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的批评,往往从家庭开始?这一期,我们来聊聊私人领域的性别文化。
这几年来,身边不少年轻的女性朋友都会跟我聊起婚育焦虑,这种焦虑背后,隐藏着对父权制压迫的恐慌和无力。可是不结婚不生子,就能逃脱父权制家庭的宰制吗?要么服从、要么逃离,除了二选一,我们还有没有第三条路?
越是具备性别意识的人,越是要有勇气去面对打破传统框架的不确定性。希望这期对谈,能给你带来一点新启发。
【核心要点】
1、为什么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的批评,往往从家庭开始?
2、私人领域中,压迫女性的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3、聊聊家庭中的阴暗面——家庭暴力
【精彩节点】
02:52 人类的婚姻制度并非基于“爱”的本性而生
05:29 为什么“男外女内”的文化下,女性在家里依然低人一等?
08:55 我们不是反对家庭分工,而是反刻板的性别分工
19:01 底层男性为什么容易愤怒?他们已经感受到父权制的压迫了
23:56 有性别意识的女性更难拥有爱情?
26:13 女性恐育背后存在大量的错误理念
33:03 家暴不是情绪问题,而是决策问题
【相关概念】
| 社会继替:在人类中,除了在一个因技术不断发展,经济也在不断扩大的期间,普通来说一个新分子的生存空间,物质和社会的支配范围,还得在旧世界里寻觅,他得在原有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取他的地位。社会结构不在扩张时,新分子入社的资格就得向旧分子手上去要过来,换句话,他一定要等社会结构中有人出缺,才能填补进去,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社会继替。
| 生利者:梁启超认为通过开办女子学校,不仅可以开民智,而且也可以生民利。他指出,在全国人口中,妇女占一半,而妇女没有文化,没有职业,从而使得“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因此,只有让妇女都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她们有知识、有职业,这样才可能做到人人能自养,成为“生利者”。
【延伸阅读】
| 费孝通:《生育制度》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定量调查报告》
| 申超:“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1989—2015)”
注:片头诗歌引自南希·史密斯《只要有一个女人》
出品 | 光之来处
首发 | 小宇宙
策划 | 高艺哲
主编 | 陈伟娟
录制 | 项家棋
摄影 | 何脑斯
设计 | 大牙
宣发 | 王敏澄
资料整理 | 吴晶晶、陈祎皓、晓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