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师朱荣远:物相与秩序
4 月 25 日,城市规划师朱荣远的摄影个展《物相与秩序》(第七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专题邀请展区),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 C2 空间开幕,由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担任策展人。展期将持续到 5 月 9 日。 第七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城市·节拍”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承办。 本期 SQA 电台以跨界多元的视角,从展览主题的两个关键词“物相”“秩序”,延伸到对“城市规划与摄影”“城市规划与当代艺术”的探讨,带来了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等相关领域更多的切面与解读。 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 艺术家王鲁炎:从1970-80年代的中国在野艺术家说起
大年初一,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来到北京,与艺术家王鲁炎一起来到了于 2023 年 9 月正式开幕的迈克·埃文斯收藏陈列馆,并参观了正在展览的“1970—1980 年代中国在野艺术家”。该展览的收藏始于 2008 年王鲁炎与迈克·埃文斯(Michael Evans)的结识,系统性地收藏了来自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及部分与无名和星星画会有着密切交流关系的在野艺术家的作品。 本期 SQA 电台主要围绕该展览展开对话,同时谈及由王鲁炎发起的《对谈-56789》闭门论坛,关注艺术行业中不同年龄从业者的代际关系与深度交流。 1956 年出生于山东,自幼定居北京。 王鲁炎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于 1988 年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脱离感官经验的观念性《触觉艺术》,于 1988 - 1995 年与顾德新、陈少平组建以取消艺术家个性为目的的“新刻度小组”。其个人艺术创作围绕悖论展开,认为只有悖论才是否定任何答案的真问题,其思考才不会终结于答案,据此以艺术存在方式显现一个被“我”否定的“我”——需再度进行质疑与否定的“我”。他的悖论性代表作品有《被锯的锯》、《锯与软体》、《W自行车》、《W注射器》、《W双向军械》、《行走者》、《面对的背对者》等等。
- 与和丽斌 x 薛滔 x 罗菲一起触发云南艺术生态的随机游走
本期SQA电台的嘉宾,是三位工作和生活在云南的艺术家:和丽斌、薛滔、罗菲。和丽斌刚刚在今年发起了“废酷美学”,把工厂废墟作为艺术发生的第一现场。借着这个契机,和丽斌、薛滔、罗菲三人,回顾了过去的十多年间在云南发生的合订本、江湖、城市漫步、菜市场项目、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等艺术项目。云南天然、户外、游走、欢聚的地方特色,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兴甚至哉,歌以咏志。 跨媒体艺术家、策展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云南油画学会副会长,空空间主理人,“废酷美学”联合发起人。 艺术实验跨越绘画、行为、影像、诗歌、艺术策展等门类,1997年至今在世界14个国家36个城市参展100多次,策划和主持艺术展览60多次,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的交流与实验。策划的主要展览有:“江湖——实验艺术展”(2005-2007)、“五三青年艺术节(2014-2017)”、“在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2009-今)、“自在观——昆明行为艺术周”(2017-今)、“废墟”系列艺术项目(2023年)、“废酷美学”等。个人作品为中国、美国、挪威、瑞典、荷兰、日本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艺术家、策展人。 自2000至2015年,薛滔采用废弃报纸创作装置作品,进行当代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曾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挪威、瑞典、波兰等国展出。挪威Astrup Fearnley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Vitra博物馆、瑞典Vetlanda博物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北京宋庄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等国内外多家机构均收藏其作品。2016年以后,薛滔不仅采用废弃物(废衣物)等,同时运用传统非遗工艺(扎染、贴金等)为材料进行当代艺术的实验和创作。 策展人、艺术家。 罗菲是云南众多在地艺术项目和国际交流项目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察者,长期关注全球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情境建构,积极推动当代艺术的在地实践、对话与反思。近期策划的展览及项目有“抚仙AiR”驻地计划、“听·见:昆明的声音”、“假把戏”、“风景后”、“住在2020”等。
- 自然艺术探索计划:我们住梧桐山、趴石头、滚草地、追蚂蚁
自然艺术探索计划是今年刚刚成立的团体艺术项目,正在深圳市大芬美术馆举办的“引力场:第五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地缘诗集”,是这个项目首次亮相展览。他们的足迹分布在“南方山海”,用身体去感知自然物的硬度与温度,寻找一种人们尚未知晓如何用语言来命名的存在。本期SQA电台,我们不设提问者,就让自然艺术探索计划的成员之间畅所欲言。从严肃拘谨到笑声漫溢,这大概也是一种“自然”。 由青及空间与艺术家叶文共同发起,自然艺术探索计划倡导不设预期地走进自然,用自己的肉身去观看、感知,并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去发现、思考自身与自然、物与物的关联及延展,在尽可能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与自然互动,做一些自然艺术的探索、尝试或遐想。计划实施过程中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者、诗人、自然学者进行共同或独立创作。作品以文字、图片、视频、声音、气味、物料及出版物的形式进行纪录与呈现。第一阶段《南方山海》深圳站自2023年5月至今有19位艺术创作者参与,地点涉及梧桐山、大沙河、深圳湾、塘朗山、官湖和沙鱼涌等地。
- 艺术家宁佳伟:作为一个大连籍导演,怎么能不拍水族馆呢?
本期SQA电台的嘉宾是影像艺术家兼青年教师宁佳伟。我们从他的作品开始,聊了聊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影像学院派的创作与培养,和中国电影的行业现状。对于每一个问题,他都没有斩钉截铁的回答。或左或右,无左无右。 1988 年生于辽宁大连,201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原新媒体艺术系)学院, 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摄影系。 获奖: 《惊蛰》 入围第30届IDFA 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中长篇主竞赛单元(荷兰 阿姆斯特丹) 入选20届赛萨洛尼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希腊 塞萨洛尼基) 14届BIFF北京独立影展竞赛单元荣获优秀纪录片奖(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后来你风生水起”首届“俊安实验艺术教育奖” 荣获未来奖(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影视人类学作品展”荣获二等奖(北京) 入选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北京) 近年参加展览: 2022 实验影像作品《一场表演》被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重庆) TCCA年度项目: 海洋学首展|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厦门) 再野 华人当代美术馆(重庆) 2021 第三届成都安仁双年展(成都) 重庆星汇当代美术馆GCA“个体的预言”展览(重庆) AIIF韩国国际录像节(韩国) 2021-2022第四象限《中国当代青年影像艺术展》(乌镇 朗园art) 2020 “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成都当代影像馆(四川) SMOG JOURNEYS,Balogna展映(意大利) 勿|影像艺术贵阳展映季,纤维空间(贵州) 跨媒体艺术节—国际青年影像作品展映(杭州)
- 艺术家何岸:年轻人要上香,也要诚实地劳动和行动
1996年,何岸离开家乡武汉,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此后霓虹灯箱成为了他标志性的艺术风格。此次邀请他到SQA电台,我们从2000年令他声名鹊起的《想你,请跟我联系》,一路聊到了当下的巴以冲突。身为尘世中的一员,他始终在表达着对这个充满困惑和矛盾的世界的关心。 1970 年出生于中国武汉,何岸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肄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其创作涵盖了多种形式,时常结合工业材料营造富有感官叙事的装置现场。何岸时刻关注着文化、历史、政治和社会问题,这种广泛的兴趣使得其作品在地缘政治和美学层面都能与“当下”同步。 他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其中包括: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Galerie Templon、当代唐人艺术中心、HdM 画廊、没顶画廊以及魔金石空间等。也曾参加过许多重要的国际群展,如:《I Loved You》,白兔美术馆,悉尼,2022;《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坪山美术馆/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深圳/顺德,2020;《2019 第七届艺术长沙》,湖南省博物馆,长沙,2019;《熵》,林冠艺术基金会,威尼斯,2019;《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6;《后波普:东方遇见西方》,萨奇美术馆,伦敦,2014;《卡内基国际艺术展》,卡内基美术馆,匹兹堡,2013;《约会 2008》,里昂当代艺术馆,里昂,2008;《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7。
- 独立策展人缪子衿:如果你觉得艺术行业很光鲜,我会劝退你
十一假期,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来到北京,与策展人缪子衿在看过几个展览后顺势而为,进行了一场对话。其间缪子衿聊到了从大机构离开后,成为独立策展人的工作现状。以及四处跑来跑去,在各地做展览的体悟与观察。当她说“想改变行业现状”时,想来那是野心,也是一种对于艺术行业的“爱”心与责任心。 缪子衿,独立策展人。先后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创意广告战略、⾦史密斯学院策展专业。曾任职于《艺术界LEAP》、泰康空间。她期待在场域特定的策展实践中持续测试权力关系的边界,特别是治理的技术与展示的政治。近期实现的项目包括:“循循”(2023,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北京);“短篇小说” (2023,重美术馆,北京) ; “为什么和凭什么” (2023,香港中文大学TC101 Space,深圳);“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2023,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小大人”(2023,星空间,北京);“近未来—完美搭档”(2022,悦来美术馆,重庆);“情感自治区:当加密遇见红白喜事”(2022,Gallery Func,上海);“空气动物”(2022,没顶画廊,上海);“随意进出”(2021,星空间,北京);“飞去来器—第九届OCAT双年展 [注意:演出继续! ]”(2021,OCAT,深圳);“共享叙事”(2018,香格纳S空间,北京);“保罗 · 麦卡锡的客厅”(2018,木木美术馆);“全球定位”(2017,乔空间 & 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上海)。
- 艺术家梁绍基:用自然编织一首生命的诗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题是“经纬之间”,艺术家梁绍基先生专门为展览创作了《海市蜃楼》——竹子与铁条交织在一起形成经纬,生长成鱼篓般的巨大空间,暗喻了深港两座海边城市的过去与当下。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就和梁绍基从这次的作品谈起,回溯了梁先生的过往,也迈向了当下最前沿的元宇宙话题,而时态永恒的,是无垠宇宙中的自然与生命。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籍贯广东中山。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现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86-1989年研修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工作室。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近期展览:A Soft Place to Land(MoCA,美国克里夫兰, 2023.7.7 -2023.12.31);宋怀桂:艺术先锋与时尚教母(M+博物馆,香港,2023. 07.29 -2024. 04.14)
- 艺术家王柯静 × 沈劲风 × 史文斌:精神出游
由上启艺术协办的第六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南山区平行展“平移——自然的语境”,在南山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园景展厅展出。本期节目,我们请来参展艺术家王柯静、沈劲风和史文斌,以自然的语境为入口,聊聊各自的创作思路。 三位艺术家以摄影为媒介,通过个人情绪找到了一条切换到公共领域的线索:王柯静从日常的出游习惯当中,通过摄影记录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以爬山为切面“构思志怪场景”;沈劲风童年经历的不安全感,导致他对物质和环境“产生了异质感”,他利用摄影旁观生活并对世界进行发问;史文斌则是从离家出走的经历中,希望在摄影中复刻“无我之间的幸存”,并以此逐渐发散到对城市景观的关注。 平面摄影师/独立导演。生于1993年,目前居住生活在浙江衢州。2018年毕业于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及相关媒体方向,获纯艺术硕士学位。 1992年生于四川成都,现生活居住在成都。2017年至2022年初,参与了数十次展览与活动的统筹执行、策划工作。初期参与影像展览项目后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开始自学摄影。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问自答式的感受与思索,从图像中抽取对于世界的理解。关注当代人类生活状态,以及精神在现实中的图像化隐喻。 摄影师,1996年出生,现于上海工作和生活。摄影作品聚焦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景观,并探索城市环境下人与自然植被、液体等元素的共生关系。作品曾展出于第四届宁波国际摄影周;深圳Color Blind黑白摄影展;荷兰Rotterdam Photo等。
- 建筑师何健翔:用建筑构建日常的趣味和更丰富的现实
本期节目来自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拜访源计划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何健翔工作室时的闲聊时记录的音频。从2019UABB大鹏分展场到2021年的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何健翔和上启艺术多次合作设计改造展场,在他的设计中既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南方性,也充满着无边界的蔓延性和开放性,他根据在不同地方做建筑的经验,生成一套自己的“建筑哲学”。 我们秉持着相似的价值观展开对话,从何健翔的工作经历以及建筑理念中,思考当代艺术与建筑的实践如何交汇。 源计划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和2010年分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硕士和建筑工学硕士。2003年结束在欧洲5年学习和工作经历后回到广州,并于次年成立源计划工作室,尝试在极度产业化和商品化的南中国商埠开始自己的建筑探索。2007年底何健翔与蒋滢正式组建了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开始其在珠三角的独立建筑实践,从对“泛城市”化的批判性思考中建立自己的设计和营建方式,桥接传统和当下的断层。
- 艺术家吴雨航 x 张永基:打破图像生产的标准
第五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南山区平行展,由上启艺术协办在深圳市华侨城创意文化园C2展厅举办,我们在本期节目请来参展艺术家吴雨航和张永基,一起聊聊各自的创作脉络。 吴雨航1994年出生于中国重庆。他的创作通常从感光媒材出发,一方面通过感性的肉身潜能对底片进行操纵和干预,在其微妙的化学反应及变质过程中延展摄影的本体性语言;另一方面,试用这一“创伤过程”中出现的幻觉图像对心灵进行抚慰与疗愈,在其抽象的碎裂形态中探寻艺术的精神性力量。他曾参与“2020年度罗中立奖学金获奖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2021),“2020 Photo L.A”(洛杉矶,美国,2020) ,"来自中国的新艺术”(伊斯兰堡美术馆,巴基斯坦,2019) ,"Flying Of New Media"(奇堂美术馆,韩国,2019),"重庆森林—— 一个亚洲伦理城市样本"(星汇当代美术馆,重庆,2018),"TENSION",(Winchester Gallery,英国,2018),"另存为… "(第三艺术实验室,重庆,2017),"你好,我的样子"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等展览。 出生于 1989 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个人创作以数字图像作为创作基础,涉及装置、影像等媒介,把数字图像生产的逻辑作为主要工作方法,对现实进行干预,从图像对现实的捕捉,到图像对现实的合成,试图从图像生产和图像接受的可能性上创建一条通道。部分个展:有的图像又大又长,一树艺术空间,深圳,2021;脱机OFFLINE,盘子空间,北京,2021;Final,Final,Cut,三个艺术计划,北京,2020;白癜风,扭力场空间,北京,2020;云之上下,田地艺术空间,北京,2018。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没劲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本期节目嘉宾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尤洋和上启艺术上一次的交集是2019UABB宝安桥头分展场“坐标:剧场”举办的线上音乐会。他的工作身份十分多元:艺术机构管理者、专栏作家、公关营销专家,这些不同的身份让他能够即时察觉并回应艺术工作的转向。 在尤洋奇快的语速下,我们迅速了解了他眼中的艺术行业,他如何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以及当代的艺术生产。 拥有十余年艺术机构从业经验,他的工作身份多元,包括艺术机构管理者、专栏作家、策展人、艺术管理讲师、公共关系和营销专家等,亦是一位具备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电视台和电台节目嘉宾。同时为众多美术馆项目和大型文化项目提供顾问和策划服务。曾主管UCCA公共关系部、公共社会实践部和零售部等部门业务,并将特殊项目部整合升级为UCCA新部门——UCCA Lab,专注探索商业艺术合作与城市空间新型展览的可能性。 在加入UCCA之前,曾担任《TimeOut北京》中文版杂志市场总监、中国首个大型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副总经理,美国迈阿密Art Asia艺术博览会亚洲顾问和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艺术顾问等。尤洋也曾作为乐手参与重金属乐队、朋克乐队、电子乐队,目前致力于策划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协作的展览和文化项目。
- 肥皂剧是工作背景音,爱是世界真理——艺术家陶辉的影像工作论
SQA电台第二期节目,我们在上启艺术的办公室里对艺术家陶辉进行了一次采访,主持人仍为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本期节目通过回溯陶辉的城市生活经验对其创作历程的影响,从他在影片观看者到创作者的转变中,展现个人对影像媒介的思考。 1:55 城市的生活经验没办法重塑个人情感,但可以重新回溯、梳理自己 5:22 在日常的视角里找到生活的隐喻并加工成影像 8:55 情感消费是一种需求,但相信爱是世界的真理 12:42 刷抖音找灵感,肥皂剧是工作背景音 15:30 现代人在社交平台和现实之间,处于模仿和复制、真实和虚拟的关系 内容导航相关图片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观看 https://mp.weixin.qq.com/s/zJnQ8mXGueiCaUqPfm1QgQ * 深圳是“新中国”的标志,小时候憧憬去深圳打工 * 北京只是社交场所,重庆才是创作的核心来源 * 所有的现实我都接受,这就是世界的规则 * 浪漫是附加物,爱是杀死自己 * 我不想做自己,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陶辉 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虽然毕业于油画系,但陶辉的作品以影像和装置艺术为主,他擅长从个人记忆、 视觉经验和大众文化中积累素材,通过提炼与改造,形成崭新的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陶辉从社会身份、性别地位、种族问题和文化危机等问题入手,以荒诞、吊诡、夸张的场景搭建,充满隐喻和错位感的人物设置,呈现出当代人的集体经验,带动观者正视自身的文化历史、生存现状和社会身份。他曾于2008 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档案特殊奖”,并在 2015 年荣获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015 年陶辉在 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南部全景”单元上获得大奖, 2017 年他入选 HUGO BOSS 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同年,其作品入围了KINO DER KUNST 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2019 年,他入围首届由香港 M+设立的希克奖。 片头片尾BGM: * 2号线 - 1334 * 特别鸣谢音乐人1334为电台设计的音乐 过渡音乐: * La torre árabe - Alberto Iglesias * Fumar a escondidas - Alberto Iglesias * Quirófano - Alberto Iglesias * Noche en la estación de trenes I - Alberto Iglesias * 本期过渡音乐由陶辉选自电影《痛苦与荣耀》 * 微博 上启艺术 * 微信公众号 上启艺术 * 微信听友群 添加小助手微信进群shangqi_art
- 艺术家王友身:白天做编辑,晚上搞艺术
SQA电台的首发节目来自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与艺术家王友身交谈时所记录的音频。在充满烟火气的餐馆环境中,两人通过谈话回归到鲜活的艺术现场,展现了中国八五新潮下的艺术实践,以及王友身的多元身份如何引导和引发他对自身现实工作的思考。 2:49 我的阵地在《北京青年报》的美术版,搞了很多组织、研究、策划的工作 3:59 艺术系统内部的实践不光是喊喊口号 10:54 93年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发生了很多艺术新闻 19:33 北京外交公寓12号空间,运营理念主要是艺术家自治 21:54 因为疫情暂时退出了该空间的工作,无法贯彻“现场”的理念 23:16 为了编辑《外交公寓三年展(2015-2018)》的画册,熬夜十五天,吃了十五天披萨 内容导航相关图片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观看 https://mp.weixin.qq.com/s/QFmB5WqKnet3uHkrQq3SYg * 赶上了断崖式发展的时局,我很幸运 * 中国文艺界“哐”地起来了 * 当时艺术系统内部的实践,不光是喊喊口号 * 艺术家对现场艺术的迷恋,来自于其不可控性 * “三无空间”不要策展人,主要是艺术家自治 * 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记录展览现场 王友身 1964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8-2018年任职于北京青年报社,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艺术家王友身曾经参加过众多国内外重要的双年展和机构展览,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展、新生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人与见证人之一。同时,王友身自1988年至2018年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30年,曾担任过美术编辑、艺术总监等职务,一直以来,王友身兼具双重身分,在艺术界与传媒界两个领域间工作,致力于考察和松动“艺术/生活”、“创作/日常”间僵化的边界。 片头片尾BGM: * 2号线-1334 *来自深圳音乐人1334为电台设计的音乐,自我介绍:“老自闭人了1334” 过渡音乐: * the robots - Kraftwerk *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 崔健 * Peking O - Can * Rydeen(HD Remaster) - Yellow Magic Orchestra * 微博 上启艺术 * 微信公众号 上启艺术 * 微信听友群 添加小助手微信进群 shangqi_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