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05. 没有鱼的鲜鱼:没想到它是槟城后劲最大的食物
“鲜鱼”它可能是我们在槟城吃的后劲最大的食物。它与新鲜鱼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道高油脂高糖分的油炸沙拉小吃。在这次旅行第一次吃到“鲜鱼”之前,我们过往的人生经历里,从来没有接触过甚至听说过它。除了被华人称呼为“鲜鱼”之外,它也会被称作 Pasembur 或者就是 Rojak,不仅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也都会贩售和品尝它,但是不同族群卖的和吃的又都是带着偏差的并不完全相同的版本。 旅行结束之后,我们的聊天记录里,就有着大量基于“鲜鱼”的讨论。可能就是因为鲜鱼的多元、复杂、难以理清脉络,它的后劲才这么大。鲜鱼与顺德捞鱼生是否有关系,印度炸物小吃是否是印度版本鲜鱼的灵感来源,语言与食物之间是如何呼应的,鲜鱼是如何体现小贩灵活的,以及鲜鱼本身朴实的反精英叙事等等等等。明明这是很小很庶民的食物,但背后却有着那么大一段关于流动的叙事,鲜鱼真的是绝了呀。
- 004. 福建面的多重宇宙,在福建却吃不到
这一期,依旧是关于食物从原乡来到异乡,两种庶民食物,福建面和五香。 我们像有着侦探野心的无头苍蝇一般,尝试跨越时间与空间为它们梳理清楚脉络,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时间,随着不同个人,去往不同城市落地生根,生长出自己的样式,又是如何彼此呼应又是如何互相区别的。但是无论是临行前,还是旅行中,甚至是现在已经从旅途中归来,我们一直在重复这一个过程——找到线索,迷失,再找到,再迷失。同一食物在原乡本身就因为不同地区而有着微妙的偏差,到了异乡又因为时间与空间的改变,让变化更为复杂而多元。无论从哪个线头开始捡拾起,都只能叹气,“这个多重宇宙真的太复杂啦。” 在福建是吃不到福建面的,而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为“福建面”的食物却有好几种版本。不同地区不同流派掺掺在一起,足够混乱,足够复杂,也确实只有置身于那个城市,肉身坐在那家小贩摊头里,只有在现场,才能体会到这其中微妙的偏差。 - 提到的新马福建面及在福建的面 - 鸡卷和五香
- 003. 从海南到南洋:鸡饭、面包与早餐店
我们在槟城的第一顿饭,是在一家娘惹餐厅,菜单上有不少海南元素,但初抵达槟城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海南”是槟城如此关键的一条暗线。 又过了一两天,在岛读书店,遇到了一本书,安焕然教授的《海洋与南洋: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这本书解答了我不少几年来隐隐的疑惑,关于食物与人的流动性,关于语言与宗教在不同地区的偏差,也关于闽南、海南、南洋之间的同与不同等等。它串起了这次的槟城旅行,几年前的海口及文昌游历,以及在闽南的生活经验。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个很意思的发现,但没有录在这期播客里。书里有一章节介绍了不同版本闽南语系的“西红柿”,台湾是日文影响的トマト to ma to,新马是红毛茄 an mo kio,因为新马福建人称西方人是“红毛人”。当时一想,泉州版本的闽南话说番茄,是叫kam á tek (柑仔得),查了一下,居然是来自于菲律宾话,菲律宾语的番茄叫 Kamatis。嘿,又多了个没什么用的冷知识。 我们聊了这些 02:31 海南人下南洋时,赚钱行业已被福建人、潮汕人、广东人占满 05:33 海南人在南洋的四大发明:海南面包、海南咖喱饭、海南鸡扒、海南鸡饭 07:32 在文昌吃文昌鸡:天赋异禀的鸡 11:42 东南亚的海南鸡饭,重点可能并不在于鸡 20:10 最早开咖啡早餐店的海南人 22:10 槟城的海南面包与闽南的特香包 25:20 Roti Babi:槟城人的南洋猪肉三明治 27:35 浓郁的极黑的海南咖啡 33:30 海南鸡扒:当时海南人置身东南亚对西餐的想象 37:20 从闽南到南洋,没有鸡肉的鸡卷变成了带有鸡肉的卤肉 40:15 海南春卷的蘸料:更英国的伍斯特酱 + 更东南亚的罗望子酱 + 更华人的辣椒酱 43:40 “受到归侨的影响,海南人也很早用上了斑斓叶” 46:05 又 global 又 local 的“正番鸭” 52:13 如何面对“溯源正宗”与“灵活变通”?
- 002. 一天10顿饭,我们首推的小贩中心并不在老城区
这一期里提到的一些食物 * 白咖喱面 * Asam Laksa * 炒粿条、红豆冰、卤肉 * 煎蕊 * 酿豆腐 * 客家面 * 根-午间套餐 * 可以无限续冰的黑糖刨冰 * 汕头卤味 * Rojak * 福建炒 * Mee Sotong 鱿鱼炒面 & 沙爹牛肉牛肚 * “鲜鱼”沙拉 * 红豆冰
- 001. 专访《城视报》主编,“做了10年杂志,槟城依旧有挖不完的选题”
2023 年底,马来西亚对中国开放30天免签,这也让槟城重新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到访槟城前的攻略阶段,我们高频地看到一个名字,张丽珠,她是槟城地方杂志《城视报》的主编、独立书店岛读书店的主理人。但了解她的身份之前,第一眼吸引我们的却是她在网站专栏的饮食文字—— 好久以前写过一篇叫“自杀式早餐”的文章,说的是将红艳艳、油亮亮、香辣辣的咖哩面当早餐吃,解馋之余,也似自杀……既然现实是血淋淋的,所以也要吃一碗血淋淋的咖哩面,借以警世。 “自杀式早餐”简单 5 个字勾勒出槟城咖喱面的骨架,也成功勾出馋虫,以至于真的在槟城见到丽珠时,它也成为了某种接头暗号。在丽珠精选的巴刹、书店、印度餐厅之后,我们来到了她的工作室,以半日行程为线索展开对槟城饮食、招牌、书店、杂志、社区、融合各个方向的话题……很巧,和“岛读”书店的读音相似,这次聊天对于初至槟城的我们来说,是一次真正打开思路的“导读”。 ”做菜就是做菜,非要强调祖传、正宗,这个东西也不会好吃的。“ 哈哈,这个聊天开头一听就很不错! /本期提到的一些地点/ * 吉灵万山巴刹 * 岛读书店 & COEX 老厂房 * Sri Ananda Bah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