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38 对话24年旅游从业者:投资是一场“信息差”的较量
本期嘉宾:高金存,大学文博旅游专业,24年旅游从业者,红色旅游文化倡导者 主持人:陈俊岭,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新能源车自驾爱好者 自去年年初开始,我开着一辆新能源汽车,自驾了除西藏、云南等极少省外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写先后写了“东北自驾投资见闻录”、“沪江浙投资见闻录”、“粤港澳投资见闻录”。 (有兴趣的朋友,可在“老陈聊资管”公众号,搜索上述关键词,全文超5万字) 而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第一个动作,就是餐馆当地的博物馆。 一个月前,我路过石家庄,打卡了省博物馆,看到了长信宫灯和金缕玉衣,感受一个未被正史记载的“中山国”神秘与厚重,想起了在从旅游行业二十年的师兄。 这场播客,录制在师兄的办公室。录制前,我们聊了两个小时,仍意犹未尽。 过去二十多年,他从文博旅游专业到旅行社,再到创业,现在深耕红色旅游,为央国企、金融机构服务,很多金融的客户都感慨:百闻不如一见,收获了很多的“信息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二级市场为例,投资的标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上市公司,除了K线走势、公司公告、研究报告外,做好投资,最好是实地走一下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植根于当地,业务拓展于全国或世界各地,而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在当地留下的印记,以及当地千百年的历史和人文,都有别于其他地方,投资人也能从中找到“信息差”。 这一期60分钟的播客,师兄回顾了二十年从业的经历,非典、互联网、新冠、短视频,都冲击着传统的旅游人,而他也在这些年坚持专业,保持积极和乐观,这些也都能给我们以启发。 欢迎入群交流—— 以下为时间轴(手工整理,拒绝AI): 01:00 25年前,文博旅游是很拉风的专业 03:45 旅游行业: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04:40 新马泰从8000多跌到3000多 06:00 毕业那年,《我想去桂林》 06:40 2003年非典对旅游行业冲击 08:50 非典过后,短线旅游“井喷” 09:45 旅游行业去报社打广告,800块一个豆腐块 11:00 2005年红色旅游年,“保先教育” 12:00 2007年,携程、艺龙等线上旅游出现 13:00 传统旅行社开始面临商业旅游(互联网)冲击 15:00 2014年手机导航开始普及,自驾游兴起 18:20 媒体人对旅游行业变迁的感知 19:30 新冠对旅游是“刹车式”影响 21:40 2000年尝试过短视频,后来放弃了 23:30 很多老人转型做“旅游达人” 26:00 短视频是快餐,想做起来越来越难了 28:00 MSN入场,《爆款好人》里的场景 29:30 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0:00 捋一捋河北的红色旅游:西柏坡、狼牙山、129师、前南峪 33:00 从小开始,就对历史和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35:00 自驾游必打卡当地博物馆 36:00 河北省博物馆两件镇馆之宝,都来自“中山国” 39:00 科普时间1: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为何值得一看? 40:00 两个中山国:一个在战国,一个是汉朝 41:00 科普时间2:什么叫“挫金银”? 44:00 科普时间3:传说中的“乌召(音wu zhao)”:张耳朵的蛇 47:00 历史的蛛丝马迹,都藏在博物馆里 48:50 河北旅游: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拉锯之地 50:00 科普时间4:邯郸是“四战之地” 52:00 科普时间5:半个唐朝建筑在正定古城 55:00 金融机构与红色旅游,服务过券商、保险公司 57:00 司马迁写出《史记》,18岁走出大山游全国 58:00 投资最重要的是信息差:百闻不如一见
- vol.37 王亚伟、德扑教父与权证大佬,基金经理那些事儿?
本期嘉宾:王磊,97年开户,03年券商经纪人,十几年基金媒体人,“财料工场”主理人 主持人:陈俊岭,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年危机通关人 和王磊认识这么多年,第一次知道他这么多故事。 二十多年前,在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时,王磊就开户炒股了。 后来,成为北京一家券商营业部经纪人,再后来,他成为京城圈财经媒体人,现在是财料工场主理人。 过去一年,他拍了100多条短视频,习惯文字表达的他,“下了很大的勇气”。 我俩同在基金圈,这场播客录制于商场负二层的停车场车内,时间是2024年9月底,具体聊点啥,干脆就聊基金经理那些事儿吧。 王磊说,十几年前,刚开始跑基金时,那会基金经理比现在好接近的多,一起吃饭、打牌,甚至还是在他们家里。 德州扑克盛行那几年,在金融街,还专门有一个德扑局,据说是24小时连轴转,有一位搞量化的基金经理,被称为基金圈的“德扑教父”,做多一把赢过80万! 这几年,被动指数基金超越主动权益基金,基金经理更不爱露面了。 一位重仓宁德时代的500亿基金经理,在市场最疯狂时,接受媒体群访,满面春风,自称全市场最勤奋的基金经理,现在几乎被公司雪藏。 在量化私募圈,当年崭露头角的才俊,曾口若悬河地讲述自己的方法论,现在变成了油腻的量化大佬,开始避讳当年的白纸黑字,甚至找当时的记录者“删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基金圈,这几年,开始备受非议,别说基金经理,即便是前基金从业者,对于采访邀约,也避之不及,很多媒体人都经历过被受访人临时“变卦”的情形。 但,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工智能在改变时代,我们都需要与时俱进。 10后的年轻人,怎么想,怎么玩,才是未来的方向 。 总之,和王磊这一期62分钟的播客,从90年代聊到了未来,上天入地,信息量满满,欢迎大家收听~ 欢迎入群交流 本期节目时间轴: 01:00 2003年,在券商营业部当经纪人 02:00 1997年开户,类似《股疯》一幕 03:40 做记者第二年,开始跑基金 04:30 “封闭式基金”涨停,把基金当股票炒 06:00 你听说过炒股“撤单费”吗? 07:10 在营业部炒股,更是一个社交场景 08:00 你听过开盘噼里啪啦的声音吗? 09:00 计算机大学生,炒股是什么体验? 10:10 早年炒股软件,赚得盆满钵满 12:30 当年曾和基金经理吃饭、打牌,去家里聚会 14:00 金融街德州扑克牌局,24小时连轴转 16:00 基金圈“德州教父”:一把赢过80万 18:00 三月份曾去澳门博彩场半日游 19:00 现在和基金经理做朋友“难了” 20:00 权证大佬婉拒采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1:30 量化小佬变大佬,要求媒体删稿子 23:00 神秘的大佬: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23:30 王亚伟退役见面会,握了个手 27:00 股市想赚钱,必须反人性 30:00 男人小心思:不想让女人看到鲜血,只想给你鲜花 32:00 红军四次反围剿与股市浮亏 33:00 世界上最残酷的两件事:做股票与战争 35:00 基金经理的压力阈值,远超普通人 37:00 最黄金的团队,依然难逃亏钱的宿命 38:30 投资最重要的事情:找对方法 39:30 500亿基金经理被“雪藏”了 42:00 人性的弱点:执着与妄想 43:00 西藏归来:无欲望,就没有无烦恼 44:30 传媒人试水新媒体:一年拍了一百多条视频 46:30 做自媒体感受:用户思维,平台算法 48:00 抖音用户年轻化,快手用户更下沉 49:00 抛头露面做短视频:下了很大的勇气 50:30 百万粉丝公众号,头条阅读只有几千个 52:00 门户网站、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寻找年轻人喜好 53:00 没有进账不是你的做,而是“你老了” 55:00 当人工智能用在新媒体,给创作者致命冲击 57:00 惟妙惟肖的对话,也可以用AI搞定了 58:40 人工智能改变公关行业,碳基人何去何从? 61:00 日子还是要过的,把握好心态最重要
- vol.36 记者节重提“媒体人转型”:跟着潮水上涨的方向!
本期嘉宾:程刚(视频号:老程懂一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5岁进入中国青年报,35岁进入互联网,44岁创办分秒帧 主持人:陈俊岭,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年危机通关人 今天记者节,再聊一期“媒体人转型”话题。 75后的程刚,当年湖北文科前20考到人大中文系,后读新闻研究生,毕业后被几家中央新闻单位录用,最终选择了最新锐的《中国青年报》。 2010年,在纠结了三四年后,程刚下决心离开体制内媒体,去了腾讯微博,后来又辗转几家互联网大厂,直到44岁那年,决定下海创业,最近开始做“创始人IP”。 聊到媒体人转型,履历相当炸裂的程老师的建议是:跟着潮水的方向。 或许,传统媒体,尤其是体制内媒体,看起来固若金汤,但就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前,接着奏乐接着舞,但大势已经无可阻挡,转型需趁早。 录播客那一天,和程老师先聊了两个半小时,又在播客里聊了一个半。 他说,即将知天命,一生一直伴随着“不安全感”,一来自读高中时父母从国企下岗,二来自在辽宁驻站记者时见到的东北下岗潮。 十几年前,程刚35岁进入互联网大厂,还没有35岁危机。 也就是最近几年,年龄焦虑从互联网传导到金融、实体产业,没有一个行业能独善其身。 尤其对于媒体人,他给出了四个建议: 媒体人转型建议1:看清楚趋势和方向 媒体人转型建议2: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幻象中 媒体人转型建议3:要转型,需趁早 媒体人转型建议4:争取做往新媒体方向转 好了,欢迎收听! 欢迎入群交流—— 时间轴 02:30 2019年疫情前,44岁的程老师创业故事 05:00 2010年从中青报到腾讯,并没有35岁危机 08:00 门户时代、社交媒体、个性化推荐信息流 11:30 媒体线与公关线,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4:20 铁打的媒体,流水的编辑记者 16:00 媒体下滑的三个波次:体制内、都市报、电视台 20:00 父母下岗,带给下一代的职场冲击 23:00 被多家中央级媒体同时录用,为何选择中国青年报? 24:00 从央媒到互联网,纠结了三四年 25:30 当新生产力碾压旧生产力,必须马上跳出来 29:00 “跟着潮水上涨的方向走” 31:00 “不安全感”来自两段:父母下岗,东北失业见闻 32:30 《铁西区》、劳模自杀:世界上没有铁饭碗 33:00 把生存发展的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5:00 人生最大错觉:平台赋能当自己能力 37:00 媒体领导认知错位:太高估了编制的价值? 40:00 一位95后的网红之路,月收入6位数 42:00 视频创作过程中的痛点:沟通与协作 44:00 拍摄一个5分钟宣传片,建了10个群沟通 48:00 金融机构对合规要求最高,没有之一 49:00 合规、留痕、追责与审计 51:00 媒体思维与用户思维 53:00 媒体人转型建议1:看清楚趋势和方向 55:00 媒体人转型建议2: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幻象中 56:00 媒体人转型建议3:要转型,需趁早 57:00 媒体人转型建议4:争取做往新媒体方向转 58:00 短视频,已经传统媒体的共识 59:00 创始人下场做IP,纠结了两个月 61:00 “老程懂一点”,想梳理媒体传播+广告营销变迁 63:00 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困惑和焦虑 64:00 有困惑和焦虑,人才会进步
- vol.35 金融地产人复盘转型路:要激情,更要“软着落”!
本期嘉宾:文桥,大学计算机毕业,前民生银行信用卡负责人,家庭教育创业者 莹千(视频号:莹千老师):师大数学系毕业,前房地产公司金牌销售,家庭教育创业者 主持人:老陈,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年危机通关人 这两天,很多人被“郑州大学生夜骑单车去开封”刷屏了。 话说,每周五晚上,数以万计的00后大学生,扫一辆共享单车,通宵夜骑,去距郑州五十多公里的开封,只为喝上一碗清晨出摊的胡辣汤。 而短视频的BGM,则是二十多年前风靡大学校园的动力火车《当》——让我们青春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让我们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上个月,石家庄,我和同为80后创业者文桥、莹千录了一场节目,54分钟的最终音频,我们各自回忆了二十年前的激情岁月,以及初入社会的五味杂陈。 学计算机的文桥,误打误撞进入民生银行信用卡部,二十多岁的他,一天“扫楼”见四五百个客户,当他成功说服一位客户时,自己也感动到流泪。 学数学的莹千,并不想一辈子待在“三尺讲台”,从房地产金牌销售到创业家庭教育,沉浸于天马行空、谈古论今地给全国各地的学生讲述“学科之美”。 2001年五一,大二下学期,我骑自行车从老家到北京,当第一次来到北大、清华,却没有勇气与学霸搭讪,从此决心跨校跨专业考研,希望将来凭实力留在北京。 ………………………………………… 时过境迁,当三位80后的创业者,回忆当年的往事,眼角仍会情不自禁的湿润。 过去十几年前,乘着时代的上行电梯,我们幸运地踩到了金融、地产、互联网等赛道,当职场的电梯开始停顿,换轨,我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心再出发”。 这场节目录制于十月中旬,上传于11月初,此时此刻,我正在距离北京三四千公里的新疆阿克苏,浑身找不到能量,重新听了这期节目,再次找到了激情。 不知不觉,又断更了一周,希望这期节目,也能给大家带来高能量! 欢迎扫码入群交流—— 时间轴(拒绝AI合成,纯手工提炼) 00:35 主持人介绍嘉宾:文桥和莹千 01:00 计算机专业毕业,歪打正着进入民生银行 02:30 金融危机后,曾负责民生银行信用卡专刊 03:50 在银行工作八年后,为何放弃?因为自由 06:20 师范大学毕业后,为何没有选择当高中老师 08:00 先解决温饱问题,进入房地产行业 09:00 “行情起来了,猪都会飞起来” 10:00 有了孩子后,想给他们更好的教育 10:30 好为人师,又不想在固定的讲台“框着” 11:00 一百年前毛教员的案例,从湖南到北京 13:00 “走进课堂后,原来我是多么的无知” 15:00 如何分工:谁负责台前,谁负责幕后? 16:00 金融转型到教育,“敢于直面的突破”受益终生 17:30 最多一天拜访四五百客户,都是扫街扫楼扫商场 18:40 如何拜访一位陌生的客户? 20:00 当园长想介绍更多人时,自己都感动哭了 21:30 导师的压力:收费后,他们还回来吗? 23:50 今天所有的一切呈现,都是过去所有事情的累积 25:50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表演是演不出来的 27:10 金融圈前同事,面临更重的考核压力 29:00 离开原来的职场,寻新找到人生的价值 32:00 这些年去了上百个城市,只剩下新疆、青海还没去 35:00 享受出差和忙碌,也享受一个人的独处 36:30 如果被迫做一件事,这件事对你都是惩罚 39:10 数学离开了考试,才能体会数学的美丽 40:00 不在体制内的疆界:天马行空,谈古论今 41:00 人性之最高境界: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43:00 中文系最有才华的人,过上了“俗人”的生活 44:00 21岁单骑千里去北京,没有勇气和名校生打招呼 45:50 长辈的创业记忆:90年代去饭店送菜苗,被同事认出来 49:00 对年轻人寄语:人生要有梦想,热爱与平衡 50:30 人生需要激情,还需要“软着落”,勤奋是第一要素
- vol.34“战争经济学”里的周期:再惨的时代,都有人发大财!(小侯返场)
本期嘉宾:小侯,资深财经媒体人,“点金小侯”主理人。曾任《证券日报》、华尔街见闻、《新京报》金融记者,知名金融机构数字营销事业部财经组内容副总监。《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安永ESG报告特约专家。 主持人:老陈,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年危机通关人 场地支持:声湃 1999年秋天,我第一次推开了大学的校门,有两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由于大学扩招,大一的男生宿舍,距离大学1公里开外,每天上下课都要结伴往返。 我们的校外宿舍是市国棉四厂的宿舍,大批女工下岗,腾退出了宿舍,中午打水都能擦肩而过。 我所在大学的城市主干道——人民路,最好的位置,有几栋二十多层的烂尾楼,每次路过都感觉阴森森,直到大学毕业,烂尾楼才找到了新主人,重新亮起来灯。 多年以后,等我研究生毕业落户北京,重回七年前的大学校园,竟发现,当年寸土寸金的校园已经变成了开放商的新盘。 …………………………………… 这是和小候录节目的时候,我分享的一个故事。 从1999年到2006年,赶上了大学扩招,中国加入WTO、商品房改革、申奥成功、考研热与就业难,短短七年,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无非是打了几场游戏,修了多少学分,但对于当时经历改革阵痛的中年人来说,那七年可能就是一生一世。 记得读研究生的那年冬天,大我十岁的叔叔来家里做客,说所在的银行下岗分流,他一次拿到了十几万,买断了一家国有行县支行的工龄,咨询我考研事宜。 在一个小时的播客中,在B站、抖音拥有数十万粉丝的自媒体人小侯,分享了她最新的研究心得,我们正在经历数个周期底部的叠加,每一轮产能出清都是痛苦的,但唯有如此,才能开启一场全新的未来,1998年如此,2008年如此,2013年如此,当下亦是如此。 节目中,我们俩聊了很多故事,从美国副总统万斯,到“铁锈带”里的人生困境,从战争经济学到00后改变职场,我们都是滚滚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不得不说的是,这场节目录制于7月底,一转眼三个月已过,上个月各项刺激政策出台,带动资本市场V型反转,但能否扭转周期,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欢迎收听、订阅和留言。 欢迎入群交流—— 时间轴 01:20 视频自媒体提供两种价值:知识价值与情绪价值 02:00 情绪价值供需两旺,传统媒体也受情绪影响 05:00 “美国完蛋了”成流量密码 06:30 最夸张一次,是两个月更新 08:00 尽量让视频生命力长一些 09:40 自媒体的权利来自于粉丝量的多寡 10:30 做视频,画面也是你的表达 13:00 一部关于美国副总统万斯的电影 15:00 美国“铁锈带”里的人生困境 17:00 当朱格拉周期遇上康波周期 18:40 为何这一波这么难受?两个周期同时见底了 21:00 人生无常,大常套小常,大底套小底 22:00 20后的孩子,很可能是最幸运的一代 23:30 什么事情放在时间里,都是小浪花 24:00 为什么康波周期是60年? 25:00 一个碳基生物的时代命题 26:30 1998年的记忆,下岗潮与烂尾楼 27:00 想到一首歌《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30:00 1998年与2013年,出清与加杠杆的对冲 32:00 这一轮对冲手段还没看到(2024年7月) 33:00 下一轮朱格拉周期可能在2030年 34:00 中日美三个命根子:房债股 36:00 任何政策出来,背后都是博弈 37:00 国际局势类似一战后与二战前 39:20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 40:00 职场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了,00后改变职场 43:00 出清的过程是非常难受的 44:00 开心其实很简单,资本对人的异化 45:00 当资本积累足够丰富,国人可能追求松弛感 47:00 大城市通缩,小城市通胀 49:00 居家办公的人越来越多,全球商业地产受到冲击 50:00 再惨的时代,也有人赚的钱、发大财 51:00 《战争经济学》,不要只看搞情绪的 52:00 一脚踢翻旧世界,拥抱自己的小宇宙
- vol.33 与前金融公关聊播客:央视标王成追忆,万千气泡迷人眼
本期嘉宾:兰兰,前金融机构公关负责人、资深财经媒体人,现财经公关创始人 主持人:陈俊岭,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深聊投资人主理人 录制时间和方式:10月6日,腾讯会议 这是一期与嘉宾录完后,就想立即上线的节目。 十一假期倒数第二天,我在朋友圈秀了“小宇宙订阅突破2000人”,就收到了兰兰的留言。 十多年前,兰兰和我同在北京财经媒体圈,几年后,我俩前后脚加入金融机构。 不同的是,我仅服务过一家公募资管,兰兰还服务过一家上市公司和一家国际消费品牌。 2023年,我俩又不约而同选择了创业。她开了个公关公司,我搞起了个自媒体。 “小宇宙挺适合深度一点的内容”兰兰的这句留言,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就有了这期节目。 后来,我才知道,兰兰是播客的重度用户,每天开车上下班,听了三四年,更重要的是,现在她服务的客户,已经或开始关注播客,这一继图文、短视频之后的媒介。 过去几个月,我所在的公募基金圈,天弘基金、中欧基金、国泰基金、华夏基金等头部公募,纷纷下场做播客,另外还有十几家公募,正在研究或论证“下场”的可行性。 节目中,兰兰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比如:播客用户,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一群人 比如:小宇宙用户画像:爱思考、学习知识 又如:股市升温,投资人“听观点”需求旺盛 还如:以前是央视一家独大,现在是大气泡、小气泡 甚至,在节目的后半程,兰兰还有两段十分钟左右的“单口”,快人快语地分享了她对媒介、公关、投放的细微观察。 总之,这一期节目信息量炸裂,欢迎对金融、公关、媒介、营销等感兴趣的人收听! 欢迎入群交流—— 时间轴: 01:00 朋友圈留言:“播客,是深度的蓝海” 02:00 喜马拉雅曾找财经大V,最终下载了小宇宙 03:00 曾经媒体+甲方公关,现在创业第二年 04:40 公众号打开率断崖式下跌 06:00 上海互联网异军突起:小红书、小宇宙和哔站 07:00 播客用户,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一群人 08:00 小宇宙在消费品领域,已经有一两年投放习惯 09:00 媒体价值底层逻辑:谁占据更多的注意力? 10:40 听播客的场景:上下班开车路上 12:00 十一假期,播客平台出现了“节目荒” 15:30 喜马拉雅、微信、微博、小宇宙等平台差异 17:20 节前四五位微博运营邀约开号 19:20 小宇宙用户画像:爱思考、学习知识 21:00 小宇宙替代公众号,成主理人第一平台 24:00 1000阅读与1000播放,注意力悬殊十几倍 25:30 小宇宙创作者,起号越来越难了 27:40 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播客 28:10 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开始重视播客 30:00 几家头部公募,2024年开始做播客 32:00 股市升温,投资人“听观点”需求旺盛 34:00 对话经济学家案例:播客效果远超视频直播 35:30 媒介一直在变化,甲方投放也如影随形 36:00 美妆客户委托公关公司找播客主理人 39:00 全媒体时代,要有所侧重,也要多平台运营 40:30 甲方需求没有变化,但媒介平台发生了转移 41:30 传播策略复杂程度,对公关公司的影响 43:30 以前是央视一家独大,现在是大气泡、小气泡 45:00 主动宣发,与被动宣发 46:00 传统媒体垄断的大恐龙时代,已经分崩离析了 48:00 杂志社投放,已经是“父辈级的媒介” 49:00 媒体人、公关人、创业者,三种角色如何切换? 51:00 媒体资源与内容产出能力,加持了公关人的价值 53:00 甲方、乙方、与乙乙方,能立场越来越大 54:30 谁来“发起沟通”?媒体人转型的心理障碍 56:00 公关行业,成为没落行业了吗? 57:00 公关老板酒后吐真言,最近忙着找自媒体KOL 58:30 抖音等平台与公关公司是竞合关系 60:00 “能做一顿输出,岂不是一件幸事”
- vol.32 仨中年创业者“煮酒论股”:开户与销户的逆行人生
本期嘉宾:老康,外语专业,医美行业18年创业者 老谢,外贸专业,十多年大厂从业者,外贸创业者 主持人:老陈,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媒体人,新媒体创业者 这周五,股市再次放量大涨!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狂轰乱炸下,最近一段时间“股市大涨”,早已深入人心。 即便是常年做实业的、不懂股市的,也都想赶紧开个户、炒个股,管他三七二十一,先赚把快钱再说。 上周,我在河北省会石家庄,见到了两位认识28年的高中同学:老康和老谢。 他俩都是实体产业的创业者,这几年生意不好干,店面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回款压力,都让这些年在商海打拼的他俩身心疲惫。 “前几天,走在大街上,听见前边有人打电话,说炒股赚了很多钱!”老谢说。 老谢前几年入市,每天白天盯盘,晚上复盘,谨小慎微的他,最后也亏了不少钱,于是金盆洗手,再也不想进入这个“杀人不眨眼”的股市。 而老康则完全不同,国庆假期主动给我打电话:“老陈,现在可不可以玩股票了?” 当时我正忙,就很明确地回复他:“不想当韭菜,就别进,随时会调整!” 回头来看,10月以来持续调整,老康也很感激我,避免了一定的亏损。 不过,老康还希望找机会入市,因为他信一句话:要想不上当,首先要上当。 二十年的商海肉搏,老康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也希望搏一搏。 好吧,人生难得几次搏。或许,这次成了呢? 欢迎入群交流—— 时间轴 00:30 上周高中同学打电话问“能不能入市?” 01:20 幸亏10月8号没入市,第二天就大跌 02:20 谨小慎微的老谢,前几年炒股亏钱,金盆洗手了 04:30 抖音、快手都在说“牛市来了” 05:50 对股票突然感兴趣了,绝不止我一个人 07:00 有朋友8号入市,“交学费了” 08:00 调查显示,36岁-50岁占比最高 10:00 网红利用爱国情绪,煽动素人炒股 12:00 谨慎与冒险,性格早在高中时就形成了 14:00 国人的投资心理:赚钱了,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15:00 《爆款好人》的反讽:算法上的牛市 16:30 一周时间涨了1000点,瞠目结舌 17:20 要想不上当,首先要上当? 18:30 “当时不该研究股票,应该研究心理学” 19:20 老谢:一遭被蛇咬,十年怕青绳 21:00 阿里公司最新规定:严禁上班时间炒股 23:00 一铺养三代,已经是历史名词了 24:50 美容行业,三五年要重新装修下 26:00 做实体与做投资,有何不同? 26:55 从北京回到省会,一点都不后悔,开始有了真正的生活 27:50 培养孩子教育,这个投资回报确定性最强 28:30 国内市场的卷,都卷到国外了 32:00 学区房投资,研究体现价值 33:00 大学毕业二十年,创业的人很少 34:00 去南方的同学,随随便便几千万资产 35:00 三位创业者的20年,从小县城到了大城市 37:30 曾经的每一份苦难,都是踏上未来的台阶 39:30 上大学时,就有同学开台球厅 40:50 最早来到石家庄,“扫楼”看不到未来 42:00 师范生的不同选择:包电影院与做家教 44:00 创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经历:地推 45:00 24年一次推销矿泉水的经历 48:00 所有的生意都基于“信任” 49:00 如何从“信息差”里赚钱? 49:40 聊天,可以让人茅塞顿开 51:00 遇到困难,多思考想办法 52:00 没办法给“逃离北上广”建议
- vol.31 对话财经圈单身美女:裸辞国企,憧憬拐角处“那盏灯”
本期嘉宾:淇怪(播客:财经记者朋友圈),财经媒体人、上市公司IR、连续创业者 主持人:陈俊岭(公众号:老陈聊资管),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年危机通关人 录制时间和地点:10月15日下午 声澎录音室 这一期播客,终于用上了我收藏了很久的《喜剧之王》BGM。 昨天下午,在正式录播客前,我和淇怪“预采”了两个多小时。 我俩都曾在财经媒体、国资机构、创业公司工作过,也有很多共同认识的金融圈朋友。 半年前,第一次见面,她刚辞去一家人人羡慕的国资机构,正徘徊于两家机构的OFFER。 半年后,她已在其中一家机构立足,又恰好我俩都在做播客,于是就干脆约一场播客吧。 不过,聊什么?我们一直没有定下来。 ……………………………………………… 直到淇怪讲述了自己的感情故事。 她从小一直十分优秀,从高中到大学,从职场到创业,再到三十而立已过,她还没有遇到那个人。 “这个话题,可以聊聊吗?”我打断了她的回忆。 “这个可以嘛?”她问我。 就在那一刹,我俩一拍即合,就聊“情感话题”吧! 在行色匆匆的大城市,在我们熟悉的金融圈,有很多单身的优秀男女。 看得见的KPI,与看不见的PUA,很少人关注这群人的内心世界。 而感情世界,则是他们内心最柔软、最神秘的领域。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价值观”、“审美观”,也呈现更多元的异彩纷呈。 年轻人渴望更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被有形的、无形的“框架”所“框柱”。 节目中,淇怪分享了很多人生体验和职场观察。 比如:别人帮她总结了三个“口头禅”:那又怎样、不重要、没关系 比如:即便单身这么久,但仍对爱情充满期待 又如:半年前裸辞国企,很多人说“逆天而行” 还如:很多职场人,身上没有“生命力”了 好了,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也预祝淇怪早日遇见有缘人。 本期节目的“时间轴” 00:30 预热了三个小时,找到了情感话题 01:30 “从高中时,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02:00 写一篇稿子的成就感,比养一个孩子的成就感更大 02:50 有一种“活腻了的松弛感” 04:00 我成为了一个“我想成为的人” 05:20 每天见三四拨人: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财经媒体 07:00 即便是放松,也是和一帮人骑行 08:00 每两周独处一天,写一篇深度稿 09:00 北京咖啡厅三类人:金融人、媒体人、互联网人 10:00 E人的CPU为何总爱发烫? 11:00 人逢知己,聊了一下午加一晚上 13:00 疫情之后,聊天兼具治愈价值 15:00 追她的人很多,为何没有停下来? 17:20 还没有找到温暖自己的人 18:00 把太多时间放在感兴趣的事情上了 19:00 我是一个T人,非常有纪律的人 19:30 即便单身这么久,仍对爱情充满期待 20:30 两个药方:让自己适当停下来,接受不完美主义 21:30 这需要一个前提:“我要结婚” 23:00 三个口头禅:那又怎样、不重要、没关系 24:30 30岁时,曾有一段非常焦虑的时光 25:30 不小心,【深聊投资人】变成了情感节目 26:30 迫于压力确立“婚姻关系”,两个人会幸福吗? 27:30 想到了《金粉世家》里的小莲 29:30 多元化的婚姻与职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1:00 半年前裸辞国企,很多人说“逆天而行” 32:00 进入民营企业,眼里更有光了 34:10 不要被“社会的框架”框住 35:00 关注自己的感受,才能把工作做好 36:00 经济放缓,社会好像停滞下来了 37:00 很多职场中人,身上没有“生命力”了 38:00 “活着吧”,很多人没有奔头了 39:00 现在北京的饭局很少了 40:00 出行和出差的频次下降了 41:00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希望一直留在牌桌上 43:00 环境并没有那么差 44:00 大盘又跳水了,我们都没有看盘 45:00 大A是中国最大的付费知识平台 47:30 资本市场上,淘金者与卖水人 49:00 性格决定命运,我是一个偏保守的人 50:00 尝试过多次,发现并不适合成为大V 51:00 大V是谁?在公众场合,一眼就注意到的人 52:00 传统媒体人,转型新媒体人的窠臼与包袱 54:00 情绪化表达是短视频流量密码 55:00 享受情绪价值,也要为情绪价值所买单 56:00 国庆假期群情激昂,有人看到了8000点 57:50 10月7日准备要卖掉,8号早看到竞价“不想卖了” 59:00 想到了2015年7月救市开盘,涨停板只停留了几秒钟 61:00 牛市前夜“该买了”,但没买 62:00 “目前为止,我没有听到挣钱的” 63:40 每隔几年,市场就会给新韭菜上课 64:00 投资人七情六欲,感谢嘉宾做了期情感节目 65:00 欢迎订阅淇怪的播客:财经记者朋友圈 欢迎入群交流——
- vol.30 对话仨00后大学生股民:最小19岁,风险挂嘴边
本期嘉宾: 小原,2002年生,重庆人,在南京读大四,I人 小豪,2004年生,佛山人,在哈尔滨读大二,“股二代” 小郭 (女),2003年出生 ,浙江人,在温州读大三,I人 主持人:陈俊岭(老陈),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几天前,我在深聊投资人听友群,发了个“征播客嘉宾”的信息。 很快,我就收到了不少“自荐信息”,然后一一确认:00后+大学生+炒股+愿分享 最后,确定了以上三位同学。 周日晚上8点-10点,三位来自不同城市的00后同学,与我这位80初的老股民“开聊”。 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拘谨,但随着聊天的深入,大家也渐渐松弛了下来。 刚上大二的小豪,差几个月才到20岁,已经在券商、基金实习过,从广东到哈尔滨读书,作为E人的他,已经是同学中的“股民播客召集人”。 正上大三的小郭,初中时就听到了“股票”两个字。但直到上半年才开户,不过,9月份一次“踩雷”,几天时间就亏掉了暑假打工所得的五千块。 投资,只是人生中的一朵小浪花! 从投资失意中走出来的她,更明白什么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明年即将毕业的小原,学的是土木工程,相比大多数同学准备考研考编,他决定明年先工作,但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心里还没有方向。 对他来说,炒股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借此了解行业和公司,进而帮他更深入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录这场播客前,外界对9月底以来的行情,有很多猜测。 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大学生“贷款炒股”,全无风险意识。 不过,我和三位00后大学生股民交流下来,以及了解到他们身边人的炒股情况,上述说法“不攻自破”——大多数同学,对待“炒股”这件事,还是十分谨慎的。 他们对于“股票”两个字并不陌生,从小就见到“爸爸在家炒股”,也自然对风险有一定认知,并不会为媒体鼓噪的“牛市来了”而完全失去理智。 是时候,把外界贴给00后的“标签”去掉了! 欢迎入群交流—— 本期节目的“时间轴” 00:30 主持人介绍三位嘉宾:小原(2002)、小豪(2004)、小郭(2003) 01:21:为啥要找00后大学生做节目? 02:00 小豪来自广东,在哈尔滨读大一,9月份重新开户 03:00 高中走读回到家,看到爸爸在复盘股票 04:00 “爸爸炒股是技术派” 05:40 小豪是 E人,喜欢和同学分享炒股心得 07:00 广东与东北炒股文化区别 08:00 小原去年年底就开户了 09:00 入市的三个目的,诉求在赚钱之外 10:30 小郭初中就听说炒股了,08年金融危机 12:10 寒暑假,小豪都在券商、基金实习 14:30 “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的” 16:50 专户部更追求绝对收益 19:30 上大四的小原,炒股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 21:00 80%同学准备考研 10%考公 10%找工作 24:00 “同学中基本上没有炒股的” 26:00 大三的小郭,不盲从于市场趋势 29:00 加仓的股票暴跌,不敢告诉任何人 30:00 暑假打工所得的5000元亏光了 31:00 割肉踏空后,就再没进入市场 34:00 后来告诉了爸爸,内心很愧疚 37:00 投资,只是人生的小浪花 39:00 川蜀人在南京,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42:00 南方人在东北,气候、饮食与性格 44:00 本来就外向,来到东北更加外向了 45:00 学历贬值,大学生都去卷博士了 47:00 00后整顿职场,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 49:00 拥抱资本市场,不要太受外界影响 51:00 “考公考编放在次选” 53:00 不去调研的公司,不要去做长线投资 54:00 80后对话00后:珍惜大学时光
- vol.29 对话95后券商研究员:周期更迭,敬畏市场
本期嘉宾:方瑞(播客:毕业之后),95后西北小镇青年,同济大学本硕,上市券商研究所行业研究员。 主持人:陈俊岭(老陈),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 本期节目录制于9月中旬。 此时此刻,即将到站石家庄,刚才写的几百字,一哆嗦全丢了,只能暂时留白,等稍后补上。 暂借一下方瑞的节目推荐: “作为一名标准的80后,也是资深的财经媒体人,岭哥见证了过去40年祖国的飞速发展,也享受了媒体和金融行业的时代红利。 新闻专业出身的他,先后就职于财经媒体和金融机构,有着丰富的职业经历。 面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岭哥与我分享了他工作这么多年来的感悟和心得,我听完收获良多,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本期节目。” …………………… 欢迎入群交流—— 以下为方瑞整理的时间轴: 02:14 我毕业于一个管理严格的县城中学。 03:44 当年晨跑的操场是沙土跑道,条件比较艰苦。 11:23 高中三年炎热的夏天让我印象深刻,宿舍和教室都没有空调,但老师的办公室有空调,很凉爽。 17:00 我父母没上过大学,因此我的高考志愿完全是自己选的,自由度非常高。 19:07 当年我最想学车辆工程,后来调剂到了能源专业,毕业时却发现汽车行业遭遇寒冬。 25:15 作为财经媒体人,我也亲历了新能源行业的数轮周期。 36:40 身处周期之中,要保持心态平和,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39:10 2010年进入金融行业,赶上了行业的上行周期。 43:11 本科毕业工作后为什么又考研? 44:42 出差频率之高,我曾一个月出差26天。 52:51 我的同学就业方向很多元,有去银行的,有去互联网的,也有的考了公务员。 1:04:24 作为从业者,更加敬畏市场。 1:09:06 临近30岁我还没买房,却也因此省下100万。 1:18:12 95后如何看待财富、名利和成功? 1:21:04 刚到上海读大学,初次喝星巴克,我就闹了笑话。 1:23:17 我第一次吃麦当劳是上大学之后。 1:27:03 经历过大地震,生活中的这些困难和挫折真的不算什么。 1:30:12 做播客的初衷。
- vol.28 前公募高管拆解基民心理:1.2卖,1.4追,0.9割!
本期嘉宾:汪老师,前公募高管、产品负责人、资管民工主理人 主持人:老陈,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媒体人,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核心观点: 股票进入牛市了,基金公司的好日子应该来了。不过作为内行人,我觉得不是特别的确定。 即使股票牛市来了,也只有少数公司能够发展,多数公司还是维持原地,甚至一些偏向债券基金的小型公司,还要痛失规模。 中国股市虽然涨了,但是其基本原则没有变化。就是把韭菜扶起来,然后再割。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汪老师在资管民工发了篇《牛市来了,基金公司的好日子开始了吗》。 自从半个月前和汪老师见完面后,股市就经历了一波旱地拔葱的大涨,很多新股民排队开户,交易所、券商、基金,也从迅速切换到“牛市模式”。 不过,经历三年低迷的公募行业,何去何从? 9月份,我和汪老师深聊了两次,一次是在南三环外的咖啡厅,我们商定了播客的主线:一位公募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 当9月底正式录节目时,汪老师回顾了他在几家知名公募基金十多年职场,也复盘了公募行业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创新,比如:货币基金、保本基金、固收+、赛道基金等。 一开始,我还担心理工科出身的他,讲述的话题过于苦涩,聊天内容也很套路化,但整个交流下来,发现,他分享了很多难得一见的行业洞察,也不经意间蹦出来很多金句。 比如:基民心理:1块2卖掉,1.4追高,跌到0.9 比如:为啥要把贝塔风险,转嫁给基金持有人? 比如:善于讲故事的人,未必能帮投资者赚到钱 比如:“你不能拿基民的钱,证明你的梦想” 聊到公募从业者的转型路径,汪老师也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样本。 比如,离开公募的基金销售,有的是喝酒太多“身体不行了” 比如:刷视频,发现很多前公募同行 比如:如果还想在公募混,必须调整自己的模式 比如:善于讲故事的人,未必能帮投资者赚到钱 总之,这一期65分钟的播客,信息量非常密集,欢迎收听! 欢迎入群交流—— 时间轴 01:00 主持人介绍资管民工主理人王老师 02:10 经历了从1000点到6000点,又回到1000点 03:20 公募客户与用户诉求不一样:一个要收益,一个要规模 05:00 从公募销售到公募产品,希望投资者实现正收益 07:00 2015年股灾后,设计保本基金和打新基金 08:00 公募产品经理都有哪些成长路径? 9:45 我不关心领导怎么想,这也是我人生失败之处 11:40 媒体的客户与用户诉求也不一样 12:40 产品最好卖的时候,持有人风险概率更高 14:00 基民心理:1块2卖掉,1.4追高,跌到0.9 15:40 “固收+”产品是如何诞生的? 17:20 复盘公募基金产品创始史 18:50 只有所有人都获得收益,才能持续 19:30 余额宝替代了活期存款 21:30 指数基金和赛道基金的“贝塔陷阱” 23:00 为啥要把贝塔风险,转嫁给基金持有人? 25:10 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涨幅悖论” 27:00 公募行业会不会“关停并转”? 28:50 从工具性产品向功能性产品发展 32:00 现在每天都有产品退出、基金经理离职 34:00 投资者要的不是“超额收益”,而是“正收益” 35:00 离开公募,打理“资管民工”自媒体 36:40 离开公募行业的人,都去哪儿了? 37:30 基金经理看似自由投资,实则受很多制约 38:00 离开公募的基金销售,有的是喝酒太多“身体不行了” 39:00 离开公募的后台人员,当律师、做行政等 40:00 刷视频,发现很多前公募同行 41:00 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向 43:20 写文章写得漂亮的,投资未必好 44:00 张口闭口“人类”、“科技革命”的,投资业绩欠佳 46:40 “你不能拿基民的钱,证明你的梦想” 47:00 善于讲故事的人,未必能帮投资者赚到钱 50:00 欣赏《凡人歌》女主角:主动接受时代变革 52:00 20多岁的时候,就意识到会遇到“中年危机” 53:00 不要非常乐观,也不要非常悲观 56:00 从《奋斗》叙事,到《凡人歌》反奋斗叙事 57:00 曾每年给公募带来1000亿规模 60:00 初中毕业干装修的收割中产精英 62:00 如果还想在公募混,必须调整自己的模式 64:00 下一阶段生活目标:让投资者赚到钱
- vol.27 火线直击北上广楼市,“股房联动”复制10年前?
三地楼市见闻只是引子,三位平均从业15年金融人+财经媒体人,复盘2014-2016年的牛市历程,以及对这一次“政策急转+股市跳涨”的个人观点。 本期嘉宾:燕妮(燕妮聊基金),基金研究10年+ 访谈基金经理600+ 历任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三方基金研究负责人 专研主动偏股基金、FOF&投顾行业生态与投资范式、家庭财务规划等方向。 非文(非文投资观察),拥有10年主流财经媒体和2年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经历,也是10年资深北漂,研究资本市场投融资,现专注于基金领域的投教以及访谈栏目。 主持人:陈俊岭(公众号:老陈聊资管;小红书,深聊搞钱人),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年危机通关人。 国庆假期余额不足,估计很多投资人早就翘首期盼大A的开盘了。 这一期节目,我邀请了两位熟悉的朋友——上海的燕妮和广州的非文,一起聊聊国庆的楼市见闻。 在上海定居的燕妮,最近一直在看学区房,她先是卖掉了手里的房子,落袋为安的感觉,简直不是太爽。不过,节前货币政策转向,让她开始有一点忧虑。 不出所料,她此前圈定的一套房子的业主,这几天的情绪也开始微妙了,甚至不着急马上出手。 前几年,从北京回到广州的非文,从去年年底就准备换房,她16年上半年上车,现在想换一套大一点的新房,国庆这几天几乎天天跑售楼处。 “10月1日那天,售楼处还冷冷清清,后来的几天,人越来越多了……”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2014年-2016年,那场波澜壮阔的“股楼”联动的大行情。 2014年11月20日,我在上海证券报发表了《房贷新政50日众生相》一文,两天后,上证指数旱地拔葱式上涨,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就从2600点冲到了3000点。 原文链接:以史为鉴,2014年大行情前的楼市 经历货币政策转向——股市应声而起后,下一个房价,会不会步2014-2016年的后尘,再次“跳涨”,过去十几年楼市上涨的记忆,并没有随着这几年经济下行而全然淡忘。 当市场形成了一致预期,资产价格的上涨空间也就此打开了。 股市、楼市,国人为数不多的两种大类资产价格,过去几年一直搅动着人心。 害怕踏空,也惧怕套牢,他们在职场上勤劳上进,又在资产上战战兢兢,当时代的列车,再次发出轰鸣声,他们又开始担心被列车甩下,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不过,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 这一次,又有什么不同呢? 欢迎收听我们的节目,也预祝大家节后账户长虹! 欢迎入群交流—— 本期节目的“时间轴” 01:00 燕妮最近准备换学区,卖家的心态“微妙变化”了 02:45 上海地区,国庆二手房有涨有跌 04:00 非文去年就开始换房子了,广州国庆新房售楼处回暖 06:00 10月1号人还在观望,刚才保利中介发短信:要涨价了! 08:00 2014-2015年房价上涨,先广深、后上海,最后是北京 10:00 2015年和深圳朋友聊完,燕妮就在上海上车了 11:00 这一波股市行情,很多人心态是“赚快钱” 12:00 房子回归消费品,大概率不会出现“垂直上涨” 13:00 广州中介反馈,以刚需和改善为主 14:00 节前股市行情,15年老股民都瞠目结舌了 15:00 2015前后深圳房价井喷背后,上市公司股东赚钱了转移战场 16:30 2014年与2024年股市井喷,居民存款搬家加杠杆与量化加速跟进? 18:10 本轮行情背后逻辑:货币政策大放水,超预期政策立竿见影 19:30 三根阳线改变三观,基金经理也开始扭转乐观 20:20 “中短期有风险,未来行情仍有很大机会” 21:00 本次政策转向,想到了2022年防控政策大转向 22:00 对通缩没有惨痛记忆,却对4万亿放水投鼠忌器 23:00 7月份“腹背受敌文”停留25小时,高层内部有分歧 24:30 短视频传播对行情点燃火上加油 25:50 三线城市做房地产的表哥,开始咨询ETF投资 27:10 中秋前10家公募发500ETF,募集了200亿,到底坑不坑? 28:00 经济学家都开始满仓做多,视频直播“看涨” 30:00 隐隐约约有一种担忧,上一波被套的钱还没回本 32:00 如果政策没有大的转向,值得期待,但走势无法预测 34:00 从以金融为耻到国之重器,有一种穿越感 35:30 金融机构从业者开始考虑转行,现在忙疯了 36:30 上一秒还研究客户赎回,太魔幻了 38:10 “现在是做财经媒体最舒服的时期” 39:30 想到了2018年《爱情呼叫转移2》 40:40 传闻金融打压政策搁浅,驻场审查暂停 42:00 过去黑暗的日子,是否告一段路了? 44:00 传言有城市开始“买房送汽车” 45:40 救市逻辑:很多城市财政赤字,发不出工资 47:30 国庆档最拥挤的一年 49:20 《出入平安》的撤档背后,情绪安抚成过往? 50:00 《出走的决心》、《刺猬》,人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52:00 95后年轻人生活很“轻”,没有中年人的沉重感 53:00 《凡人歌》李晓悦,不想继续内卷的职场和生活 56:00 “卷王”升级为“工贼”,马克思时代的词再次火了 58:00 香港优才计划与内地“工贼” 61:00 18线家乡生活越来越便利,星巴克,霸王茶姬 63:00 一生要强的中国人,一生要出片的女人 64:00 换房与卖房的动力,主要来自女方,老公略有“拖后腿” 67:00 2024年买房故事:安全感与紧迫感 68:00 国庆假期,投资人过得并不安宁 70:00 港台朋友准备节后买A股 72:00 无论长期与短期,都是中国经济小浪花
- vol.26 百亿基金经理一语成谶:牛市来了,空仓也是一种风险!【串台泰客talk】
本期嘉宾:刘嵩扬,85后,国泰基金经理 魏伟,90后,国泰基金经理 小邹,90后,基金持有人 主持人:深聊投资人主理人 陈俊岭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深聊投资人主理人老陈。 不知不觉,以播客这种方式与大家交流两个多月了,截止目前,我已经上线了25期节目,同时收获了近两千多位朋友的订阅。 很多人好奇,我为何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如此全身心投入,在一个大众并不熟知的平台,做一档时长1小时到1个半小时的聊天音频,背后有什么故事? 其实啊,这要从两个月前的一件小事说起。 两个多月前,上海,我与国泰基金绝对收益部的刘嵩扬和魏伟一见如故,促膝而坐,聊历史与职场、也聊投资和生活,关注当下的“行而下”,也关照未来的“形而上”。 当文科生与理科生的界限变得模糊,当基金经理与持有人的“标签”开始淡化,一场轻松惬意、又知识点密集的交流,也变得更加“柔润”和“丝滑”。 回到北京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国泰《深夜食堂》探班记,债基经理是怎样一群人?》。 文章中,记录了与嵩扬、魏伟两位债券基金经理做节目的一些趣事。 比如:大学毕业后,嵩扬考上了北京大学金融硕士。后来,校招进入鹏扬基金,直到2017年2月加盟长江养老,才重新回到了上海。 比如:2020年初,刘嵩扬告别了长江养老,加入国泰基金绝对收益投资部。后来,魏伟也告别了光大资管,推开了国泰基金的大门,并在随后的几年,完成了从债券交易员到债基经理的跨越。 又如:十多年前,来自甘肃的魏伟,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会计系,本硕七年后,进入券商资管行业,自此踏上了“债券交易员—债券基金经理”的道路。 还如:魏伟和小邹都是90后,也都有户外徒步、骑车的爱好。 时隔两个月,再次看当时的深夜食堂,听当时的音频,还有一种亲切感,这种深入无间的交流,原汁原味的保鲜方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图文,完全不可比拟的。 相比视频形态,播客对人感官系统的占有也更少,彻底解放了双手,双脚,眼睛,十一假期,你可以开着车,爬着山、露着营时听,手机里传出的声音,就像是老朋友在聊天。 好了,欢迎收听! 欢迎扫码入群交流—— 以下为本期节目的“时间轴”: 00:15 为何要做播客,源于国泰深夜食堂 02:00 很多基金经理是学数学的,都要面临不确定抉择 04:30 彷徨与迷茫,一直伴随基金经理投资的过程 06:30 “不希望组合出现系统性风险,这是我的底线” 08:10 复盘2022年债市波动,正确识别和认知情绪压力 09:25 基金经理魏伟加入,交易员出身基金经理 10:30 贝塔策略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是偏长跑的选手 13:00 当管理规模越来越大,策略也需要学习和进化 15:30 身边很多人咨询债券投资,什么时间来抄底? 17:15 从拉长曲线看,未来也会有不错的收益 19:25 债券基金规模增长原因拆解:内因与外因 20:20 对于市场风吹草动,不能不关注,也不能过分关注 21:20 债券基金风险控制的“三道防线” 24:00 历史上两次“资产荒”有何不同? 27:00 下半年信用债投资策略 28:00 90后小邹加入,基金投资已经有七八年了 30:00 “不要每天关注净值的涨跌” 31:00 债券基金不建议做“择时” 32:00 债券基金收益与银行存款差异 33:00 建议适当配置些“权益基金” 34:45 如果市场上涨了,踏空也是一种风险 36:30 “我们自己也会配置些股票型基金” 37:20 为何债券基金收益率走低? 38:30 这个阶段,推荐购买一些权益基金 39:00 债券基金与权益基金区别,大多数时间是快乐的
- vol.25 重揭割肉踏空的伤疤:“交易强迫症”让投资一错再错?
本期嘉宾:林夕,互联网从业者,6年港股投资经验,3年A股投资经验。 主持人:老陈:前证券报+财联社老油条,采访过数百位基金经理和私募老总。2009年入市,“交易强迫症”研究者。 被套的记忆很容易抹去,踏空的记忆却刻骨铭心! 十一假期过半,很多股民还沉浸在节前的“躁动”中——满仓待涨者有之,割肉踏空者有之,甚至还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还在追涨杀跌已率先开盘的港股。 10月3日,秋高气爽,林夕和朋友一起去西山郊游,一路上都在心神不定地盯着港股。 早上,港股跳水,她开盘买入的一只地产股“急杀”,于是慌不择路中“割肉”。午后,港股V型反转,她又急匆匆地追了回来,一进一出,又损兵折将不少钱。 她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虐心操作,我帮她诊断为:“交易强迫症”。 2013年,我曾一口气写下四篇“交易强迫症”系列报道,因为,我当时也和林夕一样,每天追涨杀跌,亏红了眼不甘心,就想马上赚回来,于是一次错带来随后的几次错。 股市交易,都是逆人性的,林夕的虐心经历,其实是很多人都常犯的错。 在前几年的房地产投资上,很多人也会在一轮猛涨中,抑制不住加杠杆投资的冲动,有人去涿州看房,眼睛眨都不眨买了两套,回来路过窦店,又下手了一套160平的大四居。 如今,他涿州的房子烂尾了,仍还着贷款。窦店的房不舍得割肉,也租不上价格。 这一期节目,我作为一位15年的老股民和前证券报的资深记者,给大家聊聊投资中的心理学。 比如:为何“踏空比被套更难受”? 比如:单边牛市,为何老股民不如新股民 又如:空仓之后,如何做到空心? 再如:为啥牛市比熊市更容易亏钱? 欢迎入群交流—— 时间轴 02:30 港股盘中V型反转,追涨杀跌亏了好多钱 04:30 “交易强迫症”,一次错误导致连续多次错误 06:15 交易就跟玩欢乐豆一样,每天亏好多钱 07:10 18年入市,这几年“价值投资”体系被打乱 08:00 7月份割肉港股,踏空导致心态失衡 09:00 老股民的熊市智慧:熬和抗 10:00 为何“踏空比被套更难受”? 12:00 对抗踏空,有哪些对冲方式?转移视线和追涨垃圾股 14:30 一位15年老股民的踏空伤疤 16:40 9月30号卖掉了一半的基金 18:00 2015年3000点到5000点,都没有赚到钱 20:00 单边牛市,为何老股民不如新股民 23:00 2022年最后一天,重仓股割肉后一骑红尘 26:20 今天爬山过程中,一直在盯盘 28:00 2023年第一个交易日再次AII IN 29:30 空仓20个月,对于这次踏空心态尚好 30:00 空仓之后,如何做到空心? 32:00 《孤注一掷》:贪心与不甘心 34:00 用买房首付炒股被套的虐心回忆 36:00 遗憾的是,3000点以来没补仓 37:00 一位擅长做波段的老股民“倒在黎明前” 39:00 在房地产上的操作亏损,比股市多十倍 41:00 底部卖掉小房子,想买的房子“跳涨” 43:00 2017年3月中旬去霸州看房,火爆空前 45:30 在人声鼎沸时,要克制加杠杆的冲动 46:20 被套的记忆很容易抹去,踏空的记忆却刻骨铭心 48:30 三根阳线改变三观,持币者心态也开始毛糙了 50:30 十一期间,很多群都在聊股票 52:50 为啥牛市比熊市更容易亏钱? 55:30 踏空之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57:00 十一期间,不要再研究K线了 59:40 牛市中,尽可能减少操作 60:00 买基金比买股票心态好一些 61:00 不要把金融投资看得更重,个人成长更重要 62:00 金融投资陷阱:看见即所得,赚的钱“金融消费” 63:00 全职玩股票幸运儿,可能是幸存者偏差 64:00 颠覆不破的真理:一赚二平七亏
- vol.24 与25年老公关聊“圈内事”:关系重要,还是创意重要?
本期嘉宾:张瑞(微信:allenzhang1111),95年大学毕业考入国家机关,后下海到上市公司和两家头部公关公司,从总监做到副总经理,2009年创业至今。 主持人:陈俊岭(公众号:老陈聊资管;小红书,深聊搞钱人),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中年危机通关人。 公司营收和利润下滑,为何公关部最先被“祭旗”? 品牌公关部,为何总被贴上“花钱部门”的标签? 公关人简历上操盘过的“大项目”,为何不值一提? 全民自媒体时代,为何公关公司利润越来越薄? 带着这些问题,我请教了一位在公关圈摸爬滚打25年的张瑞,自1998年辞去体制内的“金饭碗”,他先在上市公司做甲方公关,后加盟蓝色光标+国际知名公关公司,一路从总监做到副总经理,2009年下海创办公关公司。 创业15年来,张瑞带着团队服务过上百家知名公司,操盘过的项目总金额过亿,前前后后招过二三百年轻人,可以说是京城公关圈的元老级人物。 我和张瑞认识超10年,无论是媒体视角,还是机构甲方视角,抑或是现在的创业视角,以及这些年接触过不下十位前员工、合伙人,他给我留下来的印象始终如一,专业、耐心、谦和、坦诚。 2022年9月,我正徘徊于要不要离开一家机构媒体,选择跟随前媒体领导“半创业”的十字路口,张瑞曾和我打过一个多小时的电话。 “我不能给你一个很确定的答案,因为我现在也处于低谷期,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未来几年,创业的环境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时隔两年,上周我再次邀约张瑞录一场节目时,顺便问了下他的状态,他说:情况已经有变化了(十一前陆续出台各种政策),接下来可以折腾一下了。 之所以录这场节目,一来是想听下他对“局势”的理解,作为亲历过1992年的市场人,没有人比他更有时代的敏感。 二来是公关视角下,我们这群人如何找到自己的方位?因为我很多的听友,要么有媒体标签,要么有公关标签,即便是做投研、销售的纯金融人,也都不排除将来做自媒体的可能。 说实话,我们那天见面聊了4个小时,放到这期节目只有1个半小时(1.3倍快进后,生成64分钟),尽管有些精彩的内容不方便展示,但当我再次听完后,还是有很多的“信息差”。 比如:公关公司模式,按结果收费?还是按创意收费? 比如:投放型公关与背书型公关,有何区别? 又如:“卖链接”的“发稿公司”,为啥是行业毒瘤? 还如:公关人的技能,“关系”重要,还是创意重要? 欢迎加入深聊交流群—— 时间轴 03:00 95年大学毕业进入国家机关,“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 04:00 颜色更丰满,现实更骨感 05:00 8年换了7家公司,进入一家外企公关 07:30 竞标亚马逊,从16家公司中杀出重围 09:30 2009年,泪洒最后一份职场 11:00 为什么离职去创业?从蓝标总监到国际公关副总 13:00 蓝色光标模式:按结果收费VS按创意收费 15:00 公关与关系,做到什么样的水乳相容? 17:00 国际公关公司的关系与创意是割裂的 19:30 2009年创业,当时有没有35岁危机? 21:00 70后同辈人有的当爷爷了,控制欲比较强 22:00 日本失落了三十年,国内只失落了3年 23:00 年轻人“破除安逸感”的动力消磨了 24:30 员工眼里的老板张瑞:妈宝男的“妈” 27:00 创业15年,前前后后招过两三百号人 28:00 对于考公的员工,报销来回车费 30:00 二十多年的《公关小姐》,公关是被误解的行业 31:00 未毕业的实习生带了六个人,拿下了互联网大厂单 35:00 专业立身,公关制效 36:00 把你打败的人,往往不是同行 37:00 品效合一,更多是广告的范畴 39:30 公关的核心:花小钱办大事 41:30 公关被误读的原因是什么? 42:00 中年公关人的困境:不要只盯碗里,还要盯着锅里和田里 44:00 站在公司全局高度,需要与老板同频 46:00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47:00 举一个教育培训行业的案例 49:00 很多公关做到了高管和老板 50:00 媒体人转型做公关都有那些障碍? 52:00 公关必修课:熟悉客户的77个问题 53:00 快速问题1:公关公司利润率有多少? 54:00 投放型公关与背书型公关 55:00 “买链接”与“发稿公司”,为啥是行业毒瘤? 57:00 快速问题2:文科生真的没有前途吗? 59:00 快速问题3:对年轻创业者有何建议? 60:30 快速问题4:即将知天命,有没有后悔? 62:00 有的人一辈子,活了别人几辈子的人生 63:00 相信未来,敢于冲动,突破常规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