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全国卷2出过这么一道高考作文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很多人看完题目之后,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意见”,“尊重科学”这样的论点。
但实际上,最切合题意的角度,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又称为“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这个词,就来自于以上的案例。
二战期间,沃德在调查之后认为,被多次击中机翼的飞机仍能安全返航。但被击中机尾的飞机却都无法返航。因此应该加强弹痕少的机尾部分,而不是弹痕多的机翼部分。
因为“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事迹,被记录下来。之后,人们就用“幸存者偏差”来概括这一现象。它表示“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为未能幸存者已不存在,无法昭示其意见,只有幸存者阵营能够发声。)”
但人们通常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因为幸存者偏差导致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
比如记者在车站挨个问,你买到票了吗?你买到票了吗?结果当然是都买到了。因为买不到票的人,根本不会出现在车站。
比如有些人会认为外国的书籍都是精品,比国内的要好很多。但其实是国外也有很多糟糕的书籍,但它们不会被翻译过来,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又比如有人加入一个粉丝群之后,发现群里都是夸偶像的。就觉得这个偶像肯定人见人爱。但其实不喜欢TA的人根本不会加入粉丝群。
这样“身边即世界”,忽略“幸存者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通常而言,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数据,都只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人或者周围的场景。所有的内容都是被筛选过的。
根据你的身份,你的学历,你的性别,你的家庭环境,你所在的城市你用的手机应用等等。
注意“幸存者偏差”的意思,不是说不要做任何筛选。而是在做了筛选之后,要意识到自己做了筛选。要记住自己看到的,可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在做重要的决策时,要尽量考虑“看不见的弹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