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义乌指数到美国大选 :自我实现的预言
上周在义乌调研了几天,顺便四处打探选情。结果和大选沾边儿的物件一个都没看到。傍敲侧击打听,老板们的回答出奇一致地鬼鬼祟祟:只做生意,不谈政治。显然“大选”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敏感区。 不只是在大选月,过去整整一年的"义乌指数"中,相关信息都销声匿迹了。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小道消息或零星报道:比如某店主透露特朗普T恤上周出货几万件,新闻报道中提到有义乌老板在绍兴工厂接了百万顶懂王红帽。而民主党一侧,不管是退选前的拜登还是哈里斯,都没有像样的数据。 当然,这些年供应链已经转移的七零八落,“义乌订单”也许根本没有下在义乌,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向参与编制“义乌指数”的老师打听,一个更重要的考虑是:义乌指数可能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义乌指数"原本只是反映商品订单的客观数据,但一旦被广泛报道和解读为选情预测,就可能影响选民和市场的判断。选民看到某候选人支持者的周边产品订单暴增,也会受到暗示,认为此人更有希望胜出,由于是摇摆州的选民,更可能倾向于投票给"预期赢家"。 只要有”倾向“,行动就会变形,最终影响行动,左右选举结果,导致预测成真。客观的“义乌指数”便不再客观。 不只是义乌指数,其实任何“指数”都有自我实现的预言体质。本期就来唠一唠。 本期文字版:请关注小跑同名公众号《肖小跑》 本期提到的书:《自我实现的预言:沙特的挣扎》(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The Saudi Struggle for Iraq) https://www.amazon.com/Self-Fulfilling-Prophecy-Saudi-Struggle-Iraq/dp/0197631320
- 预期管理:一针扎进心脏,然后呢?
这几天情绪都很刺激吧,既然情绪的起点是10月8号,我们今天就来聊聊预期管理。 昆汀《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中,米亚OD了高强度海洛因,口吐白沫,眼看要暴毙。惊慌失措的文森特把她扛到家里,按医学指南现场研究了注射器用法,抽一管肾上腺素,拿笔在她胸口画了个圈——然后一针猛扎进心脏。 米亚就像诈尸一样活了过来。 每看到“刺激经济”这四个字,我就会想到这个片段——米亚的反应才是大家期待中市场和经济的即时反映。一针见血:前一秒还是个半死人,下一秒马上活蹦乱跳,青春如常。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印象中的,不管是货币还是财政的刺激政策那些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不是都是米亚式的“诈尸式复活”? 比如,2008年3月美联储的QE,2009年我们的的四万亿。这种米娅是扎实是复活让人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投资策略,或者宏观交易策略: 比如,如果大家现在问问外资投资者,大家这么多年来,对于投资中国市场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是什么?大概率他会告诉你: 从中国市场,尤其是股市中赚取利润最可靠的时点是:重大政策调整时。 高盛有一篇研报总结的挺好,但也挺坏:例数了从2008年开始,北京实施的各种政策和我大A之间的关联: 比如全球金融危机后的4 万亿,MSCI 中国指数上涨了147%。2015 年初,棚户区改造计划,在央行约 3 万亿贷款承诺,MSCI涨了51%。疫情初期的一系列纾困措施带来了 84%的收益。还有,最后,但也是大家印象最深刻、且和这一次刺激政策有强类比关系的事件是:2022 年底突然退出“动态清零”政策,为及时入市的投资者带来了 57%的收益。 这些都是米娅疗法,都是在市场心脏骤停时“扎一针”,简单直接,立竿见影,市场欢喜,继续蹦迪。 但强心剂后呢?下次米娅又不小心吸多了,该怎么办? 延伸阅读:Delphic and Odyssean Monetary Policy Shocks: https://www.bostonfed.org/publications/research-department-working-paper/2019/delphic-and-odyssean-monetary-policy-shocks-evidence-from-the-euro-area.aspx
- 水不在一瓢,而在井有多深
虽然有点儿晚了,但现在才意识到现在是假期,最要紧的是去拥抱世界,而不是心怀股市。 所以想起了三个月前参加《霓虹电波》的播客主播节目,和十几位主播们一期分享自己在日本的旅游经历,推荐自己最喜欢的、最忘不掉的瞬间。那今天炒个冷饭,把我自己的部分放上来。 再听一遍,发现这段记录也可以当做是面对“疯狂”和“诱惑”时的一个小锦囊——人生太长,你以为的“就这一次”了,在猫的眼中不过是庸人自扰、在天守阁看井老人的眼中,不过是哪一瓢泼出去的井水——细水长流不在一瓢水,而在井有多深。 那四条“猫生真理”,如同炒股和人生。 文字版: 《大阪的猫生和鱼生》 我上次去大阪,去年冬天,临走前抓了一本夏目簌石的《我是猫》在飞机上读。没想到那次旅行和书中故事情节还挺搭,四舍五入都有完美对接。 第二天去新斋桥,人特别多,我不喜欢shopping,也挤不过药妆店的大妈,所以走的奇累无比,就想找个咖啡店坐着,继续看书。于是往小巷子里乱钻,居然钻到一家撸猫店,也是咖啡店——感觉一定是漱石老师的这本书把我带来的。 这家店叫MoCHA。一进门就被疗愈了,感觉进了猫家,想宫崎骏动画里能长出龙猫的客厅,很温馨,一个大圆形的客厅,一个小马戏团的感觉。店里一共有20多只猫大人,品种有高贵有通俗,有折耳也有加菲,雅俗共赏,但是对人基本都是爱答不理。 在这里撸猫按照时间收费,十分钟200日元,饮料是自动贩卖机管够;猫可以撸可以逗,但是不能用闪光灯拍照,也不能和猫打架;可以给猫大人买点心吃,也可以和猫大人一起乱七八糟地躺在地上。 这家店开在十年前,正好是2010年代日本掀起了空前的猫热潮的时候。有一位关西大学教授测算:仅仅2015年,日本由猫产生的经济效果约有2兆3162亿日圆(1千多亿人民币),超越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经济效果;大家干脆模仿当时安倍晋三的“安倍经济学”,将这阵风潮称为“猫咪经济学”。 但是这里让我感兴趣的不只有猫,还有人。当天是工作日,我数了一下,基本上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有的躺着看漫画,有和女朋友窝在一起,还有的在写日记(也可能是在画漫画),非常符合日本年轻人“躺平”和“宅”的气氛。 这个状态让我很羡慕:不想奋斗,拒绝内卷,接受平淡,安贫乐道,放弃物欲,主动选择低欲望生活;更注重精神满足,对喜欢的东西舍得花钱;愿意花一整天时间服侍猫大人。 但是这里的猫会怎么想呢?手里正好拿着一本《我是猫》,念一段: “没有什么比人类更难理解的东西了。我们猫就单纯多了,想吃的时候就吃,想睡的时候就睡,生气的时候大发脾气,伤心的时候嚎啕大哭。日记这种无聊的东西是绝对不会写的,也没有什么写的必要。像主人这样表里不一的人类,在日记里写写自己不轻易示人的真面目,抒发一下还可以,但是我们猫族的日记只有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没必要再用别的手法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有记日记的工夫,还不如在走廊上睡一觉呢。” 这里的猫也许真是这么想的。看着店里这么多佛系的年轻人,它们大概觉得终于在人类中找到同类了呢! 撸猫店出来,地铁坐了几站到中崎町(ting)找吃的。话说中崎町真是文青之家,安静又小众,满满昭和风。还真是literally昭和风——大部分房子和街区都是昭和年间留下来的,因为躲过了二战的轰炸。 我到的时候是中午,店还没全开,应该是下午傍晚的时候人会更多,有点像老城区的街市。到了饿得不得了,看到巷子口有一家咖喱店,就钻了进去;没想到惊为天人,居然特别好吃,是传统的印度和孟加拉咖喱,但是有点日本风味的调和,装在一个巨大的铁盘子里,让你觉得不狼吞虎咽都对不起大盘子。太好吃了。店名叫做“Dramatic Curry Golden Nakazaki”(令人惊叹的金色长崎咖喱店)——店名就很澎湃,完全描述出了我品尝之后的感觉,真是令人惊叹呢!大家一定要去尝尝。 接着就在小巷子里溜达。又想起《我是猫》里的一段猫偷吃年糕的情节: 一只猫觊觎主人家的年糕汤已久,这天趁家里好像没人,就去偷吃。结果嘴和手脚被年糕粘得结结实实,无法脱身,痛苦挣扎的样子就像在跳舞,结果被主人一家子嘲笑。它非常不爽,用这次惨痛的经验总结出了四条猫生真理(如同人生和炒股): 1. 所有动物都不会放过罕见的良机,即便那不是他们特别想做的事情。(指偷年糕); 2. 所有动物都能靠直觉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偷吃之前已经有不好的预感,但还是去偷吃了); 3. 大难临头会激发生物平时无法发挥的潜能,此乃老天庇佑。 4. 所有的安乐都要先经历苦难。 其实最后应该在加一条:人类真的缺乏同情心——这是它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嘲笑的哀叹。 这一篇非常有意思,读起来感觉像在看动画片。但是读完之后满脑子都是年糕汤,心想到了大阪一定要找年糕吃。咖喱店出来走了几步,就看到一间传统、文艺又可爱的稠(diao)鱼烧年糕汤店,店名叫做“大阪浪花家”。小店里感觉应该就是店主家里的一部分,一个小客厅;小姐姐非常漂亮温柔,长得很像黑木瞳。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年糕汤和稠鱼烧实在是太好吃了,是很粗的质感,完全不细腻,但就因为粗的质感才惊艳;又香又脆,一大口80%红豆感,大颗粒,大满足;年糕糯叽叽,感觉是月亮上小白兔辛苦捣了一整夜的年糕,做成的年糕汤。 最后想提一下大阪城天守阁。 天守阁是网红打卡地,尤其是柯南粉:大家应该还记得哪一集:扮演丰臣秀吉的加藤祐司全身著火,从天守阁掉下來。 所以天守阁不用多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天守阁大门口,左手边角落的一口井,井边有一位老爷爷,不知道大家现在去大阪是不是还能看到他。在骆驿不绝的游客人流中,这位老爷爷就像在另一个世界,安安静静地清扫这口井;仔细的清扫井边的落叶,擦拭井口,完全不理会周围的人流。就好像整个天阁寺里只有他一个人。 当时很震撼,还给他拍了张照,他也完全没感觉。我觉得他就像是日本某一部分的化身,能让你马上想到那部日本的电影《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一位东京公厕清洁工大叔安静的日常生活,每天认真打扫厕所,看树木和光影,听音乐,读书,认真品味生活最微小的工作,和最平常美好的瞬间,朴素却充满希望。 这才是完美的日子啊。
- 央妈"组合拳"与安倍三箭:预期后劲有多重要?
大家都知道了。9月24日,也就是2024年秋天一个平凡周二的上午,我们的央妈祭出了降准降息等多项政策“组合拳”,引发全球市场关注。《发现叙事》节目就来发现一下外媒的叙事,同时也聊聊我的一些想法。 先说结论,外面的叙事八个字就可以总结:短期给力,长期存疑。外国友人觉得这次出手力度明显超出预期,体现了中国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但对于政策能否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还是持谨慎保留态度。 彭博社、CNBC、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以及主要金融机构的评论,大家的用词我总结了一下:大多数是“迫切性”(urgency)、“大刀阔斧”(aggressive steps)、“超预期”(bolder-than-expected)、“格外引人注目”(stands out)等词来形容。但也有人说,这不是那些关注香港/中国市场的人一直在等待的“大招”(not the bazooka)。嗯,的确,这更像是一套“组合拳”,总让人感觉还没结束,不是一拳K.O.的那种。 (叙事总结完整版请大家阅读高金智库公众号《中国央行一次性打出降准降息等多项政策“组合拳”!外媒从叙事角度如何评述? | 高金即评》) 更有意思的是,就这2、3天,就有超多市场传闻,彭博小作文也是一篇接着一篇。说,北京正在考虑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力度空前,号称中国史上最强“三支箭”:要增加公共预算支出,要新增专项债;要增加民生补助,要给“穷人”发钱;要增加地方税权,要大规模减税等等。这感觉已经不是三支箭了,简直是万箭齐发,好像国庆节前要“万箭穿心”、放弃假期的节奏。 我们先不评论上面的小作文儿,还是得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关于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我昨天晚上也和文老师、郑老师录了一起播客在《墙裂坛》,没什么准备的聊了聊,大家之后可以听听他们的分析。这里还是从叙事的角度来聊聊。 01 说到”箭”、“三支箭”,大家会想到什么? 不用太多提示吧,当然是当年的安倍经济学、“安倍三支箭”啦。那我们就从叙事角度看看什么情况下“三支箭”、或者“万箭齐发”不work。还是泼点冷水,防患于未然。 当年,也就是2012年,在安倍晋三推出"三支箭"之前,日本市场的情绪其实和我们现在差不多,都属于历史的垃圾时间。日本历届内阁虽然尝试推出了许多刺激政策,包括各种财政与货币扩张政策的混合,导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断攀升,从1991年的67.48%上升至2011年的229%,但当时的日本经济却仍然停滞不前。原本的"失落十年"逐渐延伸为20年,后来就变成了30年。回到2012年看日本,经济的前景似乎没有最黯,只有更黯。 2012年,安倍晋三再度当选自民党总裁,并在当年年底的众议院选举中领导自民党夺回执政权。这时,日本经济似乎出现了转机。 安倍在竞选过程中就表示,要重经济;他强烈认为长期通缩与日元升值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努力的人能够得到回报"这一日本社会的信念基础。于是就提出了著名的"三支箭":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还有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三管齐下政策组合拳,也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提出后,马上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看好的声音有,看衰的声音也不少。但无论如何,它确实为安倍内阁带来了极高的声望与支持率,改变了日本民间对通缩的预期。当年的朝日新闻一年后调查结果:安倍内阁在提出"三箭"后的支持率为62%,内阁刚成立时的59%——其中投票的大部分原因是:政策对了。 安倍在人民面前接受检验,用前两箭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并让大家对第三箭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安倍当时的目的也是希望能从满场加油呐喊声中打个全垒打,让第三箭准确命中目标。 但是问题来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同用一个大火箭筒bazuka一炮了事?为啥还得扭扭捏捏的放三箭呢?和人家美国大型迫击炮一炮把市场轰晕相比,射箭真是有亚洲特色,就像绣花。 为什么要这么费尽心机呢?如果日本经济的再生是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利益,为什么双方不能一开始就通力合作,一起放个大炮呢? 这个问题还得让博弈论回答:一般在经济政策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不管哪个国家,里面都有很不对称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和冲突。就像"囚徒困境":即使对两位犯人来说,同时选择抵赖对双方都好,满足集体理性;但在个体理性的驱动下——也许“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样,也许理念不一样,也许面对的压力不一样,也许KPI不一样——最后两个囚徒都会选择坦白,这就是最后的均衡结果。所以博弈论认为,要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需要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不管这个“集体理性”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安倍三箭"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机制。 02 我们回忆一下"安倍三箭"都有啥: 第一支箭是"大胆的金融政策"。重返执政后,安倍马上与日本央行通力合作,对抗通缩,扭转日元强势。很快日本央行就与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将通胀目标由1%提高至2%,并宣布进行无限期买入资产操作。2013年3月,黑田东彦和岩田规久男分别出任日本央行的总裁和副总裁。4月,推出了新一轮突破性的金融政策,对啦,也就是如雷贯耳的“量化与质化货币宽松(QQE)”政策。 当年日本的QQE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在量的方面(quantitative):采用基础货币控制:日本央行每年将增加50万亿日元的长期国债持有。 在质的方面(qualitative):延长国债到期期限,将长期国债购买对象从以往的最长3年期,扩充至包括40年期在内的所有期限;增加实物资产持有比例;日本央行每年将增加1万亿日元的指数股票型基金(ETFs)和300亿日元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s)。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我们央妈昨天宣布的非银回购做法,是不是和安倍第一支箭有异曲同工之妙?人行前天的姿势就是舍弃了亦步亦趋、小心谨慎的步态,在美联储确认降息之后开启"大招",向资本市场直接注入资金,这和安倍三支箭中的发行货币、增持股市如出一辙。 黑田推出的QQE政策是日本金融政策的一次重大历史转变,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容都采取了相当激进的措施。QQE政策基本上是从三条路线包抄:1. 是降低长期利率,提升资产价格溢价;2. 是引导投资向股票等风险资产转移,增加企业贷款,实现资产配置再平衡;3. 是改善市场及民众对通胀的预期,借此摆脱长期的通货紧缩。大家自己可以判断有多相似。 第二支箭:"机动的财政政策"。目的是支撑短期的经济景气,并为具有永续成长可能、或有前景的领域提供及时性和创造需求的优先策略。推出两个主要政策:"迈向日本经济再生的紧急经济对策"和"为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对策"。 具体的做法是提出了规模达2,270亿美元的财政package,包括灾后重建与防灾、支援产业成长与创造财富、安定民生与活化区域经济等。这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56.8万亿日元"经济危机对策"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预估提振日本经济增长2%,创造60万个工作机会。 后来安倍发现把中小企业忘了,于是又准加“配套政策",公布了规模达13万亿日元的"为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对策"。 03 带目前为止,都很不错,整个日本大家都非常振奋,也不想过国庆节了。要一鼓作气咸鱼翻身,重振雄风。目光也齐刷刷滴看向了最后万众瞩目的第三支箭:经济增长战略。 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的核心是:移除企业成长的阻碍,特别是松绑法规造成的障碍,以提升经济的实际生产力。2013年6月14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再兴战略":以产业振兴、刺激民间投资、放宽行政管制、扩大贸易自由化为主要支柱,还计划在东京等大都市创设"国家战略特区",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 但问题来了:这种大而空的成长战略,日本历届政权都有推出过,只不过大家的用词和噱头不一样。因此,当安倍政权推出再兴战略时,民众及企业——没什么反应,反应并不佳,因为大家认为与过去政权推出的内容大同小异,没什么不一样的、耳目一新的、各界期盼的关键政策。 第三只箭没有闪亮登场,尴尬了。怎么办呢? 当然第一反应是日本政客的标志性动作:检讨。安倍政权马上检讨过去1年来再兴战略执行成效,严格审视定量指标、去除抽象的表述;又重新推出了修正版”再兴战略“。 新增长战略中,安倍利用民众高度的支持率反击既得利益团体的反弹,在医疗、农业、就业等领域均提出了一些挺实在的重大改革措施:增强了外界对第三支箭由"虚"转"实"的期待。 尽管如此,最后结果依然虎头蛇尾,多年以后,当大家评论安倍三支箭时,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倒在了第三箭上。 04 日本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第三箭最为重要。前两箭的金融、财政措施都是"暂时性"的对策,也就是短期。如果要实现经济的活化或永续发展增长,非得推动增长战略不可。更重要的是,为了能顺利推动相关改革,必须要让前两支箭点燃的各界期待持续下去。 一旦各界对安倍经济学的期待感不再、甚至失望,想要使日本经济再生的努力就可能遭受严重挫败。这也是安倍政权在2013年6月推出第3支箭的再兴战略后,于2014年6月再度针对各界意见推出修正版增长战略的原因。 但是有一说一,"安倍三箭"的成效到底如何呢? 从安倍晋三就任首相至2014年第3季度日本经济、金融运行的结果来看,"三箭”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日本2012年核心CPI从连续12个月零或负增长,到2013年4月推出QQE政策后开始出现逐步上升;2014年4月开始,各月CPI年增率都在3%以上。当然后来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又呈现下滑趋势。不过当时确实是立竿见影的。物价开始回升,日元贬值,股市大涨,经济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进入2014年后,效果就开始减弱,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在很多人看来,安倍经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三支箭"共同构成了既作用于短期、又放眼长远的政策搭配。但实际情况却是"三箭"有虚有实:就箭本身而言,前两箭是实的,并且已经射了出去;第三箭放出的时候仍是虚的。 前两箭必须有,必须要向大家证明安倍经济学是玩真的,才有可能让民众在心理及行动上配合改变。安倍当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短期效果延续下去。第三支箭的落地是关键。如果能在就业和薪资水平上取得突破,让更多民众受益,就能增强大家对改革的信心,从而继续配合政府扩大消费和投资。 但人民的心理永远是最复杂的——不管是哪个国家。在长期对经济失去信心后,即使出现了一些好转,也可能因为一些负面消息而迅速转向失望。 05 “安倍三箭”对我们还是有些启发的:针对问题、讲求策略、短长结合、虚实结合、反映民意、及时调整。 最后,还要有固执的决心和勇气去执行。 我们当前面对的经济困境不会比日本轻微,经济与产业的结构问题同样根深蒂固,人口老龄化危机也迫在眉睫;实在有必要针对问题根源,提出一套完整、可行、令人产生期待的解决方案,让大家有意愿与政府合作及忍受可能的短期冲击,才能真正走出这个大洞。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再说就超纲了。
- 联储大降息- 从“叙事”和“历史”看蝴蝶效应
本期节目我们从“叙事”和“历史”两个角度,来聊聊美联储降息这件事。 聊了什么: * 媒体的叙事技巧: 如何通过“定调”来引导大众的情绪和预期。 * 美联储降息的历史回顾: 历史上美联储一共启动了多少次降息周期?对经济都有哪些蝴蝶效应? * 降息的类型: “衰退型降息”和“预防型降息”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市场的影响。 * 降息周期中资产的表现: 历史上降息周期通常哪种资产表现好? * 对中国的影响: 每次降息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冲击?中国如何应对? 自己给自己摘的金句: * “群众不仅要看到‘斩首’,还要看到‘示众’。” * “‘头条’本身不会对真实世界有立竿见影的冲击。“关键数据出炉”、“重磅政策发布”这些头条出现时,你只是看到了‘斩首’这件事;而接下来的‘分析解读’和‘定调’,才告诉大家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对待。” * “凯恩斯说‘选股如选美",你自己的审美观不重要,大家的才重要,大家觉得好的才是真的好。” * “叙事这个角度永远是最有意思的。” * “纳皮尔的教训:线性外推是鸦片。” * “从最近三次,25年来,中美利率周期、中国货币政策来看,基本上大部分时间是反着的。” * “所以可以说,我们的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基于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目标需要,和联储加息之间没有固定模式。” * “历史经验看,2000年后A股在即期受益联储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远期A股的传导存在滞后性,且存在中间变量的不确定性。”
- 大选、博彩与金融:交易员的秘密武器
大家好,很久没和大家一起发现叙事了。今天我们来聊聊数学好的交易员思维,以及预测市场(Decentralized Prediction Market),特别是围绕美国总统大选的预测市场。 本期聊到的: * 从哈里斯与特朗普的总统辩论,聊到博彩市场的实时反应。 * “观点”、“内心活动”和“叙事”正在成为一种资产,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像一个后现代行为艺术。 * 链上预测市场(Decentralized Prediction Market)正在兴起,例如Polymarket,它无限接近于金融市场,非常契合交易员的思维模式。 * 数学好的人在交易领域更成功,因为他们“算的仔细”,更懂得和尊重“概率”。 * 牌桌和交易市场是训练概率思维的最佳场所,因为它们能把“概率”和“输赢”直接挂钩。 * 交易员都爱赌,学数学的交易员更是如此,因为他们觉得牌桌上有世界的本质。 * 交易的本质,就是不断校准信念强度。 * 链上预测市场更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大舞池,没有“黑手”操控,更接近股市价格发现。 * 预测市场的质量取决于其流动性和参与度,目前博彩和链上预测市场大多处于灰色地带。 * 预测市场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大类资产,与股票、债券、商品、比特币并列? 提到的文章和书: 1. 为什么数学好的人在交易领域更成功? https://mp.weixin.qq.com/s/f2bqk6_RVxkizPT-uIKvZg 2. 从选票到筹码:“预测”或成第五大类资产? https://mp.weixin.qq.com/s/jTf1fqlB1_uv6zTYdVb9kA 3. “The Biggest Bluff”
- 资本家真能拯救地球吗?
最近刚刚忙完一件挺重要的事。简单讲是一个“资本保护森林”的项目。 泰国有个地方叫“Nan”(楠)。楠府森林占土地面积85%,4万公顷,是泰国最大的水源林,湄南河的重要水源地——流经曼谷40%水量来自楠河。这里是《指环王》法贡森林的现实世界版——树人的家园。这里的树有生命,照顾着整个泰国的血脉。 虽是世外桃源,但人类却不受待见。村民穷,于是砍树求生;环境被破坏,生存条件更恶劣,于是更穷,恶性循环——如今28%的森林已经消失,原本茂密的树林被一片片扯掉,变成贫瘠的黄土。远看就像鬼剃头。[Untitled] 21个村庄,1723户,7392人。只有一个解决方案:让村民脱贫,变成主人,才会帮助保护森林。 于是资本来了,发起了楠府沙盒(Nan Sandbox Project)——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钱来搞定:修学校建医院,开发生态旅游,协调政客保护森林,引进生物科技脱贫。人和森林应该能够可持续、更干净、更亲密地共存。 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有人说:这是被泡沫揉搓太久的金融人正在回归根本。 有人说:又一例大资本商业化大自然来赚钱的手段。 这个项目让我此起彼伏。资本家真的能拯救地球吗? 本集提到的书目:韦斯特(Geoffrey West):《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Scale) 片尾BGM:Gretta Ray - Vienna
- 边界与暴击:到底要不要相信乌合之众?
有一本写动物的小书:《所罗门的指环》,很喜欢,翻过好几遍。 里面写过一种虫子。叫做龙虱,广东人叫做水蟑螂,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无论长幼,一样很凶猛。它的捕食过程是:先偷袭小鱼小虾,把毒液注入其体内,使其猝死,内脏慢慢被消化成液体,龙虱就像喝酸奶一样将猎物吸干净,然后抛尸水中。 这么可怕的物种,有个最大的天敌——自己。因为它们完全没有边界感:比自己大N倍的猎物,也敢攻击。更可怕的是,连自己的同类也会攻击。所以经常看到水里飘着互相咬住对方,身体已经被对方毒液消化成液体的,两条龙虱幼虫的尸体。 “边界感”——不管对人还是动物都很重要。水蟑螂这种极端案例的边界感为零,没有边界感,game over的概率会很大,且会很快。 但是人类也好不到哪儿去,边界感是人类最容易犯的认知偏差,人类也经常摸不清楚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要么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么高估自己对未知的驾驭能力。 所以到底什么是自己的边界?我最近就被暴击了几下,深感“扩边界”不易——你需要心很大,很大。 本期提到的: 1. 《所罗门的指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24846/ 2. 《寒战》梁家辉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272ikAv84 3. 查理芒格评论马斯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ONZcTNftw&t=58s 4. How Much Does This Cow Weigh? : Planet Money
- 疯长的“B”开头资产和冒险的逻辑
有个小通知要向大家宣布,3月30号和31号,《起朱楼宴宾客》、《墙裂坛》和《文理两开花》三档播客将手拉手,在杭州和上海一起举办两场线下听友见面会。 我会和大卫翁老师,Will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在这个碎片化充满信息茧房的世界中,如何对齐颗粒度,理解靠谱的叙事。还会邀请两位神秘嘉宾哦。 大家下周一可以到三档博客最新一期的shownotes中寻找报名方式,也可以在三档播客下周一的公众号推文中寻找报名方式。期待在线下见到大家! 好,开始今天的叨叨: 前两天发了一个朋友圈:写了一段我对“B”开头资产最近强大上涨表现的感想: 歌词大意是: 我们又再次看到了“B”资产极其衍生品的百倍杠杆;又再次看到了大量交易导致Coinbase 宕机;又再次看到了衍生品基差和资金费率飙升(它俩出现时,只有三个原因:1. 情绪好;2. 杠杆高;3. 挤空头 );又再次看到了打爆空头导致的连锁反应:挤空头 ——>价格涨 ——> 上杠杆 + ETF需求 ——> 暴涨循环。 大家听不太明白没关系,以上不过是罗列客观事实。但这些“facts”都反映出一个情绪:“hype”——对,我们的老朋友又来了。 但我最后给了一句评论:以上几个因素加起来,连“四年减半”的故事都不用讲,温度就已经快接近沸点。下面一个至少20%的调整也就没啥可意外的了。 马上就被铁杆大饼投资者留言批评:指出我因没上车,遂妖言惑众。嗯,我没有生气,因为我从没下过车,一直在车上的角落里暗中观察。另外大佬们似乎没有get到我的意思。 我的小作文中唯一重要的两个词是“杠杆”和“再次”。那我到底是几个意思呢?先讲几个故事。 本期提到的: 1. 塔勒布:“The Logic of Risk Taking”《冒险的逻辑》medium.com 2. 曼德博:《市场的(错误)行为——风险、破产和回报的分形观点》
- 世界模型
前天看了一篇挺长的文章:是一位复旦教授在谈Sora:“输入《繁花》,能演出爷叔看宝总的表情吗? “。题目非常吸引人,我脑中马上浮现出 input 一本《繁花》原著,output 出一部王家卫电影的画面。 这篇文章还挺有意思的,读完感觉就是文科生在既焦虑、但又不想被置身事外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文科教授对”世界模型“这个概念的理解。 但到底什么是”世界模型“?它不就是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吗?不就是马尔罗的“想象的美术馆”吗?没准马尔罗和博尔赫斯能造一个人类感性的世界模型,来对抗现在的理性AI呢。 本期提到的: * 《复旦教授谈Sora:输入繁花,能演出爷叔看宝总的表情吗?》mp.weixin.qq.com * “When A.I. Can Make a Movie, What Does “Video” Even Mean?”:纽约客:www.newyorker.com * 《文理两开花》某期和百度朱老师聊天时(关于AI第四次讨论) * 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 * 马尔罗:“想象的美术馆” * 《克罗索巨兽》(Colossal )(2016) BGM: Unknown Mortal Orchestra - So Good At Being In Trouble
- 市场上的“故事”就像是艺术品
(阉割版) 金融市场上每一个“idea”外面,都包裹着一个故事。故事会随时间而改变,出生,存在,然后死去。但是如果“idea”够强大,会一直穿越故事的生命周期,然后找到一个新的故事,钻进它的身体,继续重生。 市场上的“故事”就像是艺术品。艺术是一种感觉,“感觉”永远可以讲成故事,但是没办法定价。同样道理,为市场上的“故事”找到真实价值?一样没有答案。 (经过一上午和审核的斗争,还是败下阵来,加入多少掌声也没有用。所以我把本期中 10 分钟左右的内容剪掉了。这十分钟是一个关于我居住地的故事。有机会在别的渠道再和大家讲吧。) 今天提到的: * 《Why Toyota Stock Looks Like a Growth Stock》:“为什么丰田看起来像是一只成长型股票” www.barrons.com * 《文理两开花》:“被通胀扭曲了的商业逻辑:什么是“谈钱”时的第一性原理?”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31807974337559012241284 BGM * Goodbye Baby,The Walters * (上一期 BGM)My Love Mine All Mine, by Mitski
- “麦高芬”Sora,真理,数字世界的“谎言”与“故事”
开工大吉! 今天想先说两句OpenAI的Sora。昨天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刷屏了,评论也很多,大多是“炸裂版”。早上刚看到周鸿祎老师的小作文,说:Sora意味着AGI,就是万众期待但又害怕、怕它不来但又怕它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实现将从10年缩短到1年。 我是昨天早上看到的,打开Sora网站,一打开就关不上,看了好几遍。如果你的脑子里已经有个预设:这些都是AI按照几个prompt来做的,就几乎不可能不感觉炸裂,至少瞳孔会放大。 我自己挺高兴,因为手里积压的好几个视频终于有希望做出来了。其实我也做视频,主要是读后感,但只做了六七个就已经更不下去了,手里压了很多草稿。做一个视频对我来说时间成本太大,且自己不是专业,脑子里很多想法和图像没有办法表现出来。比如压了快两年的《美国众神》读后感,现在还停留在前30秒——因为我想表现一个梦里的姑娘,莞尔一笑,然后镜头从外向里缩进进到眼神,接着从眼睛里钻出来一个示巴女王,书里的吃男人的非洲女愛神——这个镜头难度太大了。但是有了sora,一行prompt就出来了,剩下的就是故事线和分镜——讲故事我拿手啊。 所以Sora是一个i人工具,因为i人每天内心里平均要上演100个小剧场。有了sora简直有如神助。 Sora带来的焦虑感真的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已经被AI甩下很远了,这是既定事实,无力回天,还不如想想这些工具能派上什么用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将来的世界是属于有idea的人,属于有story的人,和脑袋里有小剧场的人。 这些其实都是“麦高芬”(什么是麦高芬播客里有解释)。刷屏的新闻大多是麦高芬,Sora就是麦高芬,梅西也是麦高芬:我们开始以为与它们有关,但实际后续发展已经无关了。梅西这个麦高芬后面就变成了政治。Sora这个麦高芬后面就变成了人类对自己的扪心自问:人类本质到底还剩下些什么? 本集提到的: 1. 1.《五行缺“真”:书影音清单》:mp.weixin.qq.com 2. 2. 周鸿祎老师的小作文 3. 3. 《什么是麦高芬(MacGuffin)》:www.zhihu.com 4. 4. 书影音:浦东美术馆的《卡拉瓦乔和巴洛克奇迹》www.museumofartpd.org.cn 5. 5. 阿布:《韵律0》(Rhythm 0):vimeo.com 6. 6. 电影:《伤疤》(Scars),《神奇女侠1984》(WW1984),《玉女风流》(One, Two, Three),《大腕》。 7. 7. 书:《猴爪》(Monkey's Paw)、《繁花》、《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平原上的摩西》《Going Infinite》,《互联网的“假”历史》(A History of Fake Things on the Internet)
- 人口gui故事
简介过不了审,大家可以看我朋友圈。或者等我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吧。 本期提到的: * 《人口规模决定中国命运》:new.qq.com * 《玉米红薯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 * 《数学人口动力学简史》:www.ummisco.ird.fr * Human Population Through Time (Updated in 2023):www.youtube.com * 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有限和无限游戏》 * 豆瓣高分韩剧:《好久没做》
- 繁花小感:“宝瀛之战”与 Gamestop“史诗级轧空”
昨天晚上终于有时间舒舒服服的实现了《繁花》(剧集)自由,感想颇多。 播客中提到的: 1. 《了不起的盖茨比》:“Anything can happen, even Gatesby”。繁花剧集版就是“一切皆有可能,宝总总会出现(也会消失)”。 2. 《繁花》原著第拾叁章:蓓蒂和绍兴阿婆变鱼。 3. 2021年游戏驿站(GameStop)“史诗级轧空”传奇:Neflix纪录片:https://www.netflix.com/hk-en/title/81424332 4. 2020年美股年度热词“Robinhood envy” 5. 繁花剧情中一些对机构投资者的印象迷思。
- 米莱的战斗檄文:如何用“自由”招商引资?
这两天刷屏的是谁呢?当然是阿根廷新任总统米莱老师。 他在达沃斯的那一场激情澎湃的战斗檄文式的演讲。震耳欲聋,振聋发聩。整篇演讲中,最让大家口口相传的是最后一句话是“自由主义万岁,tmd”。真的是又帅又酷有型,他选在了达沃斯这个全世界头条圣地竖起中指,风头一夜飙升,已经盖过了特朗普老师。 但除了这句很帅的粗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他的演讲内容,如果看了,会有什么想法呢? 本期分享: 1. 米莱当选后我写的一篇文章: 如何生产“信心”?(附制作教程) 2. 我和刘院长讨论张五常和弗里德曼的播客(文字稿):本届政策组合拳为何“软趴趴”?有形之手能推动无形之手吗? 3. 1999 年胡佛研究所采访弗里德曼的视频:(YouTube 版)TAKE IT TO THE LIMITS: Milton Friedman on Libertarianism (B 站上可能也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