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的事
“夏夜裡的晚風 吹拂著你在我懷中 你的秀髮蓬鬆 纏繞著我隨風擺動 月亮掛在星空 牽絆著你訴情衷 有你味道的風 就是我還在等待的愛” — 伍佰《夏夜晚风》 “好不甘心哪 夏天都快过完了 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做 但是总是会留下一些什么吧 留下什么 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蓝色大门》 “我们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把小蛋糕敲晕了再吃,安抚可乐等气消了再喝,夹心饼干劝分了再喝牛奶,讲个笑话把冰块气哭了再咬。—《菊次郎的夏天》 “I think land people waste a lot of time wondering why. Winter comes and can't wait for summer, summer comes and you never can wait for winter. That's why you never tire of traveling or 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 where it's always summer. Doesn't sound like a good bet to me.” — by “The Legend of 1900” 1900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make yourself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 - what a waste!” — from “Call me by your name” Mr. Perlman "Sunshine, everybody loves the sunshine Sunshine, folks get down in the sunshine” — by Roy Ayers Ubiquity “Winter's a good time to stay in and cuddle / But put me in summer and I'll be a... happy snowman!” — from Olaf “Frozen”
- 物理学家吴健雄|串台播客三姑六婆
德胜有幸做客聚焦女性人物的历史主题播客三姑六婆, 和肖鼠,大路一起聊了聊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
- 当记忆在时空中断裂 | 聊《Severance 人生切割术》
今天又是平平无奇的一天,早上喝完雀巢新出的即溶咖啡,啃了两口吐司,在地铁了听了一个小时音乐到了公司。深吸一口气进了公司电梯,呼出来的时候工作结束我又挤进了回家的地铁。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也不认识我的同事和老板,跟朋友聚会的时候聊到工作我只能缄默,他们说真羡慕我从来不会因为工作的烦恼而失眠。 迈出电梯我那三个老同事已经坐在工位,寒暄两句后我已经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各种数字。周五似乎过得更快,下班的时候跟大家拥抱说周末愉快,我走进电梯,电梯门打开的时候老板站在门口说Happy Monday. Severance(人生切割术)是 Apple TV 推出的职场惊悚剧,讲述的一个将工作和生活记忆割离技术的故事。我们从剧集展开聊到记忆的时间空间属性,work life balance, 资本对打工人(Innies)的极致剥削和异化,甚至聊到罗尔斯无知之幕和柏拉图的洞穴。 咔咔角角创建一年啦撒花!谢谢大家一年的关注和支持! 【Shownotes】 (5:15)人生切割术剧情简介 (6:40)记忆分割技术讨论:随地点而变的记忆,随时间而变的记忆 — 这一切非常科幻却非常熟悉 (11:00)资本主义异化的极致体现。工人阶级反抗在剧中体现 (19:10)做记忆分割手术的动机是什么?忘记真的是渡过痛苦的一个办法吗? (27:40)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令人窒息的长镜头,没有食物的晚餐等等 (34:00)Helly 角色探讨:罗尔斯无知之幕下的同一人的两个命运 (39:00)柏拉图洞穴联想 (49:00)百花齐放线上流媒体 【相关链接】 * Dan Erickson’s AMA on Reddit: LINK
- 你真的该下班了
2022 年一月,“30多家公司参与四天工作,减工不减薪试验”的新闻在英国炸开了锅。世界各地的打工人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冰岛,西班牙,日本的很多公司早已开始进行了一周四天工作制的试验。 在探讨四天工作的利弊之前,你知道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周五天工作的制度是怎么来的又持续了多久了吗?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1930年就预言:随着资本积累,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打工人的每周工作将不会超过15小时。将近100年后的今天看这个预言,我们只能莞尔一笑。 那些技术进步节省下来的时间都去哪了呢?人类学家大卫格雷柏说这些时间并没有转化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而是成为为了填补人们日益增长的物欲购买欲和被服务欲而继续工作的“工作时间”。每日被工作占据的主播二人也接受了格雷伯“狗屁工作”的灵魂拷问,谈谈工作的意义。 【Shownotes】 (1:50)英国实行一周四天工作制试验的火爆新闻以及其他开展四天工作制的国家 (6:20)体力劳动者似乎并无法压缩工作时间而提高工作效率,但也能从四天工作周中获利:弗吉利亚的疗养院,金属机床工厂。 (14:10)我们习以为常的每周工作五天是怎么来的呢?又持续了多久呢? (18:30)每周工作4小时的惊悚提案 (20:40)Shake Shack四日工作试验其中利弊,对贫富差距的加大和不平等的凸显 (23:00)工作总是会被创造的!大卫格雷柏提出Bullshit Jon“狗屁工作”的概念 (25:10)五种Bullshit Job: 1. Flunkies, 2.Goons, 3. Duct Tapers, 4. Box Tickers, 5. Taskmasters (30:00)“狗屁工作”的判断值得更多揣度:主观判断,文化差异,同一份工作在不同的context下作用的不同 (39:50)预期执着于一天工作几天,不如想想努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勤奋工作是如何被奉为美德? (46:50)打工人面对难以改变的工作环境的出口 (48:00)无奈话题的一些曙光: 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Wellness Day Program, 强调 Work Life Balance
- 不可承受的玩笑之轻
超幸运!主播两人分别于英美两国看到了 Trevor Noah 的 Back to Abnormal 脱口秀专场巡演!我们以及小伙伴蹭姐按捺不住对崔娃的喜爱,凑在一起聊了聊印象深刻的段子以及其中的政治观点和巧妙表达。 聊着聊着我们发现,脱口秀根本是一场注定的文化战!从 Louis C.K 到 Dave Chappell 再到 Ricky Gervais, 一个个脱口秀 'Legend' 在 Cancel Culture 的文化风暴中无一幸免。他们应该为段子中的冒犯成分道歉吗?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在具有冒犯意味的段子前笑出声吗?"Good standup comedies always punch up but not punch down" 究竟什么是优秀的脱口秀?我们又怎么可以更好的接住那些不安全的笑点? Ricky Gervais 说他们那个年代还不怎么习惯拥抱,而朋友亲人之间的玩笑就是他们拥抱的方式。放下这么多深思熟虑好好开怀大笑吧!笑完还要走出剧场继续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呢。It is just a joke! 【嘉宾 Guest】 蹭姐 — 脱口秀非著名观众 【Shownotes】 (2:40) 我们分享对 Trevor Noah 最新专场 Back to Abnormal 的第一印象。英美两地的专场段子有没有什么差异? (07:40)现在现场看专场和在网上看视频有什么区别?Trevor的现场有托吗? (09:07) 雪雪分享 Ricky Gervais 在专场发生突发事件,如何临场发挥,把事故变成故事。 (10:57) 德胜分享对新专场中印象深刻的段子,Trevor如何在用老套的飞机笑话酒瓶装新酒,讲出新意。 (15:43)当Trevor 作为黑人脱口秀演员在段子中嘲笑白人的时候,为什么白人演员不能随便拿黑人开涮? (21:54) 做为脱口秀演员,是应该向上攻击(punch up)还是向下攻击(punch down)?笑话应该有指向性吗?觉醒脱口秀(woke comedy) 可以好笑吗? (25:26) 冒犯与否不应该成为脱口秀的标准,我们唯一同意的是用老套的 stereotype 来讲笑话一点都不好笑。 (28:18) 我们对Dave Chapelle 充满争议的最新 Netflix 专场 The Closer 有什么看法呢?Dave Chapelle 作为黑人拿亚裔的来开玩笑,我们笑得出来吗? (30:57)Benign Violation Theory, 良性冒犯理论。心理学家是如何理解笑话让人发笑的? (34:35)讲笑话也要讲逻辑,不同种族,身份之间的交叉性往往在段子中被刻意忽略了。 (36:03)悲伤的场合故意讲笑话,到底该笑不该笑?脱口秀演员 Anthony Jeselnik 总是用世界的惨剧发搞笑Twitter,我们是怎么看待的? (43:40)如何去接受非常无底线的暗黑笑话? 悲伤时刻讲个笑话是不善表达情感的人的拥抱。 (49:18) 德胜激情安利著名脱口秀演员George Carlin,如何打磨段子的语言,把脱口秀变成相声。 (51:52) 脱口秀也是一种安全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传播新的思想,新的态度。 (57:48)我们三人推荐自己最近比较喜欢的脱口秀表演。 (1:00:00)英式幽默和美式幽默有什么区别? 【分享】 Can I Touch It?, Whitney Cummings Wiki Asian Comedian Destroys America!, Ronny Xin Yi Chieng 錢信伊 Wiki Humanity, Ricky Gervais Wiki George Carlin, Top 20 moments Youtube
- 请回答 +852
两位主播在这个夏天的末尾深陷综艺(披巾斩棘的哥哥)无可自拔。其中大湾区部落更是激起了我们对香港娱乐黄金时代的怀念以及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TVB”,“古惑仔”,“无厘头”这些呼之欲出的标签在构建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似乎让“真正的香港”束之高阁。这一期,雪雪,作为将青春八年献给 HK 的前港漂,剖肠挂肚,呕心沥血,尽可能地还原自己眼中这个极具魅力而又给人伤痕的城市,同时这也是一封写给那个心爱城市的情书。 德胜和雪雪眼中最“HK”的地方在哪?“我们”和“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到达如今不不理解?作为时常迁居的我们是怎么渐渐觉察自己的身份认同意识?国际化和文化包容是一样的事情吗? 最后贴上香港中文大学廖启智教授的一段话: “書寫和故事本身的互動關係,常常會以瞎子摸象為比喻。閉上雙眼觸摸一只大象,摸到尾的以為是繩,摸到頭的以為是石,這本來正常不過,也不至於要譴責當中任何一人的誤解。但如果有人堅持己見,批評其他人的所得到是邪說,還禁止別人用其他的方式來認識,就會無法知道大象的存在,最終可能死在象蹄之下。”
- 一起看个球? | 快乐球迷初体验
在这个充满体育盛事的夏天,我们真假球迷齐聚一堂聊聊那些来自球场内外的快乐。从欧洲杯到 NBA 到奥运会,从女解说到女裁判,我们希望那些闪光的女性体育从业者们能被更多的看到。第一次感受到球迷快乐的雪雪,关于为什么女生不太容易爱上足球,也有很多话说... 叫嚣着 "It's coming home 足球回家“ 是英格兰人的狂妄自大还是狐假虎威之计?英格兰队何以成为欧洲大陆的众矢之的?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筛选球员?让人血脉喷张的足球运动让人狂喜迷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暴力,我们也停下来讨论了绿茵场外暴露的那些:种族歧视,家庭暴力,网络欺凌等不光彩的面向。 不管怎样,我们都感激体育运动带给我们每一个值得回味的瞬间,胜利不是必需,快乐才是根本奥义! 【嘉宾 Guest】 Zili — 资深狂热球迷,芝加哥风险管理咨询师 【Shownotes】 (3:10)打开了女性主义的第三只眼的雪雪欧洲杯初体验 (5:30)英格兰何以成为欧洲大陆的众矢之的?辣评欧洲杯总决赛:英格兰vs意大利 (8:50)叫嚣"足球回家“是英格兰人的狂妄自大还是狐假虎威之计? (10:30)It's hope that kills you! - classic British! 英美的预期管理差别 (11:30)Zili 深入浅出讲解当今英格兰的黄金一代 (17:20)Football Rivalry: 球场内外的恩怨情仇(德国vs英格兰,曼联vs利物浦) (21:00)科技发展让体育比赛更加公平却似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因为比赛戏剧性所带来的欢乐 (23:40)真/伪球迷大拷问: — 什么是越位? (29:50)为什么女孩不容易爱上足球?(雪雪的个人感想) (31:30)Tianhe a.k.a 德胜的足球“直男发言” being brutally roasted by 雪雪 (33:30)女足运动为什么没有少有人关注?优秀的女足运动员跟男足运动员较量一下会怎样?怎样让女性运动更受欢迎? (42:40)一个优秀的比赛解说的重要性。优秀的女主播 Emma Hayes (切尔西女队现任教练) (46:30)足球场上的优秀女性:Sian Massey 英超最好的边裁之一 (51:45)Beyond football 那些绿茵场之外或许更加重要的事:种族歧视,投身公益,比赛结束后的家庭暴力,横贯中西方的网络暴力。 (59:30)数据分析在当代体育(NBA)的运用: 林书豪被数据模型筛选出来却被人为的忽略 (1:08:30)怀念那个叱咤 NBA 球场的大姚!那些年在课堂里看的 NBA (1:12:45)奥运会,欧洲杯这样的国际赛事对民族国家情感的唤起 (1:14:10)Zili 最珍贵的看球回忆 — 伊斯坦布尔奇迹
- AI的说话之道:Reinforcement Learning 如何让网络空间对话更富有同理心?
是的我们也要聊聊人工智能!这一次我们不说图像识别,自动驾驶,我们要讲一个和“机器”看似不太相关的领域 — 网络对话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吗?怎样用机器/数学语言去表达它呢?来自人工智能的文本会给人类提供新的视角吗?我们邀请准 PhD Inna 和我们聊聊她刚于 The Web Conference 2021(WWW) 获得 the Best Paper Award 的研究: “Towards Facilitating Empathic Conversations in Online Mental Health Support: 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pproach" (用强化学习让心理健康平台的线上对话更富有同理心)。在对话中,我们惊喜的发现,探索机器学习也是一个我们人类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戾气满满的网络时代,促进沟通和理解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嘉宾】 Inna,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shownote】 (02:01)Inna是如何想到将机器学习和心理健康两者结合这个研究方向的?这个领域都有哪些研究课题? (05:20) Peer-peer support的心理论坛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用机器学习来提高同理心呢? (09:29)同理心到底是什么?我们能从哪几个方面去衡量它? (13:10)当教机器什么是同理心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反思怎么在日常对话中更具有同理心。 (18:00)线上交流会如何改变人与人的谈话模式?机器学习过程中会捕捉到不同对话者关系带来的多重语义吗? (21:30)机器学习中机器和人谁才能站C位? (23:45)具体模型构建时,同理心是如何被测量的? (26:40)机器学习不正规入门,什么是监督学习,什么是非监督学习,什么是强化学习。详细的介绍强化学习的模型构造, (28:56)为什么最终决定用强化学习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31:47)Inna具体介绍整个模型的组成与构造以及输入输出工作流是什么样的 (33:55)如何设置强化学习的奖赏机智,除了同理心之外,一个高质量的回复还需要考虑别的什么因素? (36:23)机器学习应该被归到人机互动领域下吗?人学习和机器学习有什么关系? (43:12)被训练的机器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 (46:53)我们聊到石黑一雄在写完《克拉拉与太阳》后的采访——AI会有创造力吗?但也许我们更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是创造力到底是什么? (53:46)回到paper本身,Inna的系统表现怎么样?怎么去测量系统是否成功? (58:30)现在的系统是否对所有群族的人都公平呢? (01:01:41)现在这套系统可以被拓展到中文环境吗? (01:04:41)大家抒发本次聊天的感受。 【相关资料】 Inna 的 paper:https://arxiv.org/pdf/2101.07714.pdf 《克拉拉与太阳》— 石黑一雄: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15153//
- 我还有机会爬(喜马拉雅)山吗?
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珠峰?伟大的登山者 George Mallory 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说出那个著名的答案: "Because it is there." 没想到在采访之后的 1924 年,他却在又一次的珠峰探险中彻底消失,直到 1999年(75 年后),尸体才被当时的登山者发现。而我们至今无从得知他是否在遇难前成功到达峰顶。 这一期我们连线还身在尼泊尔刚成功登顶珠峰的可乐,感受热腾腾的一手珠峰经验。攀登珠峰有哪些挑战?雪崩,高原反应,缺氧,夏尔巴生病消失,突如其来的大风,在峰顶排队,路遇“鲜艳的”尸体...... 爬珠峰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成为人类的“佼佼者”,在大本营吃火锅,感受 slow motion “浪漫”生活,最极致的拥抱自然和观察自我。这次对谈也是一次对都市人如何审视自然,走入自然的思考。 【嘉宾 Guest】 可乐 — 资深登山爱好者,程序员 【Shownotes】 (2:30)攀登珠峰历史回溯:那些著名的留在山上的尸体 (9:30)可乐用亲历者的角度介绍攀登珠峰的流程 (13:10)Base Camp 的吃喝拉撒。在高海拔不能洗澡了?在大本营可以吃火锅? (20:10)珠峰攀登的最重要角色 — 夏尔巴 (24:40)珠峰攀登的商业化,现在登珠峰也要排队了? (27:30)登顶珠峰的死亡率,怎么应对可能的意外和死亡? (30:00)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还是想要到达山顶? (32:00)征服自然是有可能的吗? (34:00)可乐攀登过程中的意外:夏尔巴生病消失 (35:30)冲顶的50小时未进食。全方位的极端体验。 (38:30)德胜的雪山攀登体验,一种禅定的状态。 (41:40)对自然的审视,与自然的相处,自然对自身的反馈 (45:30)对普通人hiking建议
- 凌晨一点还在计算的女人们
本期我们邀请到玉米地学术新星钰涵和科研逃兵主播德胜一起聊聊做科研的女生。女性科学工作者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成为科研工作者之前,女性会有更多的挣扎吗?性别身份在科研中会有什么影响和红利?我们试图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对学术圈的近距离观察,坦诚地讨论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生活大爆炸》里艾米在获得物理诺贝尔奖后的感言里说:“我想借由这个机会,向全天下的梦想投身科学界的小女孩说勇敢追梦吧,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如果有人说你们不行,别听他的!“这也是我们在畅聊一小时后想对大家说的话。希望这期节目能让更多的女生能破除偏见,勇敢地追求科学梦想!让我们一起叱咤科学界的吧姐妹们! 【嘉宾 Guest】 钰涵 — UIUC 生物物理学博士候选人 【Shownotes】 (01:40)德胜介绍她的Phd 研究领域 - 凝聚态物理 (05:20)钰涵介绍她的Phd 研究课题 — 生物物理学 — 蛋白质折叠 (10:45)理科在高中学习和研究中呈现的不同面相:对终极答案的单一寻找和对未知的发问与探寻 (15:35)科学研究领域真的是male dominated 的吗? (18:40)你曾经想要隐藏自己的“女性特质吗”?想要自己看起来像个男生吗? (21:10)你的“女性特质”曾经帮助过你吗? (25:10)(伪)女性红利:高校因为追求 diversity 的缘故更倾向于招同等素质的女性申请者 (27:30)谈谈“女性红利”:我们是不是在过度反思?这是一种话术上的新的压迫? (30:00)谈谈 'diversity'与'representation':当今对diversity的趋之若鹜是虚伪的吗?怎么能够公平地提高 diversity?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 (33:00)科研学习中的女性 role model 以及 community (36:30)当我们问女性名人“你怎么做到 work life balance“时是一种冒犯吗?如何直视现存的社会不平等 vs 如何去性别化地公共讨论 (42:40)在理科学习背景下,我们在谈论性别议题时,什么时候要去二元性别叙事,什么时候要正视性别差异 (44:00)社会对学习理科女生的固有印象和我们的反应 (48:30)在不把人的行为和性格与性别单一的联系起来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怎么讨论“男性特质”,“女性特质”? Eugenia Cheng 提倡使用新的词汇去摆脱就有的框架: Ingressive & Congressive (53:40)在传统语境下,社会更容易去褒奖与男性连接的特质 (56:10)让我们一起叱咤科学界的吧姐妹们!
- 从田间到餐桌,从当地到远方 | 当代生活的“吃”
口水吞咽预警!这一期我们请来常驻成都的美食博主@桃橙同学来跟我们聊聊关于食物的那些事。不好吃但很上相的食物也会发表吗?在美食、探店博主日渐同质化的今天、如何经营一个有特色的美食博客?吃遍了五湖四海,成为了职业吃货,什么是他最钟爱的菜品呢? 在不停的吞口水时,我们也发现食物早已经不仅是口腹之欲的对象,而是连结当地文化,个人身份,甚至族群迁徙的关键一环。在工业化,全球化极致的今天,即使身在欧美的主播二人也能毫不费力地在华人超市中买到好吃的速食重庆小面,新疆炒粉,武汉热干面等。我们不由得思考"当地小吃","正宗口味"的标尺在哪?抑或标尺本身存在吗? “What we eat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who we are and how we define ourselves.” Fuchsia 在她的书鱼翅与花椒 中说的也是我们这一期的最终感触。 【嘉宾 Guest】 桃橙同学 , weibo: @桃橙同学 【Shownotes】 (02:13) @桃橙同学分享做美食博主的初衷。如何平衡商家要求与自己口味 (04:17) 美食博主日渐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做出有新意,不一样的内容 (07:07) 我们印象深刻的餐厅,最难以想象的黑暗料理:青椒炒薯条,白煮海胆汤 (11:35) 中西方对食物呈现的巨大差异体现了一种资本主义的伪善,工业式处理对自然的抛弃与背叛 (15:00) 美食博主如何处理拍出来好看跟真的好吃的矛盾 (17:29) 聊到好吃的城市,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广州顺德。 (20:05) 口味也有地域记忆,四川人到了顺德也要自带辣椒粉。 (21:12) 成都711的酸辣粉好吃得想让美食博主骂脏话。 (22:35) 当我们在问一道菜正不正宗时,到底是在说什么? (26:17) 全球化的供应链和运输通道,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能尝到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和美食。除了感激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复杂的感受。 (31:00)不出意外,我们聊起了螺蛳粉。看着李子柒从挖螺蛳开始的视频,吃着工业化生产的速食螺蛳粉——雪雪这样享受着当代生活。 (34:43)逛菜市场的乐趣,除了了解食物本身的样子,也是与人构建连接的方式。 (39:05)香港的美食和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42:32) 节目的最后,我们各自分享了近期印象最深刻的食物,雪雪的分享为何遭到德胜的疯狂diss?
- 薛定谔的猫会跳舞吗?
在一片广袤的荒草地上,一个穿着夹克长裙的中年女人朝镜头踉跄着走来,带着困惑的表情。突然,略带欢快戏谑的背景音响起,女人慢慢抬起双手,有些僵硬地扭起了腰肢——她跳起了舞来。这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母亲》的开场。一个年过半百的普通女人,为什么要在荒野中突然起舞?这样的开头让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同样的,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选择用舞蹈作为生活的出口,来表达自我,来重新找回主体性。 这一期,我们将和舞蹈爱好者 Whisky,来聊一聊人为什么会跳舞这件事。最后,我们发现,对于生活在当代经验里的都市人,也许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你还没有跳起你的那支舞呢? 【嘉宾 Guest】 Whisky - Designer based in New York,舞蹈爱好者。 【Shownotes】 (01:35) 奉俊昊的电影《母亲》中开场的舞蹈。不再年轻的女性是否还能起舞? (05:43) 我们在线下生活中经历的随时起舞时刻;跳舞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 (08:03) 李沧东的小说《舞》,下班回家的丈夫不经意间看见妻子在忘情跳着Disco。东亚隐忍含蓄的文化是否让跳舞成为一种异象? (10:26) 和一群人一起跳舞与自己独自起舞的区别,独自跳舞的孤独感,让我们只能拥抱自己。 (12:27) 跳舞似乎让我们重新找到了主体性,但这是一种本能吗? (13:54) 我们分享各自跳舞蹈的感受,舞蹈似乎充盈着我们,也似乎支配着我们。 (16:24) 编舞(choreography)和即兴舞蹈(improvisation)有什么区别?在跳编舞的时候,我们表达的是舞蹈还是自己? (18:12) 跳舞是一种疗愈,肢体的动作让人真正放松 (21:12) 跳舞也是一种社交,许多人干一件事的时候,获得的快乐也加倍了! (23:43) 德胜辣评《这就是街舞》,透过「孙兴」事件,暴露资深鹅组儿身份 (25:40) 舞蹈和设计的关系以及跳舞和身体的关系。舞蹈的在场性迫使我们重新注意到自己的身体。 (31:40) 夜店文化中,舞蹈帮助都市人逃离日常生活,不被周围的人judge,更自如的做自己。Whisky谈到柏林一家神奇的夜店。 (35:11) 从柏林到乌克兰再到重庆,夜店文化的盛行和城市历史和气质有什么关系? (37:22) 为什么会喜欢去夜店蹦迪?一个人蹦迪也会很开心。和陌生人蹦迪会给我们带来归属感吗?走出夜店的那一刻会感到空虚吗? (45:05) 夜晚的魅力。有人在蹦迪,有人在……计算。 (47:44) 《科学》杂志的Dance your Ph.D. 项目,如何用舞蹈来跳出你的博士研究内容? (54:26) 分享我们最近喜欢的音乐和舞曲。 【分享的舞曲】 Four Tet - New Energ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74r6JJ97ipO0CREXP9PMqZ?si=JbnJOocDR5OFLfuDnUSxJg Makoto San https://open.spotify.com/artist/5q59mwaDz1bIPUdymI1Qvr?si=q8zP7jrjQB6YQsjrBiuqnQ Enrique Grandados - a Alfredo G. Faria Playera, Op. 5, No. 5 Recording from 1913, played by Grandados himself! https://youtu.be/AUyu4UUf7wg
- 人生的对照组 | 双胞胎的自白与对话
双胞胎是个很神奇的概念,有一个跟自己基因如此相似的人,是不是可以通过看 ta 而获得一个从外部观看自己的机会?那个发展越来越不一样的 ta 的种种状态有可能是自己那些死去的可能性吗?面对这个是自己又是他者,有友谊又有亲情的对方也会滋生出嫉妒悔恨吗? 这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主播之一天禾(德胜)的姐姐天原,一起聊聊作为双胞胎的他们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我的天才女友”,“离开的,留下的”。 迪迪埃·埃里蓬说“年少的我并未试图理解父母的生活”, 我们的聊天不可避免地讲到了父母,家庭,故乡这些作为身在异乡的游子不想触碰可是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我们走向世界,摸索成长,探寻了自己身份的这么多面向的同时又丢失了什么? 【嘉宾 Guest】 李天原 主播德胜的双胞胎姐姐 【Shownotes】 (02:25) 身为双胞胎最讨厌被问到的几大问题 (07:10) 五分钟带来的“姐姐”身份。双胞胎成长过程中的”争斗“,”嫉妒“, 误解 (13:20) tianyuan减肥经历中姐妹信赖的重建 (19:20) 妹妹心中的“甜蜜的负担” (22:00) “高不可攀”到携手并进 - 姐妹关系有强者弱者吗 (27:00) 走向大城市的同时我们丢失了对陌生人的建立连接的勇气? (29:55) 独生子女时代的家庭关系的缺失 (31:50) 与父母的关系:从被教育到感知到沟通的责任 (37:50) 双胞胎对同一对父母的不同的感知,交流,理解 (46:50) 远在异乡的我们如何面对父母的衰老和晚年生活的缺席(并没给出答案唉)
- Two Black Panthers and Seven 替罪羊 | 疫情颁奖季 (下)
*本期节目是疫情颁奖季的下集。上集我们主要讨论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也同样精彩欧! 这一期我们继续和 Adrian 聊获得金球奖,BAFTA 以及奥斯卡提名的两部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Chicago 7),《犹大与黑弥赛亚》(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韩炳哲 Byung-Chul Han 在他的《爱欲之死》(Agonie des Eros) 里描述爱情与政治的关系时说”爱能使性冲动转化为精神激动“:表达出来的爱欲,代表着对其他个体生命形式和社群组织的革命性的渴望。“ 我们觉得这就是在讲黑豹党主席 Fred Hampton 和 他的未婚妻 Deborah 之间的爱。 习惯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这部《犹大与黑弥赛亚》中显露出的牺牲小我成就大局观念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 我们借此机会和 Adrian 聊了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社会的形塑,哈利王子和梅根舍弃皇室头衔移居美国在中英美受到的反响 【嘉宾 Guest】 Adrian Scanlon: A film maker and the co-founder of Indonesian Film Society baesd in London Follow Indonesian Film Society on Instagram @indonesianfilmsociety 【Shownotes】 (本期节目中英文对话穿插,可以通过点击时间线的方式收听相应语言段落) (Jump to the corresponding language part by tapping the timestamp below) (02:11)[CN] Fred Hampton与Deborah的恋爱线——这是与诗、演讲、理想交织在一起的革命者之爱。 (05:20)[CN]从Deborah怀孕聊起,当女性、母亲和革命者的身份产生交叉时,奋战在一线的人是否存在后悔的空间?种族背负的歧视和迫害是否会无限持续下去? (09:48)[ENG]Individuals v.s. the whole system. How does Adrian view the narrative that you need to sacrifice yourself for the greater collective? "There is no "i" in "team". (12:51)[ENG]The contrast in actions between Bill(Juda) and Fred(Black Messiah) when facing similar situation. (14:42)[ENG]The recent Oprah interview with Meghan and Henry. How do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s think of this "Royal escape" ? (18:18)[ENG]We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British, Chinese, and American's views through aspects of culture, history, social media, etc. (21:15)[CN]德胜的best scenes: 影片如何用镜头语言反转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权力结构?革命者的牺牲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如何对抗当局对自己的污名化的? (24:18)[CN]雪雪的best scenes: 警徽在两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当*"警徽比枪更有威力”("The badge is scarier than a gun."*),从60多年前到现在,警察们为何依然会脱下警徽? (26:58)[ENG]The protests against police all over the world nowadays - how this movie is relevant to the current time. (29:37)[ENG]The contrast between 60s and now: the change in how western people view China and Maoism. How does Xue and Desheng, as Chinese ourselves, think of the western view? (33:10)[ENG]The inevitable selfishness to chase "the American Dream". (35:45)[ENG]How white and black rebellions are facing totally different fates after their protest in the Chicago 7 and Black Messiah. (37:13)[ENG]The complexity in the Judas, Bill O'Neal. How did the film humanize that character? (43:30)[ENG]Revisit the ending of Chicago 7. Is it a cheesy ending?Does it offer a hope? (47:14)[ENG]The ending of the Bill in Judas and Black Messiah. (49:20)[ENG]How good is Daniel Kaluuya's performance in Judas and Black Messiah. How does the file build up a holistic presentation of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through nuanced moments? (52:09)[ENG]Music's important role in Judas and Black Messiah. (53:48)[ENG] Chicago 7 v.s. Judas and Black Messiah which one do we like more?
- Two Black Panthers and Seven 替罪羊 | 疫情颁奖季 (上)
是时候聊聊电影啦!这一期咔咔角角迎来了第一位重磅嘉宾 Adrian。Adrian是电影行业从业者,也是伦敦印度尼西亚电影协会联合创始人。本期他将和我们分享他在“英国奥斯卡” - BAFTA 的亲身经历以及一起讨论了获得多项金球奖,BAFTA 以及奥斯卡提名的两部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Chicago 7),《犹大与黑弥赛亚》(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这两部电影都聚焦在19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正统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的背景之下,在观看这60年前的历史事件时,我们竟然前所未有地感同身受。反观今日,社交媒体的诞生让我们更好的参与政治运动了吗?我们怀念那些黄金年代是因幸存者偏差 - 美好被过滤下来的缘故?《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充斥着诙谐幽默的对白,但当影片结束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喜剧的外衣下包裹着的不同政治理念的冲撞。 "一个神秘迷人的黑佬是怎样的?那个黑人要时时睿智宽大。他在承受莫大的苦难时绝不反击,绝不动怒,绝不恐吓威胁。他对各种种族主义的恶行永远采取原谅的态度。他教导白人如何破除心中可悲但可以理解的偏见。" 阿迪契在《美国佬》中这样描述当今主流社会下成功的黑人形象。《犹大与黑弥赛亚》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向我们展现了那些过去不被放在聚光灯下的黑人运动,那些“相对激进和暴力的“反抗革命,它让我们不由地问自己:以奥巴马,马丁路德金为闪耀点的历史是迎合白人社会并被他们形塑的历史吗? *由于我们对这两部电影有太多想说的,所以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集。下集也/更精彩欧! 【嘉宾 Guest】 Adrian Scanlon: A film maker and the co-founder of Indonesian Film Society based in London Follow Indonesian Film Society on Instagram @indonesianfilmsociety 【Shownotes】 (本期节目中英文对话穿插,可以通过点击时间线的方式收听相应语言段落) (Jump to the corresponding language part by tapping the timestamp below) (02:20) [ENG] Introduction to BAFTA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Awards and Adrian's personal experience at BAFTA Youth Board (6:35) [ENG] BAFTA's nomination is more diversified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is year (6:40) [ENG] The nomination process of BAFTA and Rising Star Awards (9:50) [中文] 二刷《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谈谈导演艾伦索金 (11:30) [ENG] Aaron Sorkin is with "too much skills" in general (12:45) [ENG] Aaron Sorkin's clever dialog manipuation in "The Trial of Chicago 7" (17:10) [中文] 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简单的情节梳理 (20:15) [中文] 值得关注的1960黄金年代 - Counterculture Movement 反正统文化运动;二战后的“婴儿潮”的当盛时期;电影音乐娱乐百花齐放(The Beatles; Bob Dylan; 嬉皮士文化);回看今日,时代的昨日重现感 (25:30) [ENG] Fears and paranoias in 1600s as the period after WW2 (27:30) [ENG] Social media as a tool for political involvement. Social awareness vs Real impact. "You know less but you shout out louder" (30:45) [ENG] Does there any Survior bias exist when we look at 1960s? (32:05) [中文]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印象深刻的角色和场景:Abbie Hoffman 和 Tom Hayden 的不同政治途径: Do you work to change the system from within, or jolt the system with shock therapy? (35:45) [ENG] Abbie Hoffman vs Tom Hayden: Perfect casting Sacha Baron Cohen vs Eddie Remayne (40:05) [ENG] The broad spectrum of comedies: from light hearted jokes to strong social issue highlight (43:25) [ENG] The amazing editings in this film: the sound and pictures married up perfectly (48:40) [ENG] Mark Rylance (as Kunstler the lawyer)'s great performance (49:45) [中文] 《犹大与黑弥赛亚》的名字解释,人物介绍以及简单情节梳理 (51:20) [中文] "犹大“ 作为叛徒的人物丰富性以及电影的特殊叙事手法 (54:20) [中文] 题材,镜头,语言,摄影美学都是以黑人为中心的去凝视的作品 (57:00) [中文] 充斥于历史中的“迷人温和黑佬”叙事是被主流白人社会形塑的吗? (59:10) [中文] 黑人解放运动中被构陷的领导人们以及那些少有被提起的群体 (1:02:30) [ENG] Daniel's screen presence, chrisma and excellent eye performance makes him be able to convey the essences of Fred Hampton — being affirmative and having the soft and likable s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