分子和大众这个问题? 8. 你认为思想史和哲学有区别吗? a. 思想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9. 你在学校里也会教授文学理论,想问问你是怎么看待法国理论,后结构主义等对主体问题的回应? 10. 在《伯林谈话录》里,柏林提到英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区别,他说法国哲学是一种很在乎政治的哲学,而英国哲学并没有那么关心现实生活,你怎么看待这种区别,以及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此外,俄国思想更偏向于哪一类?
- 神秘的召唤:宗教人与经济人的灵性选择 S4EP10
神秘的召唤:宗教人与经济人的灵性选择 S4EP10 跨学科研讨课|神秘的召唤:不可触及的知识与隐秘书写 https://mp.weixin.qq.com/s/d02y5o6m3TupmdL66iKWsA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笼罩的当下,除了成为臣服的“经济人”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样的选择?回归灵性是否只能通过玄学?参照哪些历史事件可以让我们越过事实去够到真实和神圣,从而探寻另一种抵抗的能力?本期播客将以史为鉴,探讨神秘的必然性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时间轴 05:01 神秘的定义、神秘仪式的不可接触性 09:50 中外诡秘风网文的区别:超越性的可怕vs神秘改变命运 16:09 “自然本身创造不可接触之物”——人外的神秘?人内的神秘? 17:58 战后神秘活动中哀悼的必然性、审美的必然性 25:50 静修主义者的灵性之路 31:33 巴特勒本体论中的神秘与脆弱生命 37:50 从徐贲的“铁律碾压”到历史的垃圾时间 49:20 为什么国人容易造神毁神?宗教学上信念(foi)和信仰(croyance)的区别 01:02:14 宗教人(Homo religiosus)VS经济人(homo pecuniae):围绕着神圣生活是什么样的? 01:09:26古埃及人心中的事实(le réel)和真实(le vrai) 本期对谈嘉宾 衣刀:法国科技史与科学哲学研究院研究员,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博士候选人&特邀讲师(教授科目:哲学逻辑学导论;信息科学与哲学),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学士。 小柏Boo:“例外状态”播客主播、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福柯、巴塔耶)。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临床实习3年+。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Florent: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PSL)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EPHE-PSL)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巴黎第七大学文学硕士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埃及学辅修,精通象形文字古埃及语,拉丁语,古法语等古代语言以及法语,英语,日语等现代语言。 BGM Glass Beams – Snake Oil 参考资料 Ernst Tugendhat, Egozentrizität und Mystik Eine anthropologische Studie Mircea Eliade, Le Mythe de l'éternel retour. Archétypes et repetition -, Mythes, rêves et mystères -, Le Sacré et le Profane Roger Caillois, Le Mythe et l'Homme -, L'Homme et le Sacré Rene Girard, La Violence et le Sacré Erik Hornung, Les dieux de l'Égypte, l'un et le multiple 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 Dans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 Jean-Pierre Vernant, Les Origines de la pensée grecque Marx Weber, Confucianisme et taoïsme Jan Assmann, Religion und kulturelles Gedächtnis. -, Stein und Zeit. Mensch und Gesellschaft im alten Ägypten 徐贲:“铁律碾压”下的犬儒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 Allen, A. (2020). Cynicism. MIT Press. Gertz, N. (2019). Nihilism. Mit Press. BUTLER, Judith,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Verso Books, London/New York, 2004 MARTY, Éric, René Char, Points, 2007
- 精神分析|自由联想与汉字书法 S4EP9
精神分析|自由联想与汉字书法 S4EP9 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最根本的原则,它邀请分析者在分析过程中自发自由地表达浮现在脑海中的东西。自由联想的内在机制则与“能指自动性”这一精神分析的客观性有关。拉康在研讨班15《精神分析的动作》中提到,精神分析的使命是“赞颂蠢事/傻话”,这意味着精神分析想要挖掘语言功用性之外的含义,朝向一种“无用之知识”。 节目要点:拉康从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故而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中提取出了什么样的无意识主体真相?中文书写和书法又给了拉康什么样的启示和灵感?基于汉字和自由联想的相关性,精神分析如果作解释来回应症状呢? 时间轴 02:03 对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理性倾向的批判 05:40 《被窃的信》:精神分析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能指自动性 10:44 《研讨班18》中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的争议 14:28 “没有元语言”(il n’y a pas de métalangage),“性关系并不存在” 18:53 主人话语、剩余享乐 20:50 练习书法过程中主体的分裂 24:13 《Lituraterre》:草书通过手的独异性来粉碎普遍性 30:38 拉康“自由联想”理论的转向:能指自动性的联系到字符、字面意义的独特性 32:46 弗洛伊德和拉康对艺术看法的异同 38:05 什么是精神分析的“解释”(interprétation)?临床案例解读 46:02 能指的松动与欲望化 对谈嘉宾 小柏Boo(小红书:例外Boo) 施思,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巴黎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病理学博士研究生。 BGM Nabihqh Iqbabl – This world couldn’t see us
- 島嶼邊緣|鲁迅与丁玲:文学批评几种|读《肥皂》、《我在霞村的时候》S4EP8
島嶼邊緣|鲁迅与丁玲:文学批评几种|读《肥皂》、《我在霞村的时候》| S4EP8 本期节目缘由是去年年底我跟几位热爱文学的朋友一同组建了一个名为「島嶼邊緣」的文学小组。组建这个文学小组的目的是希望平时可以跟朋友交流探讨文学,恰巧她们也都是文学系的学生。平时上课或写论文时候都会需要阅读一些文本,我们时常就会相互交流自己对于这些文本阅读的理解。 本期节目我们回顾了之前一同讨论鲁迅和丁玲的文本的思维过程,分别是《肥皂》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本期嘉宾 停云 北京语言大学 现当代文学 在读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内容 主要针对鲁迅《肥皂》和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进行了文本细读
- 南洋放送局|前往南方以南:泰国、越南、印尼的展览与艺术小组 S4EP7
南洋放送局|前往南方以南:泰国、越南、印尼的展览与艺术小组 S4EP7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下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泰国、越南、印尼的旅行经历。我们在一个月内的时间里分别前往了泰国的清莱前去参观泰国双年展。至少对于我来说,双年展的体验是较为失望的。离开泰国以后,我跟粥粥又前往的印尼和新加坡。但在录制的时候,新加坡的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因此本期节目就在印尼戛然而止。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 马来西亚与泰国的边境 - 东南亚的唐人街 - 展览与艺术空间
-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无意识的欲望如何对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场域进行投注?我们的爱怎么才是普遍的历史的衍生物,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衍生物?”德勒兹为什么要批判精神分析?德勒兹自己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在德勒兹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忽略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欲望放置于家庭结构和社会压迫之下。实际上,欲望不是缺乏,也不是为了重现俄狄浦斯场景,而是一种自由的生产力量。弗洛伊德的危险在于把“阉割”泛化为一种人类发生学,看成是人类共享的遗产和根基,用它作为既定的普遍秩序来理解主体,忽略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可能正是社会压迫的效果。 那么德勒兹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设想来颠覆阳具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度?德勒兹从游牧民族、未被阉割的儿童和马索克主义者身上借鉴了什么?如果说临床与政治不可分离,我们该如何反思精神分析的僵化,协调临床的特异性与介入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 03:48 德乐兹对精神分析主要批判的引文 08:28 机构性精神治疗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立场 09:56 德勒兹的政治立场到底是什么? 16:17 弗洛伊德的谵妄:阉割作为“实在”的威胁——走向人类发生学的理论尝试 19:25 德勒兹更接近于哈贝马斯吗? 24:25 游牧与移民、“精神分裂群体”、奈格里的“诸众”概念 27:47 城市空间的建立与儿童游戏空间的类比 29:39 《意义的逻辑》:“性的组织是语言组织的预示” 31:15 《马索克主义:冰冷与残酷》:德勒兹的契约主义 39:24 从激进的雅克-阿兰到保守的米勒 45:47 拉康派围绕“女性享乐“概念的建构是否限制了对女性主义发展的设想? 49:10 如何协调特异性(la singularité)和普遍性(l’universalité)? 51:39 图比南巴:精神分析救不了巴西人 54:44 拉康:菲勒斯的失势,精神分析师的“无知” 本期主播 小柏Boo(小红书:例外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心理医生,临床方向:青少年、成人精神病、多元家庭关系。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本期嘉宾 原质,一位国内哲学系研究生。曾经一度痴迷于欧陆哲学,但现在又对其中胡言乱语感到失望,也从事过分析哲学,但无奈做的不够好放弃了。也许是即将成为不断自我内耗的民科独立学者,因为总是担心说的过多,又或者不够多。由于学习不会如何骗人,所以有些放弃在学术圈生存。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Nicolas Jaar - Deleuze’s will 参考文献 Gilles Deleuze Présentation de Sacher-Masoch. Le froid et le cruel,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Logique du sens,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coll. « Critique » L'Anti-Œdipe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en collaboration avec Félix Guattari,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Mille Plateaux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en collaboration avec Félix Guattari,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Monique David-Ménard, Deleuze et la psychanalyse, Puf Silvia Lippi, Patrice Maniglier, Sœur. Pour une psychanalyse fémniste, Seuil Frédéric Rambeau, « DELEUZE ET L’INCONSCIENT IMPERSONNEL », in Cahiers philosophiques N° 107 / OCTOBRE 2006 Gabriel Tupinambá, The Desire of Psychoanalysis: Exercises in Lacanian Thinking « Politics in the Clinic » (《临床里的政治》中文翻译:https://www.douban.com/note/852924642/?dt_dapp=1) De Bolle, Leen, editor. Deleuze and Psychoanalysis: Philosophical Essays on Deleuze’s Debate with Psychoanalysi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10. Ferris, Erin. Derrida, Deleuze, Psychoanalysis. Edited by Gabriele Schwab,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ölli, Marc, and Peter Hertz-Ohmes. Gilles Deleuze’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From Tradition to Differenc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6. Kleinherenbrink, Arjen. Against Continu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Ffrench, Patrick. Guattari's Therapeutics: From Transference to Transversality, Deleuze and Guattari Studies, May 2023, vo. 17, No. 2 : pp. 217-235 Faramelli, Anthony. Crisis an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Psychotherapy and the Politics of Care, Deleuze and Guattari Studies, May 2023, vo. 17, No. 2 : pp. 196-216 A. Kiarina Kordela. Surplus: Spinoza, Lacan,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2007. Agustín Colombo, Edward McGushin, and Geoff Pfeifer, editor. The Politics of Desir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6. Kerslake C. Immanence and the Vertigo of Philosophy: From Kant to Deleuz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 Bowden S. The Priority of Events: Deleuze's Logic of Sens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Martin, Jean-Clet, et al. Variations: The Philosophy of Gilles Deleuz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Voss, Daniela. Conditions of Thought: Deleuze and Transcendental Idea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3.
- 南洋放送局|漂泊的本體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空間 S4EP5
南洋放送局|漂泊的本體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空間 S4EP5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上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马来西亚的旅行经历。不同于一般的游客视角,我和羽婷都是具有文化研究背景的策展人,我们更关注当地的文化艺术生态和不同的实践形式,因此我们讨论的焦点会落在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化空间的形式,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批评,以及各自的亲身体会。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大多能够讲华语,因此我们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 聊了聊这次东南亚之行的行程和感受 * 马来西亚的文化空间:zhongshan building(中山楼),亚答屋,coex,岛读书店 * 马华文学:张贵兴、黄锦树、词的流亡 * 漂泊的本体论:马来西亚华人艺术家作品中的离散身份 OP/ED 阿牛(陳慶祥) A-Niu(Tan Kheng Seong)【純文藝戀愛】
- 增补他者:理论的克里奥化与「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S4EP4
增补他者:理论的克里奥化与「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S4EP4 制噪:出售中的课程 他者(the Other)这一来自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概念,经由后结构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性重读,呈现了其在消解主体,中心,在场等方面的诸多效用。然而,即使我们跟随后结构主义的脚步(如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恰恰是其隐含的「欧洲中心主义」与「普遍性主张」。在这样的前提下,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中的他者实际上不过是一种「自我的他者」,是欧洲中心的自我在与一个抽象他者相遇时的一种颤栗的姿态和对自我不可知部分的自恋式探索。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会面临斯皮瓦克(Spivak)所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庶民无法说话”。 倘若我们想避开这个斯皮瓦克式的结论并且希望站在边缘的位置上继续发声,就必须思考一种有别于批判理论中的大写他者。本次讲座将借助史书美,王德威,周蕾等华语语系学者的探索路径与理论的「克里奥化」,尝试提出「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首先,需要对批判理论中的「普遍性主张」进行批判和在地化的处理,突显出批判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被消失的「在地语境」(全球的60年代);其次,区分大写理论(Theory)与小写理论(theories)之间的根本差异,后者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地生成的理论(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种族主义,华语语系等)。而在这种理论脉络中的他者(the others)则是复数的,小写的,在地的他者。最后,将我们的视野拉回到亚洲语境,去思考「华夷秩序」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颠倒,辩证与混同。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时间轴 10:55 理论的克里奥化(The creolization of theory):概念介绍 14:43 批判理论与全球60s 21:05 理论之死编年史:伊格尔顿,詹姆逊,周蕾,史书美 27:29 大写理论 (Theory) 与小写理论 (theory) :大写他者 (the Other) 与小写他者 (the others):拉康、克里斯蒂娃、德里达 32:36 大写理论与小写理论的几次纠葛 45:41 华夷秩序中的自我与他者:王德威 参考资料 周蕾(2011),《世界标靶的时代:战争、理论与比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麦田 周蕾(2013),《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王德威(2020),〈华夷之变——华语语系研究的新视界〉,国研纪要 155:45―77 史书美(2023),〈种族与关系——南方以南的全球60年代〉,《中外文学》 第五十二卷 第二期 F. Lionnet, S.-M. Shih ed. (2015), The Creolization of Theo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F. Lionnet, S.-M. Shih ed. (2005), Minor Transnational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学术速递|巴特勒:生命的脆弱不安和可哀痛性 S4EP3
学术速递|巴特勒:生命的脆弱不安和可哀痛性 S4EP3 这是根据巴特勒在巴黎高师两次研讨课内容所制作的一期播客,主题为:Precariousness & Grievability。 在气候灾难和战争频发的背景下,我们不仅失去了意识到失去并哀痛的时间,也在丧失哀痛的情感。巴特勒提出的可哀痛性概念可以被总结成这两个功能:描述、诊断性功能和处方、愿景性功能。第一个功能揭露了当前世界中可悲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问题和持续性失去、哀痛时间的“不可能性”,而第二个功能则涉及到诉求正义和伦理行动的可能性。 如何改变影响我们哀痛情感的认识框架呢?为什么生命是互相依赖、脆弱不安的?能在未来得到哀悼与好好活着本身有什么关系?欢迎收听本次播客。 时间轴 01:56 什么是无法被哀痛的生命? 05:03 可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 07:52 从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不安到负起伦理责任 本期主播 小柏Boo 参考文献 Judith BUTLER,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2016 Judith BUTLER, « Taking Another’s View: Ambivalent implications », 2008 BGM The last dinner party – The Feminine Urge
- 后康德观念论与怀疑主义|S4EP2
后康德观念论与怀疑主义 本期节目,诡谲子邀请到了制噪课程的哲学讲师咖波,他同时也是诡谲子的大学同学,一起来聊一聊我们制作哲学系列课程的经验与想法。去年,我们上线了一门咖波老师主讲的康德哲学,主要讨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今年,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沿着康德哲学的脉络,来弥补「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这往往被忽略的25年哲学。 课程连接 怀疑论与系统性:从康德到德意志唯心论(1780-180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历史与分析的导论 本期嘉宾 咖波 神秘的蓝色生物。西蒙菲莎大学哲学系毕业,有过数年的哲学授课经验。哲学上的兴趣庞杂。就历史兴趣来说,古代怀疑论,皮浪主义复兴(波普金论题),十七世纪已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牵涉1780年代后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家及其后嗣,乃至十八世纪的新康德主义运动都在我的兴趣范围内。经院哲学与早期科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暧昧纠缠也是我的心头好。最近则对中世纪盛期经院哲学和晚期经院哲学颇有兴趣。就当代哲学方面,知识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应用伦理学,我都有些涉猎、有些则有授课经验。 本期主播 诡谲子 例外状态主播 本期主题 - 为什么想做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 - 当代英语哲学学界进入哲学史的方式有哪些? - 我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可以怎么理解哲学和进入哲学(方法层面)? - 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会涵盖哪些哲学史的范围? - 回顾第一期康德哲学课的收获和新的想法以及课程设计上的优缺点 - 在康德到黑格尔之间——为什么要谈论这部分? - 什么是怀疑主义? - 预告一下未来的哲学兴趣和课程规划
- 何谓东亚?:简中网络里的「东亚论」及其不满 feat.各站停车|S3EP22
何谓东亚?:简中网络里的「东亚论」及其不满 feat.各站停车|S3EP22 最近,我在简中互联网上发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表述,那就是东亚这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以东亚为形容词+名词的构词方式,延伸出来诸如东亚女,东亚父母,东亚家庭等概念。但是,在我眼中,这种概念却是值得警惕和质疑的。因为,在中国的思想脉络当中,实际上是缺乏东亚意识的。那么,东亚这一表述为何变得普遍,为何频繁在中文互联网上被提及,以及为何会有许多人会对东亚女进行主体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引发我跟蛋妞展开本次讨论基本问题。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反思有关东亚,亚洲,主体性等诸多论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本期剪辑 诡谲子 蛋妞 主要内容 a. 最近互联网上频繁出现东亚女,东亚家庭,东亚社会这样的说法。我比较好奇,这样的说法到底是在指称什么?能指的所指是什么? b. 为什么许多人会使用这样的概念?她们有为何与其进行认同? i.這究竟是一種自我指涉的怯懦還是主體的自我膨脹? 1. 前者是面对中国性的唯唯诺诺,后者这是中华帝国主义的无限扩张 b. 我之所以感到疑惑是因为,东亚这个概念隐含了至少两种预设,一种是殖民主义的,一种是后殖民主义的。前者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基礎,後者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前提。此外,更不必谈众所周知的,由萨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 2. 我其实在朋友圈问了一下大家,这个东亚到底指什么? a. 儒家文化圈:儒法社会,以及儒法社会发育最完整地区与现代性嫁接后产生的特定情感结构 这个结构的边界不是几国国界 例如西南大多数地区不是 b. 东亚儿女的共同处境:互联网上“东亚女儿/女性”更多表达一种共同处境?因为有很多(东亚特有的)相似成长经历(打击教育/东亚家长的控制欲etc),所以带上这个标签 c. 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虽然一些其他contexts下的以“东亚”自指 确实给人一种欣然走入西方中心主义的规则 又自我膨胀无处安放的错位感… d. 西方族裔话语:在西方的留学生会自我指认为亚裔,亚女,亚男,这样的族裔话语渗透进来成为了自我确认为东亚女 e. 日本女性主义与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作品所引发的对于东亚女性共同处境的表达。 3. 这样的表述存在哪些问题? a. 问题首先在于,我们虽然能够看到东亚社会存在某些表面上看似相似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概括性表述难以触及每个社会中的实质性问题。不同的东亚国家存在不同的历史脉络,以及政治结构还有应对政策。这些都很难被一个东亚的概念所统筹。 4. 在这个话题之中,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何为亚洲,何为东亚的问题。 孙歌的思考和研究能够比较好的帮我们梳理出一些关于亚洲和东亚的论述情况 孙歌,<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目前比较流行的东亚视角有三种: 1.传统的儒家论述 2.受到日本影响的现代化视角 3.关于战争的创伤记忆视角 参考文献 孙歌,《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中日间的思想》 -,《主体弥散的空间》 -,《寻找亚洲》 萨义德,《东方学》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
- 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三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与当代汉语,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下期,主要回顾了实践论与44剧场的一些背景。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一起练功的领手,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和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剪辑 粥粥 Ed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 Tunguska Explosion 本期重点 实践论与44剧场 1. 介绍一下实践论与44剧场 a. 都做过哪些实践与活动(戏剧,出版) b. 当时是怎么想到用「实践论」这个词来命名? 2. 你一直是以“合作,联动”的形式在展开活动,以及包括在做剧场的时候,你强调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这种‘集体,共同’的概念 a. 这些“联动,活动”对于日常的生活有可以参考的经验?(怎么生活?) 3. 集体移动的过程,行走(东北,最近的上海,宁波,武汉等,拜访不同城市的空间团体)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之前你们在沈阳的时候反思的是无聊所带来的无根生产性能否走远的问题,那么在其他不同地方的集体移动中,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在地性的东西) 4. 什么选择戏剧这个形式 和其他的实践效果有哪些不同? 5. 是怎样聚集到一起的人的呢? 包括共同创作的人和观看演出的人? 6. 这些实践的公共性有多强呢? 7. 「实践论」第二回为什么会想到去东北,以及东北亚这个议题,最后探索出了怎样的叙事?包括金特的小说 8. 谈谈跨国思想交流的经历 a. 你们结识了松本哉还有柄谷行人,日本的当代思想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及对你们的影响? 9. 如何回顾之前集体工作的经历,我对这个依然还是很好奇 附录 实践论 实践论跟戏剧的关系(实践论中以剧场为方法的部分发展成「44剧场」): 1、在观察社(做“王炜的两种诗剧”时),我的想法是,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包括写作者、艺术家、策划人、空间和社群工作者、行动主义者等,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和对当代汉语文本/主题/现场意识的检讨、辨论上,形成某些共同理解,进而非项目性地推动一些创作和实践的长期变化。 2、金特以驻地作者的身份先到沈阳,把《冷水坑》改成四幕剧,王炜根据“鲁荣渔2682号事件”和“实践论”构思了《航船》,写出框架性的基础剧本,两个戏剧形成首尾漩涡,围绕它们的是一系列文本研习、共同写作、排练和演出,由“实践论”和当地青年联合实现;主要来自参与者的讲座、分享、讨论以“双日圆桌”的名目(指望每两天能做一场)分布在沈阳、哈尔滨、大连,有十九场。 实践论跟写作、出版的关系(实践论和副本制作/当代汉语的关系,以及作为一种共同体计划) 1、当时我们正策划“实践论”,有一个叫“才能的溢出”的说法,意思是对当代境遇的追问会推动创作者发展出某种综合性,不需要在文学或文体内部解决所有提问,不需要把自己营造为语言上帝,而“实践论”既是不同“溢出”的连结,也为此提供集体维度的支持。副本制作和金特商量说,就别继续呆在广东了,既然要思考和写东北亚,你跟你的作品应该回东北去,于是我们在“实践论”里给金特准备了一个驻地的名义,他在2016年4月末去了沈阳。 2、2015年7月,金特用三年完成关于广州的小说《西伯利亚》后,又用一个礼拜写出关于东北的小说《冷水坑》,9月,副本制作邀请金特到杭州,他第一次向“实践论”阐述了对东北亚的理解;王炜也触及这一主题,此前,他启发我去想当代汉语与“亚洲”和地缘的联系。 3、2016年3月,我在辽宁和黑龙江拜访了不同城市的空间和团体,之后同潘赫讨论,把沈阳的失败书店作为“实践论”第二回的工作基站。(横跨地域的连接好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当时台湾作家去东北的经历) Manchufeierzi Manchufeierzi是以乐队为核心的实践团体,是成立于2017年秋季的注定失败的爆红乐队。乐队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音乐理念,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对整体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在现场中行动的推动,在演出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共同的劳动现场,在其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体、思想、知觉系统都能获得一个完整性(完整性几乎不可能)的表达。 演出是完全开放的,在演出过程中,乐手可以随时离场,观众可以随时加入,理论上讲,只要不故意搞破坏,比如争抢别人的乐器,你可以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