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振08:电影策展大揭“秘”|爱电影的另一种方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时隔多月,我们终于再度推出了特别专题节目!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分别在国内和国外从事电影策展工作的嘉宾为我们分享电影策展工作。电影策展,简单来说便是在某一个短时间周期里策划一个电影周、电影节或者就某一部影片组织放映活动。在本期节目当中,两位策展人不仅围绕选片、营收、组织、国内外策展环境差异等等多个维度向揭开了我们策展的神秘面纱,还向我们大方分享了自己从事电影策展的初心、经验和许多宝贵的策展经历。相信大家听完一定会有所收获。 感谢大家的收听!如果大家也有参加策展或者放映活动的独特经历,欢迎与我们交流互动。如果大家还有特别关注的电影行业话题,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七碳:宁波观影组织【光风梦】负责人/自由插画设计师。 Connie/张佳雯:电影学博士在读,河岸放映(ShowcaseRiparian)2024年汉堡华语影像展策展成员,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汉堡。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媒介、电影与视觉文化。 【鼓瑟吹笙】 [03:48] 做电影策展的初心 [11:11]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策展经历 [20:00] 分享给未来电影策展人的经验与教训 [31:30] 国内外电影策展环境大揭秘 [44:33] 电影策展的具体流程 [46:42] 谁来把握“尺度”? [53:48] 谈营收:亏损是常态 [1:00:00] 电影策展的乐趣 [01:02:47] 私人佳作推荐 【承筐是将】 《椒麻堂会》(邱炯炯,2021) 《中华坏女人》(何小培,2021) 《南方姑娘》(林伟彬,2021) 《巢》(秦潇越,2022) 《诗》(许鞍华,2023) 《白塔之光》(张律,2023) 《小白船》(耿子涵,2023) 《坠楼的剖析》(茹斯汀·特里耶,2023) 七碳的策展信息请见公众号“光風夢” :Adventure2204 Connie的策展信息请见—— 微信公众号“河岸RIPARIAN” : riparian_showcase Web:filmriparian.com Ins:@riparian.showcase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T | https://music.163.com/song?id=1938019067&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电影26:《富都青年》(Abang Adik)| 于无声处,听惊雷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在马来西亚电影《富都青年》于9月21日正式登陆大陆院线之际,我们及时推出了这一期提前录制的讨论节目! 《富都青年》讲述的是没有公民身份证的阿邦和阿迪这一对非亲兄弟在马来西亚富都地区的艰苦生活。哥哥阿邦天生哑巴,勤勤恳恳工作,最后却阴差阳错成为杀人凶手。弟弟阿迪玩世不恭,不愿意向现状屈服,最后却“浪子回头”。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演员吴慷仁凭借饰演阿邦获得了金马奖影帝,他在影片当中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 在本期节目当中,我们围绕片中展现的外籍/非法劳工身份问题、无血缘兄弟关系的刻画问题、性别问题以及残障人士形象的问题展开了充分地讨论。 感谢大家的收听!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自己看完《富都青年》之后的感受!如果大家还有特别关注的东南亚华语电影,也欢迎推荐给我们! 【我有嘉宾】 成雪岩: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影评人,“粉红色的弗洛伊德”主页君。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媒介、电影与视觉文化。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章鱼Bo:在东京念博士兼教书,喜欢香港电影、日本电影。 【鼓瑟吹笙】 [01:49]《富都青年》成品如何? [06:28] 关于外劳身份的呈现:太过混乱? [12:24] 重新界定阿邦与阿迪的“身份” [15:21] 阿迪的结局:与父和解? [18:34] 好人阿邦为何无法善终? [21:15] 阿迪: 从“弑父”到“浪子回头”? [31:07] 兄弟情:走马灯中的保守与越界 [42:02] 看似多元实则鸡肋的性别呈现 [45:55] 阿邦:“残忍的乐观主义” [47:30] “新造的人”VS“被废弃的人” [49:04] 东南亚电影生态圈与相关影人/作品推荐 【承筐是将】 《一路有你》(周青元,2014) 《男儿王》(王国燊,2020) 《野蛮人入侵》(陈翠梅,2021) 《白日青春》(刘国瑞,2022) 《漂流人生(Drift)》(陈哲艺,2023) 《好孩子》(王国燊,2024) 《小孩不笨》系列(梁志强)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片头:Semalam,获取地址: https://music.163.com/song?id=2103389423&uct2=U2FsdGVkX1+dpnITR15cY8yRr4q2ZKvzMgQnzdRPQaY= 片尾: 《一路有你》(《富都青年》电影主题曲) 获取地址:https://music.163.com/song?id=2101734898&uct2=U2FsdGVkX19naoj4A3+doNRXFljnZcGau1x64bN/37I=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电影25:《下一个素熙》(Next Sohee) | 是你,是我,是千千万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下一个素熙》以韩国年轻人就业现状为蓝本,讲述了职高学生素熙从初入职场到被逼自杀,以及负责此案的刑警宥真深入调查了事件真相却无力改变的故事。 继“躺平 ” “内卷” “996” 等网络词汇大火之后,《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再次将“社会打工人”或曰“社畜”这一群体的生活现状暴露在更多人的视野当中,但我们至今似乎还未看到政策上有所改变。因而,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讨论来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剖析,这样才能真正触及那些藏于根部的体制性的、系统性的施害源。 《下一个素熙》可谓与时代同呼吸,为我们揭露了“苦东亚社会青年久矣”的“就业难题”与“就业骗局”。现实之残忍,个体之无力,令人脊背生寒,心中惴惴。当然,影片所呈现的故事绝不是孤例,中国可能也有无数的素熙,我们已从新闻媒体上看到了太多类似的报导,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希望经由对本片的批评来进一步反思中国自己的社会问题和电影问题。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友们留言分享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生,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老吴:十八线编剧,高校老师。 【鼓瑟吹笙】 [02:47] 形式:开盲盒 [04:22] 剧情与导演介绍 [08:47] 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创作:密不透风的职场牢笼 [11:01] 电影还原现实OR电影就是现实 [14:37] 两段式结构的问题在哪儿? [17:38] “下一个素熙” [19:24] 裴斗娜:一个被固化的形象 [20:30] 结局:开放式结构+环形叙事 [23:48] 遗言:删除与保留 [25:59] 冬天里的拖鞋与没有温度的阳光 [30:08] “她该有多冷哪!” [34:36] 工地上的“斗舞” [36:38] 父母:令人窒息的沉默与充耳不闻 [41:15] 不断暗下去的眼里的光 [44:23] 几乎一模一样的职场环境:电信公司、警察局、学校、教育局 [47:13] 看似有选择,其实没有选择 [49:49] 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发展与进步 [58:10] 精彩推荐 [01:03:00] 留给听友们的问题 【承筐是将】 《狂流》(1933) 《春蚕》(1933) 《辩护人》(2013) 《狗十三》(2013) 《道熙呀》(2014) 《出租车司机》(2017) 《燃烧》(2018) 《我不是药神》(2018) 《寄生虫》(2019) 《少年的你》(2019) 《不止不休》(2020) 《独自生活的人们》(2021) 《孤注一掷》(2023) 《八角笼中》(2023) 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 公共号: 工人诗之歌:《夜班》(许立志) 槽逻辑:《电话推销,总有一款适合你》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 A New Beginning (Solo Piano) · Varqa Buehrer; Better Day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gFz-FbN54&list=OLAK5uy_kq2KETzdCYIzZhTHfuPtpsMkK2mANjh9w&index=3 片尾:《再见青春》(任素汐版)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电影24:《一江春水》(River of Salvation) | 一念超生,渡人自渡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90%的现实+10%的悬疑=《一江春水》。春寒料峭的小城,衰败破落的老式足疗店,以及眉间一颗痣心善如菩萨的女技师蓉姐,构成了《一江春水》大部分的剧情,但最后十几分钟的东北大雪将一切秘密揭开,女人可以手执净瓶,也可高举屠刀。静水之下有暗流,水与火相克亦可相容,女性的力量尽在此中。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友们留言分享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我有嘉宾】 Qianyu: 坐标广东,高校教师,艺术学理论博士,关注华语电影和戏剧。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媒介、电影与视觉文化。 核桃:坐标美国加州,博士候选人,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5:47] 不一样的再现方式:足疗店、女技师(女性底层劳动者) [11:21] “吃”:日常、人物关系、地域特色、谜面 [15:31] 人物情感:真实、残酷、悬疑 [16:46] 观音菩萨与一江春水 [19:29] “不可见光”的人 [22:31] 女性犯罪片:女性的谎言+时代的暴力 [26:20] 女性的自我囚困与解困 [29:46] 经济与阶级的结构性困境 [35:05] 女性群像 [38:48] “家”对于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 [42:58] 女性的力量与希望的尾巴 [46:03] 酒店:都市异托邦 [49:12] 不完美女性 [53:38] 春水与细火 [59:36] 世人指责的是欲望还是女性? [01:01:02] 对苦情戏传统的逆反 [01:03:45] “燃烧”作为影片的唯一配乐 【承筐是将】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生活秀》(2002) 《万箭穿心》(2012) 《浮城迷事》(2012) 《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 《浊水漂流》(2021) 《流水落花》(2022) Bao, Weihong. Fiery Cinema: The Emergence of an Affective Medium in China, 1915–1945. N.p.,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5.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 《洪湖水浪打浪》(摘自《一江春水》) 片尾:《刘巧儿》(摘自《一江春水》)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1-1计划03:《分手的决心》(Decision to Leave) |林戎轶:改版黑色电影之中国女人在韩国杀老公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人一部电影”,简称为H计划,是画外音重磅推出的一个常青计划,不设时间上限,旨在把更多有趣且值得讨论的电影带到公众的面前。我们会邀请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朋友来做客,跟我们一起分享并讨论一部TA们很喜欢且特别想推荐给别人的电影。这些朋友有的是电影学者,有的是电影从业者,也有的是资深影迷,但不论TA们性别如何、职业如何,所处时空如何,他们都是“看电影的人S”,即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与思辨力的观影者。TA们将从自己的观影位置与个体经验出发,把电影更深处的魅力展现出来,为我们打开更多进入电影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变幻的光影之中,共同聆听、观赏、感受、表达电影的力量吧! 在该计划的第三期中,我们的新朋友Rita详细地解读了《分手的决心》(Decision to Leave)这部韩国电影,希望借此带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在朴赞郁导演作品序列中的位置。我们从这部电影的类型化问题说起,讨论了此片对黑色电影的运用与变形、观看者与观看关系在片中呈现出来的多重变奏、数字媒体在人物关系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电影所展现的身份政治与语言奇观,以及朴赞郁的“变”与“未变”等极为丰富的议题。绝对值得一听!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我有嘉宾】 林戎轶 Rita:西北大学屏幕文化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包括电影理论、性别研究、空间生产与实践、跨国电影、华语电影、韩国流行文化等。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5:365] 改版的黑色电影 [09:33] 类型融合、CP粉福利之“台词好代” [14:32] 朴赞郁导筒下的犯罪、女性、迷恋 [18:40] 可能的“败笔”:到底是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 [20:22] 作为国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的朴赞郁导演作品 [28:45] 男性气质的想象性阉割 [33:11] 数字媒体与多变的观看关系 [36:44] 最高级的猎人,往往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40:50] 电影的mediation/mediacy:视觉幻觉,或者视觉在空间里的漫游 [49:44] 华人(女性)移民在韩国电影里的再现 [53:20] 口音与个人历史 [56:50] 韩剧、韩语与同化(assimilation) [59:13] 语言作为一种表演与奇观 [01:03:56] 汤唯的演技 [01:08:10]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01:12:09] 雾、生态、地域、民族电影(national cinema) [01:18:12] “杀老公”就是女性主义吗? [01:22:03] 相关推荐 【承筐是将】 Kim, Kyung Hyun. The Remasculinization of Korean Cinem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Jeon, Joseph Jonghyun. Vicious Circuits : Korea’s IMF Cinema and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Centur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Denson, Shane. Discorrelated Imag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0. Ungsan Kim在2023年SCMS会议上present的文章 “Collapsing Words: Language, Media, and Translation in Decision to Leave” O’Brien, Adam. " National Cinema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ilm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and Atmospheres, New York Chichester, West Sussex: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 73-95. https://doi.org/10.7312/obri18265-006 朴赞郁导演作品(来自百度百科): 时间 名称 1992年 《月亮是太阳的梦想》 1997年 《三人组》 1999年 《审判》 2000年 《共同警备区》 2002年 《我要复仇》 2007年 《活着的邪恶》 2009年 《蝙蝠》 2011年 《波澜万丈》 2012年 《青出于蓝》 2013年 《斯托克》 2013年 《v》 2016年 《小姐》 2022年 《分手的决心》 《罗生门》(1950) 《白兰》(2001) 《英雄》(2002) 《色戒》(2007) 《晚秋》(2010) 《黄金时代》(2014) 《第二扇窗》(2014)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 《网络迷踪》(2018) 《绿夜》(2023) 《燃冬》(2023) 《坠楼死亡的剖析》(2023) 【人之好我】 “一人一部电影计划”(即1-1计划)配乐:Paloma Faith - Better Than This (Official Video),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jSRdQChsI&list=PLXB5O7-57yo0fUVFuzGgNM8cqJTb4sUoy&index=72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Decision to Leave - Soundtrack (2022) 片头: Mist| 헤어질 결심 • 안개 - 정훈희 • 4K 초고화질 고음질 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ZchlCL6IA 片尾:Seorae (Ending Theme) - "Decision to Leave" Soundtra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Kzo_k_cp8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1-1计划02:《第一头牛》(First Cow) | 六一:另一个美国(梦)的骸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人一部电影”,简称为H计划,是画外音重磅推出的一个常青计划,不设时间上限,旨在把更多有趣且值得讨论的电影带到公众的面前。我们会邀请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朋友来做客,跟我们一起分享并讨论一部TA们很喜欢且特别想推荐给别人的电影。这些朋友有的是电影学者,有的是电影从业者,也有的是资深影迷,但不论TA们性别如何、职业如何,所处时空如何,TA们都是“看电影的人S”,即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与思辨力的观影者。TA们将从自己的观影位置与个体经验出发,把电影更深处的魅力展现出来,为我们打开更多进入电影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变幻的光影之中,共同聆听、观赏、感受、表达电影的力量吧! 在该计划的第二期中,我们的好朋友六一详细地解读了First Cow(《第一头牛》)这部历史剧情片,希望借此带大家进一步了解美国的西部运动,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被)殖民历史。我们从导演Kelly Reichardt的创作风格及其一以贯之的电影技法说起,讨论了框景与西部片的关联、轮船的象征性、三种不同的劳动(labor)形式、美国梦与食物、动物与殖民、男性情谊与女性角色,以及原住民形象等议题。绝对精彩! 感谢大家的收听!也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我有嘉宾】 六一:UCLA博士在读,关注华语媒介、电子游戏、文化研究。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5:05] 为什么一定要讨论《第一头牛》? [10:15] 故事内核:友谊与美国梦 [13:54] 导演风格与电影技法 [16:03] 框景、固定机位与人物关系 [22:32] 轮船的缓慢移动:侵略、侵入、侵蚀 [24:54] 音乐、乐器(Banjo)与西部叙事 [30:20] 三种劳动(labor):生存、资本、异化 [36:01] 原住民、殖民者与故事主角们 [40:03] ”第一头牛“代表了什么? [47:16] 电影开头的两具骸骨与美国(梦)的关联 [52:29] 超现实的浪漫化结尾? [55:21] 女性形象:有自己独立的行为逻辑与动机 [01:02:24] 食物、乡愁、离散与殖民 [01:04:50] 非传统男性气质 [01:20:08] 推荐:《开场在即》 【承筐是将】 Kelly Reichardt导演作品: * 1994年:《野草蔓生》(River of Grass) * 2006年:《往日欢乐》(Old Joy) * 2008年:《温蒂与露西》(Wendy and Lucy) * 2010年:《米克的近路》(Meek's Cutoff) * 2013年:《夜幕行动》(Night Moves) * 2016年:《属于她们的片刻》(Certain Women) * 2019年:《第一头牛》(First Cow) * 2022年:《开场在即》(Showing Up) 【人之好我】 “一人一部电影计划”(即1-1计划)配乐:Paloma Faith - Better Than This (Official Video),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jSRdQChsI&list=PLXB5O7-57yo0fUVFuzGgNM8cqJTb4sUoy&index=72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First Cow - Soundtrack, by William Tyler 片头:River Dreams 片尾:A Closing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电影23: 《诗》(Elegies) | 许鞍华的悼念与抒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哀歌之七 2 黄灿然(1994-1995) 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 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 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 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 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风的叹息连给波涛。 在商业的中心我把祖国的神秘花朵藏于耳中。 在巴士上、火车上,在缓慢而平稳的轮船上 我把奇异的目光投给玻璃山水、扑克面孔 和同样冷漠的城镇和城镇。 在黎明的山岗, 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 【我有嘉宾】 大闷:坐标香港,前媒体人,文化研究博士生。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Amitā:坐标深圳,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现从事民间电影活动策划、讲解工作。 繁瑾Jin:坐标广州,新媒体/内容运营,比较文学、亚洲研究专业,关注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鼓瑟吹笙】 [00:44] 嘉宾们与《诗》的缘份 [05:00] 打分、许鞍华、香港诗(人) [19:50] 最喜欢的部分 [26:30] 诗歌影像化 [31:01] 纪录片与小剧场 [35:38] “哀歌”与香港 [41:37] 许鞍华的的巧思 [49:50] 时代情绪,或者政治指涉? [55:00] 诗歌的力量 [01:02:50] 不是我们写诗,而是诗闯入我们的生活 [01:04:10] 《诗》的映后趣事 [01:11:41] 以“诗”入题 [01:16:50]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诗!? 【承筐是将】 不多推荐诗歌: 可不可以说 西西 (1982) 可不可以说 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 可不可以说 一架飞鸟 一管椰子树 一顶太阳 一巴斗骤雨? 可不可以说 一株柠檬茶 一双大力水手 一顿雪糕苏打 一亩阿华田? 可不可以说 一朵雨伞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 可不可以说 一位蚂蚁 一名蟑螂 一家猪猡 一窝英雄? 可不可以说 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可不可以说 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岁万万岁? 繁瑾Jin推荐诗歌: 某名校小一收生面试现场 西西(1997) 我的名字叫伊丽莎白许,今年六岁 住在港岛半山区,学过两年 游泳,会游仰泳、背泳、蛙式和蝶式 现在学钢琴、芭蕾舞和画画 每个星期日一家人上教堂 我信耶稣,家里有花王、司机 玛利亚姐姐送我上幼儿园 她是我家的菲佣,爸爸 妈妈每年带我去欧洲旅行 我最喜欢迪斯尼乐园 我在家里最爱玩电脑游戏 咦,一只蚊,你们这里也有蚊? 我们土瓜湾最多蚊 晚上没有开冷气,你们看 叮得我满手满脚都是疤痕 不不不,我不是住在土瓜湾 喔,好孩子不可说谎 我是住在土瓜湾,住在山顶道 是我的姨婆,妈妈借她的住址 半年前,水费、电费单都转了名 你们不要告诉妈妈是我说的 她知道了,一定打死我 Amitā推荐诗歌: 抗议 黄灿然(2016) 万万没想到在村里 时间过得这样飞快 好像比在香港还快、还忙。 太忙了,连周围风景 也顾不上好好欣赏 连阳台对面摧毁中的风景 虽然不能不去注意 也懒得去注意了 我的肉体抗议: 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的精神喝斥: 这样活着就是意义! 大闷推荐诗歌: 北角汽车渡海码头 也斯 (1974) 寒意深入我们的骨骼 整天在多尘的路上 推开奔驰的窗 只见城市的万木无声 一个下午做许多徒劳的差使 在柏油的街道找寻泥土 他的眼睛黑如煤屑 沉默在静静吐烟 对岸轮胎厂的火灾 冒出漫天裨裊 众人的烦躁化为黑云 情感节省电力 我们歌唱的白日将一一熄去 亲近海的肌肤 油污上有彩虹 高楼投影在上面 总是如此晃荡不定 沿碎玻璃的痕迹 走一段冷阳的路来到这里 路牌指向锈色的空油罐 只有烟和焦胶的气味 看不见熊熊的火 逼窄的天桥的庇荫下 来自各方的车子在这里待渡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 各嘉宾诗歌朗诵 片尾:《詩》Elegies|正式預告 Official Trailer,fr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vl4yjoaew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共振07: 与“画外音”的第一个365天|音影不离,一路有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亲爱的蕾蒂斯和简投门, 在这期节目开始之前,首先,请让我们停下手中的工作,举起桌上的马克杯/保温杯/玻璃杯,祝“画外音”一周岁生日快乐! (此处应有掌声👏) 这一期是画外音一周年的特别节目。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35期节目的制作,获得了3000多位忠实订阅者,并累积了无数珍贵的思考与感悟。从电影深度解析到文化现象探讨,每一期节目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好奇心的体现和追求。在这里,我们不仅分享知识,更是在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大家一起成长,一起探索未知的领域。 (再次掌声👏) 这一期节目里,三位主播回顾了过去一年的精彩瞬间,也畅想了未来。我们感谢每一位嘉宾和听众朋友,是你们的支持和反馈让“画外音”成长并不断进步。 新的一年里,跟我们一起,继续在“画外音”的世界里旅行,在这个充满情感和智慧的电影世界里探索和成长,也让我们一起期待“画外音”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那么,不再让大家等待,我们正式开始这一期的节目吧! (再来一次👏)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国内高校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多个方向。 核桃: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候选人,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3:42] 从播客走向国际会议 [09:22] 希望能促进电影学科的公众传播 [16:09] 期待和其他电影播客的联动 [23:10] 三个踩独轮车过钢丝的特技演员 [27:46] 电影研究也需要一个更宏观的视角 [35:38] 线上录制成就了我们的精彩 [38:15] “画外音”的未来设想 [45:19] 主播们自己在听什么播客? 【承筐是将】 主播推荐单集: 不多 电影20:《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难道我的记忆都不算数吗?” 共振03&06|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1-1计划01:《逃出绝命镇》|施东来:种族意识、摄影能动性与GET OUT 新叶 电影20:《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难道我的记忆都不算数吗?” 共振03&06|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电影12(上):《宇宙探索编辑部》(Journey to the West)| 麻雀已降临,大象还未来 电影12(下):《宇宙探索编辑部》(Journey to the West)| 民间科学家的一次西游记 核桃 共振04:那些年我们教过的电影课(美国篇)|从学会“看”电影到学着“教”电影 电影07:《亲密》(Close)|花有重开日,少年不再来 电影17:《鬼家人》(Marry My Dead Body)| 酷儿电影里,直男居然成了最大的赢家? 主播推荐播客: 新叶:【电影巨辩】【随机游走】【螺丝在拧紧】【珊越拾穗】【除你武器】 核桃:【谐星聊天会】【BYM(Blow Your Mind)】【张春酷酷酷】【无人知晓】 不多:【电影巨辩(长节目与5分钟版都推荐)】【New books Network】【ACA-Media】【In-betweenness (时差)】【袪魅研究所】 【人之好我】 主持:不多 剪辑:新叶 文字:核桃 片头音乐:久石让《旅立ち》(电影《魔女宅急便》插曲) 片尾音乐:苏运莹《生活倒影》(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片尾曲)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Spectator-s) 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共振06 (下):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中、日、新) | 偏偏喜欢“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是 “画外音” 特别策划的一场系列活动,顾名思义,它主要围绕电影研究这一学科或方向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情况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TA们在不同国家学习电影或从事电影研究的经历与感想。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二期节目(第一期请见“第3场共振”),会聚焦于亚洲国家的电影研究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和新加坡。通过跨越三个时区的连线,三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TA们之前也都参加过我主理的“华语电影讨论”活动,只是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场讨论会上,这表明TA们的关注点不同,而这些不同也正是本次头脑风暴的精彩之处!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研究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小栗君(中国): 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候选人,主要做中国电影史和媒介哲学研究。 章鱼Bo(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目前研究课题是香港新一代导演。 成雪岩(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博士一年级,主要从事亚洲电影研究。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0:36] 所谓“初心” [07:48] 学术:痛并快乐着 [19:12] 世界难以被改变,那我们呢? [27:42] 学术话语与自己的立场 [32:51] 研究环境的重要作用 [38:28] 嘉宾推荐 【承筐是将】 Bordwell, David. EBOOK: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United Kingdom,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Bazin, André. What Is Cinema? Volume I.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纵横四海》(1991) 《重庆森林》(1994) 《法兰西特派》(2021) 《白日青春》(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The French Dispatch (2021) Soundtrack. Aline - Jarvis Cocker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共振06 (上):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中、日、新) | 都是“电影”惹的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 是 “画外音” 特别策划的一场系列活动,顾名思义,它主要围绕电影研究这一学科或方向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情况展开。我们有幸请到了几位朋友来跟我们分享TA们在不同国家学习电影或从事电影研究的经历与感想。 本期节目是该系列的第二期节目(第一期请见“第3场共振”),会聚焦于亚洲国家的电影研究培养机制,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和新加坡。通过跨越三个时区的连线,三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节目做客。TA们之前也都参加过我主理的“华语电影讨论”活动,只是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场讨论会上,这表明TA们的关注点不同,而这些不同也正是本次头脑风暴的精彩之处! 感谢听众朋友们的收听!我们希望你们也加入进来,跟我们分享你们对电影、电影研究和电影学人的看法!当然,如果你有特别关注的话题,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我有嘉宾】 小栗君(中国): 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候选人,主要做中国电影史和媒介哲学研究。 章鱼Bo(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目前研究课题是香港新一代导演。 成雪岩(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博士一年级,主要从事亚洲电影研究。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华语电影、离散华人电影、中国电影史,以及生态批评等;“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鼓瑟吹笙】 [00:54] 话题源起 [04:22] 如何调适,如何选择 [21:36] 有价值的电影课是怎样的? [36:25] 理解电影学的不同路径:传播、技术、媒介、影像档案 [46:44] 做什么研究:新意与困境 [56:35] 数字资本主义 【承筐是将】 Bordwell, David. EBOOK: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United Kingdom,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3. Bazin, André. What Is Cinema? Volume I.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纵横四海》(1991) 《重庆森林》(1994) 《法兰西特派》(2021) 《白日青春》(2022)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California Dreamin' , by The Mamas & the Papas |《重庆森林》插曲 片尾:《梦中人》, by 王菲 |《重庆森林》Original Soundtrack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电影22:《白塔之光》(The Shadowless Tower) | 失意的城市漫游者与无意义的历史书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3年年末,张律导演电影《白塔之光》正式在院线上映。此前,该片已获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和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提名,可谓硕果累累。作为张律导演回国后拍摄的第二部长片,《白塔之光》继承了《漫长的告白》对地域影像的关注,只不过这次张律回到了北京,拍摄了一出他的北京梦。 坐落于北京北海的白塔是一座“无影塔”,象征纯洁与神秘。北京城里头长大的人,围绕着白塔漫游,心中满是谜团。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乎当下的城市影像,而实际上,它如白塔一样落满了历史的痕迹。如同拼图一般,本期讨论试图拼凑出影像背后的答案,对于以下问题做出了回应: ·父子关系的刻画为何与前作大相径庭? ·张律拍的是谁的北京? ·影像试图暗示的历史鬼魅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城市漫游者到底是失意者还是自恋者? ·张律反“me too”的背后是男性油腻? ……. 欢迎朋友们听完本期节目,一起加入我们的影像拼图,告诉我们你找到的那块碎片与答案~ 【我有嘉宾】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媒介、电影与视觉文化。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Frank:青年电影编剧、导演,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兼职助理教授。 馋鱼:坐标浙江杭州,电影学博士候选人。 【鼓瑟吹笙】 [03:39] 影片简介 [07:03] 张律粉丝的“愤怒” [10:48] 节奏失当 [15:08] 身在纽约,看向北京 [20:26] 不接地气的城市漫游 [21:28] 埋藏的历史记忆表达 [23:34] 相比前作,这一部的历史表达有趣而无意义 [27:00] 片中有关北京的历史细节与它的映射 [29:05] 无所适从者的北京记忆到底属于谁? [32:14] “性骚扰”的情节与反“Me Too” [39:11] 张律使用了越来越准确的表达 [41:22] 男性失意者的自恋与油腻 [47:01] 北花与南吉实际上是两个非常的相似女性角色 [48:50] 对于本片性别问题的大吐槽 【承筐是将】 《蓝风筝》(田壮壮,1993) 张律导演作品: 《白塔之光》(2023) 《漫长的告白》(2021) 《群山:咏鹅》(2018) 《春梦》(2016) 《胶片时代的爱情》(2015) 《庆州》(2014) 《风景》(2013) 《图们江》(2010) 《里里》(2008) 《重庆》(2007) 《边界》(2007) 《芒种》(2005) 《唐诗》(2003) 《11岁》(2001) 朱兆宇.冬春之柳川——张律《漫长的告白》中的越境旅程与地方影像诗学. 戏剧与影视评论.2022(6): 8. Arif Dirlik (1999). Place-Based Imagination: Glob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Review (Fernand Braudel Center),(02):155. 《给孩子的诗》,北岛主编,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柳川:经年的沉默,亦或《漫长的告白》https://mp.weixin.qq.com/s/zArur0ejLd77tVt0v5ZJVA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 片头:《北京欢迎你(伴奏)》,获取地址: https://music.163.com/song?id=1890038196&userid=84347335 片尾:《秋柳》,获取地址: https://music.163.com/song?id=2015904043&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共振05: 2023年终盘点|小红花、大踩雷和"杀老公"
【鼓瑟吹笙】 不多的片单 最一见钟情:椒麻堂会 最喜出望外: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始料不及:封神 最惊心动魄:暗处的女儿 最黯然神伤:乐土 最名不副实:芭比、过往人生 最失望透顶:无名 最磋砣光阴:风再起时 最居心叵测:消失的她 2024最期待:石门、雪豹 核桃的片单 最能personal relate: 奥本海默 最喜欢:晒后假日 最难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最可爱:上帝在吗?我是玛格丽特 最喜欢的女性形象: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最喜欢的男性形象:杨之后 最多的题材:杀老公 与豆瓣评分相差最大:芳华 2024最期待:鸟鸣嘤嘤 新叶的片单 最赏心悦目:火山挚恋 最有共鸣: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喜欢的女性表演:艾丽娅,《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喜欢的男性表演:兰德·里琼斯,《狗神》 最犀利:坠落的审判 最勇敢:无熊之境 最失望:一个与四个 最油腻:满江红 评分最虚高:芭比 2024最期待:年少日记、五月雪 【人之好我】 剪辑: 新叶 音乐: 片头:《Wish You Well》,岩崎太整,获取地址:分享岩崎太整的单曲《Wish You Well》http://163cn.tv/9g5am2 (@网易云音乐) 片尾:《Love,New Year.》张悬,获取地址:分享张悬的单曲《Love, New Year.》http://163cn.tv/iNF0E4 (@网易云音乐)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 电影21: 《温柔壳》(Awakening Spring)|作为普世标尺的 “正常人” + “残酷的积极主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随着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以此为主题的电影也开始出现在华语电影市场上,今年5月上映的《温柔壳》便是一部直接描写精神疾病的电影。这部电影中,王子文和尹昉展现出令人惊艳的演技——是的,以情侣的身份;这又不免涉及另一个话题——爱情能够成为他们的救赎吗? 在这期华语电影讨论中,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讨论,也对这类题材的影片提出了展望。 你将听到的是: “浪漫化”的叙事,能否帮助观众理解?抑或只是模糊了影片的焦点? 将边缘人群收归至传统伦理观之中,是否是一种“残酷的乐观主义”(cruel optimism)? 表现精神病院、乃至于所谓“精神病人”的镜头,应该是旁观者的,还是介入式的? 要表现这类被标记为“非健康”的人无疑是困难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呢? 我们期待一种既非窥视、也无偏见的视角,我们期待一个带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镜头。 【我有嘉宾】 朱兆宇: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讲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博士。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 “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核桃: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候选人,从爱看电影的人变成研究电影的人。 【鼓瑟吹笙】 [02:42] “心理健康 ” 问题进入中国电影 [06:30] 爱情是否“浪漫化”了整个叙事? [10:01] 戏剧性与现实主义色彩 [17:48] 男女主角形象的厚与薄 [21:15] 传统婚恋价值观是否仍然适合这类人群? [25:46] 如何避免“他者化”的视角? [31:37] 从病情轻重到家务劳动的平移:女性照护者 [34:50] 影片中的超现实片段 [41:49] 可“出去”也可“回来”的精神病院 [45:35] 我们如何期待未来同题材影片 【承筐是将】 本期提及电影: 《鸟人》(1984) 《我们与恶的距离》(2019) 本期提及播客: 画外音: 电影13: 《妈妈!》 | 没有名字的母亲和幽灵一般的父亲 共振03(上):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来? 共振03(下):电影研究培养机制大不同(美、英、德)| 电影学人何往? 深焦:189 戴锦华谈电影中的残障人群和我们:与他者相遇 【人之好我】 剪辑:核桃 音乐: 片头:《海——opening》(《温柔壳》原声音乐) 片尾:《温柔壳》预告片音频选段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更多的精彩节目。
- 电影20:《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 “难道我的记忆都不算数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022年,来自温州的青年导演黄树立凭借短纪录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摘得第75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酷儿金棕榈最佳短片、台北金马奖最佳记录短片等重磅酷儿短片奖项,并获得关注无数。该片由黄树立本人监制、编剧和剪辑,其内容也来自于他与母亲的日常对话。如斯种种共同构成了这部私影像最迷人又最值得探究的部分。 在超8毫米胶片摄影机的镜头下,平凡的日常画面也镀上了一层别致的光彩。在当今的电影创作,这一特殊创作媒介的选择或许暗藏了导演的巧思,或许也提醒了我们摄影机作为媒介长期被忽略的力量。 在本期讨论中,我们先从拍摄媒介的角度发掘出了日常对望也具有的“战斗性”,正因如此,黄树立的创作带来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关于中国酷儿文化和中国酷儿生存状态的展现。由此延伸开来,我们对以下诸多问题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超8毫米摄影机作为媒介的战斗性何在? ·持摄影机的人OR暴力的实施者? ·作为向母亲出柜的儿子,黄树立的酷儿叙事可有新意? ·声画对立的特殊性在哪儿? ·在这场发生于家庭内部的拉扯中,谁是“受害者”?谁又是“加害者”?是母亲吗?是我吗? ·对话还是妥协?如何理解东亚家庭中展现酷儿身份的不同姿态? ·作为一部私影像,尝试对时代性做出指涉是否吊诡? ·“我不满意!”黄树立如何通过沉默的影像传递出声嘶力竭的呐喊? … 对于这些问题,大家的看法各异。事实上,这是我们华语电影小组前所未有的一次激烈的辩论。我们都是东亚家庭的子女,我们都曾感同身受于短片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但奇妙的是,我们从同样的影像中看见、听见了完全不同的内容,正因如此,我们最终都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意义与价值。 【我有嘉宾】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 “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Kevin Gao: 博士候选人,关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研究课题跨越基建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施东来Flair: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长聘教轨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后殖民理论、全球华语文化、世界文学理论,及中非文化研究等。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媒介、电影与视觉文化。 繁瑾Jin:新媒体/内容运营,比较文学、亚洲研究专业,关注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鼓瑟吹笙】 [00:29] 影片简介 [06:55] 进入课堂的酷儿故事 [10:59] 回避父亲的代际冲突 [12:17] 多重声画关系 [13:31] 为了迎合西方的酷儿影像? [19:15] 超8毫米摄影机的特殊性 [25:18] 摄影机作为一种暴力工具 [30:34] 《持摄影机的人》 [34:12] 比起出柜的儿子,母亲或是更重要的角色 [37:11] 尖锐的酷儿视角是个人主义的体现吗? [39:16] 私影像的流通悖论:当全世界都在窥探你家的私事 [41:44] 私影像能变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新纽带吗? [43:51] 难道我的记忆都不算数吗? [50:24] 记忆与沉默:声音的暴力与视觉的暴力 [56:33] 酷儿麻烦:个人主义的批判逻辑还是本土化的协商姿态? [59:34] “我不满意!”: 开诚布公地谈论尖锐的问题才是另一种与在地接轨的方式 [01:07:31] 母亲作为另一个受害者 【承筐是将】 《持摄影机的人》(吉加·维尔托夫,1929) 《喜宴》(李安,1993) 《面子》(伍思薇,2004) 《轻轻摇晃》(许泰丰,2014) 《日常对话》(黄慧侦,2016) 《亲爱的房客》(郑有杰,2020)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列夫·马诺维奇:《新媒体的语言》 周华山:《后殖民同志》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新叶 本期音乐:《模样》(张悬), 获取地址: https://music.163.com/song?id=326723&userid=84347335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自己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和我们的小红书:画外音Voice-Over。可获取更多电影资讯,并向我们传递专属于你的“画外音”! 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更多的精彩节目。
- 电影19:《野蛮人入侵》(Barbarian Invasion) | 拖死尸是谁?拖死尸是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第五季第2期,因时长所限,内容有部分删减。 “以前年轻的时候,电影是一切。现在年纪大了,一切都是电影。” 在电影中,一位影后可以是任何人,可以说任何语言,可以不做母亲,只做打女,也可以清空自己,重组身体,可以入戏,也可以出戏。 马来西亚新浪潮导演陈翠梅将自身的经历注入第二部长片《野蛮人入侵》当中,然后一路高歌,挺进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并如野蛮人一般侵入中国观众的视线。陈翠梅本人以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收获了业界赞赏,却又不可避免因“口无遮拦”而受到观众“诘责”。电影本身综合了对武侠、身体、母性、元电影的禅意性表达,虽独树一帜,却又生不逢时地与《芭比》相遇,差点被后者的“粉红狂潮”所淹没。这样一部电影,我们爱其“原初的激情”,也叹其“冗长的直白”,同时,我们又期待它有后来者,盖因这样的华语电影太少太少了。另外,我们希望有更多来自不同华语地区的电影被大家看到、了解,乃至喜欢。 所以,这是一期势在必出的节目,欢迎朋友们倾耳一听,更感谢大家的分享、转发或评论! 【我有嘉宾】 Amitā: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现从事民间电影活动策划、讲解工作。 不多:坐标美国加州,电影研究者,“华语电影讨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同时主理电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 新叶:坐标中国上海,博士候选人,关注视觉文化、视觉媒介、影视艺术等。 章鱼Bo:在东京念博士兼教书,喜欢香港电影、日本电影。 【鼓瑟吹笙】 [02:11] 《野蛮人入侵》为什么吸引我们? [07:24] 陈翠梅的言论所引发的风波 [09:49] 创作与接受的误差 [12:08] “女性主义”是唯一的通行证吗? [17:46] 陈翠梅的双视角:男导演+女演员 [20:14] 混杂而多元的身份 [22:17] 不可或缺的“身体” [26:50] 戏内的“直白”与戏外的“统一” [32:27] 元电影的“罪与罚” [34:38] 什么时候入戏,什么时候出戏? [39:38] 清空自己是寻找自我的最佳时机 [41:31] 暴露摄像机 [44:05] 谁应该“放下”? [47:00] 陈翠梅的“武侠” [49:23] 电影的音乐 [52:08] 这是一部“马来西亚电影”吗? [55:00] 导演的种族观念 【承筐是将】 陈翠梅导演作品(来源于网络): 2021年 《野蛮人入侵》 2017年 《遥遥传》 2016年 《片段》 2015年 《美丽的失败者》 短片 2013年 《南方来信》 2012年 《状元图》 2011年 《辐射村生存手册》 2011年 《语路》 纪录片 2010年 《无夏之年》 2009年 《是在道别》 短片 2009年 《一个未来》 短片 2009年 《每一天每一天》 短片 2009年 《我的失败作》 2009年 《没有人的女朋友》 短片 2009年 《15Malaysia》 纪录片 2008年 《仪式之必要》 短片 2006年 《爱情征服一切》 2006年 《蘑菇兄弟们》 短片 2005年 《南国以南》 短片 2004年 《丹绒马林有棵树》 短片 2003年 《Hometown》 短片 陈翠梅:《花生与豆腐同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21-11. 徐皓峰导演作品(来源于网络): 2023年 《入型入格》 2017年 《刀背藏身》 2016年 《箭士柳白猿》 2016年 《天涯明月刀》 2015年 《师父》 2011年 《倭寇的踪迹》 《醉拳》(1978) 《谍影重重》系列 《黑客帝国》系列 《阿甘正传》(1994) 《盗梦空间》(2010) 《永安镇故事集》(2021) 《白日青春》(2022) 《芭比》(2023) 《燃冬》(2023) 界面新闻:【专访】导演陈翠梅:《芭比》关于掌控,《野蛮人入侵》关乎放下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916147.html 南风窗:《野蛮人入侵》陈翠梅,把自己作为方法 https://mp.weixin.qq.com/s/MhUxaGhBtquVaoU6gf6KPQ 【人之好我】 本期剪辑:不多 本期音乐: 片头:《野蛮人入侵》电影原声,音源来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X4y1b7AS/?vd_source=296ababc0e8ee616ba7e4e1ac4c0346e 片尾:摘取自“《野蛮人入侵》回大马大荧幕, 陈翠梅让观众定义片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Gv25Fghbk 【示我周行】 在一般的讨论当中,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以银幕之上的所听所见为起点,然后辐射到电影创作者、电影生产和社会语境,而“画外音”是我们特别策划的一档播客,顾名思义,在“画外音”中,我们将摆脱画面和银幕的束缚,回到观影者的位置,把自己当作起点,用具身的方式来传达我们对于(看)电影这一艺术、商品、媒介、日常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因何而被电影所俘获、电影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和电影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打开一部电影或一系列电影、我们为什么关心电影的未来,等等。 正如画内与画外从来都是一体,而非分离或对立的两个部分,画外常常会构成对画内的补充、阐释、扩展、深化,甚至讥讽、嘲弄、戏谑、破坏、侵略;所以,我们也希望“画外音”能以某种方式或在某些程度上帮助大家获得更多认知“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的视角。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Amazon Music和小宇宙上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