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你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
Shownotes 00:30 社交媒体上的“恶意” 02:39 人在独处时的“怪癖” 04:00 “隐匿”与“暴露”之间——互联网提供的舞台 05:34 “momo”——对“隐匿”的极限追求 07:00 无人角落里的个人道德 08:35 不是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利益考量 09:30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癖好” 10:10 算法、引流与负面言论的传播 12:06 你的道德标准会根据场景改变吗? 13:00 “马路上捡钱”的道德难题 18:26 “正直”——道德准则与个人行为的一致 25:50 “违反规则”还是“影响具体的人”? 27:10 自媒体人如何管理负面评论? 28:43 “破窗效应”与“恶”的传播 35:06 博主们的“焦虑症” * “破窗效应” 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James Q. Wilson及George L. Kelling提出。此理论认为任何可见的混乱、忽视与犯罪的迹象,例如破窗(这也是一这一理论的名称来源)、破坏公物、乞丐、酒鬼等,可能会鼓励一个地区进一步的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因为以上的迹象表明,该地区的秩序已被破坏,且缺少执法。 * BGM long night by Pleij
- 19. 审美有高低之分吗?美学、习性与意识
Shownotes * 美与生活的优先级 00:43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吗? 01:40 生活中的偏好不一定与美学相关 03:16 “美学”是什么? 05:01 带着“实用主义”的室内设计 * 美与社会 07:07 功能性+意义感 vs 美学 09:40 也需要一点“美”的熏陶 11:15 “严谨”还是“松弛”?——对待“美”的不同方式 13:01 美学与社会人文的一致性 * 美学、意识与艺术作品的叙事 15:30 “美学”即“意识”? 17:00 美是一种确定的、复杂又多元的叙事 20:00 好的审美就是带着“美”生活 * BGM New Partner by Palace Music
- 18. 你在生活中追求“稳定”吗?
Shownotes 02:50 追求“托底”的感觉 04:43 传统文化里的“稳定”思维 05:20 “稳定”工作与兴趣爱好可以兼顾吗? 07:23 有关“躺平”的话术陷阱 08:50 对“存续”的信仰与集体主义 10:55 我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12:20 生活里的恐惧感与不确定性 15:05 “既要又要”的侥幸心态 17:00 “自发秩序”与“动态平衡” 20:10 宏观上的“稳定”话术 22:20 关于“稳定”的选择1: 认清自己生活的“底线” 23:40 关于“稳定”的选择2: 尊重个人意识 * “自发秩序” 奥地利经济学家、哲学家哈耶克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理论。自发秩序原理指市场控制是不必要的,因为市场本身能够产生一种自发的秩序——每个人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极大化。 * Sabbatical (@SabbaticalTommy) YouTube旅行及语言类博主。 * BGM Whispering Tree by Solar Trees
- 17. “拍照”与“摄影”有什么区别?当技术变成艺术
Shownotes 02:00 Rol的第一台相机:富士X100,开启街头摄影 08:12 摄影里的“性别分工” 10:18 学摄影的不同渠道:上课 or 自学? 11:10 入门摄影的“五个阶段” 14:45 咖啡文化和摄影艺术 16:30 当“摄影”成为工作:商业摄影的制式化 17:50 以“出片”为目的的拍照算“摄影”吗? 20:20 摄影艺术中的“意义感”与“真实性” 23:36 再聊“决定性瞬间” 25:16 长焦镜头是“作弊”吗?——为什么摄影需要“限制” 27:00 大放厥词:世上的每一张照片都是“遗照” 32:00 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似性 36:15 意义、概念、表达 * BGM Butterflies by Matt Wilde
- 16. 情商真的重要吗?
Shownotes 03:24 情商更是关于你自己的 05:44 它是绝对的真理吗? 06:10 实证/实用主义的概念有什么特征? 07:29 人的意识与情绪可以被量化吗? 08:56 中美当代文化的相似性 11:30 “情商”与“人情世故”是一回事吗? 13:00 坚持自我?还是照顾人际? 17:19 等级与权力——中国语境下的“情商” 23:16 在“情商”之外,有其他的人性观念吗? 27:24 “代际差异”下不同的情商认知 * “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 EQ)” 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感知、理解和应对能力。这一概念强调情绪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情绪智商的发展可以影响个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该概念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 Peter Salovey 和 John Mayer 在1990年提出的“情商”理论。 *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Daniel Goleman / 著 在“情商”的理论被提出之后,该书将情商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其应用于个人成长、教育、领导力和组织发展等领域。情商理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变得广为人知。 * BGM Trance by Foster
- 15. 你拉黑过别人吗?如何面对不同意见者
Shownotes 01:20 “拉黑”的几种情况 05:22 “异见共存”与“大一统” 06:10 控制感、边界感和“全能自恋” 09:19 大家不喜欢听感上理性的言论吗? 11:00 “无趣”的逻辑 14:10 不同的观点,相同的“叙事” 17:20 “极化”的声音与“理中客” 18:30 极端的“美好” 20:45 消费主义时代的“完美”商品 25:20 “人情世故”与“社会化”的表达 27:50 群体的“不完美” 29:40 “重叙事,轻观点” 33:15 “限定文字,拉长语言” 35:30 不同意见的根源也许来源于自己 * “全能自恋” 心理学术语。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巨婴心理”,也有人叫它“全能自恋”。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其著作《深度关系》中详尽描述了这一概念。 * “交往理性” 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用语。指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谈者共享的理性。 * 《解释鸿沟》 由腾讯视频出品、尤里卡工作室研制的一部通过对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的记录,专注探讨当代精神生活的纪录片。 * BGM Like Yesterday by Lab Progression, Midan & Jammin Berries
- 14. 移民是好的选择吗?
Shownotes 01:45 留学以及移民观念的变化 03:00 “经济”移民 与 “理念”移民 05:00 “公民意识”与社会氛围 06:30 以“闯红灯”为例叙述人的意识问题 13:21 二十年前留学的一些趣事 15:50 东亚社会的一些移民“传统” 17:10 什么是“爱国”? 19:32 “宏大”与“历史”是我们的宗教吗? 23:05 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26:00 “爱国”的边界与个人选择 27:55 聊聊“国家”这个概念 29:00 移民与文化联结的难处 34:10 “极致”与“多元”——人与文化合一重要吗? 38:00 我们真的思考过移民这个选择吗? * “公民意识” 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 “破窗效应” 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James Q. Wilson及George L. Kelling提出。此理论认为任何可见的混乱、忽视与犯罪的迹象,例如破窗(这也是一这一理论的名称来源)、破坏公物、乞丐、酒鬼等,可能会鼓励一个地区进一步的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因为以上的迹象表明,该地区的秩序已被破坏,且缺少执法。 * BGM Ltlp by edIT
- 13. 小白如何看音乐剧?——《麦克白夫人》与戏剧艺术
Shownotes 01:50 《麦克白》在当代的隐喻 06:20 音乐剧的魅力和美学特质 08:40 聊聊R.Kelly的"Trapped In The Closet" 11:00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有一些共通性吗? 12:30 与同时期中国文艺作品的比较 15:05 微观的个人与宏观的历史 17:15 沟通重要还是观点重要?聊聊艺术教育 21:15 聊聊舞台、音乐、道具、灯光等等 29:11 《麦克白夫人》里的女性主义视角 * 《麦克白(Macbeth)》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于1606年创作的戏剧。大体上是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麦克白》讲述了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对权力的贪婪,最后被推翻的过程。 * Sung-through(通唱) 音乐术语。用于描述音乐剧、音乐电影或歌剧,指演出中几乎没有人物对白的歌曲连唱表演形式。 * "Trapped In The Closet" 美国R&B歌手R. Kelly于2005-2012年间创作的音乐肥皂剧。 * BGM "Aquatic" by Solar Trees "Trapped In The Closet (Chapter 1)" by R. Kelly 原创音乐剧《麦克白夫人》 * 演出时间:2024-5-9至2024-6-2 * 演出地点: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浦东新区滨江大道1777号) * 相关链接: 原创音乐剧《麦克白夫人》颠覆来袭:mp.weixin.qq.com 音乐剧《麦克白夫人》(The Musical Lady M)主演及主创重磅揭晓:mp.weixin.qq.com
- 12. 婚姻生活、亲密关系和深度沟通
人们常说要“制造亲密”,也认可沟通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婚姻却变得像个逐渐式微的概念、化身成一个敏感词出现在今天的网络世界里。在日常生活和法律层面之外,婚姻对于当代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它呢? 01:00 真的可以聊亲密关系吗?面对真实自我时的不舒适感 07:05 婚姻关系里的那个核心需求 10:00 相处时的“边界感” 12:51 婚姻制度会消亡吗?爱情与婚姻的冲突 15:40 自愿的枷锁、美好的禁锢——婚姻在“功能”以外的意义 17:15 丛林式的自由与人类社会的约束 19:10 亲密关系会在未来进化出其他形式的契约吗? 22:00 当代的婚姻与个人选择 23:41 聊聊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 27:30 沟通、叙事、自省——亲密关系对个人的提升 35:20 忠诚可以被测试吗?——聊聊“出轨” 37:45 “出轨”与婚姻的关系以及它的不同面向 42:00 婚姻也需要一些运气与“波澜” 43:00 没有唯一的解答、只有动态的过程 * 本期提到或引用的书籍: 《浪漫主义的根源》以赛亚·伯林 / 著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 / 著 《深度关系》武志红 / 著 * 结尾处提到的歌词原文: "There were times when I could have murdered her, but you know I would hate anything to happen to her." —— 选自 "Girlfriend In A Coma" (The Smiths) * BGM: Girlfriend In A Coma by The Smiths Sunrise On Southey Street by Kyle McEvoy, Stan Forebee & The Field Tapes
- 11.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聊聊日漫背后的精神世界
Shownotes 04:30 电影作品中的隐喻与艺术解析 05:40 如何解读文艺作品?创作者角度与欣赏者角度 08:05 “现实”逻辑与“艺术”逻辑 11:00 艺术作品自成一体的“叙事” 12:00 宫崎骏作品里的“梦境” 14:50 聊聊《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19:30 自传式影片与对个人经历的映射 21:11 影片给出了人生的答案吗? 24:10 《NANA》——对77影响最大的一部日漫作品 27:09 《混沌武士》和Nujabes 30:00 日本文艺作品里的“世界主义”与多元融合 34:00 精神世界里的“消散”与“轻盈”——日漫中的美学 38:00 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 40:11 真诚的创作概念以及对细节的极致演绎 43:30 用最擅长的方式“填补”自己——宫崎骏的完美人生 * BGM The Space Between Two Worlds by Nujabes
- 10. “国男”?“老中”?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一)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当提到“国男”、“老中”或“普信男”的时候,我们指的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真的存在吗?当代男性又该如何面对呢? 在「附录计划」的第十期,我们聊一聊有关当代男性的话题。 01:03 社交媒体上男性“声音”的缺失 02:30 当提到“国男”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什么 03:45 对“性”的敏感与理所应当的态度 06:20 “性优势”与个人尊严 07:50 真诚“沟通”——让相处变得舒适 10:00 认知体系的“堡垒”与相处时的隔阂 12:30 人生观念需要更新迭代 15:33 “真诚、松弛、现代”——尊严与平等的开始 * BGM: 4pm in shibuya by oh,the joy.
- 09. 35岁“陷阱”,我们该如何面对?
当代社会总是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制造一些“节点”,“35岁”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这个逐渐步入中年的阶段,“考公”限制、个人事业、家庭生活、照料父母与孩子的压力似乎同时袭来。 在「附录计划」的第9期,我们聊聊对35岁这个人生“节点”的看法。 01:15 所谓“35岁”节点的由来? 04:05 摇滚乐的“27岁俱乐部” 06:35 “什么年龄该做什么样的事”这种观念对吗? 10:15 35岁的“考公”限制 11:30 高校的年龄限制以及制度与现实的脱节 14:22 “考公热”与“铁饭碗” 16:10 当代社会里人在职场中的角色是什么? 18:40 年龄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20:40 “匠人精神”与“人文社会” 24:10 经济因素、等级观念与“社会比较” 28:50 打破年龄的界限 31:20 具体生活里的问题与个人的观念 * “27岁俱乐部” 流行文化用语,指由一群过世时全为27岁的伟大摇滚与蓝调音乐家所组成的“俱乐部”。 * BGM A Gentle Nostalgic Bop by The Field Tapes & Jon Notar
- 08. 折腾完春节,过年我们过了个什么?
元宵节过后,又一年春节结束了,这个年大家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新感受?春节对于当下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春节的传统又该去向何方呢? 在「附录计划」的第八期,我们用最少的剪辑、更“free chat”的方式聊聊过年的事儿。 03:08 小时候我们彼此过年的方式 08:00 公共节假日 or 家庭团圆的日子? 09:50 无趣且必要?——“春晚”存在的意义 14:00 离开城市的视角看“春晚” 19:13 90年代的语言类节目——“春晚”的艺术高峰 31:54 春节团聚的时刻是中国人情感与生活的缩影 34:28 “年味”变淡了吗?——传统习俗的现代化 39:12 为什么国外的春节显得更热闹? 40:29 亲戚们真的在催婚催育吗? 47:52 人们生活在观念的“Bubble”(安全区)里 52:56 关于“春节”文化的未来 56:35 “春节”与“婚姻”的类比
- 07. 中国文化“酷”吗?
02:10 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 04:30 “宏大叙事”下的国民认同感 06:15 “Rooftop Koreans”——聊聊我们的邻居韩国 09:00 不同民族特性在多元社会里的体现 10:41 个人价值、差异化、多元化——“酷”的意涵 13:47 “残缺”与“殒落”——聊聊日本文化的美学 16:50 地缘政治的影响 18:00 “物件”与“符号”——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 20:31 通过人文与价值观念感染别人 22:03 “云南大象迁徙”——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方向 24:10 西方世界以外对中国的观感 26:45 就文化而言,“酷”重要吗? 30:00 传统文化里的魅力 33:39 民族主义横行的布景下,与世界联结的重要性 * “Fung Bros” 华裔兄弟组合,油管知名博主。 * “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英文翻译“awakening of bugs”。 * BGM 清爽雨空气记忆 by 窦唯 & 不一定
- 06. 如何面对我们收获的信息?媒体、新闻与假消息
02:00 主流媒体的式微——“单向传播”到“去中心化” 04:30 网红化语言与新闻的“Format”(格式) 06:30 “第四权力”——西方媒体的核心 09:10 新闻内容之外的“媒体信任” 12:20 社会制度影响下的社交媒体形式 15:15 内容“算法”加速了社会观点“极化” 18:01 美国历史上的“黄色新闻”时期 21:00 国内媒体行业的困境 26:00 “阴谋论”的普遍与“受害者”心理 31:07 如何应对信息“碎片化” 34:21 “陈述事实”还是“表达观点”? 37:50 如何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 * “第四权力”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政治权力。第四权所指的即是媒体、公众视听。 * “黄色新闻” 指有关刺激性内容的报道。19世纪末,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普利策在他的《世界报》上办了一个漫画专栏,主人公是画家奥特考尔特画的一个发型稀疏、没有门牙、穿着黄色大睡衣的男孩。专栏借“黄孩子”之口讲述纽约发生的新闻事件,漫画图文并茂,滑稽可笑,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 * “媒介素养” 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 BGM High and Dry by Radio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