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29 她的3岁到16岁,让我们看到戏剧带给成长的礼物
这是2024年进行的最后一场对话,也是2025年的第一期节目。 这场对话是我期待已久的,大约在2022年的1月份,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的戏,是由抓马教育的直面鸿沟青年剧团集体编创的作品,他们只是一群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作品叫《我们(或个人问题)》。故事的缘起来自一件真实的事件,2021年5月9日,四川成都第四十九中16岁的学生小林从知行楼高空坠落,经勘查,被认定为因个人问题轻生。 《我们(或个人问题)》剧照;引自抓马教育 事实上,青少年轻生的事件近些年时有发生,就在我看完那部戏不久,刚刚看到一名叫刘学州的男孩自杀的消息,并且读完了他在网络上留下的遗书。就像这部剧的宣传页上写的: 这些都是个人问题吗? 个人问题是孤立存在的吗? 有没有环境的因素? 当今中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怎样的? 压垮他们的会是哪些事情? 有没有可以避免的可能? 这部戏让我第一次大规模地听到青少年自主地表达他们内心的声音,很多声音甚至是呐喊出来的,也让我第一次开始自主地反思个人与家庭、集体(比如班级、宿舍或职场),以及和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是在这部戏中,我第一次单方面认识了当时只有14岁的芊芊,当时她是剧中的一个角色,也在那场呐喊的摇滚中担当了电吉他手,当时对她的印象是:造型与气质都充满个性,一副很有主见的样子,很酷! 此后,我便持续关注直面鸿沟青年剧团,又陆续看了他们的《醒醒,该起来了》《风暴之眼》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关于青少年的成长,很深刻,很有力量,也都有芊芊的参与,她越来越像一个职业的戏剧人,呈现出其冷静沉稳的一面,对我来说,观看他们的作品,成了了解未来公民的一种方式,这些此前我都曾写文章谈论过。 《醒醒,该起来了》剧照,摄影:孙诺 24年夏天,得知芊芊演完《风暴之眼》之后便暂时离开抓马教育了,因为她要去英国读高中,这次趁着她从英国回来过新年,便得以邀请到她,回到她最熟悉的抓马,一起回顾了她从3岁到16岁在抓马学习和成长的这十余年,也借由她的视角,我们得以从侧面了解到,对于一个才刚刚来到世界上不久的孩子来说,戏剧可以为她的成长带来什么礼物,或者更具体地说,由抓马教育所创造的这个小小的乌托邦,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礼物。 《风暴之眼》剧照,摄影:孙诺 有意思的是,就在对话的前一天晚上,芊芊刚刚观看了妈妈在抓马的家长剧团里集体编创的一部戏,也是从妈妈的身上,她看到了戏剧带给爸爸妈妈们的成长。 我们的对话从她在英国的四个月里是否有想念过抓马开始。 07:40 出国的第一个周六,因为无法和剧团的朋友们继续排戏而沮丧。 09:12 在抓马教育非常喜欢的两位老师。 15:40 初中时影响很大的一位外教及其在校园的孤独处境。 18:16 因为一次偶然3岁加入抓马教育。 21:22 少年剧场时期影响较深的一部戏。 24:30 当看到妈妈在家长剧团的演出。 28:50 目前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群人就是抓马的朋友们。 32:21 《我们(或个人问题)》从头到尾都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创编的。 35:15 在抓马从来没有感到压力,而是从被格式化的状态被激活。 38:22 故事探索是在探索什么。 39:40 少年剧场不光教给我们演戏,还教给我们交流。 43:30 学会了自由地表达,也学会了聆听和理解差异。 46:47 《洞》让我戴上眼镜看见他人,特别是最熟悉的亲人。 48:00 创排《醒醒,该起来了》的过程,带来的自我反省。 51:22 在抓马教育最喜欢的戏。 52:56 第一次自觉刻画角色。 57:06 舞蹈基础对塑造精灵爱丽儿的帮助。 59:22 在抓马实习,第一次有了引导者的意识。 01:01:27 抓马带给我最珍贵的事情,也是我目前的一生所爱。 01:03:03 和学弟学妹的传帮带感。 01:05:11 神秘的4号教室。 01:07:57 自幼许下的在抓马工作的心愿。 片头声音:芊芊7岁的录音,《我们(或个人问题)》谢幕的现场声音。 片尾声音:《我们(或个人问题)》结尾孩子们的摇滚。 嘉宾:王羽芊(芊芊,3岁到16岁在抓马教育学习,抓马少年剧场、直面鸿沟青年剧团团员)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芊芊语录 8岁:少年剧场不光教给我们演戏,还教给我们交流。交流是很重要的,我以前交流不是特别好,我的二年级老师也发现了,现在我的交流方面非常地棒。 8岁:要是你活着的话,就过你自己的生活,咱们都过自己的生活。 10岁:抓马少年剧场是一个很值得爱思考的人来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把一个著名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故事。 11岁:很多人也许在生活中并没有想象到,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应该有别人聆听。 他们也不会感觉到自己做错了,因为并不是你做错了就会有一个alert响起,说你做错了,需要反思。但是你看完我们的戏,可能会发现自己也做过这样的事情。 14岁:教育戏剧可以以一种很安全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认清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些孩子们会真的把自己完全带入进故事中去感受这些角色,像对待他人的方式一样去对待这些“虚构的”角色们。而且当他们再次从故事中出来后,也会将解决故事中问题的方法实施在他们现实中的问题里。 芊芊在抓马教育的舞台作品 抓马少年剧场 2015年 《我和你》歌队 《五二四》桥上的精灵 2016年 《迷》迷宫的孩子 《隐形的我》影子 2017年 《捏造》塔洛斯 2018年 《洞》猫猫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 2020年 《麦克白》女巫 2022年 《我们》吉他手 2023年 《醒醒》护士 2024年 《风暴之眼》精灵爱丽儿 树儿的抓马教育观察系列 《观看他们的作品,是我了解未来公民的方式》 《仅仅是个人问题吗?一部孩子排给大人的戏》 《想象力的价值:在虚构的境遇中探索自我,理解他人》 《在孤岛看见社会缩影与讲故事的重要性》 皆发表于【有树Trees】公众号
- 028 一种理想的剧场创作
2022年年初,我第一次观看了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作品《我们(或个人问题)》,从剧场走出后,我经历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因为部由青少年演出的剧场作品,可以让你听见发自他们心底的诸多声音,这些声音又会牵连起他们背后的家庭、校园和社会,他们不但是在表达自我,也是在与现实对话,从而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创建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种文化。所以此后我便持续关注他们,每次有新作品也都会及时去看,我甚至把观看他们的作品当做了解未来公民的方式。 难得曹曦的信任,邀请我和他一起对话,从他们今年的新作品《风暴之眼》切入,畅聊了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创排方法,他们的创作方法非常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戏剧,一方面因为他们是一个剧团,可以和一群非常熟悉的伙伴花足够长的时间探索,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背后的戏剧观,今年和曹曦老师合作了两次戏剧工作坊,让我了解到,他们拥有一套让戏剧连接现实、让台上连接台下的整体观念,创作并不在于为观众提供一种非常满或非常说明性的的意义,而是学会舞台语言的留白与多义,从而让观众找到打开意义的诸多端口,参与其中,并连接到自己的生活。因而演员的工作也就从我们常见的创建人物动机,变成了让自己走进角色所处的境遇,并回应这个境遇,在境遇里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动作。 最后我们还谈了谈剧目、剧场与观众的关系,特别是当星光照、面对面建群、SD等环节越来越普遍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又将如何建构我们的剧场文化。 07:10 以孩子为主体的戏剧观背后是儿童观。 10:18 重视留白和观众的想象力。 12:48 观演关系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40 我们是个剧团,不能小瞧这种固定组合。 19:25 先一起构建一个世界,然后才是选角。 23:05 集体探索的方式。 25:45 导演要把自己扔进去。 27:57 创作的工具:场景与中心。 31:20 孩子们喜欢在剧场里和一群人探索的存在方式。 32:20 接近完美的创作状态。 33:20 和剧作家Chris合作的方式。 36:10 剧作家Chris舞台提示的特别之处。 38:25 舞台演出本身就是即兴的。 41:02 若非演出时间,排练似乎没有尽头。 42:30 探索是发现存在方式,而非表现。 45:20 人类生活在中古世纪的身体,中世纪的身体,又拥有神一样的技术。 51:30 英国之行的收获。 55:50 一边排练、表演,一边在后台写作业。 01:00:50 以前的演后谈跟研讨会似的。 01:05:05 对拍照、建群、演后谈等剧场文化的反思。 片头声音:舞台剧《风暴之眼》首轮演出谢幕声 片尾声音:舞台剧《风暴之眼》谢幕音乐 嘉宾:曹曦(抓马教育的创意总监、直面鸿沟青年剧团导演) 主播、文案:树儿 剪辑:曹曦、树儿
- 027 尚雯婕:你告别每个你,收获更完整的自己
上期节目我们聊了尚雯婕自2006年出道以来到,2010年开始主动转型这段时间的故事,本期节目我们继续聊,她主动改变人生的故事,故事从2011年开始,那时候她开始主动创作,主动表达,开始蓄积能量,集中爆发,继而一次又一次用作品重塑自己,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新的身份。 就像作词人唐恬给她的一首歌里写的:“你告别每个你,收获了完整的自己,往前走吧,时间给你唯一的真理。” 时间拥有自己的力量,甚至会产生复利,所有的前提是我们有好好地把握每个当下的时间,在具体的生活里认真耕耘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我们花两期节目来谈尚雯婕的原因,只希望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让大家看到18年的成长如何一次次刻下痕迹。 本期节目依然与播客姐姐说联合发布。 02:57 摸到了创作的脉。 06:20 《in》和《最后的赞歌》像姊妹篇。 09:20 从歌手到唱作人的转身。 15:50 从小圈子红到大圈子。 21:24 那首为数不多的歌唱私密情绪的歌。 25:35 从音乐和国际交流的两端走到了桥的中心。 30:40 最忙碌的时候,挤着时间出了新专辑。 35:38 回到做专辑的古典模式。 39:00 西方想象与东方回归。 43:50 参加浪姐像进入40代的再出发。 47:55 对流行音乐工业体系的大局观。 50:30 她与偶像(迈克尔·杰克逊、王菲、林忆莲) 52:15 尚雯婕与林若宁,或可映照偶像与梁伟文? 54:30 用作品去社交(连接)。 56:48 有作家以尚雯婕为原型写了一部小说。 01:00:49 偶像的启发:找寻自己的真理。 01:02:56 尚雯婕带给我们的启示。 片头曲:《夜之缪斯》,引自专辑《in》 《Addiction》,引自专辑《in》 《最终信仰》,引自专辑《最后的赞歌》(ODE TO THE DOOM) 《小星星》快男与华晨宇一起表演,引自专辑《恩赐之地》(Graceland ) 《越爱越明白》,引自专辑《恩赐之地》(Graceland ) 片尾曲:《时间的力量》,引自专辑《黑金》(Black Golden) 嘉宾:老白 主播、文案:树儿 剪辑:美丽、树儿
- 026 尚雯婕:主动改变人生
自2006年因参加超女出道以来,18年之间她无论是在职业发展层面,还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方面,都非常具有主动性,也非常有行动力,用她自己的话说,“被动”就是等死,“主动”改变人生,因而成就了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也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启发性的成长样本。此外,我也非常认同她的那句“不争第一,只做唯一”,我们生下来就与众不同,所以成长的要义之一,就是不断发现并确认自己的独特,进而发展、发扬这种独特,这些话听起来抽象,却关乎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成长中对自己诸多大大小小选择的指引。 本期节目邀请到喜欢了尚雯婕18年的歌迷老白,从老白的个人视角切入,细数18年间尚雯婕的一次次成长与蜕变,也细数她的音乐变化与职业发展。节目共上下两期,将与播客姐姐说同步联合播出。 06:04 14岁喜欢尚雯婕的理由。 08:37 那时表达喜欢的方式。 13:58 读尚雯婕的书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16:30 她很小就在独立思考了。 20:00 转战三个赛区,意味着什么? 25:37 出道即解约,背负800万的天价赔偿。 27:20 刚出道的音乐定位。 32:11 第一张专辑就为未来的音乐埋下伏笔? 34:05 为什么叫小三儿? 39:26 《时代女性》是尚雯婕转型的开始? 45:30 卷王特质初体现。 49:10 《连卡佛小姐》和偶像王菲的间接合作。 50:00 把作品与自己都当成艺术品。 51:10 灵感来自迈克尔·杰克逊? 56:30 为电影歌唱让音乐的传播更大众。 引用歌曲: 《爱》(超女时期翻唱) 《你》《我》,引自专辑《在梵高的星空下》 《什么什么》,引自专辑《时代女性》 《Outro》,电影《非诚勿扰》插曲 《我们的歌》 《连卡佛小姐》,引自专辑《全球风靡》 《23秒32年》,电影《唐山大地震》主题曲 嘉宾:老白 主播、文案:树儿 剪辑:Sue、美丽、小谢、树儿
- 025 舞蹈的魅力!鲜活的肉身与抽象的符号
当语言消失之后,舞蹈的魅力开始显现! 因为多角度、近距离观看音乐舞蹈剧场《500英里》,我对舞蹈有了新的感受,本期节目主要从个人视角谈了我所感受到的舞蹈的魅力,比如鲜活的肉身、抽象的符号,又比如全身性参与带来的内在能量,以及人类基因里对一定动作原型的共性心理想象。 相比戏剧中会有具体的剧情、角色等,舞蹈似乎更像是人类内在情感与关系实质的力学图谱。在话剧与舞蹈的对照中,似乎也可以更好地反思两种不同媒介的优势和局限。 此外,节目还谈到了在当下语境下对剧场艺术反思,人们为什么需要走进剧场?作为剧场工作者,怎样才能与当下的观众对话?这些或许都是剧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04:00 舞者的创作工具是身体,观看舞蹈似乎首先应该去感受。 06:10 相比语言,舞蹈更加抽象。 08:50 人类潜意识中对动作的的共识性解读。 10:00 雅克·勒考克形体戏剧和拉班舞谱的启发。 12:50 舞蹈的向内表达。 15:00 当需要全身心参与时,似乎更需要身心的合一。 17:00 录制播客时的嘴皮子功夫与全身性参与。 19:50 当舞者失去了角色姓名。 21:30 当屏幕占据越来越多精力,对剧场魅力的反思。 24:50 从独角戏剧季到《边城》再到《500英里》,鼓楼西戏剧的探索之路。 34:20 关于星光照、观众群、SD的反思。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片头、片尾声音:《500英里》现场舞者的呼吸与歌者小强的哼唱
- 024 不再有澎湃的理想,悠游于理想的生活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有理想甚至有梦想的人,甚至可以为此牺牲目前所拥有的,去行动,去奋斗,有浓烈的激情和强烈的冲动。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就没有可以激发强烈冲动的理想。 或许,相比一个具体的理想,我更在乎主动创建一种理想的生活。因为不管理想是什么,人都得过日子,都得安排每天的24小时。而每一天里,都有大大小小的新鲜、喜悦,也有大大小小的烦恼,甚至灾难。正因如此,那些平淡和寻常才值得欣赏和回味。 05:20 一次走错公园的人生启示。 08:06 当我们每一次选择一条路,其他的路将消失。 10:15 如何度过每一个平凡的一天。 17:25 生活中充满无常。 20:40 我们不缺关于爱与友善的教育,却很少关于恶的识别与警惕。 26:20 关于无常的心理建设。 28:10 整因为无常,更珍爱寻常。 29:30 为日常生活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32:30 从宏观和伟大走向琐碎和具体。 34:10 与儿时那个具体的理想和解。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片头、片尾声音:婴儿玩车与青年学音乐
- 023 漫步人生路,爱的修习与领悟
音乐舞蹈剧场《500英里》让我想起迄今为止人生旅程中的很多人,在乎的,失散的,和解的,等等,正如该剧所表达的,每个人都是孤岛,人与人之间的裂痕需要爱来弥合,内心的裂痕也需要爱来弥合,所以想借本期节目谈谈自己在爱这件事上的修习与领悟,比如,如何表达爱,如何维持爱,又如何面对那些失散和决裂。 本期节目录制于端午节上午,那一天我的心情非常好。 02:00 端午的特别仪式感。 07:50 那些美好的日常画面。 12:50 童年的专注与憧憬。 14:00 长大后便开始“跌打”自己。 17:21 从初中开始便主动弥合关系中的裂痕。 20:10 曾经以及今后依然对你友善。 20:40 那些无法释怀的人。 22:30 从我为你做到我们一起去坐。 26:01 从心里在乎到开口表达。 34:21 心存善念,发射友善的信号。 37:05 对于无法掌控的,那就随缘。 39:00 “长寿是和谐人生的副产品”。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片头声音:大石桥胡同里的蛐蛐与远处的小学校园 片尾声音:《500英里》首演谢幕
- 022 公园奇遇:神秘的博物学家
本期节目描述了一段奇幻的旅程,源于在公园偶遇了一位老先生,至今觉得那位老先生特别像神仙下凡,假扮成神秘的老人来教我一些生活的秘密。 老先生带我走了短短一段路,却走了很久很久,因为老先生沿路都在向她介绍公园的花花草草,他可以借由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说开去,既谈植物的产地、生长规律、各部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用途等,又可以不断向外辐射,谈及公园的某个角落,整座公园的历史,公园周边的人们,公园所在的城区,以及整个北京市,甚至更广阔,在老先生那里,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都充满了学问,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只要追随自己的兴趣,只要对生活保持好奇,愿意观察、研究和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个“毛孔”都别有洞天。 老先生的出现刚好与近些年“放下书本,走向生活与自然”的变化相合,也更好地提醒我们,对生活和自然本身的兴趣,因为只要愿意去了解,每一次探究都其乐无穷。 这段奇幻的经历同时写成了文章《公园奇遇:隐藏的博物学家》 mp.weixin.qq.com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片头、片尾声音:公园鸟叫
- 021 山田洋次的神性歌颂:日常之美与家庭之爱
山田洋次被誉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家是他电影的永恒主题,道尽日本人的心事。 本期节目将结合山田洋次92岁的新作《你好,妈妈》,谈谈为什么家庭在山田洋次的电影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具体的空间和家人,山田洋次赋予家庭神性,也赋予日常神性。家也像是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那里无论有无血缘关系,即便在大时代的风浪之中,人们总能互相帮助、关爱,也充满包容与谅解,家是每一个平凡的人提供了最温暖、最包容也最温柔的港湾。被温柔地关爱过,似乎我们也可以对世界更友好,更温柔。 01:40 山田洋次简介。 04:20 《你好,妈妈》简介。 09:00 家成了母亲一生的作品。 11:12 日常生活中的欢欣与失落。 12:50 山田洋次最爱讲的事: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家庭琐事,心灵絮语。 13:40 寻常一日,也是永恒一日。 14:20 大大的风浪,小小的家。 16:50 对有缺点的人充满包容。 18:00 门框与窗框的经典构图。 21:10 吃饭的仪式感与脆弱感。 23:40 非血缘关系之间的互助互爱。 26:10 严肃的人又很喜感。 27:20 四季与自然也是主角。 29:10 “人类的灵魂应该是美好的、高尚的。” 30:40 宽容地共情他人的缺陷,也觉得自己可爱。 32:40 寻常与平静之美。 35:22 山田洋次的成长经历,对家乡与家人的念念不忘。 37:00 对山田洋次影响很深的一部电影。 38:30 树儿从无处安放到一点一点在陌生城市扎根。 45:00 松竹公司的传统。 46:30 家在山田洋次的电影中富有神性。 49:00 “不重视娱乐的人不能称之为艺术家。” 51:00 像家一样的工作团队。 53:00 看见人生的光谱。 54:20 日常生活的小小风波,烦恼与幸福尽在其中。 55:50 具备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小小的家,成为他人的绿洲。 片头声音:北京居所楼下磨剪子戗菜刀的叫卖。 片尾声音:春节回老家时清晨父母的日常与夜晚婴儿的自发歌唱。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参考文献 山田洋次 著;蒋晓松、张海明 译 《我是怎么样拍电影的》 介仑.长顺.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访日本著名影视导演山田洋次 . 北京电影学院举“山田洋次导演电影人生50周年”回顾展 山田洋次与李缨对话 闻天祥.山田洋次——庶民导演的家庭神话[j].电影欣赏,1997,15(6). 山田洋次导演专访[j].电影欣赏,1997, 15(6). “人類的靈魂應當是美好的,人類的品質也應當是高尚的。可惜人間這種美好、高尚的東西,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和都市化的進城,隨著貧富懸殊的急劇變化,逐漸變得淡薄了、污濁了。。。。。。我要通過影片向觀眾宣傳,人,應當是善良的,高尚的,勞動會給人以美好的情操。” “現實中很多人都有喜感,比如一些人自認為嚴肅,但在他人看上去卻很可笑。人有很現實的一面,又有能夠令人發笑的一面,因此現實性中就已經包含了喜劇。 我們可以想像,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就會對他們有一顆包容的心。觀眾看了覺得好笑,也覺得自己有缺點,除了激發他們的同情心之外,也會覺得自己很可愛。” “我小時候在中國的東北度過,日本投降以後,我們全家作為難民,經歷了很多艱辛才回到日本” “ 我覺得自己沒有明確的歸屬。我就像寅次郎一樣,有故鄉卻經常遠離故鄉,在他鄉徘徊,總是想著能回家就好了。我想有故鄉的親人,比如爺爺奶奶,在我回家的時候能來迎接我。但是我沒有。” 山田的人物,遇到挫折就想回家。家在他的電影裏面,外表平凡樸素,卻具有比西方電影中的教堂與天堂更有效力的救贖功能;亦即在某些層面上,山田神話了家庭的能力,甚至刻意包容所有應有的衝突矛盾於溫情主義之中。自然,這也和東方人的倫理信仰有關,但是像山田洋次如此貫徹信奉的,卻絕無僅有。 “家庭是一個提供放鬆、休息的地方。家是一個當你旅行或工作很累的時候可以回去的地方,你的家人會幫你消解工作的不滿和種種情緒的壓力,因為在休息之後,你才可以再有精神和勇氣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對於處在極度痛苦、嚴峻困境中的人來說,他們所需要的正是笑。而且能以笑來鼓起大家勇氣的人,也必須同大家一樣,把自己置身在痛苦的環境中。”“置身於嚴格的管理化社會的人們,時常感到疲憊不堪,總想松鬆綁、喘口氣,想用看電影來散心,藉以放鬆一下生活的緊張節奏。而我認為一部情趣盎然的影片能使觀眾開懷大笑,在笑過之後解除了疲勞,振作了精神,第二天就能頑強地接著幹下去。”
- 020 工作把人变成机器,艺术让人变回人
本期节目源于一个观察,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很容易把人变成机器,麻木、疲惫、机械、僵化,丧失热情与感受,也丧失想象力与创造力,陷入孤独与无意义,陷入存在的虚无主义。甚至,一些人的工作已经被AI取代了。 那么,作为人,面对AI即将带来的社会变革,又该如何自处?如何做个人呢? 艺术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在艺术中,人的个性、感受、情感、记忆、想象,甚至痛苦等都被珍视,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创造素材,而且艺术鼓励人重视生命本身,观照身心,激发感受力与想象力,创造,学习交流与合作,等等。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中,鼓楼西夜校同时有两个工作坊在进行,一个是表演工作坊,一个是舞蹈工作坊,短短三天时间,真的可以见证同学们每一天的变化,以及整个过程的专注、热情与创造力的迸发。由此可见,创造力蕴藏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需的,只是一个开掘的场域与方法。 04:07 身体钝化、思维僵化、无意义与孤独感 07:05 人区别于机器的地方在哪里? 08:45 如何避免自己变为机器? 10:30 以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为参照 17:11 工作坊让人剥离社会身份,回到自己 19:00 工作坊带来的专业、职业与年龄的多元参照 20:10 工作坊对内在与外界的探索 20:40 戏剧表演中的多重镜像关系 22:30 表演工作坊导览 24:36 团队合作的价值 26:50 游戏之于现实生活的抽象象征 32:10 舞蹈工作坊导览 41:50 看见自己,尊重自己与他人的感受 43:00 从自己出发,创造好的生态 片头声音:费那奇春日动画小周末期间猫猫妮卡的叫声与工作坊外的孩子 片尾声音:居所附近黄昏男孩玩耍的声音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 019 园丁契诃夫:亲近大自然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本期想要聊的话题是自然和幸福,之所以想聊这个话题,一方面是因为春天来了,几乎每一天都有一种花在开放,有种子在发芽,有树在抽芽,自然与我们的关系似乎被凸显得格外亲近,另一方面,在当下这个时代,或者说一直以来,由于对幸福理解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快乐,或不再快乐,幸福似乎也离我们的生活远了。 契诃夫曾提到,亲近大自然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他一生热爱大自然,在书信和小说、剧本中也经常以自己之口或借角色之口赞美自然,探讨幸福,所以本期节目主要的参考书目来自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的《契诃夫的玫瑰》,也会结合童年在自然中成长,以及近些年来不停地去公园的体悟来谈。 大家都知道契合是小说家和戏剧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出色的园艺师。 他曾经写道:“大自然是一种良好的镇静剂。它使人不斤斤计较,就是说使人淡漠。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也需要淡漠。只有淡漠的人方能清晰地看待事物,方能公正,方能工作。” 也曾提到:“艺术家的全部精力应当转到两种力量——人和自然。” 07:30 契诃夫与居所,以及自然的关系之简要梳理。 14:10 契诃夫在作品中对自然的赞美:自然对童年乃至一生的影响。 15:00 美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15:40 自然揭示着生命的某些道理。 16:40 对自然的多次赞美。 22:05 如何从苦难的生活中探寻幸福与美妙? 24:05 29岁改变文学观与世界观的萨哈林岛之行。 25:30 那些探讨幸福的作品。 27:40 自然提供一种美。 30:50 人在自然中的平静与顿悟,与万物同在。 32:41 每一种生命自身的成长规律。 34:30 万物之间的关系:合作、竞争…… 37:10 自然的变幻莫测让人充满敬畏。 37:50 关于种植与收获的启示。 主播、文案、剪辑:树儿 片头声音:朝阳公园黄昏鸟叫。 片尾声音:朝阳公园黄昏喜鹊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生于1860年,19岁开始从事文学写作。 故乡塔甘罗格是个港口城市,童年可以和哥哥们去港口游泳、钓鱼。 从塔甘罗格去往爷爷奶奶家有一片广袤的的大草原,多次往返于此。 26岁全家搬到莫斯科-科尔涅耶夫家的房子里,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书房。 32岁,全家从原来租的地方搬到分期买下的梅利霍沃庄园,在这里住到39岁。 38岁,父亲去世。 39岁,梅利霍沃庄园出让给一位俄国贵族。 同年,买下雅尔塔的地,以及库丘科伊庄园。8月29日搬入雅尔塔的新家,亲手在雅尔塔的花园栽种了一百多株玫瑰。 20岁在小说《贵族女子中学学生娜坚卡的假期作业》中这样赞美大自然: “大自然美极了,幼小的树叶造成一片虽不浓重却几乎连绵不断的阴影,落在柔软的细草上,而草丛中点缀着毛茛(gèn)的金黄色小花、风铃草的小白花、石竹的深红色十字花……在朝霞放光的地方有一群鸟在飞。在一个什么地方,有个牧人在放牧他的畜群。有些白云在比天空略为低点的地方飘飞。我非常喜欢大自然。” 28岁,7月写给友人的信中:“奇妙的大自然令人如醉如痴,一切景色都蔚为奇观,犹如仙境,粗犷豪放,又生机盎然,桉树、茶树、柏树、雪松、棕榈、驴群、天鹅、水牛、灰鹤,而最重要的是连绵不断的群山、群山、群山……” 32岁4月的一封信: “是的,农村里现在很好。不只是很好,甚至是好得令人惊叹。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树木都已发芽,天热乎乎的。夜莺在歌唱,青蛙在此起彼伏地鸣叫。我身无分文,但我认为:富足者并非是手中有许多钱的人,而是现在有资格生活在光华清朗的早春环境中的人。” 38岁的小说《醋栗》就提到了自然对一个人童年乃至一生的影响: “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地度过的。我们完全跟农家的孩子一样,白天晚上都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剥树皮、钓鱼,等等。你们要知道,谁一生当中哪怕只钓过一次鲈鱼,或者秋天只见过一次鸫(dōng )鸟南飞,看它们怎样在晴朗凉爽的日子里成群飞过乡村,那他就再也不想做城里人了,他一直到死都会向往那种自由的生活。” 40岁,中篇小说《在峡谷里》: “好像有人在高高的空中,从那布满星斗的蓝天里瞧着下界,看见了乌克列耶沃发生的种种事情,注视着。不管罪恶有多么强大,可是夜晚仍旧安静、美好,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里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同样恬静美好的真理。人间万物,一心等着跟真理合成一体,如同月光和黑暗融合在一起一样。” 29岁在剧本《林妖》中借沃依尼茨基替赫鲁舒夫说出对森林的爱: “你们在毁灭森林,而森林可以美化大地,森林可以教会人懂得什么事美,在他心中唤起神圣的感情,森林可以使严酷的气候变得温和,在气候温和的国家跟自然做斗争不太费力,因此那里的人的性格也更温和,更可爱。在那里,人长得漂亮、灵巧、反应敏捷,他们的谈吐很优雅。他们的动作很协调。他们的科学和艺术很繁荣,他们的哲学不阴暗,他们对待妇女的态度充满着关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赫鲁舒夫说: “当我走在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亲手载重的树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受到我的支配了,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幸福,那么在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当我栽下一棵白桦树,然后看到它怎样慢慢变绿,怎样在风中摆动,我的心就充满自豪,因为我意识到,我是在帮助上帝创造世界。” 37岁,《万尼亚舅舅》中索尼娅替阿斯特洛夫医生说出了关于森林和美的见解: “森林能使土地变得美丽,能培养我们的美感,能够提高我们的灵魂。森林能减轻气候的严寒,在气候温和的国度里,人就不必耗费太多的精力去和大自然搏斗,所以那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就比较柔和,比较可爱。那里的居民是美丽的、灵巧的、敏感的,他们的言谈优雅,他们的动作大方。在那样的国度里,科学和艺术是绚烂的,人们的哲学是乐观的,男人对待女人是很有礼貌的……” 34岁,小说《文学教师》结尾写道: “再也没有比庸俗更可怕,更诗人感到屈辱,更叫人愁闷的了。” 27岁,当契诃夫重返故乡时,曾这样写这座曾经美丽而如今疲惫不堪、充满忧伤的城市: “只知道吃吃喝喝,生儿育女,别的什么兴趣也没有,你不论走到哪里,触目皆是大面包鸡蛋,桑托林果酒,吃奶的孩子,但是哪里也没有书,没有报……从各方面看来,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很有利的,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可是居民们的情况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6岁,短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 “饥饿、寒冷、牲畜般的恐惧、繁重的劳动,像雪崩那样压下来,把他们通往精神活动的条条道路全部堵死,而精神活动才是人和牲畜的区别所在,才是唯一使人值得生活下去的东西。” 38岁,小说《醋栗》: “幸福是没有的,也不应当有。如果生活有意义和目标,那么,这个意义和目标就断然不是我们的幸福,而是比这更合理、更伟大的东西。”
- 018 表演的哲学:借由角色,看见自己
刚刚过去的周六下午,鼓楼西夜校做了一场面向素人的表演体验课,来的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也有在工作中被过度消耗急需汲取能量的打工人,还有人到中年,突然被女儿、妻子、母亲、职工等多重身份挤压得几乎要失去自我的一位知识女性。 在这次表演课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首先看到了戏剧表演对于大众来说非常珍贵的身心疗愈功能,因为现场的学员,几乎每个人都无意中看见甚至释放和拥抱了另一个自己,那个平时长期被遮蔽和隐藏的自己。虽然这一点早就发现了,但这次似乎更加强化和确认。 其次,课堂上有好几位同学提到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在这里,看见别人成了看见自己的一种方法。 那天课程结束后,突然意识到表演像哲学,那些戏剧情境,本质上更像是人类处境的典型呈现,让我们借由他人看见自己,矫正自己。 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在过度关注自己和过度关注外在标准、评价之间寻找平衡,过度关心自我,反而看不见完整的自我,过度关心外在,又会失去自我。所以看见别人,成了看见自我的重要方法。 但看见别人不是标签式的误读,而是愿意真的去看,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 创作,特别是表演创作,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人的全面关注,因为现实生活中,除了谈恋爱之类的情况,我们很少有兴趣和精力深入去研究一个人的点点滴滴。正是这种深入的关注与研究,有助于获得了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借由对方重新认识自己。 这次表演课,也让我回想起自己与表演的关系,从十多年前做第一部表演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到此后第一次参加表演工作坊获得的忘我体验与对生活表象下道理的体悟,再到开始借由表演书、播客、表演课、表演活动等进行的对表演的多方面探索,非但看到了表演之于一个具体演员技术精进的帮助,更悟到了表演之于生活的帮助,比如: 对自我身心及外在世界的觉察; 学会接纳变化即兴顺应变化; 把情绪转化为行动看见行动的力量,等等。 语言、文字、逻辑的训练可能会遭到评判与误解,但身心的、戏剧的、游戏的,包括舞蹈的、体育的、武术的训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其中,自己感受、体悟,进而借助戏剧情境与角色,看见自我,并理解自我的处境。 我们在社会上的角色太多了,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但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首先把自己给找回来。 02:10 第一个重要发现:表演对大众的疗愈。 08:50 第二个重要发现:看见别人成为看见自己的方法。 10:50 过度关注自我和过度关注外在之间的。 13:40 美国来信,谈看见他人与认识自我。 16:50 贴标签与看见具体的人。 19:05 做过的第一本表演书打开了新世界。 23:10 第一次走进表演教室参加表演工作坊。 26:30 表演的第一个启示:身心的觉醒。 29:05 表演的第二个启示:即兴的智慧。 31:30 表演的第三个启示:行动的力量。 35:05 对完整个人素质的提高,是表演课买株还椟的珠。 40:00 跳出角色,找回自我。 嘉宾:小韩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片头声音:鼓楼西夜校表演体验课上的声音 片尾声音:八里庄菜市场的声音 特别感谢:白芋圆、李喜乐
- 017 动画的魅力!诗意的视角与哲学的工具
在刚刚结束的费那奇春日动画小周末中,通过观看以及与费那奇的朋友们交流,一点一点发现着动画的魅力,而当将动画与戏剧、电影、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对照时,既可以发现动画的独特魅力,也可以看到所有艺术中共通的地方。 所以本期节目主要结合观看与交流经验,对照不同艺术门类,探讨一下动画的魅力! 1、动画提供了一种诗意的视角,人类非唯一主角,万物皆可为主角。 2、在很多独立动画中,叙事非唯一重要的事,而是可以展现诗意、趣味和哲思。 3、动画作者可以自由创造时空,每一个时空都如兔子洞,非常独特。 4、动画是一种介乎具象写实与抽象符号之间的形式,提供了一种用具象与抽象看世界的哲学工具。 00:36 费那奇动画小周末带来的兴奋发现。 05:20 去人类中心的价值 观。 09:00 以万物为主角,以万物为镜子。 10:10 万物为主角作品举例:《舒姆历险记》。 12:20 叙事不是唯一重要的事。 15:00 诗意作品举例:《四月》《黑色月光》《自恶》。 19:00 趣味作品举例:《一,二,树》《下雨天》《嗨》《入海前的五分钟》 23:50 哲思作品举例:《假面》。 25:00 自由创造个性化的虚拟时空。 30:20 介乎具象生活与抽象符号之间。 33:20 戏剧(含戏曲)与电影中关于生活与符号的辩证与平衡。 38:00 不同表演方法流派中的符号化过程,雅克·勒考克、迈克尔·契诃夫与鲁道夫·拉班。 41:00 现象与符号,一种认识世界的哲学工具。 片头、片尾声音:费那奇春日动画小周末A单元“春之狂想”《一,二,树》放映现场的观众笑声与掌声。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 016 自我觉醒和无法定义的魅力,从朱迪·福斯特与天海祐希谈起
本期主要想探讨的主题是自我主体性的确认,以及对每个人无法被定义的魅力的珍视。每个人生下来一定与他人不同,可能是容貌上的、身材上的、智识上的、性格上的,也可能是社会身份上的,那么我们如何发现自我,接纳自我,进而在漫长的人生中实践自我、实现自我,甚至欣赏自我,或许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刚刚过去的3月8日,主播树儿在一个女性主题的共创戏剧工作坊里听到一段引人思考的话,一个女孩说,第一次参加这种全是女性的工作坊,从策划者、导师到学员、摄影师等都是女性,第一次感到不被审视和评判,因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在、自由、自信,说这些的时候她开始哽咽、泪目。 这段话的后面似乎告诉我们,她平时承载的目光大多是审视和评判的,或许我们也可以推测,不只这个女孩这样,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一种对人的看见、了解,甚至欣赏和理解?这里我们不想局限于性别,而是希望延展到人与人之间。 这种审视和评判,虽然没有物理上的接触,却是一种伤害,至少是一种压迫。 与此同时,树儿在3月9日参加的一场“韧性”主题的分享中聆听到了戴锦华老师的观点(大意): 女性主义教会我接受自己,不参与迫害自己。我们不过是千差万别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个性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差异,所以不要用标准女性那套东西内化自己,迫害自己,也不要迫害别人。 多去了解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而非基于社会的评判或他人的评价去做选择。 多去了解差异,既看见身边女性的处境,也能借助互联网看见世界各个地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等身份女性的处境。 戴老师的话让树儿想起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到女性主义时所带来的思想的醒悟:女性主义不只谈论女性,也不是强调谁是权力中心,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平等的目光去看到每一个具体的类别、个体身上的特性,并予以关照,尤其是团体中的弱势一方。 然而思想的觉醒和身心的觉悟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接下来的成长中,这种觉醒依然经常在身体里和文化中的惯性打架,会具象化到生活的很多方面,直到在30岁左右,读到了天海祐希的故事,才瞬间实现了身心的觉悟。 这里且引用一下天海祐希大约28岁时写的自传《为了明天吹来的风》中的一段话,曾让树儿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地觉悟: “不要因为拼命,就看不到宝冢以外的世界。 在宝冢里,很容易就把宝冢看成是全部世界。只注意到自己的位置,别的什么都看不到的事也常有发生。 但是,执著于自己的位置,只看到自己的位置,就会看不到那些必须看到的东西了。 现在,世界上有什么在发生?世间存在着什么问题?街上流行什么?音乐有什么动向?大家都在看什么电视节目? 还是有必要知道这些事情的。这样,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也能扩大关心面,可能不再专注于自己的位置。 此时,也许会看到一个新鲜的世界,或许可能以此为契机改变自己。 不要成为谁的复制品。 不要被谁所控制。 不要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不要只蹲在一个地方。 世界并不是只有一个。风格、价值观、生存方式也不仅仅一种。道路千条万条,从中发现、发明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真的很快乐,比什么都高兴。 这,就是天海祐希给后辈的留言。 一直一直站在最前方,我度过了自己的宝塚时代。我的心中,留下了很多很多的经验。 很多很多的失败,也有很多很多不满足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证实,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坚决不逃避,一直全力以赴至今。 进入宝塚以后,我第一次开始喜欢自己。也开始觉得自己能来到世上真好。” 而林奕华先生的书《有一种旋律叫梁祝》则加强了对自我发现、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的信念,在那本书里,树儿意识到,艺术和爱情是很好的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的方式。 更早时候读到的李小龙的《生活的艺术家》则更是启发她学做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曾说:”习武是我的个人选择,演员是我的职业。虽然我在生活中主要扮演的事这两个角色,但我最希望的是能实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最后回到一直喜欢的演员朱迪·福斯特和天海祐希,她们的魅力似乎都无法被定义,更无法被刻板的性别印象概括,而是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魅力,这魅力同时又成为某种人类美好品质的象征。她们的故事也在启示我们,要活出自我的风格,珍视自我的魅力。 02:05 一个女孩谈及第一次不被评判与审视。 05:30 戴锦华老师提及的不参与迫害自己,也不迫害他人。 07:30 大学时因为女性主义带来的思想觉醒。 09:50 思想觉醒与身心觉悟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 12:50 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恰恰是自我觉醒的契机。 13:50 天海祐希带来的身心醒悟。 18:30 林奕华先生带来的关于接纳自我、实现自我的启示。 24:40 艺术和爱情是很好的发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方式。 30:00 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带来的关于自我实现的启示。 31:10 朱迪·福斯特与天海祐希无法定义的魅力,她们成就了自我独特的魅力。 34:00 一个不符合标准的矿泉水瓶的启示。 36:00 朋友小韩来信,关于《楚门的世界》带来的恐惧与勇敢的反思。 片头声音:3月8日鼓楼西夜校感知自己共创戏剧工作坊上的声音,文本引自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 片尾声音:引自天海祐希的一段访谈。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 彩蛋 片尾天海祐希访谈译文(翻译:学东日语): 我年轻的时候当然也曾有过心态消极的时候,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就会意识到遇到事情烦恼也没有用,人生快乐与否全看自己的心态,于我而言,就是要笑对人生。 决定是自己做的,这会成为你的支柱。所以不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也不要想着成为和谁一样的人,多倾听内心真实的想法,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你。不要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行,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益于他人的,所以要爱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 015 给成年人最温柔的抚慰和飞扬的想象力
为了让更多非动画观众感受独立动画的魅力,这个春天主播树儿牵线促成了费那奇动画周与鼓楼西剧场的合作,在3月16日—17日这个周末鼓楼西剧场将会举办一场“春日动画小周末”的动画展映。 动画从来不只属于儿童,也是成年人“漫游仙境”的兔子洞。动画也从来不只有迪士尼、皮克斯、吉卜力等大型商业作品,还有很多独立动画。 独立动画就像电影中的文艺片,或大宗商品里的手工艺品一样,再或者像与连锁饭店相对的私家小厨,有着强烈的作者性,这些作者性常常会传递出更加人性化的温度,既可以关照宏大的事物,也可关照幽微的生命。 独立动画万物有灵的创作特征,常常让观众唤醒童年在阅读与想象中有过的奇幻冒险,让观众掉进一个又一个由作者创造的风格各异的兔子洞。兔子洞里的世界既有着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奇幻感,又有着对现实世界的镜像功能,对于观众来说,既是冒险的旅程,也能收获对现实的自我观照。 因为作者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创造的世界、切入的角度,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视听语言、材料媒介也千差万别,所以观看独立动画经常也可以看到飞扬的想象力,这无论于观众还是于不同媒介的创作者,都是一次奇妙的想象力遨游。 最早带树儿打开独立动画的是费那奇动画周,所以本期节目树儿以费那奇动画周中历年的展映作品为例,详述了独立动画的魅力。而费那奇动画周频繁的国际交流这一特点,也让观众有机会看到每年在同样的时间节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都在关注什么议题,探索哪些艺术手法和媒介材料,这一点非常重要,既可以让观众极大地拓展视野,也可以借由动画集中看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在关心什么。 04:00 对动画的刻板印象。 06:30 费那奇动画周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08:12 动画特有的魅力。 08:30 独立动画的作者性。 12:15 动画的媒介特点:万物有灵。 16:50 飞扬的想象力。 20:36 费那奇动画周带来的奇幻旅行。 21:50 费那奇重视作者与观众的交流。 23:25 频繁的国际交流带来的国际视野。 25:00 第3届到第5届费那奇动画周概览漫游:家庭、童年、青春、恋爱、城市、身体…… 40:10 第3届到第5届费那奇动画周印象深刻作品简述。 59:00 走出家门,去看动画吧! 片头声音:费那奇春日动画小周末 A单元宣传片之《一,二,树》《四月》 片尾声音:费那奇春日动画小周末 A单元宣传片之《春天到来的日子》《二龙戏珠》《惊蛰》《洁白的日子》《下雨天》《和尚与飞鱼》《舒姆历险记》《绽放之种》 主播、剪辑、文案: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