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偏见011|中国与美国的历史初遇忽左忽右

午后偏见011|中国与美国的历史初遇

101分钟 ·
播放数48225
·
评论数110

- 本期话题成员 -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微博@PomBom,豆瓣ID:PomBom)

王元崇,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等

宋念申,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历史系副教授,著有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及《发现东亚》

- 时间轴 -

02:05 《中美相遇》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把这个相遇提前到清朝?

04:20 两国对中美关系的历史记忆,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

06:11 1949年之前,我们谈到“西方”,似乎更多指的是英国与法国这些曾与中国交战的国家

08:35 “在美务工人员”观察到的美国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感想

10:49 美国精英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逐渐下降的

13:30 乾隆中后期,中美的奇妙初遇

16:58 当年的广州官府眼中,中美相遇没啥重要的

20:45 即便是跟中国做了一百多年生意的东印度公司,也对中国的行政、法律体系缺乏了解

23:00 清朝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是中国

25:55 美国为何没有像英国那样发起鸦片战争,就能够签订《望厦条约》

30:36 清朝官员对中美关系的理解,是从宗藩体制去理解的,而美国人的理解则是资本主义式的

34:35 蒲安臣:一个帮助清朝建立外交关系的美国人

37:30 美国人为什么几乎完全不知道蒲安臣?

39:46 美国十九世纪有二三十个地方起名叫canton,也就是广州

41:53 十三行的富商伍秉鉴乐于提携广州的美国年轻人,他自己掏腰包,付了一大笔《南京条约》的赔款

44:50 伍秉鉴的画像被美国多个博物馆收藏,被评价为“罗斯柴尔德式的人物”

48:33 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热衷于塑造一个想象中的中国,批评欧洲的教权与皇权

51:57 美国右翼经济学家对中美关系的观点,与排华法案时期的许多对华人的歧视观点如出一辙

54:51 去美国的欧洲移民后代家里,会发现许多中国的青花瓷盘,这是美国建国初期形成的传统

01:01:06 1885年一个小镇上,华人劳工的罹难

01:08:51 为了补救排华法案造成的形象损失,美国积极地设立针对中国学生的留学项目 

01:15:03 2024年美国中期大选以后,中美贸易的走向会更加明确

01:17:43 中美贸易的冲突,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历史逻辑有相似之处,美国社会的内部矛盾被转嫁给了外部

01:22:43 一般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报刊影视呈现给他们的内容,甚至来自赛珍珠写于1938年的《大地》

01:27:13 美国理发师询问:二战时期,中国是站在纳粹那边还是站在美国这边的?

01:30:08 00后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习惯的“中国”与前辈是不一样的

01:35:43 要从长时段、多角度来观察美国,而不要受限于二十世纪后半段的中美关系和部分美国舆论的声音

- 音乐 - 

pocket - audioblocks

- 制作团队 -

编辑制作 hotair

节目运营 小米粒

公众号运营 禾放

logo设计 杨文骥

- 收听方式 -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汽水儿任意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三联中读芒果动听阿基米德收听。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 互动方式 -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联系方式:contact@justpod.fm

展开Show Notes
asdfUfFE
asdfUfFE
2021.10.18
按这种说法,日本也没有闭关。长崎一直和西方进行贸易。对马岛一直和朝鲜进行贸易。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也没有停止。感觉上两位老师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不可能不知道闭关是什么意思。只不过,太过小心谨慎,合理化一切能合理化的历史。
吃饭管理员:我也是对嘉宾的这点不太认同。乾隆君臣与马嘎尔尼使团确实是操两种完全不同的外交逻辑,清是传统的朝贡逻辑,认为外国人是夷狄,驳斥马嘎尔尼使团的请求当然也是“义正辞严”。马嘎尔尼使团或许用的是所谓现在西方的外交逻辑。两种不同的逻辑以至于鸡同鸭讲,然而据此嘉宾认为清没有闭关,没有拒绝与外界交流。那按照清的逻辑,这算“对外交流”吗?朝贡贸易等于交流?所谓“外交”本来就是源自西方的一个概念。 简单说,我认为争辩清是否闭关锁国真的没有太多意义!清朝的逻辑就是不平等的,无知的,粗暴的对外“交流”逻辑。
HD707000h:嘉宾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妥,日本宽永中后期之后是完全锁国的。相比之下清庭还有礼部 理藩院。另外讨论问题请不要加上揣测成分,不利于问题的讨论。
6条回复
busiji
busiji
2021.10.19
1:31:25 虽然两位老师讲得很好,但我听到「高铁、手机支付」这几个词的时候真的有些PTSD了
sheldor:真的ptsd。而且微信支付宝真的远没有NFC方便。
黑色九月:1:31:47 他们没普及手机支付和高铁又不是人家没这个技术
8条回复
sheldor
sheldor
2021.10.19
01:23:56 可是我们把何伟赶走了
keanuGZ:只希望这是暂时的吧!
HD199953c
HD199953c
2021.10.25
想走钢丝你大可以只罗列细节让听众自己判断,这般鸡贼地挑挑拣拣出结论,可以别上节目。
哄哄_iSen
哄哄_iSen
2021.10.18
37:38 捉个虫,第一任是郭嵩焘(tao一声)啦
A级奎乐滴: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么一样的问题
摸鱼委员会:我就说听起来怎么有点不对劲
23:17 温铁军老师一直都是这么讲的,我们不是闭关锁国才落后,只是因为我们对英国的贸易顺差太大了,中国大量白银储备,英国的产品我们中国都不需要,英国就搞鸦片走私
HD473221h
HD473221h
2021.10.18
马上赶来,好喜欢听郑诗亮老师讲话
柿子頭
柿子頭
2023.2.19
这两个嘉宾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努力扭曲自己的观点,结果导致无法判断他们哪个观点是可信的,哪个观点是在随意撒谎,整个节目都没有了价值。
noodless
noodless
2021.10.18
1:17:17 长知识了,原来波士顿倾茶事件是这么回事,北美殖民地茶叶被英国加税之后是零售茶叶价格降低了普通消费者受益了
asdfUfFE:不是所有播客讲的都是对的。北美殖民地反英,无代表不纳税,是标志性口号。但具体到波士顿倾茶,逻辑链有点长。具体说,无代表不纳税源自1750(?),到了1760,已经是反英人士的共识,并且开始抵制英货。具体到1773的倾茶,起因是英国打算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不按进口税征收,改为茶叶税。这是降低税率,推广英货的做法,因此受到抵制。可以说倾茶事件的直接起因不是加税,但用此否定无代表不纳税,是移花接木的话术。普通人的混淆,对理解整个事件其实差别不大。而任何一种严肃资料,这事都说的很明白,不是嘉宾的新“发现”。至于用此质疑无代表不纳税,则完全是欺负大学新生水平的套路了。本期嘉宾水平,非常令人失望。当然,这很符合嘉宾,胡锡进前同事的身份。
Di_5ARR:哈,这一期有很多次我都不确定嘉宾是过于小心翼翼还是十分鸡贼,有了胡锡进前同事这个背景就觉得一切都说得通了。
7条回复
CryInstead
CryInstead
2021.10.19
22:17 “我们不批评历史”
是不是有一个嘉宾是美国人啊 听了二十分钟感觉有点点奇怪口音
PepeYu:救命我看到你这简直爆笑如雷了
monsieurX
monsieurX
2021.10.19
波士顿倾茶和排华法案……好像不同时代人们掌握的政治工具也就那么几样…
01:35:03 感觉后头有点水了
subversity
subversity
2021.10.21
以Whataboutism作为方法
Koronos
Koronos
2021.10.19
01:33:03 果然留学生与留学生是不同的苦笑:-D
睡山
睡山
2022.5.11
宋老师真的有很礼貌地驳斥和拨正王“老师”的“我祖上阔过”和“我如今更牛”。
台风猫
台风猫
2022.3.06
极端例子有,咱这不都说美国遍地枪击案吗?
39:30 认知的不对等其实源于权力关系的不对等 老师说的是真有道理啊
zzp_
zzp_
2021.10.26
1:24:51 外国人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对中国的认知,只能说当代中国的外宣还处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不好好经营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怎么能让别人认识你。东亚三国里中国最有东西拿得出手,但现在是国际认知程度最低的国家。还需要有智慧的人成功的把真实的中国形象表达出来。
本雅鸣
本雅鸣
2021.10.21
40:48 想起现在各种“加州花园”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