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Gap year:边旅居边游学,数字游民的自由职业探索之路
前言 是否我们每个人都曾憧憬过一份梦想中的职业,幻想着会有那么一份命中注定的工作出现在我们眼前,从此我们不必再怀疑迷茫,而是满腔热忱、全力以赴地拥抱眼前的这份事业? 节目介绍 本期节目是一期和朋友的访谈,Harold在参加工作三年多之后好像到了一个职业倦怠期,他思索着“只工作,不上班”的可行性,向往着数字游民那种可以边旅居边办公做着自由职业的生活,于是一年前,他辞去了外企程序员的工作开启了他的gap year,在历时十个月的海外旅居和游学的时间里,他去了菲律宾的语言学校学习了一个月的英语、在印尼巴厘岛、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旅居度假了五个月,继而在墨西哥学习了四个月的西班牙语。我很好奇他的语言学习经历,想知道他现在在语言学习方面有什么样的收获?相较于短暂的旅游,他的海外旅居经历是否会让他在异国他乡有更深入的体验?以及他的自由职业之路是否顺利?带着这些问题做了这期访谈节目,感谢Harold的真诚回答! 【为什么出发】 00:50 为什么会有海外旅居顺便英语游学的想法?怎么下定决心的?在出发前都做了哪些规划? 03:33 游学旅居目的地是东南亚和南美洲,为什么选这些国家? 【英语&西班牙语游学】 04:38 在菲律宾的语言学校体验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在英语学习方法上有哪些领悟? 10:42 现在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口语能力怎么样?后续在英语能力提升方面还有什么计划? 14:33 在墨西哥的西语学校学习西班牙语的经历 【海外旅居经历】 18:05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所见到的其他国家的景色、习俗、节日、生活方式、居民、社会氛围等,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什么新奇的体验? 28:45 饮食问题,旅行中如何驯服中国胃? 29:27 钱的问题,旅居的预算和花销是怎么规划的? 【回来后】 33:22 你觉得这趟旅程有达到你的预期吗?或有超出预期的地方吗? 38:08 出发前困扰你的问题在结束后有答案了吗?要实现自由职业,只工作不上班,现在你的进度是? 44:05 回来后生活有改变吗?还是一切照旧?还是永远回不去旧的生活模式,是一个新的人?
- 《南海十三郎》:做人最要紧的是心干净
【时间轴】 00:00-10:00故事梗概,南海十三郎的一生 10:00-14:25把人生当一场修行来看,南海十三郎的一生是圆满的 14:25-22:13前半生痴,雪山白凤凰是其个性的写照 22:13-31:41后半生疯,天才的结局只有两个,一是早死,二是疯了 31:41-49:12人生最要紧是心干净就行了 49:12-57:42编剧的艺术,圆满落幕 在节目中有聊到南海十三郎起点高,这是指他的自我出现的时间节点很早,天资聪颖。天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指,这个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个人潜力挖掘到了极致。 反观自身,我们这一代人有相当多一部分有着惊人相似的成长历程。我们在上学时对世界的运行规则、对真实社会的了解、对人的认识等等方面懵懂无知,连常识方面也欠缺,除了会做题。眼前只有一条无比正确的、一路升学的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确保这一路下来留下来的都是有利于这个模式的性格。但当我们离开校园,在人与人和人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中,才开始发展自己的个性,原先那个自我在被外界反弹回来之后才开始深刻反思过往经历中不对劲的部分,比如追求高效,比如压抑自己的个性要表现良好、优秀,为了把自己打造成社会需要的优秀的螺丝钉,放弃了多少,得到了多少,内心真正重要的东西还有什么在坚守着?在意的东西还留着吗,还是舍弃了?按社会的需求发展自己的个性终究会遭到觉醒自我的排异。 然而,这一切没有任何直接的加害人,没有任何其他人能为此负责任,谁会为此感到抱歉?在漫长的等待中一次次绝望,直到真正的自我开始浮现,独自疗伤,从伤痛中走出来,让自己更坚强,因为生活是接踵而至的挑战,接下来一个真正重要的人生命题已经浮现:你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 至此,我们才抵达南海十三郎的起点。
- 《新桥恋人》|恋人的归宿在何处?逃离物质世界,奔向爱与自由
本期内容文字补充: 短暂而绚烂、偏执且疯狂 我对现在所谈论的爱情产生了一种怀疑。现代的爱情更多的被谈到的是令人向往的一面。但是爱情也有残酷的一面,这部电影就充分展现出来了。Alex的爱情的表达方式就非常原始及粗鲁,会给别人带来灾难,设计将Michelle用来治眼睛的钱打落掉进水里、烧毁Michelle家人贴满全城的寻人启事,总之就是用尽一切手段阻止米歇尔治好眼睛,为的就是不让她离开他。在电影的结尾,两人在塞纳河上修好的新桥上重聚,午夜钟声敲响,Michelle执意要向Alex告别,Alex竟抱住Michelle两人一同从桥上坠入塞纳河里,“唔怕,揽住一齐死。” 对于Michelle来说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它要她改变原本的生活。不像Alex--他是长在新桥上的,他不管到哪里都念叨着,“我要回到那座桥”,艾利克斯是彻底的流浪汉,他从没有想过他还要去过另外一种生活--对艾利克斯来说流浪街头就是永恒状态。但对于Michelle来说这只是一种短暂的过渡状态,她来到这里是因为失恋以及眼疾,而本身作为富家女的她,更像是在失去人生希望后来体验流浪汉生活,但她终归还是要回归原本生活的。然而,眼睛治好后,过了三年安稳生活的Michelle,偶尔午夜梦回,有关Alex的一切像幽灵一样造访梦境,于是她又回到了新桥,并在被沙船救起落水的两人后决定抛弃一切远走。 追求爱和自由成为了生命第一位的东西,这就是疯狂,这种疯狂挺迷人的,身份、地位、居所、安稳等等一切都抛在了身后。 理性贪恋物质,而心却在怜悯恋人 一直有个来自现实的声音在劝说两个疯狂的人:开头收容所里的病友劝告Alex,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好好生活,不要到时候后悔;新桥上的第三个流浪汉,汉斯跟Michelle谈心,对她说:“外面的生活很适合艾利克斯,但你不行。”,用妻子流浪的经历告诫Michelle一个女性居无定所是非常危险的;汉斯对Alex说:“原来你也想要爱,跟其他人一样,你跟其他人一样需要温柔吗,长大眼睛看看四周,这里没有爱,爱需要房子,爱不能在街边风餐露宿。”这些考虑都非常周到,不顾一切的恋人在现实的考验面前总是非常脆弱的,最终,广播里播报的治疗Michelle的眼疾的医学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的声音将Michelle拉回了现实,两个人的恋情戛然而止。 汉斯说“爱需要房子”,但恰恰相反,房子里没有爱情,导演莱奥.卡拉克斯说:“我只有一个念头,要讲述一种没有化妆、没有电话、没有卧室的爱情,一种纯粹、迅猛的爱的状态。……有的人,一无所有,处于爱的年龄,发现这仿佛是种吞噬身心的陌生病毒。” 电影的最后,Michelle坚定地迎接新生活,她是怎么做出这个抉择的?回到她去狱中探望Alex说的那句话,“梦里梦见的人醒来就要见到她们,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非理性的,而且是在三年的时间里,它都没有被理性说服。梦是内心活动外溢的表现形式,这种超出于个体自身的威力在Michelle的梦里显现。理性是头脑的产物,而感情是由心而发的。理性是客观的、中性的、平淡的,理性让我们的心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极致的痛苦导向极致的疯狂,我们不愿意把权力让给理智,这是一种对理性的反叛形式。感性蛰伏并没有被打败。时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无益也无损于感情的消磨抑或增长。
- 《最后的数学问题》:数学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发现?
这一期我们讲的内容是一本数学书,这本书从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阿基米德、伽利略、笛卡尔等哲学先贤,写到牛顿、高斯、黎曼、罗素、哥德尔等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巨匠们,全方位地梳理了一遍重要数学理论的演化过程。在节目里,我们讨论了为什么早期知识分子既研究哲学又研究数学、分享了书中打动过我们的数学家和数学理论,以及,探讨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数学怎么作用在物理现实世界的,另一个问题也是本书的标题,《最后的数学问题,数学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发现》。
- 《First Love 初恋》:现在直到永远,你都是我的唯一。
“她太完美了,如果有个点赞按钮,我要按一千次。”
- 萨利•鲁尼:爱一个人总比什么人都不爱要好
简介: 萨利•鲁尼新作《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围绕四个人物展开,在故事开场,小说家艾丽丝从都柏林搬到一个陌生滨海小镇,通过交友软件结识了当地的蓝领工人费利克斯;艾丽丝的好朋友艾琳是杂志社的编辑,和从小就相识的政府职员西蒙逐渐走到了一起。 对本期音频的文字补充: 割裂感:我们离社交媒体太近,而离日常生活太远 小说大部分时间采用平行叙事,艾丽丝与费利克斯、艾琳与西蒙这两段感情的发展各自分布在独立的章节,与此同时,穿插着这两位女主人公,艾琳与艾丽丝之间的邮件来往,直到快结尾时,她们在邮件中约定见面,四个人才相聚。 小说在内容上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一部分是邮件往来,在现实部分我们看到了这两对关系之间的情感纠缠,这是鲁尼所擅长描写的亲密关系以及女性情感世界的自我挖掘,在邮件中,她们讨论自我以及当代世界所遭遇的危机,大谈环保、当代小说、气候等社会议题,很明显可以看到,邮件内容跟现实生活是相当割裂的。 这种割裂感也是她在书里通过艾丽丝谈到的当代小说存在的问题,她对当代小说的反思,一个是,小说中的苦难与真正的苦难相比不值一提,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坐在咖啡馆里写出来的远处的苦难显得伪善;另外一个是,当代小说写的“真实生活“都极其不真实,因为小说家就不了解真实生活是什么样了,她们脱离了平凡生活。 对应的是,我们大部分人被困在内心世界里面,社交媒体和越来越强调个人自由,我们和别人的连结很少,我们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生活,我们有大量的独自面对自我的时间,我们的关注点向内而很少向外。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所讨论的话题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割裂的,网络上讨论的在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并不影响到我们的日程生活,手机一关,我们照常吃饭睡觉。 工具人:臆想爱恋对象,回应人物的自恋 我发现这本小说,原先鲁尼打动我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疗愈,以及对自我的挖掘变得腻味了,或许是因为我已经看过了,就见怪不怪了,除非她写得更为深入。西蒙和艾琳之间的感情,艾丽丝和费利克斯之间的感情,就连艾琳和艾丽丝之间的互动都让我觉得一团糟,这本书里面她们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更模糊了。 另外的原因是,我认为在这本小说里叙事较少,而情绪表达占比过高。情绪是说人物看起来很受伤,很没有安全感,她的人物表达对爱的诉求是“我的一切在你的掌控之中,你不会让我遭遇任何不幸。“这句话仿佛在说她时刻生活在不幸之中,而这种不幸的体验大多来源于想象。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人物更自恋了,人物的爱恋对象的价值是回应了她的自恋。这本书里的男性角色,更多像是沦为了为女性角色提供情感支持的一个工具人,他存在的价值是在于给女主提供安全感。 人固然多多少少是自恋的,但文艺作品的人物还应该往更深层次挖掘,在自恋的表象底下,她逃避掉的问题是什么?内心最深的诉求究竟是什么? 这就要说到为什么萨利鲁尼的作品里有这么多性,好像发生的所有事情最终都以性为结束,人物的行为最终目的是性,在性的过程中,所有的欲望被放大到最大而且获得了全面接纳。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鲁尼小说里的爱和价值是混淆的,她需要的不是被爱而是被认可,是承认自身的价值,不被认可是她需要克服的深层次恐惧。 艾琳在谈和艾丹分手的原因时候说,“有时候我觉得我是害怕失去他后我的人生仍会一成不变,甚至变得更糟,从而不得不接受这一切都是我的错。留在一个糟糕的处境里比主动离开它要更容易也更安全。”“万一是我无法让自己幸福呢?或许我很害怕,或许我宁肯活在自怜之中。” 人的自我价值感的需求确实是根深蒂固的,但看起来,鲁尼把被爱,或者是一个人内心的缺失被另一个人全面接纳,看成了解决这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实际上这个“爱的对象”可能只在想象中才存在,或者说只有内心的自己才能如此疗愈自己。或许她也在反思,爱是对抗虚无和孤独的深层次恐惧的唯一解药吗?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物的自恋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风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越发自恋了。因为社交媒体,让我们有大量的时间跟自己对话,审视自己。沉默地浏览社交媒体的时刻就像长久地潜入到内心世界,放大我们的欲望。自恋和充斥着泛滥的情绪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爱是我们这个时代病症的良药吗? 亲密关系:爱一个人总比什么人都不爱要好 鲁尼敏锐地感受到了在传统的婚恋模式里和理想的美满亲密关系模式中存在一个真空地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她在书中写道,“你大概会说,传统的相伴模式是错的—可是当我们破除旧的桎梏后,我们提供了什么替代方案吗?我们憎恨别人犯错远胜过爱慕她人行善,于是乎活着最轻松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谁也不爱。“ 萨利•鲁尼最终的论点还是归结到,在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里,人还是要建立亲密关系,热爱生活,用爱与关怀对抗暴力与贪婪。鲁尼在小说里多次提到宗教话题,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新时代的人可能没办法像以前时代的人一样,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可能就是爱。 她在书里写到“去爱总比不去爱要好,去爱一个人总比什么人都不爱要好。” 我还是庆幸读到萨利•鲁尼,她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亲密关系的多样性,在她的小说里面,各个阶层、不同生活状态、不同性别的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认对方是不是真心爱自己,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其实都只是来自于内心而已,比如她们对互相是否足够坦诚,人物关系的发展是受伤还是和解,是进一步还是停滞不前,跟她们是否互相深度理解了有关,一旦人最高的价值得到了确认,人物的创伤由于爱而得到了治愈,其他的一切身份和社会阻碍都不那么重要。 另外,她的人物在亲密关系中是不断向内探索自己的。还有就是,她表达了很多女性的情感需求。 社会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是肤浅的 最后,在这本新书里面,鲁尼对社会议题的讨论是明显增多的,在书里,她们聊到政治、环保问题、工人阶级,但是谈论这些变成一种时髦。比如,她写到,“他们下午一起去博物馆,谈论艺术和政治。“像花边一样的句子,跟写他戴了一顶帽子和一条围巾没有区别,但艺术和政治都是很大的主题,但是她一笔带过,是她没有能力展开吗? 但我不是在说是鲁尼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尖锐的问题在她书里只是点缀和工具,我想最主要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谈论起社会议题也通常显得不够深刻,因为我们都不是工人阶级,但我们也不是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身份,我们离特权和工人都很远,我们作为旁观者谈论他们但我们不是在亲身经历他们的处境。 我看到这样一个评论,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是肤浅的,我觉得这句话并不一定是批评。
- 《平家物语》:海浪之下,亦有皇都!!!
剧情简介:《平家物语》是由山田尚子导演的日本古装动画片,讲述了在日本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故事开始发生在日本平安朝末期,后白河法皇当权、高仓天皇在位时期,平家一族由武将一跃而成权势显赫的重要廷臣,家主平清盛更是官居太政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清盛的儿子平重盛在保元、平治之乱时跟随父亲立功,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官居正二位内大臣之职。 平清盛又将女儿平德子嫁予高仓天皇,六年后,高仓天皇退位,德子生下的皇子继位,即安德天皇。平氏家族的权力巅峰时期正式到来,所谓繁华着锦、烈火烹油,平氏一族一朝得势的霸道嚣张气焰逐渐引起了以源氏集团为首、天皇、贵族各势力集团的嫉恨。 源氏拥立源赖朝为首领,与平清盛一方交战,在这样的局势中,平清盛患热症不治而亡,平重盛早于清盛二年病殁,平家的溃败就此拉开序幕。 寿永二年,都城被源氏武装攻陷,平氏兵败,退到关西一带。第二年,平氏在“一之谷”战役中,再次被源赖朝率领的军队打败。文治元年,驻守屋岛的平家军又受到源氏军队的偷袭,元气大伤。 在以平宗盛、源义经为首的源平之争的最后战役中,平家在坛浦兵败灭亡,平清盛的妻子平时子眼望大势已去,抱着年仅8岁的安德天皇走向船头,说道:“海底之下亦有皇都”,纵身跳入水中,平家女眷和将领们也一一沉入海底,去了他们理想中的海底宫殿。 安德天皇的母后——平清盛之女平德子获救后落发为尼,终老于大原寂光院茅庵中。 本期提到: 日本平安朝:794年-1192年,是中国唐宋末期、五代十国、北宋至南宋初期,《源氏物语》发生在平安朝鼎盛时期,《平家物语》发生在平安朝末期 保元之乱:由于皇位继承问题,后白河天皇方与崇德上皇两方,于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7月在平安京爆发政变,最终崇德上皇一方战败。此事成为日本武士崛起的关键事件,在此次政变中,平清盛站队后白河,开启了平氏一门攀登权力顶峰的序幕 平治之乱:1159年,在保元之乱中,为后白河天皇立了大功的源氏家族首领源义朝,因为不满自己的封位比平氏家族首领平清盛低,乘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参拜神社之机,联合藤原信赖拘禁上皇和天皇,甚至杀死了天皇的亲信。在外的平清盛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击败源义朝,诛杀藤原信赖,源义朝在逃至尾张时被手下杀死。源氏一族只余下义朝的儿子源赖朝流放伊豆,以及少数几名幼子寄放佛寺。经此一事,平氏彻底专揽了朝政。 摄关:摄政、关白是两个职位,一人揽有两个职位即称摄关。平安朝时期,因藤原氏掌朝廷,架空天皇,摄关通常被藤原家霸占,因此,藤原家也称摄关家,在平安朝末期,因上皇的院政与武士的兴起,摄关家的权力逐渐衰落。 院政:因天皇退位后,上皇(天皇退位称上皇,上皇皈依佛门称法皇)可在居处建立院厅任命人事,因此由上皇或法皇得以亲掌国政,这种政治制度即称院政。院政时代从白河天皇开始、经鸟语天皇、至后白河天皇结束。 幕府:是由武士建立的机构,最初由源赖朝开启了镰仓幕府时代,幕府的建立标准着院政时代的终结和武士阶层的崛起,幕府将军是实际上的执政人,其权力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幕府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清末时期。 鹿谷密谋:安元三年,藤原成亲大纳言网罗党羽,企图铲除平氏,以清君侧,此即鹿谷密谋事件。但谋事不密,平清盛将主要参与人物流放并软禁了后白河法皇。 富士川之战:由平维盛所领军的平氏大军在富士川一地讨伐源赖朝带领的反抗军,据传,夜间,平家军误将水鸟的振翅声误认为敌军袭击,惊慌的平家军不战而逃。 敦盛之死:在源平合战的一之谷之战中,年仅十六岁的敦盛被熊古直斩首,从此首身分离。后人感怀敦盛之死创作的“人间五十年”的“幸若舞”也广泛受到各阶层的人喜爱,流传至今。 《怪谈》(1964):导演小林正树。讲述了四个日本民间的鬼怪故事,其中一阙讲到了盲僧无耳芳一的故事。 三神器:指天丛云剑(草薙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 崖山海战:南宋末年,流氓的南宋小朝廷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最终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宰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 《悉达多》: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离世。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悉达多》等。因为他的诗大多充满了浪漫气息,因此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 《夜以继日》:爱一旦诞生,便不会消逝
SAMMY:这一期节目一开始,我俩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一度都认为谈不到一起去,只能分段放出各自的音频,各说各的。但是实际聊下来发现,我们是从两个维度来解读这部电影,互相补充,这也挺好的,同时也意识到,在我们观点不同的背后,是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信息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我们的观点是我们所有经验的汇总,这也很有意思。 我想对我音频里谈到的内容再做一个补充,还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表面上看,《夜以继日》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女孩在两个男孩当中做选择,一下选择这个抛弃那个,一下抛弃这个选择那个,期间还有初看起来略狗血的桥段;但实际上,它区别于一般的爱情故事的地方在于,导演其实是把朝子放在了一种实验性的环境下,这两个男性是被处理过的,不是自然条件下的。首先他们长得一模一样,性格却截然相反。其次,麦的每一次出场,都会有一段印象深刻的略带诡异的配乐,这里单一重复的音符营造出来不安定的氛围,它提醒我们出场的这个人物是神秘且危险的。 从朝子的视角看,麦的出场总是带给她惶恐和不安,后面的情节也印证了这一点,他的行为--麦凭空消失后又从天而降--总是引发动荡的、严重的后果。在与亮平朝夕相处的五年里,麦也如同隐藏在她们平静生活下的鬼魅一样,暗藏着危险,于麦重新出现后爆发出来。导演有意把麦塑造成一个神秘莫测的人,而把亮平塑造成一个稳重持家的模范丈夫,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麦在精神的层面影响了朝子,而通过长时间的日常相处,朝子心中的天平在不知不觉中向亮平倾斜了。这样的处理放大了朝子的欲望,麦是她的一个疯狂的、冒险的念头,亮平是她心中对温馨平静的生活的渴望,如同男性理想世界里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朝子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平稳的现实生活。于是她最终的选择变成了我音频里面讲到的,“她与其说是在麦和亮平当中做选择,不如说是在理想和现实中间做出选择。” 另外,“电影里的主角能不能不再是人物,而是空间呢?”电影可不可以不是叙事性的,而是纯粹诗意性、精神性、氛围性的呢?事实上肯定是可以的,大量上世纪的作者导演就是这么做的,就是我节目里提到的,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不管是爱情故事还是其他类型的故事,故事本身只是最表层,所以这部电影我试图讲出来表层之上的东西,还有就是我确实蛮喜欢这部电影营造出来的氛围,看完电影不只是留下对故事情节的印象,还因为它能带来感受性的东西。 晓柒:电影的开始,行人的烟花、展馆里两个女孩的照片、男女主短暂的擦肩,再一前一后的离开,直到接吻。第一遍的印象里带着点莫名其妙的感觉,但隔了两天再看这几分钟,鸡皮疙瘩是我兴奋的证明。长沙橘子洲在某些特定日子也放烟花,绚烂且广阔的美总是吸引很多人。而电影里的,对比之下是小打小闹的感觉,像过年家家户户小孩儿意思意思的那种。距离很近的时候,它很危险,而就在这样类似闹剧般的场面下,男女主因一声“噼里啪啦”而回头。他想走过去,于是这样做了;问完名字,他想吻他,于是也这样做了。对这种浪漫的无奈凝成强有力的气流在我体内横冲直撞,发出高压锅放气一般但只是短暂而已的嗤笑声时,我想起那张女孩们的照片,于是释然。世另我是什么意思呢?容颜之下,你有我深埋的真实。你不用说,便让我一眼看穿,从此我沉沦,从此我,不复我。 麦的随心所欲终究是一个人的狂欢,靠近他,是选择今后唯一的确定就是不去确定他的确定。他身上充斥着对生活腌臜全然的对立,我就是我,事就是事。除了我,其余所有统称为事。这样的气质,混淆着自由和人性之私,是真善美,也是假丑恶。无论是什么,终究迷人。因为无论是什么,我们都看不全。 朝子是朝子,也是千千万万人。她坚定、坦诚、勇敢、也接受改变。飞蛾扑火是因为内心被压制的那部分向往从未真正放弃,只是时间久了,判断标准高度虽不变但宽度被动无意识的变窄。于是有人登庙堂,于是让人上了心。毫无理由的被留下,她沉默了两年,还是选择了再开始。后来的五年,没有正式告别的过去是不时被触碰的刺,一想大步向前走便拉扯伤口。正如好友评价的那样:看上去随和,一旦认定目标就勇往直前。即使她会因时间淡化确定性,也会因同样的面庞摇摆坚定性,可她让一切发生,也让自己在这些发生中成长。我喜欢她真实的成长,也喜欢她因成长而变得更真实。我喜欢朝子,也喜欢这样的千千万万。 我们终究在被裹挟着前行,在生活里。或者我们裹挟着什么前行,于本体中。像那条河一样的动态,像夜以继日一样的发生。全然,不过常态而已。但看见别人,也许能发现某部分自己。用斯多葛派的话来说,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辨识,让既定真理进入主体之中,被主体消化和吸收,使之为再次进入现实做好准备--这决不是去发现和探讨主体的秘密,而是去改造或优化主体。
- 自我表达实验|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做播客节目
这一期的音频内容是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做播客节目,我们觉得有必要在一开始把我们做节目的出发点说清楚,所以我们花了30多分钟聊了聊这个事情。在我们第一期节目发出得到一些反响之后,我回过头来想当时我们说的这些理由,更加明白我们真正想要做什么、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细枝末节。 首先,它是要面向听众的,不是私人的,否则我们两个人说给对方听就可以了。 同时,它是一场自我表达的实验,这种表达确实是个人化的,大众的、同质化的内容尤其是我们要远离的。它是关于我们看过的书的讨论,但我们并不是要做专业的书评,所以这确实也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事情,我们的关注点在于我们是否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了。然后,也许我们节目里说的其他的内容只是附加意义,比如它也鼓励听众自我表达或者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对我们今天的节目感兴趣,那么请点击下面的音频条收听本期节目吧~
- 《聊天记录》:“你这场暗恋到底有多严重。”
个人发展的阶段会经历很多重塑三观的事件,与人与事与物。拉扯、联结之时迸发的情绪在知情或者不知情,有意或者莫名的时候凝结成一块本就归属于我的碎片。它吸收又映射的色彩一步一步引导着我原本面目的现世。于人于事于物,我们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在各种世界里游走,建立关系之初,是否就是脱离关系的开始?翻书伊始没留意到的问题,竟然在细读完萨莉•鲁尼的这本书之后得到了答案。如果你阅读完这本书也有类似问题,那就点开下面我和Sammy的聊天记录,试试能否得到些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