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13.社会性别主流化:跟每一个时代不畏流俗的自由生命击掌
节目的最后一期,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此前我们谈论了有关社会性别的无数个面向,也系统解构了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训,那么最后一期,我们希望回到行动层面,谈一谈从政府层面,从公共机构层面,以及从个体层面,我们能为性别平等做些什么?如何用具体的行动,来改变每个人生活其中的水温? 很感谢大家能听到这里,我相信有了性别意识后,你能做的事情远比你自己想象的更多。期待这条追寻性别平等之路上,能与你同行。 精彩节点 03:41 问题越来越多常常不是一件坏事,可能是更多个体的声音被听到了 05:34 国家政策层面——要看到不足,但也要看到成绩 10:07 公共机构能为性别平等做些什么? 15:25 以梁建章的发声为负面案例,谈谈公共人物如何才能不踩雷 26:50 建立性别意识后,要对没有性别意识的人更加包容 30:38 女性要敢于向前一步 32:38 男性能为性别平等做些什么? 37:43 系列播客走向尾声,我们想说些心里话 【延伸阅读】 | 男性可以为支持女权主义做到的35件实事.https://mp.weixin.qq.com/s/O3TwYF7hr02iZMrcZYwjFg | 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12.媒体、知识、语言、空间……性别的建构其实无处不在
我们在被社会规训的同时,也在改变社会。 回顾前11期的对谈,我们一直在谈性别是再现的过程,性别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剖析的过程让我们逐渐明晰,但也让我们感到无奈:既然文化已经这样了,我们还能怎样? 这一期,我们就来回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知识、空间、仪式、教育、媒体等多方面进行拆解,来谈谈我们所说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假设要改变,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 精彩节点 01:43 社会性别一直处在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过程 03:11 看起来客观的知识,其实都是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 07:10 「空间」背后的权力划分:看看家庭布局,你就知道这个家究竟谁说了算 14:35 语言如何加固性别刻板印象? 21:50 教育对建立性别意识的重要性, 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28:39 现阶段最令人担忧的性别建构主体——媒体 32:54 信息制造者要守住底线,信息接收者要懂辨别 【延伸阅读】 | 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 | Jane Flax,“The End of Innocence”,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ed.,Judith Butler and Joan W.Scott,Routledge,1992,pp.445-463. | 毕恒达:《空间就是性别》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45523/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11.公共领域的性别文化:女性需要机会,男性需要自由
聊聊职场中的性别不公,悲观之中也有希望。从找工作到晋升,再到职场中的母职惩罚、性骚扰等等,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想要在职场上站稳脚跟,甚至争得一席之地,我们往往需要付出额外的数倍努力。当然,从平衡现实性利益与战略性利益的角度来看,只要有更多的个体和机构认识到这个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很多问题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核心要点】 1、宏观视角下不同性别的职业发展规律 2、女性遭遇职场歧视的第一站:机会不平等 3、想要打破玻璃天花板,究竟有多难? 4、不可忽视的母职惩罚问题 5、如何看待公共领域的性骚扰问题? 精彩节点 01:12 和追更的听众朋友们寒暄两句 04:35 一个宏观规律:行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男性多,行业走向没落了女性才有机会进来 07:30 为什么“不招女性”,企业hr都找了哪些借口? 13:46 同工同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18:55 职场玻璃天花板,如何困住女性? 27:17 聊聊母职惩罚:女性但凡生娃养娃,必遭收入下滑 31:37 性骚扰:公共领域的权力与父权制男性的优越感结合的产物 39:23 职场性骚扰的破解方法 数据出处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王美艳,2005 |《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1989-2015)》,申超,2020 【延伸阅读】 | 抗议同工不同酬 BBC中国新闻总编宣布离岗.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1/08/c_129785563.htm | 金一虹:《父权的式微》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10.私人领域的性别文化:穿过角色规训的丛林,去创造新的相处模式
为什么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的批评,往往从家庭开始?这一期,我们来聊聊私人领域的性别文化。 这几年来,身边不少年轻的女性朋友都会跟我聊起婚育焦虑,这种焦虑背后,隐藏着对父权制压迫的恐慌和无力。可是不结婚不生子,就能逃脱父权制家庭的宰制吗?要么服从、要么逃离,除了二选一,我们还有没有第三条路? 越是具备性别意识的人,越是要有勇气去面对打破传统框架的不确定性。希望这期对谈,能给你带来一点新启发。 【核心要点】 1、为什么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的批评,往往从家庭开始? 2、私人领域中,压迫女性的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3、聊聊家庭中的阴暗面——家庭暴力 【精彩节点】 02:52 人类的婚姻制度并非基于“爱”的本性而生 05:29 为什么“男外女内”的文化下,女性在家里依然低人一等? 08:55 我们不是反对家庭分工,而是反刻板的性别分工 19:01 底层男性为什么容易愤怒?他们已经感受到父权制的压迫了 23:56 有性别意识的女性更难拥有爱情? 26:13 女性恐育背后存在大量的错误理念 33:03 家暴不是情绪问题,而是决策问题 【相关概念】 | 社会继替:在人类中,除了在一个因技术不断发展,经济也在不断扩大的期间,普通来说一个新分子的生存空间,物质和社会的支配范围,还得在旧世界里寻觅,他得在原有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取他的地位。社会结构不在扩张时,新分子入社的资格就得向旧分子手上去要过来,换句话,他一定要等社会结构中有人出缺,才能填补进去,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社会继替。 | 生利者:梁启超认为通过开办女子学校,不仅可以开民智,而且也可以生民利。他指出,在全国人口中,妇女占一半,而妇女没有文化,没有职业,从而使得“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因此,只有让妇女都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她们有知识、有职业,这样才可能做到人人能自养,成为“生利者”。 【延伸阅读】 | 费孝通:《生育制度》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定量调查报告》 | 申超:“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1989—2015)”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9.谈性:性的不可言说是对男女的无差别规训
深度了解「性」议题的机会来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对性普遍存在很深的迷思和想象。很多时候人们谈起它的时候,也总带着博眼球或者窥探的心态。其实在社会性别领域,对性的研究是非常学术且系统的,性和性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性本身也存在非常多的社会文化建构。今天,我们来详细聊一聊这个话题。希望你也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聆听我们的言说。 【核心要点】 1、为什么对于性,还有“好坏”之分? 2、对于男女两性,性的建构有何不同? 3、性的不可言说会带来什么问题? 【精彩节点】 03:24 聊性话题,两位主播的“求生欲” 04:42 性在公共领域不可言说,在私人领域往往大家也闭口不谈 05:59 人们对性的评价存在“好坏”之分 15:57 如何看待陌生人的约会文化 21:27 绝大多数文化里,对女性的性规范远超过对男性 31:50 处女情结是将女性物化成私人财产的旧文化 36:34 性的不可言说,导致男性的性教育来自h片,女性的性教育来自言情小说 【相关概念】 · 性阶层(sexual hierarchy):盖尔·鲁宾在研究中阐明了性如何成为政治代理来实现当今西方社会的压制和创造统治地位。她认为从19世纪晚期以来,社会存在着性别等级制度。社会将有些性行为划分为“好的”性(如异性之间的、非商业的、一对一的、同辈的性行为等),有些则是“坏的”性(如同性之间的、商业的、多人的、公开的性行为等),唯一始终良好的性行为是婚内以繁殖为目的的异性性行为。 【数据出处】 ·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关于家暴的数据统计 【延伸阅读】 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 乔纳森·艾格:《魔丸的诞生》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Gayle S. Rubin: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8.身体与美:什么样的身体是美的?权力在哪,标准就在哪
人类对美的追求,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将文化规训内化成为理所当然?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身体与美。 人的身体往往是性别规训最重要的战场,而对于什么样的身体是美的,这种标准背后隐藏了一整套文化体系,它弥漫在无处不在的细节之中。 “这个世界很粗暴,它用身体来定义灵魂”。我们讨论这个议题,并不是要讨伐人类的美的追求,而是希望重新审视单一化的标准给个体带来的伤害。希望每个人能活得更自由,也更轻松些。 【核心要点】 1、谁来界定“什么样的身体是美的”? 2、对美的规训具体通过哪些方式完成? 3、如何打破这种病态的文化规训? 【精彩节点】 02:50 为什么对身材的规训普遍都冲着女性? 06:03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肤白金发碧眼的白人统治了审美 08:46 第一批大量进行双眼皮手术的亚洲人,是曾经在战争中嫁给美国大兵的韩国人 13:28 “男性的凝视”究竟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19:01 消费主义如何利用“女性被物化”的既定事实 27:40 我们不是反对追求美,而是反对由此而产生的不平等和歧视 30:52 关于如何跳出身体规训的一些建议 【相关概念】 | 全景式监狱(panopticon):由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是一种应用于监狱的建筑学形象,其构造的基本原理是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为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通过逆光效果,人们可以从瞭望塔的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活动。这是一种分解观看/悲观看二元统一体的机制。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而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 | 男性凝视(male gaze):最开始由英国电影评论家劳拉 ·穆尔维(Laura Mulvey)在1975年提出,简而言之,男性凝视理论是指媒体音像中的女性被从异性恋男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女性被描绘成男性欲望的被动对象。观众被迫从异性恋男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即使TA们是异性恋女性或同性恋男性。 【延伸阅读】 | 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特质》 | 苏珊·鲍尔多:《不能承受之重》 | Kathy Davis:《重塑女体》 | 黛布拉·L.吉姆林 :《身体的塑造》 | 福柯:《规训与惩罚》 | 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 “女性 | 体毛事大”《人物》2014年10月号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7.聊聊女性主义简史:希望“一棍子打死一群人”的事越来越少
谈起女权主义者,你想到的是什么?在公共空间里,人们所描摹的女权主义者的肖像往往是片面,甚至存在曲解的。有些人觉得,他们锋芒太盛,过于激进;有些人觉得,他们有失偏颇,只为女性发声。为性别平等奔走的人不敢自称女权主义者,而自称捍卫女权的人却借此谋取私利。 在「女权主义」的面上,有太多层灰需要我们擦掉、拭去。女权主义,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复杂和多元。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女性主义简史,进入这座观念的博物馆一探究竟。 【核心要点】 1、女性主义在公共话题领域为什么容易遭受污名化? 2、常见的女性主义流派有哪些,如何理解他们的诉求、价值和局限性? 3、从三波妇女运动看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流变。 4、如何看待独属于中文语境下催生的「田园女权」? 【精彩节点】 02:20 公共舆论场的两个极端:高调宣扬自己女权主义者vs唯恐被当成女权主义者 03:23 沈老师自述:我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社会学者,却经常被人表扬不是女权主义者 06:38 激进女性主义流派——人们脑海中的女权形象 10:50 自由女性主义 vs 马克思女性主义 17:05 中国性别平等的历程一度非常靠前,甚至成为很多欧美女性主义学者的朝圣之地 20:01 生态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 25:00 第一波妇女运动:争取最基本的就业权、选举权和教育权 29:12 第二波妇女运动:“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34:23 第三波妇女运动:对性别议题的讨论逐步深化 40:54 为什么说田园女权的问题,本质上和女权没有半点关系 47:46 走向性别平等:女性艰难 vs 男性痛苦 【延伸阅读】 l 贝尔·胡克斯《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权主义》 l 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l 简·弗里德曼《女权主义》 l 波伏娃《第二性》 l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 l 巾帼百名:当年她们到底烧没烧胸罩?BBC NEWS中文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5446918.amp l 美国全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简称NOA)于1966年在华盛顿成立,该组织致力于为女性争取生育自由、经济正义、宪法平等,反对种族主义、家庭暴力,支持主张同性恋权利等。 l 美剧《美国夫人》简介: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我们重新见证了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66454/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6.性别平等:光做到机会平等?还远远不够。
如何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今天我们来尝试回应这个终极命题。 我们想要的性别平等,其实是希望为所有人争得一个能按自己的内心需求发展的空间,个体不再因为性别而受到区别化的对待。当然,围绕任何一件议题的讨论,最后都得落在「怎么做」上才有意义。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比如,如何关照不同人群的差异与需求,如何平衡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冲突,日常生活中个体或公众机构应该怎么做等等。 总而言之,今天在实现性别平等的道路上,要做的不仅仅是「一碗水端平」的机会平等,还需要更多元的处理方式。 【核心要点】 1、实现性别平等的普遍手段有哪些? 2、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性别平等将面临哪些困境? 3、今天,普通个体能为实现性别平等做些什么? 【精彩节点】 01:42 为什么实现性别平等这么难? 12:07 我们需要更多拥有性别敏感意识的人 20:05 对性别进行铁板一块的攻击没有意义 27:29 如何解决当下与未来的利益冲突问题? 32:10 对待个体要更宽容,对待公共机构要更严苛 35:49 以papi酱个案为例,聊聊在具体情境中如何讨论平等 【数据出处】 l 《福建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办法(试行)》 l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l 2015-2020年《福建免费师范生最新政策及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 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Orchestrating Impartiality: The Impact of "Blind" Auditions on Female Musicians l 1989年日本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 l 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 【延伸阅读】 l 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 l 沈奕斐《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 l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5.性别歧视:为什么你明明在歧视我,你却不觉得?
在日常生活和公共舆论中,人们常常会把「性别歧视」挂在嘴边。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庞杂也很难处理的议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它会涉及很多更具体的争议点。比如现实生活中,该如何界定歧视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同样一句话,可能有些人觉得你是在搞性别歧视,而有些人并不觉得,甚至还对你的质疑感到委屈。 这期我们就来聊聊性别歧视,把这背后的机制拆解清楚。我们相信今天这一期,对你今后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公共讨论,都将很有帮助。因为不单单是性别歧视,所有其他的歧视问题,比如种族歧视、阶层歧视等等,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体系在发挥作用。 【核心要点】 1、性别差异是如何滑向性别歧视的? 2、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哪些是歧视,哪些不是? 3、如何区分和识别不同类型的歧视? 【精彩节点】 02:05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怎么就歧视了呢?” 05:08 从差异滑向歧视,只需要两步:价值判断+格式化 14:24 显性歧视:公开的无逻辑的区别化对待与污名化 20:31 隐性歧视:我们活在一个以男性为基础标准的世界里 26:08 反向歧视:表扬和歌颂有时候也是歧视 32:57 “男性AA、女性免单”算不算歧视? 【数据出处】 l The Guardian:More than 40% of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are male,reports reveals l “女童保护”2019年儿童性侵案例统计及儿童防侵犯教育调查报告 l 346支医疗队4.2万人抵达湖北抗疫 女性医务人员有2.8万人,占2/3.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www.gov.cn/xinwen/2020-03/09/content_5490386.htm 【延伸阅读】 l 泰缅边境克伦族女人的“脖子文化”.凤凰网.http://fashion.ifeng.com/travel/place/detail_2010_12/08/3411167_0.shtml l A Clue to the Reason for Women’s Pervasive Car-Safety Problem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07-18/why-women-are-likelier-to-be-hurt-in-a-car-crash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4.性别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大于性别之间的差异
反对二元对立的性别规训,就意味着否认两性差异?其实不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在显而易见的生理性差异之外,绝大多数的性别差异,都是人为建构出来的。从日常生活来看,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性别之间的差异,可为什么人们还是下意识地会以性别来进行划分呢?今天这期我们会针对「两性差异」进行更多学理上的阐释。 抹平差异,意味着抹平个体的价值;但放大差异,意味着歧视也将离我们不远。我们要的是正视、理解和欣赏。跳出那些成见的框,你才能看到更复杂也更多元的世界。 【核心要点】 1、如何区分两性之间的差异? 2、为什么有些差异会被忽略,而有些差异会得到显现? 3、谈论性别差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 【精彩节点】 01:31 社会性别的目标不是男女都一样,也不是男女都不一样 05:30 性别背后存在三种差异 10:03 从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过程看男女性的主动与被动 14:58 两性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性别内部的差异 18:49 差异往往是规训的结果 24:03 差异无法告诉你世界的真相 【延伸阅读】 l 熊秉纯《客厅即工厂》 l Gina Rippon,The Gendered Brain l Lise Eliot,Pink Brain,Blue Brain l 李小江《反思中国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 l 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3.性别规训:有毒的气质划分男女,有趣的灵魂雌雄同体
年初,某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年女性化”的提案一出,便引发了大众对两性气质的讨论。 两性气质是典型的性别规训产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性别规训的详细过程。在福柯笔下,社会规训是一种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像毛细血管似的「微观权力」,性别规训便是如此,它的触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学习、觉醒和反思是战胜规训的必经之路,希望每个人最终都能穿过性别规训的丛林。 【核心要点】 1、社会文化通过哪些方面完成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 2、为什么二元对立的性别规训在当今时代已经失去价值? 3、如果想改变这种性别规训,个体该怎么做? 【精彩节点】 02:42 性别规训的两种形式:日常生活规范与仪式规范 05:44 谈谈“防止男性青年女性化”背后的性别气质规训 08:10 所谓的两性气质最早是怎么来的? 16:31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普遍觉醒得更早? 20:36 消费主义也在影响两性气质的规训 26:22 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规范没有价值 37:41 如何跳出性别规训对于个体的捆绑? 【相关概念】 l 性别气质:性别气质是指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性别特征,或是在人们的脑海中被界定为不同性别的表象、行为和性格。性别气质与性别角色共同构成了性别刻板印象。(引自《透过性别看世界》) l 双系抚养: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对后代的抚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性的抚养,比如让孩子吃饱穿暖,陪伴孩子成长等等;另一方面是社会性的抚养,比如教孩子社会规范,小到怎么跟人打招呼,大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在社会上谋求发展等等。 【延伸阅读】 l 福柯《规则与惩罚》 l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l 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l 费孝通《生育制度》 l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 l Emily Martin: The Egg and the Sperm: How scienc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eotypical Male Female Roles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2.性别刻板印象:文化流水线,只生产男女两种产品。
从出生那一刻起,仅仅因为生理性别的不同,男女就注定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提到男性和提到女性时,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包括气质、职业、角色、标签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对「性别」有着天然的刻板印象,它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着。但实际上,这种空气并不是天然的,我们需要去识别、去质疑、去反思。 这一节,我们就从「性别刻板印象」这个概念聊起。其实在生理性别之外,「社会性别」的概念更值得我们关注,它指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逻辑:性别是再现的过程,性别是被文化构建而成的。 【核心要点】 1、男女为何「生而不同」?男女的性别刻板印象最早从哪里来? 2、为什么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在今天会被拿出来说? 3、我们反对性别刻板印象,最终是希望抵达什么样的状态? 【精彩节点】 02:35 男女「生而不同」?在人还没有性别意识前,社会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分野 08:50 生理性别(sex) vs 社会性别(gender) 10:43 性别是「再现」的过程,刻板的性别文化需要引起反思 18:24 性别刻板印象,既“刻”女性,也“刻”男性 26:50 大谈刻板文化,是我们这代人太矫情? 32:41 讨论社会性别是在挑战人的常识中回到人的常识 【相关概念】 l 社会性别(gender):区分于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强调性别的区分是由社会文化造成的,与生理差异的关系并不直接。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属性,指一系列受社会与文化影响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引自《透过性别看世界》) l 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由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指西方社会正进入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所谓“第二现代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个体化”的社会结构,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脱嵌”,即第一现代性过程中那些传统的概念和制度形式(如民族、国家、阶级、家庭、性别、族群等等)都将被抽离出来或者走向衰微和解体。(引自《个体化》) 【数据出处】 l 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国际收养部关于1997-2017美国民间收养中国儿童数字统计 l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 l 陆万军, 邹伟, 张彬斌. 生育政策、子女数量与中国的性别教育平等. 南方经济, 2019, 38(9): 97-112. l Klein KJK, Hodges SD. Gender Differences, Motivation, and Empathic Accuracy: When it Pays to Understan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27(6):720-730. 【延伸阅读】 l 金一虹《父权的式微》 l 沈奕斐《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 l 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
- vol1.打开对性别的想象力,做更自由的人
近几年来有关性别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我很开心,我研究了近20年的社会性别从最开始的边缘、冷门,逐渐成为了“显学”,这背后是整个社会平等意识向前跨越的一大步;可与此同时我也充满了忧虑,好像讨论并没有带来理解和包容,反而让大家频频走向对立与撕裂。 决定做这档系列播客,也是因为我意识到,思想和观点的交锋需要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下进行才有意义。所以,我希望借此机会,把性别这个庞杂的议题梳理清楚,以后就算大家吵架也能吵在点子上,避免鸡同鸭讲的情况发生。 今天这一期将会开放试听,我们会聊一聊这档播客想传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我所研究的社会性别究竟是什么?它给我带来的真实改变是什么?普通人学习社会性别的意义在哪里? 【精彩节点】 01:46 两位主播做自我介绍 4:10 普通人为什么要了解社会性别? 6:30 学会面对差异,是个体化时代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10:17 两位主播分享:社会性别如何改变了我的人生 16:00 这档播客本身就是一场「反规训」挑战 18:25 后续内容预告:这档播客将给每个正在收听的你带来什么 【延伸阅读】 l 沈奕斐《透过性别看世界》 l 米歇尔·福柯《性史》 l 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 l 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