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那一刻起,仅仅因为生理性别的不同,男女就注定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提到男性和提到女性时,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包括气质、职业、角色、标签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对「性别」有着天然的刻板印象,它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着。但实际上,这种空气并不是天然的,我们需要去识别、去质疑、去反思。
这一节,我们就从「性别刻板印象」这个概念聊起。其实在生理性别之外,「社会性别」的概念更值得我们关注,它指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逻辑:性别是再现的过程,性别是被文化构建而成的。
【核心要点】
1、男女为何「生而不同」?男女的性别刻板印象最早从哪里来?
2、为什么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在今天会被拿出来说?
3、我们反对性别刻板印象,最终是希望抵达什么样的状态?
【精彩节点】
02:35 男女「生而不同」?在人还没有性别意识前,社会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分野
08:50 生理性别(sex) vs 社会性别(gender)
10:43 性别是「再现」的过程,刻板的性别文化需要引起反思
18:24 性别刻板印象,既“刻”女性,也“刻”男性
26:50 大谈刻板文化,是我们这代人太矫情?
32:41 讨论社会性别是在挑战人的常识中回到人的常识
【相关概念】
l 社会性别(gender):区分于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强调性别的区分是由社会文化造成的,与生理差异的关系并不直接。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属性,指一系列受社会与文化影响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引自《透过性别看世界》)
l 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由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指西方社会正进入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所谓“第二现代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体化”的社会结构,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脱嵌”,即第一现代性过程中那些传统的概念和制度形式(如民族、国家、阶级、家庭、性别、族群等等)都将被抽离出来或者走向衰微和解体。(引自《个体化》)
【数据出处】
l 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国际收养部关于1997-2017美国民间收养中国儿童数字统计
l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
l 陆万军, 邹伟, 张彬斌. 生育政策、子女数量与中国的性别教育平等. 南方经济, 2019, 38(9): 97-112.
l Klein KJK, Hodges SD. Gender Differences, Motivation, and Empathic Accuracy: When it Pays to Understan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27(6):720-730.
【延伸阅读】
l 金一虹《父权的式微》
l 沈奕斐《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
l 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