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第四季的第一次专场活动,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
《瞬息全宇宙》的全球“爆红”让大家记住了它背后的出品公司A24。在此之前,A24多以独立制片为主,而且其作品多关注少数族裔、个体身份、亚文化等相关议题,《杨之后》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相比于它之前的《米纳里》和它之后《瞬息全宇宙》,《杨之后》所吸引的关注似乎很有限,但是,我们组内的成员一看完这部影片就都表示很有讨论的欲望与冲动。
那么,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是什么“挑逗 ”起了大家探索的热情?同为科幻片,它又如何不同于《瞬息全宇宙》?当ChatGPT风靡全世界的时候,我们还能从怎样的角度去认识AI呢?低唱 “I wanna be…”的难道只能是人类吗?
【我有嘉宾】
主讲席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成雪岩: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影评人,“粉红色的弗洛伊德”主页君。
熊能能: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专业方向为中国电影产业、电影叙事及电影文学。
互动席
Kevin Gao: 中文文学博士候选人,电影和媒介文化粉,关注物质技术和文化生产的关系。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0:00 主讲们的自我介绍与观影感受
13:48 作为外壳的科幻片、不一样的“人机关系”
17:57 机器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展示
20:19 家庭舞蹈(操)比赛的丰富与复杂
26:51 情动的意义:人如何回到被机器人取代过的位置
32:28 机器人一定会想要变成人吗?人该如何认知“非人”的价值?
36:13 文化机器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载体
41:45 有无相生:机器人卡壳的时刻,就是其agency出现的时刻
45:38 无形却时时在场的制造者及其公司权力
49:38 文化体验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资本逻辑
54:42 “有机”作为一种视觉特点
01:04:21 “观看”记忆的技术巧思:电影中的电影、媒介融合
01:12:18 三种不同的记忆如何构成了杨的主体性?
01:15:53 机器人承担再生产劳动时的真情浮现,以及真情能否反抗企业权力机制?
01:23:47 如何打破organic versus techno 的二元对立?
01:28:26 记忆作为情感实体化的一种表达
01:31:12 语言的媒介性及其功能
01:33:12 被模糊的“亚洲性”、kinship如何定义机器人在一个家庭中的位置?
【承筐是将】
Weinstein, Alexander. Children of the New World: Stories. United States, Picador, 2016.
林棹. 潮汐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美)乔纳森·克拉里. 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美)乔纳森·克拉里. 观察者的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东京物语》(1953)
《护士日记》(1957)
《喜宴》(1993)
《花样年华》(2000)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
《面子》(2004)
《后天》(2004)
《尽在此茶中》(2007)
《她》(2013)
《降临》(2016)
《在哥伦布》(2017)
《天鹅挽歌》(2021)
《乐土》(2022)
《亲密》(2022)
《弹子球游戏》(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杨之后》插曲 |《滑翔》(グライド),written by Takeshi Kobayashi,performed by曾晶莹(Malea Emma Tjandrawidjaja,即Mika的扮演者)
片尾:《杨之后》片尾曲 |《滑翔》(グライド),written by Takeshi Kobayashi,performed by 米茨基(Mitski)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