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节目中,我们探讨了以下这些内容:
罗马尼亚电影在新浪潮出现之前适合状态?
罗马尼亚新浪潮中有哪些重要导演和代表性作品?
《四月三周两天》为何会一举拿下金棕榈?
罗马尼亚政治状况如何对其电影新浪潮产生影响?
后新浪潮时代的罗马尼亚电影呈现出怎样的形态?
……
本 期 嘉 宾
胤祥 电影学者
圆首的秘书 主持人,深焦DeepFocus 主编
东欧电影在最近十年,最为世界影坛瞩目的当属被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一批青年导演的创作。
追溯一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是自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谷底以来,以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先导,在国家电影基金支持下一批年轻导演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长片作品,而这些作品电影语言风格比较相近,题材也都有关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统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
从视听语言方面考察,“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普遍采用手持摄影机、自然光、低调布光和长镜头,这可以追溯到新浪潮导演们早期的获奖短片,基本确立其语言方式的一部影片是克里斯提·普优2001年的《无命钱》,而也正是普优2005年的影片《无医可靠》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使得这种语言成为其他导演仿效的对象。
对于“罗马尼亚新浪潮”而言,戛纳电影节是其发源地——2005年克里斯提·普优的《无医可靠》获得“一种关注”单元大奖,2006年波蓝波宇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获金摄影机奖,卡塔林·米苏雷斯库的《爱在世界崩溃时获》“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女演员奖。2007年,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的《加州梦》获“一种关注”单元大奖,而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则在如林强手中拿下戛纳备受瞩目的60周年金棕榈大奖,一举让自己和罗马尼亚电影推入世界电影的万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