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粗野派》爱评:个人的漂泊,还是资本的工具
2025.03.12
- 2025.03.10当代人熬夜
- 《诡才之道》爱评:鬼界“甄嬛传”,你还好吗台湾?
2025.03.05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部最近广受好评的电影——《诡才之道》,顺便重新认识现在的那个地方。
- 《六姊妹》爱评:六姐妹踏入“旧社会”,中国男何去何从?
2025.02.18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部最近广受讨论的电视剧——《六姊妹》。这部剧表面上打着“女性力量”的旗号,然而它的内核却是一锅熬了五十年的陈年鸡汤,充满了旧社会的霉味。虽然剧中常提“亲情至上”“女性独立”等口号,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充斥着对女性的束缚和传统的性别偏见,展现出的是对旧时代家族观念的复刻。 人物设定与性别角色的扭曲 首先,我们来看看剧中的人物设定。剧中的六个女性角色似乎在倡导女性力量,但从她们的设定来看,反而是传统性别角色的延续。大姐何家丽是个典型的“长姐如母”,她的生活完全是为家族奉献和牺牲:工资上交、婚事包办、替父母擦屁股。编剧显然觉得这种形象感人,但她的生活更像是一个自动提款机,只要插卡就能为家人提供幸福。这样的角色并没有展现真正的独立,反而强化了“牺牲精神”的陈旧观念。 二姐何家文则是另一种极端。她因高考落榜后选择嫁人,理由是“工作比读书实在”。这样的设定放在今天显得荒谬,但如果回到六十年代,这个选择或许能理解。剧中的二姐并非个性独立的女性,而是嫁人当作唯一出路的牺牲者,这种设定强化了女性只能通过婚姻获得价值的旧观念。 此外,剧中的男性角色也完全没有突破性别框架。父亲何常胜,尽管有六个女儿,但依然羡慕别人家有十个儿子,这种角色不仅体现了男性的传统思维,也加深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低位。 “传统美德”包装成“女性力量” 剧中最让人不舒服的是,封建糟粕被包装成所谓的“传统美德”。剧中六个女儿每个人的婚姻几乎都不由自己选择,而是由家族和社会安排。这些婚姻的名字从陈卫国到张建国,都充满了“组织分配”的味道。这样的婚姻观并非对女性自我实现的追求,而是对女性选择的压制和局限。 比如陈老太太支持儿子娶家文,看似开明,实则隐藏着婆媳斗法的老套套路。剧中的男性角色,尤其是张建国,虽然有一张正气凛然的面孔,但情感表达全靠吼声,充满了男性“道德牌坊”的味道,完全没有展现男性应有的情感深度和理解力。 时代背景与女性角色的困境 虽然剧中提到了六十年的时代变迁,但实际上这些背景设定不过是装饰。剧中的历史转折点,例如恢复高考,被当作背景板,丝毫没有激起角色的情感波动。剧中的女性角色似乎并没有在社会变革中获得应有的成长,反而是把她们困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强调“贤良淑德”才是她们的最终归宿。 恢复高考这样的历史背景,在剧中显得十分平淡,甚至比不上家文嫁人的戏剧冲突。剧中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描写也缺乏历史的重量,倒像是在美化当时的困境和艰辛,完全忽略了这段历史的严肃性。 “女性独立”与婚姻的双重束缚 最令人不满的是剧中关于“女性独立”的处理。剧中一边喊着“女性独立”,一边却让六个姊妹将婚姻当作最终的出路。五妹刘小玲虽号称“一往无前”,但她在爱情中屡次受伤,最终依靠姊妹们疗伤。这种设定无疑让女性角色不断依赖他人,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独立。女性力量被当作是不断复活的符号,而非独立自主的体现。 剧中所谓的“持家护妻男团”看似突破了传统性别角色,但实际上也只是对旧式婚姻的粉饰。男主角做饭带孩子,并不意味着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这些行为依旧是在家庭框架内的传统角色转换,并没有推动性别平等的真正进步。 反思:中国男性地位的下降 这部剧,或许在讲述女性困境的同时,也无意中揭示了中国男性地位的下降。过去的男性是家庭的主导者和经济支柱,社会的重心也多倾向于男性的成功和地位。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男性的传统角色逐渐被压缩、弱化。在剧中,我们看到父亲何常胜对儿子有着不满足的期待,对女儿的期待却显得更加压抑。而剧中男性角色的情感表达单一,几乎无法超越传统的“道德牌坊”角色,展现出的更多是情感上的匮乏和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困境。 在今天的社会中,男性的角色正逐渐被重新定义,传统的男性身份逐渐被削弱,甚至面临着某种程度的边缘化。这不仅体现在剧中的人物设定,更反映了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和认同的逐步变化。 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性别观念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女性在教育、职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背后的代价却是男性角色的动摇。男性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甚至在某些领域,男性的地位和特权反而被弱化。性别关系的重新定义,未必是一场完全的“平等革命”,它有时变得对男性不公平。 例如,性骚扰问题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女性在指控性骚扰时,往往可以轻松获得社会支持,而男性一旦成为被指控对象,可能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此外,在择偶市场,女性往往能够设立更高的标准,而男性的择偶标准往往被视为物化女性的表现。社会变革带来的性别角色变化,常常使得男性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一个明确的位置。 结语:男性地位的未来 中国社会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种进展可能带来另一种不平等的局面:男性地位的下降。性别比的失衡、社会期望的差异、教育水平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了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逐渐模糊。对于中国男性的未来,我们可能要面对更多的思考和调整,在尊重女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男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希望我们能走出这场性别对立,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 2025.02.09电车勇闯大东北
一、行程概况(2人1狗) 1. 路线与距离:从上海出发到图们,全程2400公里,加上过年周边玩耍,总计行驶6000公里。 2. 驾驶辅助与时间:全程使用ap或EAP,耗时10天,单人驾驶也不觉得太累。 3. 路况:京沪京哈路段特别堵车。 二、车辆信息 后驱60度电的Model Y。 三、能耗情况(全程雪地胎) 1. 南方:在0度以上区域,电车较多。以120km/h速度行驶时,能耗约150wh,满电可跑380公里左右。 2. 北方:过淄博开始下雪,当速度保持在100km/h时,能耗250wh左右,满电跑240公里左右。在北方零下环境,能耗开始飙升。 四、充电情况 1. 充电卡:购买了8张特斯拉春节电卡,每张100度电,均在高速下的超充站充电。 2. 充电注意事项:在北方需提前1小时给电池加热,否则充电速度超级慢。 五、费用情况 1. 电费计算:行驶6000公里,用电1200度以上。由于春节全程开哨兵,还带了宠物且空调全天开启(仅晚上到酒店后关闭),北方充电较贵,按每度电1.5元计算,总花费1800元以上,约每公里0.3元。若没买电卡,每度电2元,每公里则0.4元以上。 2. 与油车对比:去年开油车去云南,全程约6000公里,每公里0.7元,加油总费用4200元,相比之下,此次驾驶特斯拉节省不少费用。 ⚡️总结 :实测冬季自驾无忧,新的一年带宠继续冲!
- 《哪吒2》《封神2》《射雕英雄传》爱评:华丽视觉下的挣扎
20250209
- 2025.01.12狗狗说脱口秀
谢谢大家,我是狗狗Lisa。希望你们的生活也能像一盘凉拌黄瓜,简单,却令人回味。
- 《风中的火焰》爱评:人性的挣扎与解脱
2025.01.10
- 2025.01.07白日冲刺
**Intro:** 百日倒数,别问有多难! 压力像山,但我早就习惯! **Verse 1:** 三年坐在同张桌子,试卷堆成墙 未来像谜题,没人能给答案 梦想的女孩没来,幻想渐渐淡 只有考场才是真正的战场 谁的青春不慌张?谁敢说不迷茫? 想赢得漂亮,就得拼到最疯狂 三年前中考倒数还历历在目 现在换高考,百日必须全速 **Hook:** 百日 countdown,时间滴答 青春太短,没人能停下 百日 countdown,没退路可选 用尽全力,才算无悔少年 **Outro:** 百日之后,故事未完 失败或辉煌,全都靠今天 青春不讲究结果,只讲敢不敢 用汗水砸开命运的铁栅栏! Lisa写歌002 LisababaAI
- 2025.01.06第一次录播客
**2025年1月6日 阴** 清晨醒来,窗外细雨微寒。一周前新年的钟声还在耳畔,恍如隔世。起床时发现手机里堆积的消息,都是些不必回复的寒暄,删掉后,世界清静了许多。 午后,整理书架,翻到去年的日记本。扉页上那句"记录生活"像是对自己的嘲讽。去年的日子像一部没有波澜的默片,每个场景都印着相同的光影。工作、回家、遛狗,时光被Lisa轻快的脚步丈量,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读到木心先生的句子:"其实我们从未抵达任何地方,一直在归途中。"忽然明白,这种缺失感或许来自对自我的疏离。科技发展太快,AI写作像一面模糊的镜子,照出我支离破碎的思绪。但终究,文字要有自己的温度,思考需要沉淀的过程。 想起从前写博客的日子。那时网速很慢,每一个字都要认真敲打。今天的效率主义让我们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却也带来了新的可能。录播客时,话筒收录的不仅是声音,还有那些未经雕琢的真实想法。这些原生的表达,反而更接近内心。 夜深人静,整理着零散的录音。声音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字,它们在深夜里像细小的火苗,照亮我独自前行的路。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内心不再空荡。创作的意义,大概就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倾听者和表达者。 也许,一切创作都是献给时光的仪式。无关功名,只为不负此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的声音更加真实。这就够了。 写到这里,雨停了。檐角的水滴仍在延续白天的节奏。Lisa蜷在脚边打盹,我忽然觉得,平凡的生活里也处处藏着诗意,只是往常太过匆忙,而没有发现。 LisababAI
- 2025.01.03在时光的碎片中
**2025年1月2日,溧阳** 昨天是2025年新的开始,溧阳的清晨和午后,我走过了熟悉的风景,心却不曾停留。溧阳,这座小城,仿佛时光在这里稍作停留,静谧与温暖像它的名字一样安静。那一刻,我觉得过去的所有时光,竟然都已经被这片草地、这座城市和风景收纳成了某种记忆的碎片。 然后,工作与日常的喧嚣再次回到了眼前。突然想起,或许写点什么,作为这一年的开始,反而是对自己最好的馈赠。过去的时间流逝得太快,未曾驻足,未曾深思。忙碌的工作日程,也许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一点提醒,让我们反思、让我们重拾那份宁静与心中的诗意。 想起从前,那时的手机信号微弱,网速也慢,记得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只有2G的网络。写作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而那时的我还在上学,日子仿佛悠长却又匆忙,写作是一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思考是细水长流的。我甚至记得,那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时间总是停滞在每一段文字的深处。 而如今,我在开车的时候,碎片化的时间早已被充分利用。一个小时的来回,已经足够让我把思绪化作文字。技术让写作变得不再艰难,它成为了随时随地的习惯,一种便捷的流动。听播客时,我接触到AI与辅助App的力量,它们能协助文字创作,甚至让创作的效率比过去更高。然而,效率的提升是否意味着对文字那份深刻的追求有所妥协呢?过去每个字都凝结了时间与思考,而现在,它们似乎被速度与工具所吞噬。我们是否真的在跟随时代的步伐,还是在迷失其中? 这一年,我决定重新拾起这份与文字相伴的心情,作为对过去的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我想试试把自己未曾表达过的思索记录下来,或许,它们能成为更完整的故事,也或许,它们仅是时间中的一阵风,随风而去。 Lisa写歌001-Lisababa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