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32 | 从「中英夹杂」谈起:语言混杂性和失语的南方 ft.例外状态各站停车 | Local FM

JC32 | 从「中英夹杂」谈起:语言混杂性和失语的南方 ft.例外状态

95分钟 ·
播放数13979
·
评论数198

语言与观念类似,依托着多元的现实,却遭受着某种单一化的想象。我们常在播客或综艺节目的评论区看到,讲者的口音、腔调,甚至夹杂英文,都会被猛烈地吐槽。对语言纯洁性的想象,隐秘地根植于人们观念的深处。“中英夹杂”为什么激起许多人的情绪?“中日夹杂”也会如此吗?我们的文化里,为何对“书同文”如此尊崇?
本期我们与「例外状态」主播诡谲子一起,从「中英夹杂」、「中日夹杂」等语码转换code-switch现象,聊到语言的纯洁性与本质主义的迷思,经由文学创作与离散经历;最后我们落脚于食物与都市性背后的文化杂糅,畅想了不一样的主体身份认同。在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关系中,我们也面临着对自身状态的再定义,需要重新思考混杂性的意义。食物和语言一样,承担了体现身份的作用,你在何处,你吃什么,同样可以反映你的观念。希望这次对谈,能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 对谈人
诡谲子(「例外状态」主播)、蛋妞、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4:35 中文播客现状与评论区常见的“中英夹杂”吐槽
10:15语码转换”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有利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可溯源性
18:47 共享「汉字」这一标记符号,让“中日夹杂”比“中英夹杂”更难察觉
32:07 人们为什么会反感语言的混杂使用?
41:13 对“语言纯洁性”的迷思:预设一种本质的、干净的“中心语言”
51:20 德里达的抗议:声音的多元性 VS 书写的统一性
58:14 解剖“传统的发明”:一种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
69:03 大众化的写作语言,无法呈现在地的丰富与特殊
73:40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里的食物与身份交融
82:10 要写些什么,才能在文学里捕捉当下城市的细节?
91:22 “港式奶茶”式的戏仿与反叛,在“根茎”的离散之间,生成我们的主体

| 提到的书
阿希克洛夫特 (Ashcoft,B.) 等:《逆写帝国:后殖民的理论与实践》,任一鸣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麥田出版社,2012年
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作家出版社,2013年
德里達:《论文字学》,《他者的單語主義》

展开Show Notes
置顶
这是目前为止容量最大、筹备最久的一期节目,希望大家喜欢!欢迎你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对语言混杂性的想法💡

也欢迎你们关注《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这档「从理论的角度看生活,从生活的角度读理论」的文化类播客🥳

本期相关单集:
JC16 | 我们的中文还纯正吗?浅谈「欧化中文」现象
JC20 | 中文70%词汇来自日语吗?浅谈中日的“语词漫游”
第十九期 饮食文化与身份认同:食物中的性别、种族、与后殖民主义
紅茶花伝
紅茶花伝
2021.11.08
意识到说话对象很重要,我们和论文导师说话,和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说话,和不懂外文的父母说话,都会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策略。我倒是很好奇,那些认为“多语夹杂是习惯,改不掉”的朋友,你们向家里长辈解释你们的专业内容时,也会夹外文词吗😳
BrightLin:同意,在很多时候似乎默认了对方是听得懂我夹杂的英文的,这也造成了有些人就算听不懂也得装听懂(怕掉价)。 或者说(我个人感觉)有时夹杂英文在客观结果上,有一些“确认对方是否能听懂我”的效果,可以以此来稍微试探一下,我们之间是否有相同的生活背景、继续聊下去的必要、能聊到什么程度…
ReverieMode:的确是分对象的,比如对上级和对好友说话时自然而然就会用不同的语言(正式或口语化,紧张或放松)。 但也正因如此,当别人中英夹杂时我觉得很能理解和体谅,我并不是人家长辈而只是一个听众或订阅者,这也不是学术创作,别人没必要谨小慎微地措辞,就按自己喜欢的语言方式说话我无可指摘。 毕竟英语的确是纳入义务教育的,全球化也势不可挡,与其要求别人反趋势为我改变,不如多学点英语。 这期播客听到主播脱口而出一个常见单词,说了一半又改成中文,换位思考一下,时刻提醒自己翻译成中文是挺累。 这也是为一些要求不能中英夹杂的听众考虑,当这部分人群并不被纳入目标受众或接收对象时,就会有矛盾和不满。 (本来这段话有很多处用英语会更到位简洁。生活中真的很难把每个人都当做“重要”的对象,把每个场合都看得很严肃,费脑地转换成同一种语言去阐述表达。)
11条回复
handh
handh
2021.11.09
我不喜欢中英夹杂主要还是因为有些词听不懂,会影响我的理解。在道德上没什么偏见
小帅_美国加拿大华人访谈:作为资深夹杂患者主播,我花一些力气不过也没有改成,因为停顿一下想这个词的中文是什么会影响思路和表达,这个思维停顿有可能半秒有可能三秒。我很同意你说的,我希望不夹杂英文也可以思维流利表达中文。
handh:所以我更希望博客能在单集简介里注明本期是否有中英夹杂,这样不喜欢的听众可以自己做选择
半醒哥哥
半醒哥哥
2021.11.09
15:30 谢谢三位主播。(其实还只听了前一刻钟,忍不住留言)。我比较赞成在需要的场合(特别是不同文化交流的时候)使用外语原词,甚至多于夹杂。语言可以作为一种符号来认知。符号可以认为由“符号表现”和“符号内容”构成。比如说“拉面”这个词,“拉面”这两个字是一个表现,而其符号内容在中文语境里主要指兰州拉面等手工擀制的面,而在日文语境则指有面有汤的面(不强调其手工制作),到了韩文语境则主要指以辛拉面为主的方便面。也就是说,“拉面”同一个词在各个国家指向不同的内涵。虽然说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东西,但有细微的差别。当然,拉面的定义如何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大。但在不同文化交流方面,使用原词(加上标注的使用)其实是避免混淆的有效方法。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
这个场景很有趣,假设现在有一个兰州人,一个有留日经历的上海人,一个有留韩经历的山东人,当你提议说“去吃拉面吧”的时候,就需要对这个「拉面」多一些细节描述了,毕竟每个人只听到这两个字时脑海中的投射各不相同。
蛋妞_各站停车FM
:
拉面这个例子很好,不能直接望文生义
7条回复
RivkaLee
RivkaLee
2021.11.08
我想先打一發地圖炮再聽,我剛從新加坡回到美國,singlish真的很難聽,那種中英夾雜簡直讓人受不了…
QuaMntJum:而且那种“中”还主要是广东话和闽南话
RivkaLee:廣東話也不太正宗
3条回复
HD1018669z
HD1018669z
2021.11.11
中英夹杂在播客里出现真的很影响体验,听英文播客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中文,但是小宇宙很多播客都会大幅度夹杂英文以至于弃了很多栏目,明明是很好的内容但是因为表达语言混乱没办法推荐给朋友或者长辈
燕未归巢
燕未归巢
2021.11.09
15:51 像speaker listener这种中英混杂就是单纯的装 嘉宾就别解释了好吗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
我倒是理解这一点,像我的很多朋友在英语国家求学,可能上午刚看文献写论文呢,下午和我聊天时脱口而出一个article一个paper,这些明显就有中文翻译的名词,越是惯常,就越没有转码的必要。当然诛心之论就不展开了,体谅多过谴责吧,真不爽的话下次不理他就好了😂
lfgong:连借都要用borrow来代替,应该病入膏肓了
7条回复
Primus
Primus
2021.11.11
大家讨厌的是卖弄式的混杂,很多单词有明显合适的中文对应
QuaMntJum
QuaMntJum
2021.11.12
日语里的“发表”就是中文里“发布”的意思啊,这有什么好纠结的
蛋妞_各站停车FM
:
发布只是其中一个意思。你在公司里做一个PPT汇报也叫发表,你觉得中文称“发布”妥当吗?
lfgong:我也觉得presentation可以用演讲去代替,不过整天presentation的留学生没有机会用中文,也没有心思去想这个对应的中文。
13条回复
RivkaLee
RivkaLee
2021.11.08
新加坡英語實在是讓我感到難聽的震撼,複製一段百科吧;新加坡式英語的語法借自英語、泰米爾語、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漢語普通話和馬來語,有克里奧耳語(混合語)的特徵,它的發音也很獨特。簡單地說,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 不同於SSE)就是英文詞彙加上混合語法後,再以中文為主體的語氣和語調來說出的一種英語形式。其英語句子裡夾雜了許多新加坡當地語言的詞彙,例如閩南語(當地俗稱福建話),馬來語,華語等。星式英語的文法則是以中文文法直接套用英語單字遂而形成的,是一種新加坡獨特的方言混合語。其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繫詞經常被忽略。而尾語及感嘆詞則夾雜了大量漢語方言的感嘆詞,如閩南語的「咧」,粵語的「咩」,華語的「嘛」等。

語調 編輯
新加坡英語的語調和英美英語的語調有相當大的區別:

新加坡英語和漢語(尤其是漢語南方各方言)一樣,主要使用音節節奏,即每個音節的長短相同。而英美英語則使用重音節奏,即音節長短取決於輕重音。因此新加坡英語的語調聽起來類似於廣東話或福建話,每個字都像「蹦」出來的一樣。
新加坡英語的聲調非常鮮明,高低上下分明,抑揚頓挫,和漢語聽起來很相似,但和英美英語不同。而且一個句子的語調比較嚴格,每個字的高低都分得很清楚,一旦變化就會顯得不自然,這一點和英美英語也有區別,和講究聲調的漢語卻有相似之處早期英國殖民者於19世紀來到新加坡,並在當地興辦學校,新加坡式英語便起源於英辦學校中。最早的新加坡式英語很可能是一種「皮欽語」,是不會說英語的人在街頭說的一種混合語。其語法簡單,發音不穩定,非英語成份很大,包括從印度英語、娘惹馬來語、漢語各方言等多個方面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的皮欽語在新加坡社會各個層面推廣,並由新一代的新加坡人以母語的形式學習,語音、語法、詞彙等逐漸定性,日趨成熟,最終脫離皮欽語的簡單和不穩定性,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英語方言。這一點和克里奧爾語(混合語)的發展過程相似,使新加坡式英語也具有很多典型的克里奧爾語特徵。但新加坡英語和英國英語畢竟相似,兩者尚可通話,所以仍可視為英語的一個分歧較大的方言。

不僅如此,由於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說除英語外至少一種語言,因而語碼轉換極為常見。如:當兩個福建裔華人交談時,一句話中可以摻雜著英語、華語、閩語等多種語言。但是同樣會說新加坡英語(但不會說閩語)的廣東裔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就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全部意義。

與所有其他語言、方言一樣,新加坡英語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整體。受過教育和沒受過教育的人所說的新加坡英語並不一樣,正式和非正式場合所使用的新加坡英語也截然不同。一般來說,受過教育的人在正式場合所說的英語與英美所使用的正式英語大同小異,區別主要在語音上。而非正式場合所說的英語則有更多源於漢語、馬來語的詞彙、語法。

新加坡英語源於新加坡自有的「皮欽語」,所以和亞洲其他地區的「皮欽語」有許多相似之處,英美人聽了難免會覺得新加坡英語是一種「劣等英語」,而不是英語一個獨立的,已經發展成熟的方言。同時,新加坡英語有許多英美英語沒有的特徵,英美人容易覺得難懂、難聽。以上兩點均不利於新加坡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都市地位。因此,新加坡政府發起了「講正確英語運動」,鼓勵國民學說、多說以英美英語為標準的規範英語,同時要求廣播媒體只使用規範英語,學校教育也使用規範英語。然而,新加坡英語仍然是街頭、學校、社交的通用語言,而英美英語則不是。綜上所述,新加坡英語的現狀與上海話、福州話等漢語方言相似,沒有官方地位,但仍是通用的口頭語。
monsieurX:灰尘与灰尘之间的憎恶吗?
SW君
SW君
2021.11.12
01:07:41 还真的是,“失语的南方”这个词好准确。比如春晚,这种定位上是拍给全国观众看的节目,感觉也是北方文化主导的节目,很多小品相声南方人看是有距离感的。北方的朋友说赵本山的演绎真的就像他们北方真是的一个爷爷,我们南方人看就没有这种代入感,一些方言的梗很难get到,我的父母则是抱怨说听不懂他们说什么(指东北口音)。
RivkaLee
RivkaLee
2021.11.08
新加坡本地土著對他們的有著
Singlish迷之自信,經常欺負中國來的客工英文
不好,破島爆出客人要求服務員講英文不然就
滾回中國的事件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且那個客
人還是個華人,說著難聽到極點的Singlish
Xudo:在任何外地人多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人说着本地话,揣着优越感吧… 但单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我觉得singlish生动又有节奏感,富有生活气息又倍感亲切。很多安哥安娣对陌生人也都特别友好 坡县听友你好!👋
RivkaLee:我只是去過12天坡縣而已
mmmmmmm
mmmmmmm
2021.11.11
蛋妞_各站停车FM
:
感谢分享
BrightLin
BrightLin
2021.11.08
40:11 我感觉,刚开始在企业里用英文名两种情况,一是公司本身是外企,需要和总部沟通;而是客户是外企,需要和客户沟通(主要是email)。
现在不止是这样了,比如在广告/公关类公司,他们本身就是本土的公司,客户也几乎都是本土品牌,但他们依然有使用英文名的习惯。除了高层可能是从跨国公司起家所以保留这一习惯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的公司需要扁平化的系统,而英文名是一个很好的避开传统中国社会中等级、辈分观念的代表性工具。
这时,英文名本身不再重要,但背后代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更重要。
lfgong:都用英文名的公司,给老板发邮件还是可能会用Sir/长官的
BrightLin:当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就算是外企也不是完全的扁平化,也有办公室政治等,但大体上的管理思路还是与本土单位及公司不同的
开门白水
开门白水
2021.11.11
06:07 进入主题有点慢诶,听到这里感觉还没听到期待的内容
蛋妞_各站停车FM
:
这是一期串台的节目,所以会多一些流程
mmmmmmm
mmmmmmm
2021.11.11
45:44 民族的自我认同只是一方面吧,频繁使用外来语的同时我们的母语词汇量也变得匮乏。不同的事物或状态本可以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述,现在多使用单一的网络词语或流行词语代替~~
小狗_OwO
小狗_OwO
2021.11.08
晚上好!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
晚上好!
叉尾
叉尾
2021.11.08
串台来啦!
小盒子_各站停车FM
:
超快!
HD689462z
HD689462z
2021.11.12
中英混用会不会引发反感,得分什么人说,怎么说。有些学者做学术分享,碰到一些找不到恰当的中文词汇来翻译的英语词汇时,直接说英语词汇,挺自然的。而有些人是动不动就要在说中国话的时候,特别突兀的嘣几个完全可以用中文直译的英文单词,就很容易让人反感了。另外,请问speaker和listener有什么溯源的必要吗?是出自哪篇学术论文吗?
蛋妞_各站停车FM
:
你如果听清楚就知道了,可溯源性是我说的观点,那两个英文词是诡谲子这位主播说的。 我的观点不能代表整期节目里三个人说的所有词都能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像你看对谈,不能把A的观点套在B的例子上说他们自相矛盾。 至于这两个词为啥要用英文,诡谲子已经用他的社会语言学理论解释过了。至于能不能让人信服,这不是我们节目要做的。
哈哈哈miao
哈哈哈miao
2021.11.11
本来对语言夹杂没什么意见,但是突然想到某次参加朋友婚礼除了我和几位大学同学所有人都是讲方言,包括跟我们聊天也是,当时是真的有点不适。在这方面其实蛮羡慕南方朋友的,南方的地域文化比北方保留的更多更好。城市的同质化让我想到了现在大家都很喜欢调侃的“美食荒漠”,即使是茶餐厅这种很有广式特色的感觉也都差不多就那几道菜😭
蛋妞_各站停车FM
:
现在预制菜越来越多,需要厨师的餐馆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