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的细节,毕飞宇走走对谈小说创作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毕飞宇 作家、南京大学教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走走 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授课导师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毕飞宇和小说家走走,来一起谈一谈两位老师的两本书。一本是获得南方周末2023年度十大好书的《欢迎来到人间》,还有一本是走走的《无声的细节》。 * 一个作品无论在你手上多么久,当它离开你之后,它不属于你,它可能属于任何人,它唯独不属于作者。 *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你,一部分你服从它。 *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 一个作家像一个小丑一样在作品当中活蹦乱跳的,到处说话,到处表态,那不是主体性,那是因为你是一个小丑。主体性不是这样呈现的,你不能替代生活,你得尊重生活。尊重生活是作家最大的伦理。 【收听提示】 02:22 对我来说,书出版以后就一切归零了 08:07 写作者不能要求所有读者都注意到局部精妙的地方 11:33 为什么要叫《欢迎来到人间》? 14:39 我的小说如果丧失了我的基本风格、个性特征,我是不会写的 16:33 我的小说永远是1.5人称 29:34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作者,一部分作者服从它 34:02 人物的全面和立体,对于我们小说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41:39 小说家思维和电影导演思维一定是反着来 46:12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56:48 小说创作是一个苦乐相伴的过程 01:00:59 小说家如何去判断当下 01:03:07 小说把口切的太大,一定是无能的 01:09:04 黑塞对我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
- 和陈彦聊聊根植于土地的写作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陈彦 作家、剧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陈彦老师,来聊一聊他的小说《星空与半棵树》,这本书入围了 2023 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27 * 阅读能打开你的世界。你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是要靠阅读打开更广阔的生命经验,然后再去书写你想书写的东西。 *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名角,他不下苦是不行的。 * 贴着现实、贴着生活的真实去书写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我想永远会是文学书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样式。 【收听提示】 05:20 生命记忆中有对乡土的深深依恋 06:24 书名的“星空”与“半棵树”对应着理想与现实 10:29 星座代表着人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1:38 农村产业结构巨变,人和人的关系随之变化 17:05 现今,农村与农村的差距依旧很大 23:20 书中的动物们代表自然在发声 25:16 故事人物在不同的小说出现形成互文,也产生开放的联想 29:58 每个作家的写作都有一些原型,再综合与“塑造” 31:11 从舞台剧到小说创作的转换 34:38 写剧本和写小说的异同 43:05 传统戏曲、艺术是其他新艺术的源头活水 47:37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名角,不下苦是不行的 55:54 个人阅读史中,影响大的作家们 01:04:12 陕西文学为什么有着丰厚的土壤? 01:07:10 坚持方言写作,有意无意搜集整理 01:12:39 现实主义题材更重要是和受众建立联系
- 和王璞聊本雅明: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
【本期主播】 黎衡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王璞 布兰迪斯大学副教授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请到了《本雅明传》的译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副教授王璞老师来做客,我们将从本雅明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名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本书来入手,来聊本雅明的一些问题。 * 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这是90年代中后期的北京,我是一个高中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懵懂之中,又喜欢诗歌,看到这个标题时就有触电的感觉。 * 我是每一次在进入最早在读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时,并不是说不为之着迷,并不是说看不进去,并不是说不为之吸引,恰恰相反,是那个着迷的程度,吸引的程度极大,但是总是在眩晕之中不断折返于这些历史意向辩证语句之中,还没有找到一个通道。 * 如果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但同时对媒介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好,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不好,也许他会去尝试短视频,也许他会在短视频之中找到关于我们这个注意力无法集中分神的另外一种更新的表达。 【收听提示】 03:01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本雅明的? 04:00 高中时代第一次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有触电感 07:50 研究生阶段作为必读书才真正读完整本书 11:55 本雅明时代面临的困境跟现在世界有一定的相关性 13:53 我们有一个成为本雅明的同代人的过程 17:23 翻译本雅明的过程是一个个人生活不断交到厄运的过程 21:30 本雅明在德语中存在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时间差 22:49 60年代初,新一代学生运动兴起,本雅明被重新发现在德语世界 24:17 《普鲁斯特的形象》可以当做本雅明的自画像 25:29 90年代初,哈佛大学出版社决定出一套英译本雅明文选 27:09 《本雅明传》是英语世界讨论和挖掘本雅明遗产的收官之作 28:46 什么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37:46 从波德莱尔的巴黎到本雅明的巴黎再到你的巴黎经验,有没有什么相关性可以对话? 39:28 跟本雅明的时代相比,现在的城市生活跟城市空间有哪些变化? 49:12 在本雅明的经验绘图之中,伦敦是缺失的,纽约也是缺失的 52:46 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还有可能吗? 01:09:57 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 01:14:29 推荐一本书: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
- “天真与经验”,百岁翻译家杨苡的故事
【本期主播】 潘轩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余斌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余斌,来谈一谈他入围了 2023 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的人物传记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创作背后的故事。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15 * 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可能最早且最明显消失的就是好奇心。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是未知的了,或者那个未知的东西他们也不想知道了。 * 讲述者和撰写者其实有很大的差异。我作为一个撰写者,其实在这个书里面,我是一声都不能出,必须是完全沉默的。 * 书有命运,它一定是会走到有共振的读者那里去。(读者会)发现乐趣,发现意义,发现它的价值。 【收听提示】 04:44 通过老师赵瑞蕻,我认识了他有趣的太太——翻译家杨苡 05:47 对杨苡的初印象 08:42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不像一个采访,更像是聊天 15:10 百岁杨苡对时间的记忆比较模糊,但对具体的人和事却记得很清晰 33:16 看报纸、追剧、微信,杨苡的兴趣太广了 39:15 我的处理偏于平静克制,但是我希望读者能够感觉到暗潮汹涌 47:32 西南联大对杨苡是什么样的存在 01:09:02 怎么理解“过了100岁,反正是一生无愧,但也是虚度” 01:11:45 书有命运,它会走到有共振的读者那里去
- 中国古代“毒”与“药”的浪漫谬误
【本期主播】 王华震,南方周末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刘焱 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到研究古代中国医疗史的学者刘焱。我们将从他的新书《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出发,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国古代的毒与药。 * 今天往往把现代西方的19 世纪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与古代的中国传统医学放在一起做比较,其实(这个比较)在时间上是错位的。 * 西方欧洲的用药传统是“虽然有毒,仍然使用”;而在中国药学传统是“因为有毒,所以使用”。 * 几乎所有当时的文人在讲药的同时都是在讲政治,这个传统到宋代乃至宋代以后延长加剧了。 * 当今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往往不是直接的认知。我们其实对自己的身体往往是比较陌生的,“陌生”是指身体感受。 【收听提示】 05:32 今天只强调中药的温和性,忽视了它有很多毒药 07:10 “毒”的基本含义是“厚”,过去是一个中性词 08:41 将西方现代生物医学与古代的中国传统医学并置讨论是不恰当的 10:44 欧洲的用药传统是“虽然有毒,仍然使用”;中国药学传统是“因为有毒,所以使用” 11:57 从汉代到明代,20%的药物被定义为有毒 14:28 宫斗剧里的鸩毒究竟存在吗? 19:28 中国药物怎么翻译成英文是个棘手的问题 22:11 地理气候对植物的药性影响非常大 25:13 草本药物放在一块进行配伍,互相抑制毒性后才能完全使用 28:17 马兜铃酸引起肾衰竭,古今看法不同 30:27 本草书写的源头跟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2:36 反思现代西方对中医的浪漫化想象 38:16 中古时期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到底是什么? 42:20 社会性成瘾,吃药变成身份和阶层的标志 47:02 几乎所有唐中期的文人在讲药的同时都是在讲政治 48:13 唐代人不吃五石散后改吃钟乳石? 58:47 一些道家人认为服丹药有强烈的身体反应是纯化身体的必要过程 01:00:10 不论东西方医学,都把疼痛视为一种信号 01:05:21 当今我们对身体的感受往往比较陌生
- 用直觉书写有腔调的县城故事
【本期主播】 余雅琴,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颜歌 80后作家,代表作《平乐县志》《五月女王》 【单集介绍】 这一期特别邀请了80后作家颜歌,来谈一谈她的小说《平乐县志》,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这本书也是 2023 年南方周末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14 * 城乡结合部有很复杂的、很繁琐的、很暧昧不清等各样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适合用来讲故事的舞台。 * 我写的时候,尽量保证在一个懵懂的状态,完全是靠一种直觉性的手感来写。 * 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英雄和受害者。 * 我就是一个对语言很敏感的人,我故事里面的那些人他们说话的腔调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不得不让他们用这个腔调来说话,否则就不是我所理解的一种真实或者是有机的对生活的还原。 【收听提示】 02:12 平乐镇的原型是虚构地点,混杂的城乡结合部 05:10 平乐镇不是和现实同步变化的,我描写的是一个滞后于时代的故事 05:53 和原型故乡郫县越来越脱离 08:07 出国后开始写家乡,一次虚构的还乡 10:55 从“县志办”到“平乐县志”的命名 13:35 县志办可能是落魄的官员和文人的交合点 16:57 去了一次郫县的县志办,但我反对采风 18:24 不喜欢采访,先写再求证 21:16 县城的暧昧性,它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 23:04 县城人的舒适感更高,但有暗藏存在主义的危机 29:42 傳祺红和陈地菊的年龄、社会阶层的差异,可以覆盖更多不同的人 31:41 写作尽量要保证在懵懂的状态,靠直觉性的手感来写 32:45 创意写作仅仅教的是编辑能力 37:39 陈地菊是个很难抓住的人物,出于女性的相似性,很难与她和解 43:51 让陈地菊走出平乐镇的结局,我是非常犹豫的 46:39 故事结束在希望的微光上,再往下写微光就会消失 49:41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同时是英雄和受害者 58:14 最开始引入方言写作时,我是非常不安的 01:01:54 用英文写《在别处》,是因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英文世界里 01:04:46 我的生活里只有写作,幸运又不幸 01:09:31 一个人能不能写只是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状态 01:11:56 身边非常厉害的作家朋友都认为自己的创作是糟糕的 01:13:18 创意写作是教大家怎么跟终身相伴的煎熬和怀疑相处
- 当三个90后农村女孩选择进城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郑在欢,90后小说家,代表作《雪春秋》《驻马店伤心故事集》 【单集介绍】 这一期特别邀请了90后小说家郑在欢,来一起谈一谈他入围了2023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的长篇小说《雪春秋》创作背后的故事。 * 书写自己的故事非常好,只是书写自己的故事容易沉溺、狭隘 * 我觉得我一直是相信人间真情的,但是真情的配比、情感的配比是多少?或者说当它配比的时候拿什么来反衬它? * 为什么是这一代的农村女孩能有所谓的成长和觉醒,恰好就是时代的原因,赶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 要写这三个女孩,(是因为)她们有很值得被讲述的地方,她们自己身上的特质是美的、生成故事的。不是因为她们身上承载着很多社会命题。 * 我希望读者读我小说的时候是逐字阅读的,不是浏览型的阅读,逐字阅读必然要给到读者阅读的节奏感和文字上直接的审美 【收听提示】 02:07 《雪春秋》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叫做《三》 05:20 标题可以传递作者的趣味 10:03 2020年创作《雪春秋》时,女性题材并没有那么引人注意 15:41 书写自己的故事非常好,但容易沉溺和狭隘 21:55 写《雪春秋》时,我结不了尾 24:28 小说的三个主人公都有原型,但我不太想主动让她们看到 32:59 我写这三个女孩的故事是因为她们身上的特质是美的 34:52 写作是以一种不那么狰狞的、冒犯的方式去面对这些东西 36:37 最初的写作是为自己呐喊,现在是对自己的治愈 40:39 真正开始写东西是当时手机网站有征文比赛,一等奖奖金有30万元 47:32 从写作到出书的7年里。靠勒紧裤腰带生活 56:23 写作对我而言,最大的困难是平衡小说的情节 58:13 希望我的书可以成为读者愿意放在书架上的书 01:01:31 我的追求是更“风”一点,写作应该是越来越轻盈 01:02:45 在场感是你一直在你的生活里面,你有自己的周边
- 想要写好小说,可能还是要断舍离
【本期主播】 朱圆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温文锦 青年作家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广东青年作家温文锦,虽然“文艺青年”这个标签被用得极为泛滥,但她的经历与生活状态实在贴合于这个称号本来的模样。我们来聊聊她的故事,看看在当下一个青年文艺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与处境是怎么样的。 青年作家温文锦(受访者供图/图) * 我不会去先构思好人物的所有经历,然后去限制住他 。 * 一个比较年轻的生命,可能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会更加接近豌豆公主的状态。 * 我觉得猫它就像人类情感的容器,一个想象力的容器。不管我们往猫身上投入多少想象,猫都可以满足你。 【收听提示】 02:05 一个理想型的女性出现在乐队会平衡乐队音乐中的伤感、迷幻和末日的感觉 03:53 会像创作音乐一样去写小说 06:05 迷笛音乐节的筹划经历 08:41 做《明星大侦探》脚本的工作有意思,但蛮辛苦的 10:17 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加入探险的、谋杀的情节 12:54 画面系的写作,像在看电影 13:45 为什么偏爱用年轻男女的视角去讲述故事 14:11 一个比较年轻的生命对于世界的感知会更加接近于豌豆公主那样的状态 17:46 离开真正的人和鲜活的人去虚构一个世界是完全不可能的 20:13 为什么想要创作一个河童少女与人类男孩的故事 23:15 对丰富的城市肌理充满观察的兴趣 26:28 不管往猫身上投入多少想象,猫都可以满足你 27:49 猫的心理年龄并不像人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34:09 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才确定了现在的写作风格 36:32 小说中人物故事与形象的来源 38:31 人到一定的年纪,他们脸上好像是有一种故事感 46:58 想要写好小说,可能还是要断舍离 48:37 周围80后、90后的作家,开放和接纳度更高 53:23 对文艺青年标签的看法
- 没有悬念的奥斯卡,却隐藏美国影史的大变革?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在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 胡亮宇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研究、电影理论等 【单集介绍】 这一期特别邀请了两位电影研究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炎与北京语言大学的胡亮宇,来一起谈一谈第96届奥斯卡。 * 这期奥斯卡似乎是一个波澜不惊的,甚至是没有悬念,平淡的奥斯卡 * 芭比没有得到奥斯卡,并不是芭比的损失,而是奥斯卡的损失 * 好莱坞最大的(问题)是它铜臭味太浓了,它基本上一度把艺术和投资、预算变成同一个概念,但是艺术不等于金额 【收听提示】 02:28 这期奥斯卡似乎是一个波澜不惊的奥斯卡 03:16 《哥斯拉-1.0》《利益区域》体现某种国际电影格局的多元化 05:00 小屏幕对整个电影工业的巨大挑战 08:19 整个院线放映的电影的片长都超过了两个小时 09:07 整个院线放映的电影的片长都超过了两个小时 10:55 奥斯卡评委调整,投票人国际成分越来越高 15:41 很多电影人在艺术和商业之间都是脚踩两条船 18:18 《奥本海默》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诺兰,向社会提出质问 20:40 《奥本海默》是驾驭传统叙事时并不牺牲自己的锋芒 23:05 说诺兰电影的思想性差,是一个不公平的评价 26:22 《芭比》并不符合获奖标准? 29:37 《芭比》是极好的电影,不需要任何怜悯或者照顾 33:08 如何看待对《可怜的东西》的批判? 36:45 苦大仇深式的叙事不是这个时代所要期待和拥抱的东西 37:14 《利益区域》让我们回身反问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了问题? 42:10 奥斯卡始终关切着美国社会自身的核心的种族议题 49:54 好莱坞电影代表美国社会最大公约数 51:20 美国大片在中国市场失效了吗? 54:49 拍电影成了杠杆最高的金融投资产品 56:56 传统院线电影会走向衰落吗?
- 2023重返线下,我们试图捕捉一点社会情绪
单集介绍 大家好,欢迎来到有点文化。本期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围绕新推出的文化原创榜榜单来聊一聊2023年的重要文化现象和重大文化事件回顾。 文化原创榜是南方周末从2008年开始推出的年度文化盘点,杰出的文化原创能力和高度的人文关切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到2023年已经推出16期了,这个榜单在回顾2023年当中有一些怎样的发现,又有一些什么幕后的故事呢? 👉点击可看:2023年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 * 剧集、综艺、直播和短视频有共同点:大家特别需要从文化生活里面去找到一些治愈,或者是找到一些情感关怀。 * 《封神》是中国电影资本狂飙突进年代的一个残梦,过去十年当中有大量的行外资本进到电影行业,那个时候有非常多优越的条件可以去做一个大片了,可是由于种种偶然的原因,这个片子积压到 2023 年才上映。 * 因为人都想要往前走的,可是其实是很难的,过去、历史一定会牵绊我们。 * 文化生产就是不同代际的人在争夺对某一段历史的一个讲述。 * 也许它构成某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世界的中文的写作,它已经到了同一个视野里面,大家去阅读,去分享。 【本期主播】 刘悠翔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编辑 李慕琰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编辑 【收听提示】 02:24 重返线下:2023年是文化复苏之年 03:11 AI 《狂飙》: AI越来越会对文化创作、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07:13 每一年我们都试图去捕捉一点社会情绪 08:33 剧集、综艺、直播和短视频中的共同点是大家需要从文化生活里面去找到一些治愈 10:07 电影、音乐和文博比之前要热闹了 11:19 电影领域出现了大片以及有比较高讨论度的文艺片和小规模影片 13:04 《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是非常当下的 18:19 电影市场正在回暖,开始售卖阶梯票 24:19 年度剧集评选,编辑部的投票和读者投票惊人一致 33:52 2023年很难提出 3 部很典型的综艺节目 38:50 直播短视频:要尊重网民用流量投出来的票 42:54 音乐的年度之选:对原创音乐有更多的期待 55:08 图书两个领域各有20多位活跃的作家、学者来进行跟踪 01:02:00 2024年有没有可能出现打破票房纪录的新片子 01:06:38 对2024年综艺的期待:喜剧类的节目的回归
- 王家卫的《繁花》浪漫积极,但看完是人与人错过的怅然若失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盛志民 导演、制片人 刘雅 编剧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导演、制片人盛志民以及编剧刘雅来一起聊最近的热播剧集,王家卫导演的《繁花》。 电视剧《繁花》剧照 【收听提示】 01:46《繁花》的第一感觉不是我印象中的上海 04:04头两集吐槽,后来发现挺细致 05:48他想拍的不是真正的上海,而是1990年代人们的感受 08:50有人批评改编和原著完全不一样,怎么看? 09:04小说将人的情绪掏空,而剧集恰恰是填满了情感关系 10:07这批人像是没有经历过痛苦,横空出世空降到上海 11:44去掉1960年代,是刻意回避吗? 13:23王家卫的电影核心是错过,人物之间都是错位式关系 15:09阿宝不是渣男,黄河路是有情有义的江湖 15:40王家卫电影一如既往对女性的爱 16:24内地影视剧是伦理意义上的感情,香港导演拍出江湖儿女 19:22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商业片 21:23王家卫重新让人知道香港电影最精华的部分是什么 22:48王家卫是怎么挣钱的?香港最具有商业头脑的导演 25:40写一个看起来不是故事的剧本,只有王家卫能拍成 27:51今年只有两部剧特别具有导演风格 30:39三年拍一部戏,《繁花》的演员越来越过瘾 32:43六十多岁的王家卫越来越柔软了? 35:34《一代宗师》把情感关系和外部世界结合得最好 37:50这个时候“做作”不是一个贬义词 40:43王家卫所有电影里,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很干净 48:01王家卫的哥哥姐姐是在内地成长的 50:06《繁花》给降本增效的中国电视剧提供了一个“反面”好教材 53:25这部剧的争议,剧组停工、音乐抄袭美剧? 55:10跟《小时代》类比?完全不是一回事 59:09《繁花》会有电影版吗?
- 创作者谈恐怖故事的诞生:让读者走进一个思想陷阱
【本期主播、嘉宾】 翁榕榕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王小洋 青年漫画家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邀请了青年漫画家王小洋来跟大家聊一聊恐怖漫画的创作以及一些经典的恐怖题材。 【收听提示】 01:43 看过的第一个恐怖题材作品 04:08 真的有人经常看恐怖片吗? 05:02 很多恐怖片也会探讨人性的阴暗面 08:58 如何开始创作恐怖题材漫画 11:46 一个恐怖漫画的创作者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13:32 脚本要酝酿很久才会开始动笔 15:15 创意的撞车不可避免 18:41 会去评论区看大家的反应吗? 20:29 短篇漫画《黑虫》的情节 22:37 想把生活压力具象化 24:08 《同房客》这个恐怖故事是真事 27:59 很多恐怖形象或者情节是从生活中取材的 29:52 能驾驭恐怖漫画的创作者不太多 31:40 最困扰我的地方是画漫画的过程太漫长了 33:53 伊藤润二的漫画:《漩涡》与《鱼》 37:14 伊藤润二已经代表了恐怖漫画的一个形象 42:06 看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恐怖作品
- 台湾观众可能没有我们这么了解侯孝贤
【本期主播、嘉宾】 余雅琴,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南方周末记者 王音洁,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本期简介】 最近著名导演侯孝贤因为身体缘故要告别影坛,为此,我们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王音洁老师来一起聊聊这位对华语电影来说非常重要的电影大师。 侯孝贤(视觉中国/图) 【收听提示】 01:58 侯孝贤导演的生平与作品 04:17 乡土是侯孝贤看待世界的方式 05:22 《儿子的大玩偶》确立了侯孝贤的很多美学风格 09:25 2000年后,侯孝贤走向了更多的国际合作 11:08 贾樟柯是从《悲情城市》开始接触到侯孝贤的 14:32 侯孝贤不是一个电影工业制式化的导演 17:58 侯孝贤始终如一在拍微茫的个体 19:57 台湾观众可能没有我们这么了解侯孝贤 23:18 侯孝贤的电影有很多长镜头,不追求很多的戏剧性 26:19 侯导电影的人物情感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32:45 侯孝贤在一代影迷心目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37:15 一种错位:台湾年轻人的生命需要不来自侯导这批导演 41:14 我们需要信靠侯孝贤这一代创作者对世界的解释 43:16 侯孝贤用一种平视的方式看待他周围每一个人 45:06 使用方言是侯孝贤电影的一个特点 47:05 王音洁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海上花》 53:49 余雅琴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刺客聂隐娘》 55:53 黎衡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南国再见,南国》《戏梦人生》 58:20 侯孝贤的代表作太耀眼了,把都市青春题材作品的光芒遮盖了 01:01:52 侯导的电影力求那个时代气氛的某一种真实性 01:06:30 当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说时就用文学来隐喻,用电影来呈现 01:08:25 侯孝贤给影史讲述提供了一种对个人经验、记忆的保留 01:11:14 用南方美学来概括侯孝贤电影 01:16:09 侯孝贤影响了中国台湾年轻导演、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是枝裕和等
- 林旭东谈中国纪录片三十年:不只说发生了什么,还要讲为什么
【本期主播】 一兰 南方周末特约主播 【本期嘉宾】 林旭东 画家、纪录电影研究者、评论家,担任多部电影剪辑指导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聊一聊纪录片,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纪录片背后的大神林旭东教授,来跟我们聊一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 林旭东老师是学画画出身的,他曾两度策划了1990年代末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纪录片大师的座谈会,并直接介入了多部民间纪录片的筹划、制作和批评。可以说,林老师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的活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 【收听提醒】 ►00:36 因为纪录片停止画画10年 ►02:52 与纪录片的渊源来自给导演班上电影史课 ►05:38 《望长城》呈现了中国电影界没有的影像 ►09:08 当时电影市场不景气,都是打工人为了蹭空调去看的 ►13:07 体制内纪录片的转变——实行了制片人制 ►15:24 最早《生活空间》的定位并不适合做纪录片 ►19:33 当时的纪录片呈现出散文式的状态 ►23:34 DV时代打开了纪录片的格局 ►26:28 独立纪录片开始聚焦个体 ►27:43 中国与世界的纪录片史出现断代 ►30:08 1993年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上集体亮相 ►31:58 影片开始脱离西影厂标准的宣传片 ►33:52 “故乡三部曲”、《铁西区》的出现是中国纪录片现实主义创作的里程碑 ►40:19 把纪录片定位为最基本的电影方式 ►41:52 鼓励贾樟柯只要有感觉,就拼命拍 ►43:36 独立影展上要求纪录片可以参展不能参赛 ►49:05 拍精神病人世界的那些纪录片 ►51:18 纪录片式的美剧在大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间能有一个桥梁 ►53:45 现在中国纪录片在世界上处在什么位置 ►56:29 大家依然有非常旺盛的表达欲 ►01:00:15 更喜欢按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做事
- 外星人遗体被发现?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每天都寻找外星人
【本期主播】 刘悠翔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编辑 翁榕榕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简介】 9月12日,一位长期研究不明飞行物的墨西哥记者在墨西哥国会的听证会上,展示了疑似“外星人遗体”的两具“干尸”,试图证明地外生命的存在,但它的真实性也遭到广泛质疑。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来聊聊外星人的话题,包括人类目前找寻外星文明的主要模式,以及文学影视作品中关于外星文明的想象等等。 * 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官方承认,或者宣称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 其实不管地外文明存不存在,我们在探索它的过程中,已经很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这种找寻也会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意义。 * 随着人类越来越探索太空,就会觉得自己其实还挺无知的,所以人类也慢慢地出现了一些有点谦虚的作品。 【收听提示】 ► 01:32 墨西哥号称发现两具外星人的尸体 ► 04:35 之前出现用人类儿童干尸冒充的前科 ► 08:38 没有国家官方宣称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 10:18 两百年前,人类开始用现代科技寻找外星人 ► 11:27 探照灯模式:人类打灯,发出光的信号 ► 15:06 广播模式: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每天都在用无线电信号寻找外星人 ► 21:20 写信模式:宇宙飞船在太空旅行时带了一张唱片 ► 23:59 花63亿人民币寄一封信 ► 28:15 找寻会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意义 ► 29:43 文艺作品中印象深刻的外星人形象 ► 35:30 《月球旅行记》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外星人的想象 ► 37:27 老舍的《猫城记》是长篇的科幻小说 ► 39:24 不同时期科幻作品的主题探索 ► 46:57 刘慈欣两部外星人跟人类交流文学艺术的科幻作品 ► 53:08 外星人的形象在人类的想象中一直在演变 ► 55:16 南方科技大学有课程作业,关于如何去外星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