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美国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案件,造成3死4伤的悲剧。其中,一名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不幸遇难。在网上的评论中,除了替这位中国遇难者哀悼,也有人对在美留学的学生表现出不理解:“美国这么危险,如果是我,就算去了之后发展前景再好,我也会选择留在国内”。
翻阅社交媒体上关于美国的新闻,有诸多类似于“2020年美国近2.7万人因枪死亡”、“美国新冠肺炎超2523万例”的消息。对于那些从未到过美国的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美国的确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
但是,对于那些仍然选择赴美念书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在想什么?当真正身处于美国社会中,是否有过感到不安的时刻?他们关于美国的想象,是否受到过冲击?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做出回国,或是留在国外的选择的?
我找到两位有过在美留学经历的朋友,和她们聊了聊,关于赴美留学想象的变化,以及她们如何在整体趋于保守、排外和混乱的留学环境中,做出关于学业、生活的选择。
【时间轴】
11:46 最开始对美国的想象:言论自由、注重人权、年轻开放……
16:57 在洛杉矶附近的小镇亲历不一样的“BLM”活动
19:18 留学生的自我身份识别时刻:用中文名,还是英文名?
25:15 持枪抢劫、杀人、种族歧视……在美国,我们是否有免于害怕的自由?
35:40 疫情之下的美国:戴不戴口罩变成一种政治问题
38:56 疫情之中,各国媒体对他国情况的报道失真了吗?
44:24 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理解国外的防疫政策,以及来自他人的偏见?
52:56 推特宣布封杀特朗普,人们重新思考言论自由
56:44 一味通过媒体看世界,会把立体的世界扁平成单一的标签
58:30 “我倾向于留在美国,因为这里有更合理的工作制度,但如何赡养老人让我发愁”
1:08:46 “我从一开始就决定回国,现在我从美国来到英国,也是在从一种「美国中心主义」的状态里抽离出来”
1:19:52 留学后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到了异国他乡之后,反而更能确信自己是中国人
1:24:55 如何从自己的身份出发理解“多元化”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Tim Walker - It Hurts the Heart
Serrini樹妮妮 - 若葉之年
【制作者】
对谈人 / 子涵、小李
策划 / 肖瑶、鲁瑶
剪辑 / 张航宇
文字整理 / Mizu
作为一个完整经历了特朗普整个任期的在美工科在读PhD,再回头看过去四年多的异国求学生活,除了与专业学习相关,亲身参与和感受了和国内教育体系的种种异同之外,最大的社会体验是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少数人种的生活,很典型的一个体验是,和嘉宾提到的,来美国生活为了安全的小心翼翼类似,即使在歧视不真实发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敏感的注意别人的目光,并可能下意识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来避免可能的伤害。这种敏感可能还表现为,大到关注和身份相关的国家政策的变动,小到关注某个公众人物针对华人发表的言论,某个华人教授被调查的事件或者关注社区内某一个特别针对华人甚至亚裔的歧视事件。(很特别的是只有离开了亚洲,我才意识到自己是亚洲人,而作为一个在美国主流媒体里声音很小的的群体,你会天然认可这种共同体的存在。)
虽然这种体验并不愉快,但确实是一个练习共情很好的机会,从这种意义上留学还是有他特别的价值,因为即使回国,又重新成为大多数人,每个人仍然有可能成为少数人(最近的例子是疫情中的武汉人,河北人),所以这种体验至少让人学会,努力去听那些大的叙事和概念的背景音乐后面小到听不到的声音,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成为那些少数人。
关于嘉宾说到的「免于害怕/恐惧的自由」,我最近也有一个类似的体验是,几个理工科背景的博士生同学,包括我一个前室友,回国时,在机场受到了高压力和长时间的审查,被诱导或者压迫去承认自己窃取了美国的技术。当然他们最后都顺利的上了飞机,但听同学叙述整个过程的时候,这种恐惧还是如此真实而且是扑面而来的,这可能也是出国以后才会更直接体验和认识到世界真实而复杂的样子。
可能当时出国的时候,我们都是怀揣着对未来世界更美好的期待走出来的,包括但不限于认为有一天国家和国家的隔阂会逐渐消失,我们可以在全世界更方便和自由的旅行。但在最近五年出国的人,可能更多的却体会到了这些因为政治或者文化原因,不断加深而难以动摇的隔阂。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认识就让留学没有意义,反而我觉得他让留学回归了本来的意义。这几年我肉眼可见的是很多朋友失去了了解其他文化的动力,而宁愿用各种偏见的新闻来不断加深自己对于异国的想象和偏见。尽管出国后,我们会感到不安全,会变得小心翼翼,我还是认为留学仍然是最好的走出来的办法。以前我不相信有人说留学可以让人拥有国际视野,而现在我对这个所谓国际视野的理解是,我们终于定位到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并且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在不同环境里,有着不同或者相似想法的人。而这种「看到」本身就有着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