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战争伦理研究者。
对普通人来说,“不能杀人”是最深的一条道德律令。但在战争中,原本也是普通人的士兵,职责却变成了“杀人”。他们要如何挣脱这条道德禁律?
实际上,士兵因道德顾虑而不敢开枪的现象在二战中普遍存在。即便战争结束,很多士兵也长期陷在愤怒、愧疚、绝望的心理创伤中,甚至最终选择自杀——因为他们的道德信念被颠覆了。
士兵所受的道德伤害与坐在家中的普通人有关吗?社会把“杀人”的脏活扔给了士兵,普通公民就会躲在岁月静好中,逃避对战争代价的思考。
而对战争伦理的研究让袁源得出了一个“反道德直觉”的结论:“如果我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不是我们的士兵在杀人,而是我们都在杀人。”
此时,普通公民也不得不面对战争伦理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吗?我应该支持这一场战争吗?如果绝对的和平主义和军国主义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在哪些时刻,我们应该战斗?
过去几十年,哲学家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给出了纷繁不同的答案。但战争伦理并不仅是哲学家、政治家关心的议题,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最极端,也最困难的道德选择。
【时间轴】
02:32 前线士兵的道德伤害:对杀人的恐惧,甚至胜过自己被杀的恐惧
06:02 退伍后选择自杀的乔瑟夫
08:52 完成这一次杀戮的不是乔瑟夫个人,而是无数美国公民
11:17 个人身份和代理人身份
14:11 这样的心理切割导致公民可以对国家发动的战争视而不见,假装岁月静好
16:17 作为道德安抚原则的陪审团制度
21:18 为什么要提倡这样一种关于战争杀戮的认知格式塔的转变?
24:33 怎样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31:12 每个人的力量都只是一粒沙,但是聚沙成塔改变历史洪流的故事从来都不缺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