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被重复得太多,仿佛不证自明的行为准则。可是观念的对立有因此得到些许调和吗?基于共情而产生的共识又在哪里呢?为什么有人总与强者共情,看似没心没肺?自说自话,对牛弹琴,还整天老调重弹,这个时代呼吁共情,还有意义吗?
本期类似一次答疑,同时也是一次观念的自省。我试图对流俗的共情话语提出警惕,批判共情话语的苍白与无力:单纯讲“共情”非但不能使我们排忧解难,反而还会让我们进退两难。所以,我提出一种良性共情的可能,一种互动式的共情,那就是只和那些会共情你的对象共情,如此才能避免无谓的自我感动,避免白白浪费你的良心。而至于如何识别这些对象,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慢慢检视的过程。
| 说话人
小盒子
| 时间轴
Part1.共情的问题与分析
01:26 共情话语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06:18 “你弱你有理”:共情的对象必须是弱者吗?
13:12 为什么有人会与强者共情?
17:38 “既坏又蠢”:共情的头脑与良心
24:22 肉食伦理与同理心的边界:共情也分三六九等吗?
Part2.可能的解法与尝试
29:29 最大的分歧不是要不要共情,而是该共情谁
37:43 共情谁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们以此建立认同,识别同伴,经营同温层
40:38 共情那些愿意共情你的人,节约你的同理心
45:30 共情或不共情,都有责任“给个理由先”
| 相关单集:
他们共情高墙,我们不共情高墙,但我们面临是否要共情他们的问题。
过度共情,容易引发政治性抑郁,因此我们要克制共情——但绝不是因此就共情高墙了,因为高墙不会反过来同情我们。我们是要克制共情,避免政治性抑郁,但不等于放弃共情,也不等于当一个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