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浪波Vol.2」一位对中国充满无限热情的英国学者
去年我在学校里认识了Andrew Chubb,他也是我的朋友柏雪的博士生导师。Andrew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领域。他是英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员,有出版多本关于中国研究的著作。 因为我们共同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所以在学校里经常会就各种问题而产生交流。我曾经很喜欢一本书,是莫里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写的《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莫里循是一位出生在澳大利亚的苏格兰人,他本来学习医学,但最终却成为一位记者与政治家。19世纪末,他带着40英镑,并且一句中文不会讲便来到中国,开始了从上海沿长江到重庆,云南,再徒步从昆明到缅甸仰光的旅行。然后写下了这本传奇的作品。认识Andrew后我才知道,莫里循这本书在澳大利亚的出版就是Andrew担任编辑,并写了新序言。 Andrew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这期我便邀请了Andrew和我的两位朋友,雷雨虹(Education PhD Candidates)与柏雪(Politics PhD Candidates)一同与Andrew聊了聊天。关于他曾经在中国的生活,他的研究,还有我们关心的各种问题等等。 我们这期节目最初有聊了四个多小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我剪辑了两个版本,小宇宙版本38分钟;Apple Podcast版本63分钟。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在两个平台搜索“漫浪波”收听,希望你们可以喜欢这期节目。 本期内容提要: 2:42 Andrew为什么会对中国感兴趣以及为何研究中国。 6:15 何时去到中国,对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感受。 8:48 在吉林松原的生活。 11:25 关于东北的“乡村城市化”与“城市乡村化”。 16:52 关于Peter Hessler还有伯希和在中国。 20:20 在中国西北骑行时对于农村与农民的认识。 26:48 因妻子的身份困境,而离开中国。 29:10 对70年代后中国的关注。 36:47 全球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有哪些是最有启发的。
- 「漫浪波Vol.1」吃山西面食配澳洲红酒,与当代建筑师看古代建筑
2021年末,我和两位前辈朋友胡如珊与童岚去山西看古建筑。总共五天的时间里,我们一路从平遥去到太原,再到忻州,把这三个地方最重要的古建遗存进行了探访,包括平遥的双林寺、镇国寺、古城;太原的晋祠、天龙山石窟以及忻州的佛光寺、南禅寺等等。 我们三人在专业领域、身份归属上都属于不同的经历与背景,胡如珊是建筑师,出生在台湾、长在美国;童岚是创业者,出生于上海,北京成长;我还算是学生,出生于山西,成长于山西。不过我们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却有很多的思想共鸣与交流碰撞。古建探访期间我们聊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包括建筑、电影、历史遗存、乡愁反思、身份认同等等,于是在旅程结束的最后一晚,我们录了这期播客,希望做一个小总结,也希望能启动一个新开始。 这是「漫浪波Chillhaus Podcast」的第一期节目,希望大家喜欢。 【本期嘉宾】 胡如珊,“如恩设计(Neri&Hu)研究室”以及“设计共和”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童岚,朗道设计学院创始人;Kosmos平台联合创始人。 【本期内容】 03:32 我们行程的契机。 07:04 东方古代建筑在西方语境中的地位与价值。 10:27 意大利建筑师对东方建筑与文化的看法。 11:30 西方建筑史的起源。 15:28 从梁思成与林徽因反思到中国当代语境中的现代化。 18:01 胡如珊与童岚对山西的印象与理解。 24:57 学科有其局限性,但在框架之内我们能做什么。 27:11 古建遗存所在地的居民对古物并不了解,问题出在哪了。 35:32 日本给我们什么启示。 41:26 杨淏反复去看古建筑后的感受。 44:42 对山西人以及其他地域人的感受。 46:39 对未来的畅想,一定要以对历史的理解作为基础。 55:39 对电影的畅谈。 56:17 对乡愁与怀旧的理解。 63:20 当代语境下的身份归属问题。 【本期音乐】 Radiohead - No Surprises Chris Blackwell - Four Chords Bijan Olia | Michael Levine - Rhymes With You James Copperthwaite - Drive For Freedom Jonathan Buchanan - Becoming Weight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