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拉: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要继续上学”
“永远别停,我会给你钱”
“你一定要一直上学”
“你一定要答应我”
莱农:
“我答应你”
“但是,到了某个时候,学业终究是要停止的”
莉拉:
“你不会”
“莱农,你是我的天才朋友”
“你必须成为他们当中最聪明的那个,你要比其他人都聪明,包括男孩和女孩”
—— 《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第八集


音频内容节选: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里,莉拉没能够接受教育这件事始终让很多读者倍感遗憾,为莉拉父母的固执和短视气愤,奥利维耶罗老师对莉拉态度的转变也让人不解,连莱农在老师死后看到她在莉拉那篇《蓝色仙女》上的评语时也曾愤怒地想过:老巫婆,为什么你没有告诉我们,你很喜欢这个故事,为什么你不给莉拉一点儿赞赏?是什么促使你为我的教育进行抗争,而不是为她的?鞋匠没有让他女儿参加升学考试,可以解释你的态度吗?你的脑子里到底有多少不满,让你发泄到了她的身上。
那到底是什么让奥利维耶罗对莉拉的态度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呢?
正是因为莉拉的过分聪慧,才使得奥利维耶罗产生如此大的挫败感,甚至变成了一种愤怒和怨恨。让这位老师气愤的,不是莉拉本身,甚至不是莉拉的父母,而是社会上无数像莉拉父母这样的人和仍未转变的观念和意识。
女孩子的命运在这个老城区仍遵循着老旧的观念,一个女孩子的未来和价值,只能体现在能够帮家里做多少家务活,未来能够嫁给什么样的男人,用自己的婚姻为家族带来多少好处上。可怕的不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是个庶民,而是意识里也是庶民。就像她对莱农说的那句话:假如一个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孙子,都会命若草芥,不值一提。
莉拉父亲和莱农父亲的区别间接导致了两个女孩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莉拉的父母完全不相信教育的力量,而莱农的父母半信半疑。莱农的父亲跨出了老城区,他在市政厅做门房,他见过外面的世界,游走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之中,大概也见过那些受教育而改变命运的人。
莉拉家人的表现,让人觉得,她这一辈子过得如此糟糕似乎全是原生家庭的错。短视的父亲,懦弱的母亲,以及虚荣无用的哥哥成为了莉拉的负累。
但这并不仅仅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体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一系列隐秘压制的后果,背后隐藏的是整个社会体制无法为穷人,为女性提供平等公正的机会的显现: 不停更迭的混乱政府提供不了稳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黑手党的隐秘势力渗透了人民的生活,整体环境对女性的压制和上升道路的狭窄都在影响着她们。
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个年代,当教育的路被切断后,老城区那些女孩子改变命运的途径就只剩下婚姻,男性成了她们唯一可以把控和争抢的资源。
青春期少女的天真和烂漫褪去,这些漂亮活跃的女孩子们的生活变成一堆狗血和鸡毛,婚姻算得上幸福的,大概只有卡门了。这些女孩子们都曾因为男人而憎恨、嫉妒莉拉,但有时也会敬爱和佩服莉拉。
多少年来女性被教育着要如何取悦男性,以相貌、身体、处女崇拜、生殖能力、母性光辉互相竞争;又有多少女性为自己不能吸引、留住一个男人而怀疑自己,忽视和压抑了自身真正的光芒和能量。有多少父母以女儿能嫁给怎样有钱的丈夫为判断女性价值的标准,计算彩礼,盼着女儿嫁个“好价钱”,又有多少女性最终迷失在婚姻和生育中,面对各种质疑和不满,一遍遍问自己哪里做错了。
而至今,虽然路漫漫其修远,但还是庆幸相比莉拉和莱农那个年代,如今女性有了更多途径实现自我。我想,义务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至少能够让像莉拉或莱农这样的孩子,保持希望吧。
不过在四部曲中,费兰特并不是想讲述一个只要接受教育就能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访谈时她提到:“我认为,不应该把学习说成是自我解放的工具。学习首先对社会流动的作用很大……在莱农的经历中,当然还有尼诺的故事中,教育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在小说中,也有抹去这种作用的时候:有一些人物也在学习,也受了高等教育,但他们的道路还是被截断了。”
教育,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路径,给那些没有任何迭代资源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的机会。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新的困境,费兰特说“在现在的社会,过去对教育的信仰都已经行不通了......那些迷失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很悲剧的证明,之前获得学位,理所当然就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但现在,这种机制已经陷入了危机”,同时社会发展虽然带来了更多机遇,但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不仅需要对抗来自现实世界,周边环境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网络世界的反噬。科技手段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其他生活方式的可能,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也在不断膨胀,逼迫我们要在理想和现实中取得平衡,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也会不停冲击和影响着我们。有时甚至让我们忽略了自身的现实,忽略了自己周边的人和环境,掉入信息陷阱中,在虚幻的梦境和想象里变成新时代的“包法利夫人”。
但我仍然觉得,恩佐和莉拉的经历非常具有意义,我们可能都没有莉拉的才能和智慧,但至少我们都可以付出像恩佐一样的努力。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些列的混乱,无序和荒诞,由无数个偶然所构成的必然,周围的环境事件,人的意识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一小个阶段的风光或惨败都代表不了什么,那些我们站在生活的阳台上回头望,找到合乎逻辑的“真相”只是“后真相”。人的一生都在成长,在轻与重之间,在无数的选择之间摇摆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