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3 我想和你聊聊技术03|时间管理与效率工具

EP13 我想和你聊聊技术03|时间管理与效率工具

72分钟 ·
播放数1396
·
评论数28

本期成员:
Stella 张启震 Simon

本期节目包含以下内容:
跟Chrome OS操作系统创始人聊完天,启震开始折腾自己电脑;
由最近豆瓣的“一星运动”,豪不牵强地想到如何效率地使用工具的问题;
我们对于时间管理和效率工具的使用需求;
我们在使用的效率工具以及使用感受;
关于工作任务游戏化与日常生活项目化的思考;
定制化效率工具的尝试与建议;

本期节目中推荐的效率工具:
1、番茄钟;
2、Chrome 插件 Momentu;
3、Windows 热键编辑器 AutoHotkey;
4、Linux 可用的 VIM文本编辑器;
5、Office 脚本语言 VBA;
6、Outlook 便签;
7、Mircosoft To Do;
8、Notion;
9、苹果便签;
10、Apple Book;
11、Bitwarden(密码管理器);
12、使用Telegram作为存储工具。

本期制作:
Stella

提示:本期节目依然有彩蛋

展开Show Notes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5
21:29
起床就是:被闹钟惊醒、本能咒骂、关闹钟、立马掀开被子下床,赶紧找带劲儿的音乐听,接着洗漱、开始当天。

这个过程中不要给自己的脑子任何「说废话」的机会,想象你是一部机械,需要十五分钟左右预热,这个过程就只管如让自己预热起来就好了,一般而言,一旦从「冷却」进入到「预热造成」后,就不会再想躺下了。

也许入睡也是——断绝一切音频视频手机软件,手机静音放半米之外,然后只管呼吸、酝酿睡意。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7
43:32
太危险了…
该散步 该吃饭吃饭。。
斯呆拉
:
嗯,今天还骑单车了。
兰腾坤
兰腾坤
2021.4.08
为什么有个小孩当背景音
斯呆拉
:
启震大哥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大屋
大屋
2021.4.06
18:25 番茄钟与摸鱼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5
01:37
欢迎回来~没关系的,工作忙先顾工作头,多多保重
:)
斯呆拉
:
嗯,好
_Null
_Null
2021.6.28
18:46 这个顺序太真实了
Inko_O
Inko_O
2021.5.08
28:53 比如吃饭之前背单词
Inko_O
Inko_O
2021.5.08
26:29 收到过类似的礼物,但是每次响的时候我都刚好很忙,要不就是打电话,然后后来杯子盖丢掉了…朋友说我失去了那个杯子的精髓😂
JWang_
JWang_
2021.4.08
49:03 快捷输入短语的功能很多输入法就可以,不过Linux上的情况不太熟悉了😂
deledeleda
deledeleda
2021.4.05
01:09:27惊现杂音么?哈哈哈 尾曲好听不晓得叫啥
张启震
:
我们家天天上演全武行, 有而是哥斯拉(幼崽)大战金刚(幼崽), 时而是男女混合双打, 时而是三娘教子
斯呆拉
:
录音时启震小女儿的哭声,我拿来做彩蛋了。 结尾这首歌: little person
4条回复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7
40:48
比村上春树还吓人的作息时间哈哈哈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7
36:47
看来「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古理儿在这儿依旧有说服力,效率工具就是应该更有效率地使用,这没毛病
直流电DC
直流电DC
2021.4.05
来了!
斯呆拉
:
来了!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5
06:37
此书为《休战》
斯呆拉
:
维生素E
维生素E
2021.4.05
活久见!
斯呆拉
:
活着就能见到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5
25:13
对!这也是我对「番茄钟」的疑问:它是固定时长的,但一整段读书的时间则长短不一。

就像Stella说的:如果我读得起劲,难道还要为了一个时钟放下书?当然不,当然不是「兴致服从时钟」啦!而且,读书这事儿本来就不适合定时,以章作为停顿(如果是虚构类就以情节交接点作停顿)才更合理:集中地读一章书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坐了一个小时基本也稍稍疲惫了,起来走走、活动活动,对腰背也好、也是换换脑子。

番茄钟更适合的场景是工作,尤其是坐班的活,我自己就是隔一个小时左右就休息、抽根烟;毕竟,书有章节作为截点,但工作未必有,而久坐不仅对腰背不利,也容易迟钝,所以更需要番茄钟来安排休息时间。
nowlistenwat
nowlistenwat
2021.4.05
10:44对于评分功能,我想到两种适用场景:
1. 选项看上去都差不多的时候(如电影片名、海报都类似,餐厅装修、菜色图片都接近)
2. 使用者自己还没有成型的品位及素养,需要依靠数据排名类的推荐选择。

但在今天,评分系统已经参杂了太多不相干因素:书下面不止讨论书、电影之下不专注于电影,餐厅、产品商也有了操纵评论的空间,「评价」的权威因此越来越小了。

若从「效率」角度看:在一个相对更就事论事的环境下,评分指标能帮助人缩短挑选的时间,而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评分系统有可能先是忽视、刷下一些优秀但需要理解成本的杰作,然后才在剩下的更平庸、媚俗的东西中给用户做推荐(别忘了还有不想干的因素会起作用),已经无法用「是否提升效率」看此事了,它已经成了更糟糕的机制。
————————————
我自己几乎不对电影、书打分(在豆瓣),只做标记,偶尔也写短评。不打分是因为我实在没有一个评分标准:一个整全的、似乎需要自己是饱读诗书之人才可能有的资质,因此我也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给一个作品打分,我甚至会言弃咒骂糟糕的作品但很难做「打分动作」,也许因为我已经很难信任评分、排名了?

但偶尔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我也会去看别人的评论呀,当然也就会看到很多口吻自大、缺乏耐心,甚至就是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的评价,比如,我就会观察到一些评价是在以畅销书的标准对如《哲学研究》这样的书给评价,基于这个前提,你还会在意他具体给了几星吗?还会很依赖整个评分软件对于选择的权重吗?看清楚这点之后就很难了呀,这就像是你发现:妈的A牌子的酒怎么掺水了!只要一次,信任就黯淡了。

相比之下,更低效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我想可能对用户个人成长而言,是有益的,如信任一些可靠的、专业的、有丰富阅读量之人的推荐,以及,延伸阅读(如,因为喜欢杨德昌而开始系统地看台湾新电影,延伸开来,将会铺开很大一片,而且也都是相互勾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