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萨利•鲁尼新作《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围绕四个人物展开,在故事开场,小说家艾丽丝从都柏林搬到一个陌生滨海小镇,通过交友软件结识了当地的蓝领工人费利克斯;艾丽丝的好朋友艾琳是杂志社的编辑,和从小就相识的政府职员西蒙逐渐走到了一起。
对本期音频的文字补充:
割裂感:我们离社交媒体太近,而离日常生活太远
小说大部分时间采用平行叙事,艾丽丝与费利克斯、艾琳与西蒙这两段感情的发展各自分布在独立的章节,与此同时,穿插着这两位女主人公,艾琳与艾丽丝之间的邮件来往,直到快结尾时,她们在邮件中约定见面,四个人才相聚。
小说在内容上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一部分是邮件往来,在现实部分我们看到了这两对关系之间的情感纠缠,这是鲁尼所擅长描写的亲密关系以及女性情感世界的自我挖掘,在邮件中,她们讨论自我以及当代世界所遭遇的危机,大谈环保、当代小说、气候等社会议题,很明显可以看到,邮件内容跟现实生活是相当割裂的。
这种割裂感也是她在书里通过艾丽丝谈到的当代小说存在的问题,她对当代小说的反思,一个是,小说中的苦难与真正的苦难相比不值一提,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坐在咖啡馆里写出来的远处的苦难显得伪善;另外一个是,当代小说写的“真实生活“都极其不真实,因为小说家就不了解真实生活是什么样了,她们脱离了平凡生活。
对应的是,我们大部分人被困在内心世界里面,社交媒体和越来越强调个人自由,我们和别人的连结很少,我们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生活,我们有大量的独自面对自我的时间,我们的关注点向内而很少向外。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所讨论的话题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割裂的,网络上讨论的在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并不影响到我们的日程生活,手机一关,我们照常吃饭睡觉。
工具人:臆想爱恋对象,回应人物的自恋
我发现这本小说,原先鲁尼打动我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疗愈,以及对自我的挖掘变得腻味了,或许是因为我已经看过了,就见怪不怪了,除非她写得更为深入。西蒙和艾琳之间的感情,艾丽丝和费利克斯之间的感情,就连艾琳和艾丽丝之间的互动都让我觉得一团糟,这本书里面她们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更模糊了。
另外的原因是,我认为在这本小说里叙事较少,而情绪表达占比过高。情绪是说人物看起来很受伤,很没有安全感,她的人物表达对爱的诉求是“我的一切在你的掌控之中,你不会让我遭遇任何不幸。“这句话仿佛在说她时刻生活在不幸之中,而这种不幸的体验大多来源于想象。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人物更自恋了,人物的爱恋对象的价值是回应了她的自恋。这本书里的男性角色,更多像是沦为了为女性角色提供情感支持的一个工具人,他存在的价值是在于给女主提供安全感。
人固然多多少少是自恋的,但文艺作品的人物还应该往更深层次挖掘,在自恋的表象底下,她逃避掉的问题是什么?内心最深的诉求究竟是什么?
这就要说到为什么萨利鲁尼的作品里有这么多性,好像发生的所有事情最终都以性为结束,人物的行为最终目的是性,在性的过程中,所有的欲望被放大到最大而且获得了全面接纳。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鲁尼小说里的爱和价值是混淆的,她需要的不是被爱而是被认可,是承认自身的价值,不被认可是她需要克服的深层次恐惧。
艾琳在谈和艾丹分手的原因时候说,“有时候我觉得我是害怕失去他后我的人生仍会一成不变,甚至变得更糟,从而不得不接受这一切都是我的错。留在一个糟糕的处境里比主动离开它要更容易也更安全。”“万一是我无法让自己幸福呢?或许我很害怕,或许我宁肯活在自怜之中。”
人的自我价值感的需求确实是根深蒂固的,但看起来,鲁尼把被爱,或者是一个人内心的缺失被另一个人全面接纳,看成了解决这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实际上这个“爱的对象”可能只在想象中才存在,或者说只有内心的自己才能如此疗愈自己。或许她也在反思,爱是对抗虚无和孤独的深层次恐惧的唯一解药吗?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物的自恋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风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越发自恋了。因为社交媒体,让我们有大量的时间跟自己对话,审视自己。沉默地浏览社交媒体的时刻就像长久地潜入到内心世界,放大我们的欲望。自恋和充斥着泛滥的情绪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爱是我们这个时代病症的良药吗?
亲密关系:爱一个人总比什么人都不爱要好
鲁尼敏锐地感受到了在传统的婚恋模式里和理想的美满亲密关系模式中存在一个真空地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她在书中写道,“你大概会说,传统的相伴模式是错的—可是当我们破除旧的桎梏后,我们提供了什么替代方案吗?我们憎恨别人犯错远胜过爱慕她人行善,于是乎活着最轻松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谁也不爱。“
萨利•鲁尼最终的论点还是归结到,在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里,人还是要建立亲密关系,热爱生活,用爱与关怀对抗暴力与贪婪。鲁尼在小说里多次提到宗教话题,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新时代的人可能没办法像以前时代的人一样,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可能就是爱。
她在书里写到“去爱总比不去爱要好,去爱一个人总比什么人都不爱要好。”
我还是庆幸读到萨利•鲁尼,她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亲密关系的多样性,在她的小说里面,各个阶层、不同生活状态、不同性别的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认对方是不是真心爱自己,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其实都只是来自于内心而已,比如她们对互相是否足够坦诚,人物关系的发展是受伤还是和解,是进一步还是停滞不前,跟她们是否互相深度理解了有关,一旦人最高的价值得到了确认,人物的创伤由于爱而得到了治愈,其他的一切身份和社会阻碍都不那么重要。
另外,她的人物在亲密关系中是不断向内探索自己的。还有就是,她表达了很多女性的情感需求。
社会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是肤浅的
最后,在这本新书里面,鲁尼对社会议题的讨论是明显增多的,在书里,她们聊到政治、环保问题、工人阶级,但是谈论这些变成一种时髦。比如,她写到,“他们下午一起去博物馆,谈论艺术和政治。“像花边一样的句子,跟写他戴了一顶帽子和一条围巾没有区别,但艺术和政治都是很大的主题,但是她一笔带过,是她没有能力展开吗?
但我不是在说是鲁尼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尖锐的问题在她书里只是点缀和工具,我想最主要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谈论起社会议题也通常显得不够深刻,因为我们都不是工人阶级,但我们也不是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身份,我们离特权和工人都很远,我们作为旁观者谈论他们但我们不是在亲身经历他们的处境。
我看到这样一个评论,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是肤浅的,我觉得这句话并不一定是批评。
至于阶层问题,我曾看过她的读书会访谈,鲁尼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她确实有意在人物身上安排了不同的阶层出身,并通过细节矛盾的碰撞揭示出阶层矛盾这个无比巨大,甚至难以讨论的政治话题。
小说读起来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呈现的确实很“生活流”、“很情绪化”,但我理解为这就是鲁尼的特色。
鲁尼的思考成长路线巧妙的隐藏在每一个故事情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