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从姚仁喜到黄声远,当代台湾建筑师是否脱“华”入“亚”城市瞭望塔

003-从姚仁喜到黄声远,当代台湾建筑师是否脱“华”入“亚”

44分钟 ·
播放数314
·
评论数7

台湾建筑和他们的时代。本期继续解读,新世纪初到当下,这二十年台湾发展相对的时期,对岸建筑师们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本土的实践和探索。

前情回顾:

1950s-1980s 台湾第一代建筑师

1980s-2000s 台湾第二代建筑师

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东亚地区发展的热浪便从台湾涌向了更广阔的大陆。两岸关系缓和,台湾接棒香港成为华语流行文化的中心,台资也继续稳当内地政府的座上宾。随之而来的是台湾建筑、台湾设计在内地的一波追捧和热潮,这其中就有以姚仁喜为代表的一众建筑师西进大陆,在内地留下了一批“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建筑作品。他本人聪明地平衡了“人文”与“商业”,他既可以用SOM的逻辑做出洋派十足的公寓写字楼,又可以用师承自汉宝德的理念设计有中华意蕴的文化场馆……然而随着大陆自身的强大和建筑师群体的意识崛起,像姚这样处于“华”、“洋”对接位置的台湾建筑师们便逐渐被内地更具“国际表达”的年轻建筑师替代了。

与热闹非凡的大陆相比,这二十年对台湾来说是一个逐渐沉寂的过程,台湾社会在急于向国际社会寻求回应的同时似乎也更加内向。像黄声远将理论和实践都根植于地方的建筑师似乎只有在这个时代的台湾的人文环境中才得以生长。接受全套欧美精英教育的他回到台湾戴起斗笠、深入田间,成为了一位资深的“在地建筑师”,比起建筑和其他文化包袱,他更关心场所、人和具体的生活。他的作品激发了大众对当代亚洲的意象和某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设想。而这种建筑生产是作为“世界工厂”的大陆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难以想象的方式。

步日本的后尘,台湾比大陆早一个身位进入了发展相对停滞的时期,面对大资本的控制, “小确幸”往往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被动逃避。更年轻的一代建筑师,例如自然洋行,选择用一种更内向更个人的方式去抵抗当代无法撼动的制度性大生产。他们不再追求高大、张扬、坚固;而是用一些纤细、柔软、甚至脆弱的材料在山林之中构建某处临时性的场所。这些构造和空间与其说是服务于某种功能不如说它们是在制造某种感官沉浸和冥想场景,一种既像远古又似未来的情形由此展开。当代台湾建筑师的价值观和创作显得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不知这应该被定义成一种开拓还是一种归隐……

——关键参考——

姚仁喜

水月禅寺(水月道场)

乌镇剧院

兰阳博物馆

陆家嘴富士康大厦

中钢公司总部

黄声远(前排第一)

黄声远自宅及其事务所

田中央事务所

事务所内景

罗东文化工厂

罗东文化工厂

罗东文化工厂

樱花园公墓

云门舞集-舞者之家

云门舞集-舞者之家

宜兰礁溪乡行政中心再生项目

自然洋行团队

少少-原始感觉研究室

少少-原始感觉研究室

野长城

科学番茄园综合务农室

展开Show Notes
Azu祖
Azu祖
2023.2.03
这期的讨论很喜欢!
王大維
:
谢谢收听和喜欢~
猫猫送花
猫猫送花
2023.4.25
还更新吗🥹
王大維
:
更!会复活!!!
猫猫送花:秒回哈哈哈哈,好,等
RogerZhu
RogerZhu
2022.12.02
人文与商业的平衡🍃
王大維
:
也是一个万金油一样的牛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