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族歧视:我们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Vol.039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聊种族歧视,一个因为96届奥斯卡的一个争议而被热议的话题。我们不仅讨论了种族歧视是什么,包括对外来人的排斥和种族主义等概念,还分享了一些亲身经历,提供一些遭遇种族歧视时的应对思路。 我们也聊到了一个略显尴尬的问题:作为种族主义潜在的受害者,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外国人有持有偏见或歧视呢?三位主播首先对自己进行了反省,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本期你会听到: * 选题的起因:96届奥斯卡疑似歧视亚裔颁奖嘉宾的争议事件 * 如何定义今天讨论的种族歧视(排外、种族主义) * 主播或亲朋经历的种族歧视 * 4202年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的特点 * 部分中国人是否存在有意或无意的种族歧视? * 消除种族歧视,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如何做?
- AI三杰:被伪造的艺术,被替代的艺术家?|Vol.038
我把本期的shownotes丢给了chatgpt,让它帮我生成一份节目介绍: 我们做了一期讨论ai绘画的播客,聊关于最近三位美院学生用ai绘画假冒手绘骗钱的故事,下面是我们的提纲,请根据这个提纲写一份节目介绍: #SHOWNOTES * 选题的起因:AI三杰事件介绍 * 主播对AI有什么了解和使用经验?以及大概的感受(封面的故事) * 事件为何激怒大众? * 视频的误导和欺骗性,非原创的艺术创作 * 后续引发的其他创作的“欺骗”成分,令事件继续发酵 * AI应当受限吗?限度在哪儿? * 法国大学对AI使用的态度。 * 最近人们对于AI的抵触情绪来自哪里? * 为什么AI风格会带来不适感(假面感、诡异、油腻)? * 我们现在还认为midjourney、chatgpt、sora是否会让许多人下岗吗? * 过着普通生活的我们,需要开始学习AI吗? 以下内容由ai生成: 在这期特别的播客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一个引发广泛争议的话题——AI在艺术创作中的使用,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三位美术学院学生利用AI绘画技术伪造手绘作品并以此牟利的事件。我们将这起事件称为“AI三杰事件”,它不仅激怒了大众,还引发了对于AI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深入讨论。 在节目开始,我们首先介绍了AI三杰事件的起因,探讨了它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公众反响。我们的主播分享了他们对AI的了解、使用经验以及对这个事件的初步感受。通过讨论,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个事件背后的视频误导和欺骗性行为,以及非原创艺术创作的问题。 接着,我们讨论了这个事件如何引发了对其他创作中“欺骗”成分的关注,以及这种关注是如何让整个争议继续发酵的。我们还探讨了人们对AI使用的限制问题,包括一些大学对AI使用的态度,以及最近社会对AI的抵触情绪从何而来。 节目中,我们也试图解答为什么AI生成的艺术作品会给人一种不适感,探讨了这种感觉背后的原因,包括假面感、诡异和油腻等感受。此外,我们讨论了AI技术如midjourney、ChatGPT和Sora是否真的会导致许多人失业,以及对于过着普通生活的我们来说,是否需要开始学习AI技术。 通过这期播客,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AI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我们探讨了AI技术的潜力与风险,以及它如何影响创作者、消费者和艺术市场。加入我们,一起探索这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了解AI如何塑造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 这年过的:滚烫春山下,网红抢香火|Vol.037
日间散步回来啦,给大家拜个晚年! 这个年大家过得怎么样呢?今年梁福歇和Jackie留守欧洲,zirui回国潇洒。 放了个大假,收收心聊聊这两周的话题 * 主播家里都怎么过年呢? * 居然有人敢跟神抢香火? * 这春山也是不好占的。 * 热辣滚烫,烫着你了吗?
- 预制菜/网红美食:吃口好的可真难啊|Vol.036
难以置信,我们还没有聊过吃。 这次的契机是Jackie回了趟国,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在国内吃得非常痛苦。 从外卖到普通餐厅,餐饮业似乎被预制菜与没有诚意的网红美食包围了,稍微想吃顿好的,就得做好花上一大笔钱的准备。 于是本期就成了一堆关于饮食的吐槽,以及对欧洲城市餐饮业态的观察。 本期你会听到: * 预制菜、网红餐厅对文化的伤害远比想象的严重 * 与饮食关联的identity与历史脉络 * 欧洲的东亚料理鄙视链?(中国菜、韩国菜、日本菜、越南菜) * 中国菜是世界第一吗? * 其他国家如何对待“饮食”身份 * 认同:地域的独特性与相互融合 * 食物的象征:食物的隐喻,艺术作品中的食物 * 聊聊自己现在的饮食习惯 * 饮食习惯的变与不变:家庭口味的继承,个人成长中的变化
- 毛绒玩具:永远爱你,永远拥抱你的情绪|Vol.035
在即将三十岁的这一年,梁福歇拥有了一头熊两只狗一只海豹。 Jackie家总是藏着各种毛茸茸的生物,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名字。 Zirui自从小时候的陪睡狗狗被揪坏了耳朵,就再也没拥有过毛绒玩具。 今天我们来聊聊成年人家里的毛绒玩具,我们为什么需要它们,它们又与我们拥有的其他物品有什么区别。 * 心理医生建议我买jellycat。 * 诉说的对象 * 你的还记得小时候的毛绒玩具吗? * 现在还会买毛绒玩具吗? * 聊聊品牌:为啥jellycat这么受欢迎 * 它们在生命中的位置。起名?对它说话?对待它们与对待其他日常用品的区别? * 心理投射物——不只是毛绒玩具。琴,宠物,安抚巾,戒指
- 三十而立 :怎样算立?以及立不住的焦虑|Vol.034
本期我们聊了聊即将/已经到来的30岁,以及这个时间点带来的年龄焦虑。 (最近怎么一直在聊焦虑啊) 好像在中文语境,甚至在咱整个东亚地区,30岁这个年龄阶段非赋予了非同一般的含义。好像一到了30岁,许多你之前可以被原谅的“错误”立刻变得不可宽恕了,你曾经可以被免除的责任如今必须好好承担了,因为你30了,你拖延不得,必须成为一个大人了。 好像我们都被“三十而立”这个紧箍咒给套住了。 那么怎么样才算立起来了呢?如果立不起来又该怎么办呢?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可以选择不“立”吗 ?
- 行走巴塞罗那:典型的美与非典型的西班牙|Vol.033
「城市行走」是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播客的子栏目。在这个系列中,我们(或与嘉宾一起)将和大家聊聊曾经居住过、到访过的城市,分享观察、印象、记忆和见解。本期我们来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另一座城市——巴塞罗那,一个没有人不爱的城市。 本期你会听到: * 城市观感:疯狂、夜生活 * 衣食住行:市场、小馆子 * 西班牙语与加泰罗尼亚语 * 文化艺术:建筑大师高迪,导演阿尔莫多瓦 欢迎喜欢、留言和并分享给其他人。
- 身材焦虑:“胖子”也有脾气不好的权利|Vol.032
我们回来了。 今天聊起一个略有些沉重的话题:身材焦虑。 作为一个曾经的“小胖子”,梁福歇是一个身材焦虑十分严重的人,今天的闲聊算是一次自我剖析。 你会听到: 希望胖子都能有脾气不好的权力 好脾气的胖子——社会规训的结果 美而不自知到美而不自惜 医美和刑罚本质上的一致性 权力对身体的规训
- 沪签:“巴黎人去上海应该免签吧?”|Vol.031
本期我们来聊聊最近很热门的话题:“沪签”。 这是一个明显带有挪揄,甚至讽刺色彩的梗。使用者通过自贬身价,将上海与别的城市割裂开来,暗示上海的生活与其他中国城市如此不同,以至于进入上海已经需要通过一个类似发达国家发签的审核程序。这些程序常常由如今标榜着“中产生活”的活动与品牌构成,Citywalk,gapday,Lululemon,omakase等等。我们一方面看到这种嘲讽暗示的对这些标签泛滥的反感甚至愤怒,一方面也不免疑问,上海真的罪至于此吗?这些标签真的能够代表上海吗?我们应该将上海与周遭割裂吗?进入上海,真的需要“签证”吗? 本期你会听到: * 定义:网络上说的“沪签”是怎么一回事? * 举例:无声跳舞,罚站式咖啡,gap day * 沪签的前身——早年间的上海人与乡下人 * 对于上海的个人体验,以及接触过的上海人 * 沪签所隐含的好与坏 * 嘲讽,地域歧视的狂欢 * 希望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对上海的喜欢 * 反歧视,提出城市价值的多样性 * 打破中产幻想 * 一座城市的identity 关于“沪签”,听友有话说: @R :和朋友去上海玩,朋友发的朋友圈“the 2nd step for沪签,和外国友人一起吃bagel” @Daniel:暗号 湖南路 鲁马兹咖啡。保过 @🌟:想说又不敢说,怕群里有来自上海的朋友冒犯到,但上海还是很好玩的,现在每次回国也会去上海待几天见见朋友们
- 诗意的分泌物:你上次哭是什么时候?|Vol.030
法语中有句格言:« Les grandes douleurs sont muettes. » (最深的痛苦是无声的。)渐渐发现,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塑造已经深入到了最本能的情感表达。如果人是由理性定义的动物,那么语言是人类理性的具像化体现。我们所有的语言表达都不得不遵循词汇和语法的限制,也正应如此,超现实主义会追求所谓的“自动写作”。如此看来,眼泪应当是人最后仅剩的非理性表达,这种表达天然是非语言的,最接近沉默的。因为哭泣会打碎句子,抹去词汇,把情绪完全交给身体的震动。 然而,在一个理性站在感性对立面的文化里,感性的流露常常令人尴尬,以至于不被容忍。眼泪甚至会被社会化,道德化,政治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语言。 今天我们来聊聊眼泪,也邀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上回哭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独自哭还是有人陪伴?你那次的哭,是否是出自真心? 本期你会听到: * 开场问题: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Jackie:疼哭了;Zirui:分手;LFC:都有) * 私人层面的泪水你习惯如何宣泄情绪? 眼泪与亲密关系:你会在谁面前哭? * 眼泪的属性:不仅是私人的生理或情感属性,也具有公共的社会和审美属性。眼泪的诗意/与大多其它分泌物不同,眼泪承载很多含义 * 眼泪的公共层面社会属性:哪些是羞耻(“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哪些是可以"炫耀"的? 社会性泪水vs私人泪水:职业哭丧人vs阮籍母亲的葬礼/穷途当哭 眼泪审美:让人流泪的文艺作品们
- Citywalk:都是散步,谁又比谁高贵呢?|Vol.028
本期我们来聊一聊最近网络上的热门标签——CityWalk。 CityWalk即城市漫步,它是有别于传统驾车或乘坐公共交通的旅行方式,强调以步行与漫游进行探索,令人们更贴近这座或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的脉搏。 与高度同质化的旅游路线不同,CityWalk的本意是想更加无压力、更加自由的让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而对于在自己生活城市进行探索的人们,这种方式也令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去理解它、热爱它,建立文化上的骄傲感。 然而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也有一些人开始对它产生了厌恶和负面看法:CityWalk似乎因为标签化问题在逐渐失去本真,甚至因商业化带来消费陷阱,更可怕的是,它背后似乎隐含一种消费区隔趋势。同时,对CityWalk这个英文单词的厌恶也源于它在中文环境中的使用。一些人觉得有些“做作”或“生硬”,不易理解,甚至觉得是一种“文化侵略”。 这一期的选题初衷是理智的去探讨CityWalk这一现象,列举优劣,分析成因,透过标签看本真,避免”狂热”或”抵制”的两极情绪化狂欢。 本期你会听到: * 最近火起来的City Walk是什么? * 为什么很多人感到反感? * 真正的CityWalk的意义和乐趣。 * 为什么CityWalk忽然进入大众视野? * citywalk活动组织者怎么说? * City Walk在国外的出现,国内国外的差异。 * City Walk中蕴含的社交与陪伴的需求。 听友的想法: “好像在citywalk没火起来之前,我就很喜欢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城市里面走来走去,每次都能有新的惊喜发现,路边新开的小店或是巷子突然冒出来的小猫。随便走走停停想去哪就去哪,也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感觉是自己在和这座城市约会,就拿我自己居住时间最久的城市青岛来说,至今我也没有说完全走全,常逛常新。如今现在被定义/组织活动感觉有些太刻意了” —— R “在北京居住了十几年,以前也会在文化园区,还有东城前门、鼓楼一带散散步。尤其是2022年,我们被困在北京一年没出去……也是这一年,漫步在公园、街道、胡同里的频率陡增,非常安静细微地感受了北京城从未感受过的气息和脉络,……疫情期间的北京人烟罕至,非常安静。实话实话,我今生恐怕没有机会再在如此清净的北京漫步了。。不太明白,其实大家以前都是这么走,这么玩的……这一行为,就突然被网红话了,city walk一加持,就有种作作的味道……” —— 佳薇 “city surf,日程就像海浪一样一阵一阵,有玩乐的时候也会在里面穿插休息放空的时间” —— 🌟 (我们好喜欢这个比喻啊!) 参考资料 * travel niche:tourismteacher.com * Tripadvisor上的类似产品:www.tripadvisor.com * 部分网友f的反感情绪:自己上小红书搜吧。
- 恋综:"我爱你"-被观看的奇观化爱情|Vol.027
大概是随着现代性的扩张,牡丹亭与罗密欧朱丽叶中那种掩藏在内庭中的爱情,渐渐脱离个人领域,进入了公众视野。恋爱不再是爱人之间的蜜语,它被剥离了私密性,成为可以放在公众视野大肆品评的展品。 这种现象发展的极端,或许就是恋爱综艺。国内的恋综节目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朴素的速配约会,中期略显做作的剧本演绎,乃至现在流行的“观察团+透明实验室”模式。在恋综的终极形态中,“恋爱者”和恋爱本身彻底成为了被观看的对象,而观看者,无论是观察室中地位更高的“评委”还是屏幕的观众,似乎在这个结构中掌握了某种权力,得以窥探,评论,乃至批判曾经最私密的人类情感:爱情。 反过来,在这样一种极端类似实验室的”科学家-实验对象“模型中,我们也会不禁怀疑悲观测者流露出来的情绪与反应是否真实。即便如今的恋综已经尽力弱化剧本的存在感,但从本质上来说,在周围密布摄像头的环境中,个人在明确得知被观测的心境下,能否展现真诚的”爱情“。 本期我们会从“秀恩爱”的行为谈起,聊聊被当作展品的爱情。 本期你会听到: * “秀恩爱”:在展示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的到了什么快乐? * 有的人快乐嗑cp,有的人诅咒“秀恩爱死得快”。 * 爱情的本质:它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 被虚构的爱情:中世纪的典雅爱情(amour courtois) * 恋爱综艺和关于爱情的虚构作品有什么区别? * 恋爱综艺中真实性的比例,或者,我们应该要求恋综是“真实”的吗? * 恋爱综艺的意义:我们从别人的(被刻意展示的)爱情中获得了什么? * 爱情的当代性:如今爱情是什么模样
- 行走里斯本:大陆尽头的辉煌与哀愁|Vol.026
(温馨提示:本期封面很值得观赏) 本期的话题,是我们刚刚一起游历过的城市,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它处在欧亚大陆的尽头,旧世界的边缘,却又是海洋的起点,探寻新世界的第一双手。 它被来自大洋的风日夜雕塑,又被南欧的日光冲刷到褪色。它辉煌又颓败,坚定而哀愁。 本期我们聊聊对这座城市建筑、饮食、气候、文学艺术的观感与体验,回忆我们在这座城市短短数日的休闲时光,讨论我们对旅行、旅伴和城市探索的理解。 本期你会听到: * 里斯本城市观感 * 地理位置和气候带来的特殊性:天气、建筑、城市色彩与饮食 * 葡萄牙文学:佩索阿 * 旅行体验:走入别人的日常,感受城市的氛围 * 好的旅伴是怎样的? * 在里斯本,可以买什么纪念品? 摄影:梁福歇
- 被塑造的性别:我们为何相互攻讦 | Vol.25
本期我我们仨一起去了里斯本,终于线下录音啦。也邀请了一起来的艺术从业者Yuwei,一起来聊一聊与性别有关的话题。 从小谁还没听过几句“女孩子家家的,别这么疯”或是“你一个男孩,怎么这么爱哭”这样的话呢?而消费社会中,性别也被当作理所应当的标签,不仅仅是被使用,甚至是通过商品反向洗脑,让人们觉得特定性别该有特定的样子。韩国摄影师尹贞美有一个摄影系列叫《粉与蓝计划》,其中一张图是小女孩与她的粉色房间和粉色物品,还有一张是一个小男孩与他的蓝色房间和蓝色物品,这两个小孩子被淹没在属于自己性别的颜色之中,接受了外界定义的身份特征。 然而,到底为什么在如此繁花似锦的世界中,我们却只能拥有被挤压的选择空间?而更怕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的,又有谁能完全逃脱对性别的刻板认知。如果我们可以像静下来不带任何社会经验的去思考,那么便会发现,这种刻板的性别认知限制了所有的性别,除了被压抑的女性,也有逆来顺受的男性。因为这不是一场性别之间的对立,而是自由的和强制的,淡然的和胁迫的,无限的和狭隘的之间的战争。 本期你会听到 : 男女穿着以及外貌的标准?中性穿搭,男生化妆等等 被塑造出来的性别特质,蓝色for男孩,粉色for女孩 性别划分:facebook的50多种性别选项 父权社会:性别歧视,性别压迫是否真的能使男性受益? 同理心:先是人,才是男/女人
- 嗅觉记忆:在一瓶香水里闻到往昔 | Vol.24
梁福歇家里有很多香水,多到每个人见了,都会感叹一句:“你喷得完吗?” 其实何必要喷完,衣柜里那么多衣服,也不是件件都要穿到破洞倒毛。 我一直觉得,色香声味触,眼耳鼻舌身,人至少要执迷一种感官,你的存在通过它,深深扎根在这个世界。 保留记忆,有的人靠一首老歌,更多的人保存旧照片,也有人用鼻子记录气味。 你还记不记得旧日的气味? 教室窗下的栀子花,卧室里的灰尘味,小时候吃的橘饼和板蓝根,居然可以在香水里闻到? 香水还能封存时光,除了这些酿了几十年的琥珀色液体,还能上哪儿去闻60年代某个春天的玫瑰,夏夜的茉莉。 本期你会听到: 如何用气味描述“旧”。 Josef Sudek 摄影 风格:香水的流派与时代风格 为什么我的玫瑰香水闻起来不像玫瑰 亲密的人的气味;skin chemistry 关于气味的回忆 市场的迷思:沙龙香真的高级吗?“商业香”真的矮人一头吗? 嗅觉是私人的,选购香水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