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种族矛盾,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这一期我们来简略的,粗糙的聊一聊,主要是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种族矛盾。
要说美国黑人和白人的话题,就要从前情提要开始说起。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当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就把美洲当成了自己的殖民地。除了不断的有欧洲人移居到美洲之外,还从非洲购买黑人奴隶,作为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为白人干活儿。这就历史上罪恶,悲惨又耻辱的黑奴贸易。
有资料估计,黑奴贸易使非洲损失了一亿人口,大部分都死在了通往美洲的船上。到达美洲之后,黑人被当做畜生使唤,被当做物品买卖。生活环境极度恶劣。
这个时候,就会有人产生一个疑惑。既然他们生活得那么差,为什么他们不逃跑呢?
又或者,换一个问法。白人奴隶主,是通过什么方法,让黑人无法逃跑的呢?
《美国种族简史》中这么回答说:“阻止奴隶逃跑的办法不是筑起篱笆或设置岗哨,而是通过使奴隶处于无知,依附和恐惧状态来实现的。绝大多数奴隶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而且南方多数州都规定教奴隶识字属犯罪行为。正因为监禁奴隶的办法是使其无知。而不是约束其人身,所以要暂时逃离一家蓄奴农场是容易的,但要永远的逃离是办不到的。由当地白人组成的巡逻队会缉拿在逃的奴隶,并对那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而离开所在农场的奴隶进行训诫或惩罚。
奴隶主借助衣食配给及日常生活,起居条件的组织管理,使奴隶成为他们的附属品。一个大奴隶主曾告诫说:“(务必)使奴隶养成全然依附你的习惯……”当佛雷德里克 劳 奥尔姆斯特德在南方进行广为人知的旅行时,洞察到了这种哲学的实际运用。奥尔姆斯特德认定,南方人的办法是试图将奴隶训练为干活的机器人,但却‘防止奴隶学会照料自己。’”
因此大部分黑人奴隶,不识字,不懂储蓄,没有什么技能。他们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奴隶主有意识的培养成这样的。只要黑人奴隶处于这样无知,无力,无能的状态中,就无法逃离奴隶主的控制。
而这些特质,即使在奴隶们被解放了之后,也依然长时间的存在着。
《美国种族简史》:“由于其主动精神世世代代一直受到压抑,又由于他们缺乏激励,只想把工作做到仅足以不受惩罚的程度,奴隶们养成了磨蹭和逃避工作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奴隶制本身消失之后很久仍然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南北战争前,欺诈和偷窃是南方奴隶当中的通病,这些恶习在奴隶制结束后也存在了很久。”
“奴隶缺乏生活经验,并在那种制度下形成了粗心马虎,缺乏远见及依赖白人等不良习惯。奴隶长期来做事粗心大意,不注意节约奴隶主发给他们的食物,柴火,衣服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而且会把主人家庭成员丢弃的一些小件奢侈品拾起来当做宝贝。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取舍,是世界上其他各族人民普遍的常识和习惯,然而美国黑人奴隶在几个世纪当中队这一点都不曾体验过。”
“当初在奴隶当中,缺乏主动性,劳动时偷闲躲懒,半途而废,动辄矿工,糟蹋农具和设备等,都属普遍现象,并且并没有随着解放的到来而一下子消失。”
“在好几代的时间里,直到20世纪,世代的黑人领袖自己都曾反复抱怨本族一些人浪费挥霍和目光短浅。”
除此之外,因为作为“奴隶”这个特殊的群体,黑人们形成了和白人,和美洲其他种族截然不同的文化。
书中说:“在受奴役的两个多世纪里,非洲人当中原先在基因,语言及文化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众多差异,都已消失殆尽。”
无论黑人奴隶来自非洲的哪个地区,哪个部落。来到美洲后,他们都成为了“黑人奴隶”。在这个团体中,为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抱团取暖,种族团结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美国种族简史》:“黑奴在他们自己人当中,也需要逐步形成某种生存模式。种族团结是基础,向白人出卖同族是不可饶恕的行为。甚至奴隶监工头(一个直接指挥其他奴隶并授权实施惩罚的奴隶)也不得不按照这个规矩作出让步。在大型农场主家里做佣人的一些黑人奴隶,可能会与主人家庭成员形成亲密的个人关系。但是黑奴内部的纠纷和向白人出卖同族不是一码事,他们也不敢跨越这条鸿沟。
黑人世界是奴隶们可以寻求情感满足和亲密关系的场所,在这个世界里,越轨即意味着个人的灾难。所以,黑人社群的行为规范是有分量的。即使在没有官方支持或没有行政机构来强制实施的条件下也是如此。例如说,奴隶当中违反乱伦禁忌的程度,普遍比当时的白人来得轻微。在白人奴隶主当中,交表婚(即第一代堂表亲联姻者)属普遍状况,而在黑人奴隶当中,这种婚姻却属罕见,仍然保持着欧洲人和非洲人在乱伦禁忌观念上的差别。简言之,黑人社群有其自身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并不仅仅是白人模式的摹本。”
也就是说,黑人奴隶们有一套文化规矩,有一套行为规范。而这些,和白人社群中的规范并不吻合。
不仅不吻合,而且因为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使然,在黑人奴隶的观念中,对白人有着额外的警惕和排斥。
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奴隶主试图将奴隶的家庭纽带保持在不至于强大到干扰奴隶制本身的限度内,他们不准奴隶使用姓氏,甚至连奴隶使用“我姐姐”,“我妹妹”,或“我母亲”这样的称谓都可能遭到惩罚。当然这只能使此类称谓的使用转入地下。黑人家庭的姓氏还是一代代传了下来,尽管他们晓得,在有白人的场合最好不使用为妙,甚至在黑人获得解放之后,许多以前的奴隶仍然不愿向白人通报自己的姓氏,因为这种隐瞒姓氏的习惯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了。”
这种种族团结的抱团和排斥白人的观念,让黑人融入美国,事实上变得格外艰难。比如种族融合的一种方式,是不同种族的通婚。而《爱情市场》中提到“如果黑人女性对于嫁给黑人老公有强烈的执着——事实上有96%的黑人女性嫁给了黑人男性……”
“根据2006年美国统计局的数字,黑人男性娶到白人女性的比例(6.6%)要远远高于白人男性娶到黑人女性(0.2%)的比例。我们都清楚这种结果并不是因为单身黑人女性稀缺(黑人女性单身人数明显要多于其他任何肤色的女性;截止2007年,黑人女性的结婚率仅为33%)”
“黑人女性的研究结果更为鲜明。同样情景里实验预测结果为:白人男性需要收入超出黑人男性220000美元,才能令黑人女性优先联系自己,西班牙裔男性则需要多挣184000美元。”
不管从黑人男性还是黑人女性的来说,和其他种族通婚的比例都特别低。而且这并不是由于其他种族对黑人的歧视或者贬低。而是黑人自己的意愿,他们会更优先选择黑人结婚,排斥和其他种族通婚。
这使得美国黑人的种族融合问题,变得格外的艰难。他们不同于其他种族,相比起移居的其他民族,他们失去了锻炼自己,主动劳动的机会。又形成了种族团结的文化,变得更警惕和排外。
这一切,也许在他们被当成奴隶,卖到美洲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等到独立战争之后,美国脱离了英国,成为了独立的国家。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了。
这时的美国,就需要自行处理奴隶贸易遗留下来的问题。
那就是,奴隶制度合法吗?
如果合法,为什么在一个以《独立宣言》为基石的社会中,在说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国度里,奴隶制度是合法的呢?
如果不合法,那么这些黑人该何去何从呢?总不能送回非洲去吧。
此时的美国陷入两难境地。
《美国种族简史》:“而一旦做出决定——伦敦做出的——使蓄奴在美国制度化,世世代代所有美国人所面临的选择,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争论的问题是奴隶制是否明智或是否合乎正义,现在争论的问题日趋集中在建国不久的美国能否吸收社会上这批缺乏自由,自主经验的异族人,这批异族人在1800年约占美国总人口的20%。在美国这个自由社会里,奴隶制在其存在期间所引起的激烈争端,一直使政治不得安宁。”
在这样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美国为了给奴隶制开脱,出现了种族主义的苗头。
《美国种族简史》:“此类问题并不是一般奴隶制度本身固有的东西。在罗马帝国,当过奴隶的人及其后代,并没有被打上美国奴隶身上那些抹不掉的耻辱烙印。罗马帝国的一个皇帝戴克里先得生身父母就曾经当过奴隶。”
书中说,美国奴隶制有其特殊之处。不同于其他国家曾出现的奴隶制。
特殊之处在于:“一是奴隶和奴隶的主人分属肤色不同的种族;二是在美国这个自由的社会里,必须有一套为奴隶制开脱的极端理论。”
这种极端理论,也就是极端的种族主义理论。
“它迫使一部分人要在思想上为这种制度辩解,而在其他奴隶制社会里是没有这种必要的。此种便捷的主要论点,是断言这些被奴役的人们与其他人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差别,以至于美国的立国原则和理想不适用于他们,就是说,这些人才智低劣,缺乏感情,体会不出堕落,做苦工或家庭关系遭到破坏的痛苦。在美国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这样一种为奴隶制开脱的强烈的种族主义理论,曾使人们感到,简单的解放奴隶个人,甚或废除奴隶制本身,并非问题的结束。确实,这种强烈的种族主义观甚至使像德 托克维尔和林肯这样一些力主废除奴隶制的人士,也对解放奴隶的后果忧心忡忡。”
简单点说也就是。只要认为黑人不是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这么把他们当奴隶了。
这样为了给奴隶制开脱的观念,当然不可能说服所有人。最后还是引起了国内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奴隶制使人们在道义上感到难堪,终于引起了冲突,并在英美两国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导致这两个国家同意在1808年禁止贩卖奴隶的国际贸易。美国革命及其理想,使得围绕奴隶制展开的争议更加突出和尖锐。”
因为种种冲突,矛盾和困难,导致不少人想要放弃奴隶制。
可是这个时候,出现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
“在革命战争进程中和战后,北方各州开始禁止奴隶制,南方各州也开始通过法律改善奴隶的待遇。可惜,当伊莱 惠特尼在1793年发明了轧花机,从而使南方变为“棉花王国”——不仅是美国的“棉花王国”,也是全世界的“棉花王国”之后,任何废奴的主张都化为泡影。”
棉花不同于粮食、烟草或糖类,其人均消耗量可以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而无限增长。在轧花机的出现之后,制约棉花制品生产的,不再是纺织,不再是加工。而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材料——棉花。
1780年,美国南方开始使用黑奴种植棉花,1802年,美国成了英国最大棉花来源国。
《棉花帝国》:“棉花种植的迅速扩张得益于1794年到1791年进口的25万非洲奴隶。在18世纪80年代棉花繁荣的鼎盛时期,棉花在法国的价格比1770年上涨了113%,每年有3万名奴隶被运到圣多明各……事实上,随着机器纺纱技术在整个欧洲大陆上的传播,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被装进船舱,在太子港被送到遥远的农场,在逼迫下清理土地、锄地、播种、剪枝和收获白色黄金。”
因为种植棉花的收益太大,需要的劳动力太多。美国无法轻易的放弃奴隶制。而且也因为棉花种植园大多在南方。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从美国全境的问题,演变成美国南方自己的问题。
“保留奴隶制和解放黑人二者之间进退两难的状况,成了南部地区解不开的死结。北方诸州宣布将在其境内禁止奴隶制(致使北方奴隶被卖到南方)从而避免了解放奴隶的难题。如何处理这一直被剥夺正常发展权利的数以百万计的黑奴,这一问题从此就不再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而只是南方地区性的问题了。”
分歧从来不会自动弥合,更经常的是越演越烈。美国南北的分歧,在奴隶制这个问题上越来越严重。
《美国种族简史》:“在政治战线上,北方在19世纪30年代掀起了强大的废奴主义运动,进一步使南方感到四面楚歌。而所有这一切事态的发展,强化了南方的地区主义。在外线,南北对峙的局面表现在相互进行政治上的恶毒攻击,并在堪萨斯这样一些尚未建州的领土上到处诉诸暴力(堪萨斯当时被称为“流血的堪萨斯”)在这里,南方人和北方定居者斗得你死我活,以争夺决定该领地究竟将以一个蓄奴州还是禁奴隶州加入联邦的控制权。在内部,南方强化了“黑人法规”,即既制约黑奴行为又制约自由黑人行为的那些法律。南方并对鼓吹废奴的书刊甚至联邦邮件进行检查,并千方百计使那些反对奴隶制的人,甚至是对奴隶制存有疑问的人,在南方无法立足。这些压制措施到头来使得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迁离南方。这些人离开之后,南方就只剩下清一色主张蓄奴并根本容不得不同意见的那批人了。”
这导致了美国南北的分裂。最后演变成美国南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